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屋上De芒果街
-
2 # 土壤3699
小說《青春之歌》裡的林道靜!就像真有個青春氣息的女孩,在我的生活中存在,我的少年就是在繞耳的林道靜的真實,和現實中並不存在的林道靜之間渡過的……
-
3 # 烏魯木齊的小柴
推薦一本書,名字叫穆斯林的葬禮,上初中的時候,一個回族女同學送我的,也是我一直保留20多年的一本書,我記得我看了差不多上百遍吧,對我的影響是巨大的,從那時開始,不吃大肉的習慣一直到現在,養成了習慣了,有時我真的覺得自己真的變得和回族差不多了,書中主人公韓子奇從一個流浪兒變成一代玉雕宗師,覺得他是一位很成功的商人,大師級別的,感情方面就不提了,因為太失敗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了兒女身上,新月的死,讓我看的徹底心碎,跟著老師心死了。
現在都想不起來了書中的好多人名和內容了,雖然經常想翻看一下,但是拿起來就不想看了,書代表的是時間,也是過去,我們要做的是今天和明天。
-
4 # 朝路遠
《凡人修仙傳》
凡人之後,再無修仙我從高中看的這本書,那時候還有實體書。大學又看了幾遍。
以後再看其他修仙文總覺得少了幾分味道,細細一想才發現凡人已經在我心裡畫出了一個完整的修真界,別的世界觀便很難取代甚或改變了。
凡人就是一個凡字,不像其他小說主角那樣張揚跋扈,韓立永遠低調冷靜,孤獨是一個成功的人不可少的。
《凡人修仙傳》這本書,講的是一個關於執著的故事,沒有其他網路小說的通病,比如主角是個廢物誰都看不起他,沒有重生,沒有穿越,沒有後宮。
韓立一直都很剋制,很自律。知道自己要什麼,知道自己的目標就只有一個:成仙!看忘語的《凡人》就一個感覺:不作死,知恩圖報。
不作死:韓跑跑絕對是明哲保身之人,沒有必要絕不招惹他人,即便明知對方不如自己,也絕對不主動挑釁,但是一旦介入,務必全殲,不留後患。
知恩圖報:對於對自己有恩的人,往往都會拉一把,而且付出的遠比當別人的恩情大,滴水之恩湧泉報在豬腳身上得到很好印證。
他日仙界若相逢,一聲道友道滄桑凡人修仙傳凡人篇確實也是忘語寫的最好最嚴謹的一本書了。至於仙界篇,不看最好了,看完之後倒是會有一種失落感。凡人凡人,就是普普通通,萬千眾生相的一種罷了,仙界篇卻把韓立聯絡到了一些高處不勝寒的大修的恩怨情仇當中,卻是視了當年的本意。
-
5 # 誰掛起活像夢幻的笑容
《悲慘世界》作者維克多雨果,小說展現了18世紀法國社會底層人群的悲慘,時間線貫穿拿破崙戰爭時期及之後的十幾年。講述了主人公土倫苦役犯冉阿讓一生的故事,貧窮的青年冉阿讓因偷竊一個麵包而成為苦役犯,不斷的越獄被抓不斷加刑坐牢19年才被釋放,飢腸轆轆行走在鄉村的冉阿讓沒人肯收留,只有比安弗尼主教款待了冉阿讓並收留他過夜,然而冉阿讓心中的邪念生起,他偷走比安弗尼主教僅有的一套銀餐具銀燭臺翻牆逃離,卻被巡邏的抓個正著,巡邏人請主教出來指認賊人,比安弗尼主教卻說這不是我送給你的東西嗎,你怎麼不從門走呢,對巡邏人解釋冉阿讓是他的客人不是賊,比安弗尼主教開啟冉阿讓善的曙光,在海濱城市蒙特伊冉阿讓化名馬德蘭創業成功併成為市民愛戴的市長先生,一個叫芳汀的苦命姑娘的遭遇打動了市長先生,此時一個叫沙威的警探盯上了馬德蘭,他揭發了馬德蘭就是苦役犯冉阿讓,冉阿讓安排好一切後認罪,在服役期間一個海船的船工遇險,冉阿讓知道機會來了 ,他冒生命危險迎著大風爬上桅杆救下船工,船工得救後冉阿讓假裝失足落海,岸上的人都齊聲喊赦免他,打撈後卻沒有找到他的屍體。