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遊歷往事
-
2 # 古今閱史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另有青原、香巖、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字號,清代書畫家、政治家。山東省高密縣逄戈莊人(原屬諸城),祖籍江蘇徐州豐縣。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劉統勳子。官至內閣大學士,為官清廉,有乃父劉統勳之風。劉墉是乾隆十六年的進士,做過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工書,尤長小楷,傳世書法作品以行書為多。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於京。諡文清。
但歷史上的劉墉雖然談不上儀表堂堂,但也並非駝背,只是在他晚年之際,年老背駝,曾被嘉慶皇帝親切地稱為“劉駝子”。於是,“劉羅鍋”之名得以傳播開來。
電視劇誤人不淺,首先劉墉的出身和形象就與事實大不相符,他並不是個短褐穿結的窮哈哈,而至少是個大官三代(不算做過員外郎的曾祖父)
劉墉這個人很聰明,也極懂為官之道。在外放做官期間,辦了很多實事,給百姓們留下了很好的映像。他正直清廉,行事幹練,辦事雷厲風行,頗有乃父之風。《諸城縣誌》稱讚他:“砥礪風節,正身率屬,自為學政知府時,即謝絕饋賄,一介不取,遇事敢為,無所顧忌,所至官吏望風畏之。”
到了嘉慶年間,劉墉被授予體仁閣大學士一職,最終成為民間流傳的宰相。
-
3 # 史海小白丁
劉墉,由於受影視劇的影響,在當今中國老百姓的心中第一印象應該就是“羅鍋子”,那麼實際歷史中的劉墉是什麼樣的呢。
劉墉,字崇如,號石庵,出生于山東諸城。清朝政治家、書法家。是大學士劉統勳長子。
說起其父劉統勳,比起劉墉本人有過之而無不及,作為清朝近300歷史上僅有的獲得文人最高諡號文正之一的劉統勳歷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及軍機大臣等要職,史稱其“得古大臣風,終身不失正”,被自負的乾隆稱為股肱之臣,死後追授太傅,諡號文正,可見劉統勳的地位之高。
而劉墉也正是得益於父親劉統勳的關係,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以恩蔭舉人身份參加當年會試和殿試,考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館擔任編修,不久又升遷為侍講,成為其步入仕途的起點。
劉墉一生為官五十餘載,宦海沉浮,幾經起落,一輩子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繼承了父親劉統勳的衣缽,成為乾隆、嘉慶朝的重要大臣。劉墉還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嘉慶九年,劉墉病死,享年85歲,死後被追贈太子太保,賜諡號文清。後人評價他“砥礪風節,正身率屬,自為學政知府時,即謝絕饋賄,一介不取,遇事敢為,無所顧忌,所至官吏望風畏之。”
至於羅鍋子的來歷,據史料記載,嘉慶時期,劉墉已年屆八十歲,上朝時有些駝背彎腰,被嘉慶皇帝戲稱為“劉駝子”,由此成為“劉羅鍋”說法的出處。
-
4 # 新銳歷史
說起劉墉,人們的腦海裡自然而然就會浮現出他駝背羅鍋的形象。在民間傳說裡,他機智幽默、不畏權貴,與和珅鬥智鬥勇,並屢屢拆穿和珅的惡行。
一.劉墉是羅鍋嗎?劉墉出生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山東諸城人,字崇如,號石庵。不過,對於他的名號人們更為熟知的是其綽號“羅鍋”。
一提起“劉羅鍋兒”,人們便覺得很親切,然而,劉墉究竟是不是羅鍋呢?
