-
1 # 汪氏網
-
2 # 坊間五千年
過年,總體來說是由三部分文化混合而成的,目前有據可考的記錄在春秋時代,更早可溯源至周朝,因為當時的《詩經》裡已出現相關過年的傳說。
傳說一,是因為有怪獸名“夕”,每年臘月底出來為禍人間,所以臘月三十就有了“除夕”習俗,全家人必須團圓集中到一起才能驅趕“夕”。
傳說二,是每年正月初一出來的“年獸”,要家家戶戶集體放鞭炮驅逐。
其實春秋時期已有正式的關於“年”的記錄,代表的是“豐收時節”。(年字的篆書圖形正是“舉起的鐮刀”)
出於人們對豐收的期盼與對邪獰的驅逐心理,於是綜合三十“除夕”、初一“驅年獸”,形成了早期最基本的“年”俗。
春秋時期的年俗還不是全民性的,後來經過大一統王朝的多年推廣,到唐宋時期才演變為家喻戶曉的全國性風俗活動。
-
3 # 每週閱讀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到上初中時歷史老師問的一個選擇題,如下:
中國曆法最早出現於[ A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東周
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答對,反正我們當時都是一臉懵逼的樣子。那曆法是什麼呢?
曆法是推算年、月、日,並使其與相關天象對應的方法,是協調歷年、歷月、歷日和迴歸年、朔望月和太陽日的辦法。可能很多人會想到那個關於“年”的傳說:
“年”是漢族民間傳說的兇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鄉親們像往年一樣,都忙著收拾東西準備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髮老人,白髮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趕走。只見當天,白髮老人身穿紅衣,在屋門上貼紅對聯,在屋外放著鞭炮,敲鑼打鼓,年獸便逃跑了。所以每年過年的時候要放鞭炮、穿紅衣服、貼紅對聯、敲鑼打鼓。看到這兒,大家更是一頭霧水了,過了臘八就是年,馬上又要過年了,那麼“年”到底最早是出現在什麼時候呢?
最早的“年”字,就是在商代占卜的龜甲上發現的。甲骨文裡常見“其有年”之類的卜問,旁邊往往還有一個天神的答覆,比如“有年”“大有年”。甲骨文的“年”字的上半部是一個“禾”,下半部是一個“人”字。禾與人重疊,就像一個人揹著收割的莊稼,一幅秋收景象。所以,“年”字的初義,是糧食豐收。
更早的《春秋·谷粱傳》也說:“五穀皆熟為年,五穀皆大熟為大有年。”這和甲骨文裡的占卜語言如出一轍。
可以說,“年”字的初義是五穀豐收,而不是一個時間概念,更與節氣無關。西周的農夫在農曆的十一月間慶祝豐收和新年的到來,這被認定為是新年的習俗起源。但這時的年沒有固定在某一天。
漢代的《說文解字》這樣解釋“年”的本義:“年,谷熟也。”到漢武帝時期,才正式確定農曆的正月初一為一年的開始,春節開始定型。
回覆列表
出現年字的時代還沒有朝代,是上古時期
現在發現的,最早的應該是商代,殷墟的甲骨文是發現的最早的文字
不過當時不是這麼寫的,上“禾”下“人”,表示“人種禾、禾養人,人禾相互賴以為生”,至於甲骨文之前有沒有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