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近衛步兵師
-
2 # 唵啊吽
蘇聯的垮臺確實是搞競賽拖垮的。可是蘇聯不是隻與美國競賽,還在與歐洲競賽。大家只知道蘇聯和美國在軍事,航天,登月等等上面競爭。不知道蘇聯和歐洲的競賽。大家都西歐是高福利國家,這些高福利不是白來的,都是競賽來的。其實二戰以後,西歐和蘇聯也展開了社會福利方面的競賽。蘇聯是計劃經濟,所以在社會福利方面可以很容易的實行醫療免費,教育免費,租房低價,水電免費等等。一個命令就實現了。蘇聯這樣做當然是為了向世界證明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優越。歐洲是資本主義國家,實行市場經濟。不可能用蘇聯的辦法。所以歐洲實行高稅收高福利政策。以此來和蘇聯競賽。要知道,資本主義國家,政府是沒有提高人民福利的衝動的。依資本家的心理,讓人民活在溫飽線才能實現價值最大化。可要和蘇聯競賽,只能採取馬克思的辦法,採取累進稅,以富人補貼窮人,再就是把社會福利轉到市場。一個國家的財富總量是固定的。把錢花在軍事技術方面,那麼社會福利方面就應該節流。把錢花在社會福利方面,那麼軍事技術方面就要節流。美國在軍事技術方面很發達,可是社會福利方面就差得很。歐洲在社會福利方面很高,所以投入軍事技術方面就的錢就少。蘇聯是兩天頭花錢,入不敷出,不可能為繼。美國雖然沒有垮,但是也很受傷,現在美國要求歐洲國家提高軍費開支,歐洲國家不幹,為什麼呢?因為錢花在社會福利方面了,已經形成模式,削減社會福利來提高軍費開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削減社會福利,馬上就下臺。美國也難,要想削減軍費開支改善社會福利,那臣妾做不到啊。軍隊不幹,國防部不幹,軍工企業不幹。如果這麼搞,美國軍工企業破產,美國就沒什麼實業經濟了。
蘇聯的垮臺還與他們的文化有關。中國文化的特點是不走極端,適可而止。蘇聯人不懂這個,造那些不當吃不當喝也不當用的東西應該適可而止。兵者不祥之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核武器根本就不是拿來用的,是拿來嚇唬人的,用核武器就是自殺。所以不能公開核武器數量。能核平衡就夠了。
-
3 # 期東
主要是兩國經濟體制的問題,一個是美國主導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下的市場經濟體制,一個是高度集中政治經濟體制,且蘇聯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只重視重工業,大量國民收入被投入到防務上,其國民消費和生產性投資嚴重投入不足。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弊端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國民經濟比例失調。過於注重爭霸世界又使蘇聯輕視了國內矛盾的解決,致使國內矛盾不斷激化,有些地方甚至發生了武裝衝突。從70年代中期起,蘇聯的國民經濟發展速度明顯下降和陷於停滯。1987年,蘇聯的國民生產總值落後於日本,與美國的差距實際上拉開了。
廣義的說,一個社會的國民收入分成三大部分:防務、消費(包括私人的和非軍事的公共消費)、生產性投資,其中防務消費是安全保障,需要必要的穩定投入,但是生產性投資是國民收入提升的主要動力,一個國家需要衡量在防務和生產性投資上的合理分配,既要保證足夠的安全保障,又要保持經濟持續增長,這方面蘇聯是個反面教材。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本來就缺乏活力,效率低下,其仍然不斷的在軍備競賽上加大投入,全然不顧社會生產性投資不足,由此便產生了一個惡性迴圈,經濟生產力越低,蘇聯越是將更大比例的國民收入投資到防務上,以在與美國的競爭中不落下風,其經濟上的失敗早已註定。他的消費投資也很明顯不足,這從東西德差距明顯的人民生活水平和基礎設施建設就可以看出來。
而相反美國的自由市場經濟以開放和自由競爭為特點,競爭使得社會生產富有活力,在優勝劣汰的過程中不斷創新,其社會生產力不斷提升,便在經濟基礎上與蘇聯拉開了差距,由此便是一個良性迴圈,撇開突發性因素的話美國經濟上的勝利也是遲早的。
-
4 # 汗青正浩
二戰之前,世界格局那是相當紛亂的,各個國家都不得不為了生存起來鬥爭。但因為二戰對世界造成的刺激,後來的國家紛爭就不那麼激烈了。畢竟,經過了那麼殘酷的戰爭之後,人們是嚮往和平的。但美國與前蘇聯卻別出心裁:不動武我們就冷戰。結果,他們便向世人展示了一場結局懸殊的“戰爭”。
當時戰爭剛結束不久,美國與蘇聯同為世界強國,他們為什麼會產生冷戰?一提冷戰,大家都會想到前蘇聯這個一度稱霸世界的強國。可惜的是,這樣一個強大的國家,就因為冷戰,最終被活活振出了世界格局。
於是,很多人會問了:明明二戰剛結束,各國家也都在休養生息,為何美國與蘇聯非要冷戰呢?同時作為世界強國不好嗎?