據說,“羅鍋”二字是乾隆帝親口所封。一日乾隆帝閒來無事,故意拿劉墉的生理特徵取樂,賜封他為“羅鍋”,還題了一首詩:
“人生殘疾是前緣,口在胸膛耳垂肩。仰面難得見日月,側身才可見青天。臥似心字缺三點,立如彎弓少一弦。死後裝殮省棺槨,籠屜之內即長眠。”這首詩確實刻薄,劉墉卻不急不惱,提筆回了一首詩:
“駝生脊背可存糧,人長駝背智謀廣。文韜伴君定國策,武略戍邊保安邦。臣雖不才知恩遇,承蒙萬歲賜封賞。別看羅鍋字不多,每年白得兩萬兩。”原來按清朝慣例,凡是皇帝賜封了名號的官員,吏部每年要給2萬兩銀子。這個故事反映出了劉墉的機智。
其實這個綽號與乾隆帝無關,是嘉慶帝封的,而且嘉慶帝說的不是“羅鍋”而是“駝子”。
據史書記載,嘉慶帝偶爾稱劉墉為“劉駝子”,但當時劉墉已年逾八旬,再加上他常年伏案讀書,難免會彎腰駝背,不能以此推斷劉墉年輕時便是個羅鍋。
相反,從種種史料記載來看,劉墉即使算不上相貌堂堂,卻也不至於身有殘疾。 這要從清代的選官取士標準論起。
在封建社會,要想參加科舉考試,必須符合“身、言、書、判”四項晰標準。
身,即形體,需要五官端正,儀表堂堂;
言,即言談舉止,需要口齒清楚,語言通順明;
書,即書寫,字要寫得工整,以免潦草誤事;
判,即思維能力,需要頭腦敏捷,審判明斷,不能當糊塗官。
二.怎樣的一個官?劉墉一生廉潔奉公,為官清正,這與劉家的門風有很大的關係。
劉氏家族是諸城當地的名門望族,他的曾祖父劉必顯是順治年間進士,祖父劉棨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父親劉統勳位極人臣,官至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深受乾隆帝器重,死後被諡為“文正”,這是清代對大臣最高的評價。
劉墉生於官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不知何故,他卻一直沒有參加科舉考試。直到乾隆十六年(1751),劉墉才因父親的關係,以恩蔭舉人的身份參加了當年的會試和殿試,並獲進士出身,授翰林院編修,後升至翰林院侍講。
乾隆二十一年(1756),劉墉被外放做官,任安徽學政,在此後的20餘年裡,他一直擔任地方官職,歷任學政、知府、巡撫等。在任期間,他辦事正直幹練,雷厲風行,整頓科場積弊、官場惡習。他為人清廉,一文不取,遇事敢作敢為,不怕得罪上司。
乾隆三十四年(1769),劉墉授江寧府知府。
在一年多的在任時間裡,他不畏豪強,屢破疑案。創作於嘉慶初年的彈詞《劉公案》便主要是以劉墉在江寧知府任上決斷疑案、為民申冤的故事為藍本改編而成的,可見他在江寧知府任上確實有政績,是難得的清官。
與此同時,劉墉也有不光彩的一面,他身為清朝的忠臣,不遺餘力地維護清室的統治,推行文化高壓政策。乾隆二十六年(1761),劉墉擔任江蘇學政。
這一年,江蘇沛縣監生閻大鏞因抗糧被捕入獄,劉墉派人到閻大鏞家搜查,結果搜出了他認為有問題的詩稿,急忙上報乾隆帝,結果閻大鏞因詩稿中有字句犯諱被斬首。
江蘇東臺縣舉人徐食田兄弟因土地買賣與同鄉蔡嘉樹發生糾紛,蔡嘉樹告發徐氏兄弟祖父徐述夔的文集《一柱樓詩集》中有悖逆之語。劉墉審閱,發現其中有“明朝期振翮,一舉去清都”的詩句,他如獲至寶,上奏乾隆帝,最終釀成大獄。
徐述夔及其子徐懷祖被開棺戮屍,徐食田等人被斬首,多名官員遭到革職、流放的處分。劉墉以劾舉徐述夔著作悖逆事有功和督學政績顯著,遷戶部右侍郎,後又調任吏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七年(1782),劉墉調任回京,任三通館Quattroporte,兼任吏部尚書、都察院左御史。
-
5 # 弋北談古今
劉墉,一個因為電視劇《宰相劉羅鍋》而被大眾所熟知的清朝大臣。在電視劇中劉墉被表現得機敏、靈活,呈現出一個受到皇帝喜愛的大臣的形象。並且因為劇情風格較為幽默,宰相劉羅鍋得以深入人心。那麼我們不禁會產生疑問,歷史上的劉墉真的就像電視劇中所表現的那樣嗎?我們應該如何評價劉墉呢?