冉阿讓遵守對死去的芳汀得承諾,找到芳汀的女兒珂賽特,從泰納迪夫婦手中奪回珂賽特,撫養她長大,珂賽特開啟冉阿讓愛的曙光,珂賽特和青年馬裡於斯相戀,冉阿讓從有敵意到不捨到捨命相救,在街壘戰鬥中身負重傷的馬裡於斯被冉阿讓從地下水道救回,親手把珂賽特和畢生積蓄交給馬裡於斯,而馬裡於斯不解冉阿讓的古怪行為,冉阿讓的解釋令馬裡於斯走入誤解,於是其不肯動用冉阿讓的錢,泰納迪為了索要錢財找上馬裡於斯解開了他對冉阿讓的誤解,他的錢不是偷的馬德蘭先生他沒有殺馬德蘭先生他就是馬德蘭先生,他沒有殺人他是我的救命恩人,他拿出血衣和泰納迪手裡的布塊拼在一起,拿錢打發走這個狠心的惡魔,馬裡於斯對冉阿讓充滿敬愛,他趕忙帶著珂賽特看望父親,而此時的冉阿讓垂病蒼老不再強壯,他看著心愛的兩個孩子講述他賺錢發家的經過,絕口不提自己的祕密,讓他們安心花他的錢,最後離開了這個悲慘世界。每讀一次感念越深
-
6 # iSevenup
我也是,長相思三部曲。假期又拿了出來,準備重溫。
很佩服年輕的桐華能寫出這麼大氣磅礴、蕩氣迴腸的愛情故事,使人回味,令人難忘!
回覆列表
餘華的《活著》。初次讀《活著》的時候,是因為當初看了陳創、劉敏濤主演的電視劇《福貴》,依稀記得陳創演的福貴站在田地裡,眯縫著雙眼笑眯眯地望向遠處的樣子,那種表情、那種眼神,像是給這一輩子的苦難些許溫存,至少他是堅強的,堅強的活著。當然,電視劇在原著的基礎上做了改編,個人感覺讀原著的時候,餘華先生的文字能給人感官上更大的衝擊力。
比如讀到有慶死之前抽血的時候,他高興得臉都漲紅了, 他跑到門口對外面的人叫道:"要抽我的血啦。 "然後抽著抽著臉就白了,然後頭暈,最後腦袋一歪摔在地上,抽血的過程中沒有一個醫務人員關心這個孩子在理論上能提供多少血,只擔心縣長的老婆孩子能不能活,讀到這腦海裡能很清晰的構建那個畫面,瞬間引發滿心的憤懣,對那個時代的怨恨,對有慶之死的同情,感慨原來人命可以這麼被人輕賤。
讀到二喜死的時候,感覺福貴整個人生都沒有希望了,身邊的親人差不多全死了,福貴聽說二喜出事了被送到醫院了, 馬上就哭著大喊:"快把二喜抬出去,不能去醫院。"大家都以為他瘋了, 只有他心裡明白,閨女兒子全死在那家醫院,二喜一進那家醫院,命就難保了。這是絕望的哭喊。
當然,在整個悲劇裡面也有一點點溫情的地方,讓人難以忘懷。就剩下福貴和苦根相依為命的時候,苦根雖小,卻很能體諒幫助福貴,"看我挑著擔子太沉, 總是停住歇一會, 他就從兩隻籮筐裡拿出兩顆菜抱到胸前",在鐵匠鋪打鐮刀的時候告訴每個人"這是苦根的鐮刀","福貴,鐮刀不快啦。""福貴,別踩著稻穗啦。"爺孫倆割稻子的畫面馬上呈現在腦海,甚至能聽見苦根咯咯的笑聲。
有人說《活著》像是刻意堆砌的悲劇,我不這麼認為,它雖然悲,卻總能讓人看到希望。就像福貴活了半輩子才明白的道理:雞養大了變成鵝,鵝養大了變成羊,羊大了又變成牛。我們啊,也就越來越有錢啦。不正是給人以希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