劉墉因為父親的緣故得以參加科舉考試並且步入仕途,但是同樣因為父親獲罪而遭到貶職。劉墉在地方任職二十餘年,先後在江蘇、安徽、太原等地擔任學政,大大改善了當地科舉考試的風氣,民間考試作弊的行為得到一定遏制。
不久以後,劉墉調往湖南。當時湖南遭受大災,官吏貪腐成性,民間盜匪滋生,百姓窮困潦倒。劉墉上任以後對湖南省的情況進行實地考察,查明情況之後彈劾那些不守法紀的官員,接著開倉賑災。湖南省的情況緩解了不少。
劉墉作為一名臣子,應該在這個關鍵時期勇敢地站出來指責抨擊和珅的所作所為,而不是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
當然劉墉自保之舉無可厚非,但總歸差那麼一點意思。
每一個政治人物都是複雜的,都是多面的,劉墉也不例外。劉墉一方面為了清朝做出過正面的有價值的貢獻,改善了社會科舉之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貪官汙吏。但是劉墉面對和珅之流擾亂朝綱卻沒有拿出應對之勇氣,雖然對於個人有利,卻於國無益。
-
6 # 歷史簡單說
劉墉是山東諸城人,劉墉家族在清朝可是一個望族,幾代下來出了十一個進士,其中有七個是二品以上的官員。
劉墉的曾祖父是順治九年的進士,劉墉的祖父當過四川布政使,而劉墉的父親叫劉統勳,那更是了不得,擔任過內閣大學士,吏部尚書,軍機大臣。
那我們再來看看劉墉的經歷。
乾隆十六年,劉墉直接以舉人的身份參加科舉,也就是說他不能參加鄉試獲得舉人身份,因為他的父親是劉統勳,成績也很好,直接是二甲第二,也就是排名第五,因為一甲只有三個人,成為翰林院編修、侍講。
從乾隆二十一年起的二十多年,劉墉一直是外放官,擔任了多處的學政(省教育廳廳長)和知府(市委書記),可見劉墉有豐富的地方中基層的工作經驗。
乾隆四十一年,劉墉被任命為《四庫全書》副Quattroporte,紀曉嵐是總纂官,和珅是Quattroporte官,後被任命為吏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劉墉被任命為湖南巡撫。
乾隆四十六年,劉墉被任命為都察院左都御史,與和珅審理了山東巡撫國泰案。
乾隆四十八年,劉墉擔任直隸總督,吏部尚書。
嘉慶二年,劉墉被任命為體仁閣大學士。
嘉慶四年,劉墉加封太子太保,三月,審理和珅案。
嘉慶九年,劉墉病逝,終年八十五歲。
雖然電視劇有,劉墉、紀曉嵐都鬥過和珅,而且還屢佔上風,讓和珅吃了不少苦頭,可事實上,這兩個人都沒辦法與和珅抗衡,相反,紀曉嵐給和珅不少意見,而劉墉常常與和珅說笑話。
但總的來說,劉墉的名聲還是很不錯的。
-
7 # 歷史紅塵
劉墉乾隆年間的進士,官至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劉墉並沒有做到宰相,對於劉墉的評價我只有十六個字,清正廉明、忠君愛國、才華橫溢、書法有成。
首先從乾隆六十大壽說起乾隆六十大壽,大臣紛紛獻寶,富有四海的皇帝怎麼會覺得大臣敬獻的寶物是他們口中所說的奇珍異寶呢?不過由於主要是慶祝自己過六十大壽,對於禮物只要差不多就可以,不要太珍貴。
等劉墉敬獻禮物的時候,眾人都蒙了包括乾隆皇帝。他提了一個大鐵桶上來,眾人看不到裡面放有的物品,認為劉墉可能會是將大量的錢財放到了鐵通裡,要知道當時的劉墉是乾坤欽點的清官。
不過等劉墉說出敬獻寶物時,引的鬨堂大笑,只有乾隆暗自生氣。劉墉說的是:臣敬獻鐵桶一個,生薑一桶。眾人笑的是就算你劉墉再清廉也不至於在乾隆爺大壽之日來上這麼一出吧,這難道不是打乾隆爺的臉嗎?
乾隆爺惱的是自己明明賜給劉墉許多價值連城的寶物,今日居然提了一桶生薑來給自己拜壽,難不成是在存心羞辱自己嗎?乾隆便問劉墉:劉墉這是何意?
劉墉便答:這桶裡的生薑是山,今日是皇上您的大壽,我劉墉在此祝皇上一統江山,此江山像鐵桶一樣的牢靠。乾隆當眾大喜重重的賞賜了劉墉一番,眾人皆看但卻傻了眼。難道這一桶生薑比自己辛辛苦苦弄來的夜明珠之類珍奇寶物還要入乾隆法眼?
因此可以看出劉墉清正廉民,才華橫溢,機智聰明。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劉墉被任命為山西太原知府。乾隆三十年(1765年)升任冀寧道臺。第二年,劉墉因失察所屬陽曲縣令段成功貪侵國庫銀兩,按律革職被判極刑。但乾隆皇帝愛其才,加恩詔免,僅發配軍臺效力贖罪,第二年被赦免後在修書處擔任行走。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劉墉因父親的緣故被重新起用,授予江寧知府。劉墉十分珍視這次機會,為政公正清廉,聲名遠播,百姓歎服劉墉的品行,將其比為宋朝的包拯。 劉墉對於乾隆爺的做法絲毫沒有怨言,也能看出其忠君愛國的高貴品質。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劉墉調任陝西按察使,四庫全書第二年父親劉統勳病故,劉墉辭官回家服喪。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劉墉服喪期滿還京,清廷念劉統勳多年功績,詔授內閣學士,任職南書房。十月又任《四庫全書》館副Quattroporte,並派辦《西域圖志》及《日下舊聞考》Quattroporte。
次年七月,充江南鄉試正考官,不久後復任江蘇學政。在任期間,劉墉曾劾舉秦州舉人徐述夔著作悖逆,要求按律懲辦,年底因辦事有功和督學政績顯著,遷戶部右侍郎,後又調吏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劉墉升任湖南巡撫。當時湖南多處受災,一些無災州縣盜案迭起,貪官汙吏猖獗。劉墉到任後一面查明情由,據實彈劾貪官汙吏,建議嚴辦。一面稽查庫存,修築城郭建倉儲谷,賑濟災民。僅一年餘,庫銀充實,民糧豐足,劉墉得到當地百姓愛戴。
綜上所述:乾隆皇帝是非常器重劉墉的,可劉墉對於政治方面並不善長,而對於書法文學展現出超人的天賦,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
8 # 海浮人
劉墉,出生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卒於嘉慶九年(1804年)十二月,享年八十五歲。劉墉出生在官宦家庭,曾祖父劉必顯曾是明末舉人,順治九年時高中進士,官至戶部廣西司員外郎,階奉直大夫;祖父劉棨是康熙二十四年進士,官至四川布政使,卒於任上;父親劉統勳 是乾隆二年進士,清正廉明,官至內閣大學士(宰相)、軍機大臣,是乾隆皇帝股肱之臣,諡號文正(范仲淹諡號亦如此)。生長於名門相府的劉墉,從小受到極為良好的教育,養成做事幹練,清正廉潔的為官風格。
在書法上頗有造詣。
為官五十一年,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死後追贈太子太保,賜諡號文清。
1755年,劉墉父親因為處理新疆伊犁軍務不當,被革職入獄,身為長子的劉墉受到牽連,被降為翰林院編修,不久,第二年,劉墉被外放為官,正式開始其長達二十多年的地方官生涯。
1762年,被任命為太原知府,正式督導一方,但是好景不長,因為失察部下的貪汙案,被朝廷革職。這次風波也有其父親劉統勳(東閣大學士)出面解決,劉墉也沒有受到多少影響,被髮配軍臺效力,不到一年就被赦免,三年後再度啟用為江寧知府,在任上明察秋毫,斷案公正嚴明,保一方百姓平安,在地方上政績卓越,父親又是乾隆的股肱之臣,父親劉統勳病故後,乾隆帝感念劉統勳多年功德,將恩賜全部賦予劉墉,將劉墉召入京城,封為內閣學士,繼承父親遺願,任《四庫全書》館副Quattroporte,繼續編篡。
之後,再度外放,出人湖南巡撫,正式成為地方大員,緝捕劫匪竊賊,懲治貪官汙吏,興修水利,大建糧倉,僅僅一年有餘就庫銀充足,深受百姓愛戴。
這些年一直被皇帝認為不真心實意為皇帝做事,雖然一直受皇帝責罵,但是仍然被皇帝授予體仁閣大學士,而且皇帝還是看他資歷老的份上。乾隆皇帝一死,嘉慶皇帝將和珅拘捕,這時候的劉墉就一改從前昏庸的風格,老狐狸出山了。徹查和珅所犯之罪,查明罪行二十餘條,將和珅處死。
浮人語八十出頭的劉墉在朝廷依然是輕健如故。劉墉仕途相對於平坦一些,有其父親的因素,但也離不開自身的努力。總的來說,劉墉是一個清官,憂國憂民,雖然後期昏庸,但是也是無奈之舉,或許不像電視劇中與和珅鬥了一輩子,但是是處理和珅一案的主要功臣,在那個複雜的朝廷中也做到了清者自清吧。
嘉慶九年(1804年冬),八十五歲的劉墉在家病逝。
參考資料:
《清史稿》
《湖南通志》
-
9 # 讀書是福
劉墉也就是宰相劉羅鍋,跟了乾隆,也跟過嘉慶,最後給嘉慶的兒子還當過老師,一開始順風順水的,就是性格太直了,最後乾隆不喜歡他了,不過作為官員,他清廉,做人,堂堂正正,可惜後來不得皇上待見。
最早的時候在太原當知府了,但是當的好像不咋好,就兩年的時間就被革職了,因為他的地盤上有人貪汙了,他既然不知道,乾隆看這人還挺有才的,就沒怎麼太罰他,就是不讓他在當知府了,給了個閒職。
後來因為一些原因,又當知府了,這次可是當明白了,有種包青天的感覺,為官清廉公正,百姓口碑好,在寧江當知府,什麼難辦的案子他都能辦,他的理念就是一切都為了百姓。
在當巡撫,知道有地方受災了,他到那一看,好多官員都貪汙,讓當地民不聊生,這事他就上心了,用了一年的時間,在當地賑災,放糧,查那些貪汙不幹正事的官員,百姓們覺得自己遇到了好官。
劉墉再次被乾隆提升了官職,他敢說話,敢辦事,那些考場上有貪汙的官員,他管,那些不管人民死活的官員他也管,反正你們得瑟,我就告訴皇上,把你的種種劣跡報上去,可見乾隆當時非常相信劉羅鍋。
劉墉最後被譽為大學士是嘉慶給的,並不是乾隆,也就是說雖然劉墉最後當上了宰相,但是沒啥事權,就是個假宰相,有名無實而已。
-
10 # 瀚海說史
乍一聽劉墉這個名字,就想起了那個作家劉墉。仔細想想,這裡提及的劉墉應該是傳說中的宰相劉羅鍋,清朝時期的文人、政治家和書法家。其中他的書法造詣深厚,因此被譽為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乾隆時期,三十二歲的劉羅鍋靠著父蔭得以進入官場,成為舉人。(而同一時期的蒲松齡真可憐,就是輸在了起跑線和運氣上,他考了一輩子也沒當上舉人,真是人比人氣死人。)他的父親劉統勳是朝廷忠臣,劉統勳死後被乾隆賜予他古代文臣最高的榮譽,諡號文正。
劉墉初期為地方官,二十幾年裡在不同的地方為官,最後才回京為朝廷效力。為官清廉正直的他剛回朝廷沒多久,就已經跟和珅有了矛盾。因為御史錢灃參奏山東巡撫國泰貪汙,所以乾隆派劉墉和和珅去查明情況。而國泰是和珅的手下,所以他想要庇護他周全。這剛正不阿的劉墉肯定不依呀,他一路搜尋證據,整理出條條框框來把它們獻給乾隆檢視。乾隆發現證據確鑿,勃然大怒,就下令把國泰斬殺了。如此一來,和珅肯定心裡記恨劉墉了,把他當做是眼中釘、肉中刺。
在朝廷執政多年,劉墉處處受和珅使絆子,他已經磨平了鋒芒畢露的稜角,變得圓滑大方,處事八面玲瓏,儘量做到誰也不得罪。然而,他這樣也會惹來不好的事情。有時候在一件事情上,很難做到不偏不倚,處理的尺度剛剛好,不虧欠或者是對任何一方都滿意,即使他是劉墉也不例外。
即如本日召見新選知府戴世儀,人甚庸劣,斷難勝方面之任,朕詢之劉墉,對以也(尚)可。是劉墉平日於銓政用人諸事全未留心,率以模稜之詞塞責,不勝綸扉,即此可見。上一段引用的話中,講述的是皇帝詢問劉墉戴世儀是否可以擔當知府?劉墉恭敬回答說還不錯。然而,這樣就犯了皇上的厭惡,因為皇上都知道戴世儀這人不怎麼樣,他的官職都是自己用錢買過來的。
劉墉升為大學士,嘉慶皇帝也不給他好臉色看,甚至在聖職中毫不留情地呵斥責備他。據史書記載:大學士缺出已屆匝月,現在各尚書內劉墉資格較深,著補授大學士。但伊向來不肯實心任事,行走頗懶,茲以無人,擢升此任。朕既加恩,務當知過,倍加感激,勿自滿足,勉除積習,以副恩眷。然而,後來劉墉因為說話不謹慎犯了皇上的大忌,被撤去了大學士的職務。
在嘉慶九年,劉墉病逝,嘉慶追封太子太保,天壽八十五歲。書中記載:是日猶開筵款客,至晚端坐而逝,鼻注下垂寸餘,亦釋家所謂善解脫者。
回覆列表
劉墉之所以被我們熟知,應該得益於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主演是三個實力派演員張國立、王剛和李保田,人說三個女人一臺戲,其實三個男人也是一出好戲啊。
不過,這都是電視劇的演繹,歷史上真實的和珅是個大帥哥,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乾隆皇帝之所以寵幸和珅,他的顏應該也加了不少分吧。可惜的是王剛演技是超一流的,只是顏值稍微弱了點。劉墉其實不是羅鍋,他只是有些駝背,天天低頭哈腰頸椎出現問題,給人以駝背的錯覺,而且他思考問題的時候耳朵也不會動。
其實,劉墉與和珅之間也沒有鬥智鬥勇,反而相處的很融洽。劉墉比和珅大了31歲,和珅發跡的時候,劉墉大部分時間在外地做官。劉墉回到京城後,和珅已是乾隆身邊炙手可熱的大紅人。劉墉宦海浮沉這麼多年,深諳官場之道,自然不敢傻了吧唧去招惹和珅。
來看劉墉的生平。
自乾隆二十年後,劉墉一直擔任地方官,做了不少利國利民的好事,當然,他也曾積極貫徹執行乾隆的旨令,查文字獄所涉的禁書,清剿反清復明的白蓮教匪徒等等。
乾隆四十一年,劉墉回京被授予內閣學士,同年十月和紀曉嵐一起編制《四庫全書》,紀曉嵐是總編,劉墉是副總編,因功被提拔為戶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劉墉升任湖南巡撫。
乾隆四十六年,劉墉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
乾隆四十七年,劉墉奉調入京出任左都御史。
乾隆四十八年,劉墉升任 直隸總督、吏部尚書。
乾隆五十一年,任職玉牒館副Quattroporte。
乾隆五十二年初,因洩露乾隆談話內容被免去大學士職務。
乾隆五十四年,因犯錯被降為侍郎。
吏部尚書應該是劉墉做的最大的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