好與不好想來我們還真沒立場來評斷,畢竟這是世界格局的爭霸賽。而為什麼要選擇冷戰,那就很好理解了:成本小。這樣說是不是不夠嚴肅?嗯,確實有點。
不過當時世界格局因二戰之後被打破了,不同的意識形態,社會體制等出現對立,冷戰是在所難免的。如此一來,選擇一個小成本的冷戰來對立,就很現實了。如果真要實刀實槍的對抗,那對自己國家民生、經濟、工業的影響肯定不會小。這顯然不符合當時國家休整的初衷,自然是冷戰更能降低影響。
認為不應該對抗的人,大概對蘇聯與美國的心態也沒想太多。當時美國的野心有目共睹,要成世界第一一直是他們的夢想。事實上,直到今天,他們為了維護自己世界超級大國的形象,世界第一的位子,還是不餘遺力,不惜落井下石的。
而前蘇聯當時也很難,畢竟美國二戰一結束就將日本佈置好了自己的力量,其後勢必要對著北韓、南韓進行擴充套件。如此一來,蘇聯的被動立場可以想見。蘇聯怎麼說也是當時的強國,他怎麼可能任憑美國這樣壓迫到自己家門口來呢?可見,與美國冷戰不只是大國的競爭,更是國家發展的必然。
其實從美國的行動也看出來了,休養自己的同時,拖垮蘇聯,這才是他們想要的結局。所謂“相互遏制,不動武力”,不是真正的不動武力,而是動你看不到的“武力”,比如科技、軍備、戰爭代理等方面,他們就一直在相互比拼呢。
在這樣的現實下,冷戰勢不可擋,於是1947年的3月12日,杜魯門主義一出臺,兩個國家便開始了為期長達四十四年的冷戰對峙。在這期間,美國日益壯大,而蘇聯卻逐步邁向沉沒的邊緣。
蘇聯與美國不同的經濟體系,讓他們一個被最終解體,一個則穩居世界第一為什麼蘇聯與美國的冷戰,會讓兩個國家出現如此懸殊的結局對比呢?其實一點也不奇怪,蘇聯解體有蘇聯統治的原因,美國壯大也有其自身發展的因素。
我們都很清楚,一個國家的國力的發展與否,實際上並不是單一的軍事力量體現,它要求整個國家的綜合國力都要配套,都有同步向前。這就是相互協作的意思,單一的軍事發展表面看乾脆利落,但真的消耗起來,則很快就顯示出後給不足的短缺性。這可稱得上眼光不夠高遠,或者說思想太過單純。
在這方面,美國就做得非常好,他們從來不會單一隻發展軍事力量。國內的經濟水平、工業發展等各個方面,無不是統一向前推動的。
事實證明,美國市場化的經濟體制讓他們的民營經濟活力十足,讓他們國內的GDP水平居世界之首。其實,美國是不是國民經濟良好,從他們在二戰之前的實力就可以看出來了,比如珍珠港事件之後,日本以為足以打擊了美國的實力,但事實證明,美國的實力根本沒受什麼影響。
這不是說美國有多少錢的問題,而是他們的市場化經濟體制救了他們。因為這種市場化讓國內整體經濟是向活的,它變化快,活力足,想要恢復那就同樣更快速。
相反,前蘇聯就不一樣了,他們國家採取的是共有體制,或者說是以國家為首要的計劃經濟。這就要求國內經濟的發展,必須要先將國家經濟、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比如說國家要與美國對峙,要求軍事力量比拼,那就要全民都起來搞軍事發展,其他則相對靠後。
很多人都明白,採用計劃制度發展,或者說運用國家體制來治理國家是有一定弊端的,當然也有好處。可這弊端一旦發生,那就很容易導致其他資源的短缺,或者是過度浪費。
當人家美國蒸蒸日上搞經濟,發展國民生活質量的時候,蘇聯卻將最大化的資源都用在了軍事發展上,而國家是以人為主的,百姓生活無以為繼時,國家也就將為之不保了。
由此可見,蘇聯被美國拖垮,那是有著前提的,兩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體制讓他們產生了兩種完全不同的命運走向。
有人覺得不理解,美國不是有原子彈嘛,為什麼非要選擇冷戰而不是動武呢?我們都知道,當年二戰得以結束,還有賴於美國的原子彈在日本大地上“開花”。那為什麼與蘇聯冷戰時,他們不直接採取原子彈強攻的手法,反而要用幾十年與蘇聯死磕呢?
這個怎麼說呢,事實上除了冷戰成本小之外,美國真的要運用武力來解決與蘇聯的對峙,那也不是件小事,一不小心,很可能兩敗俱傷。
首先,我們要了解,當年美國有原子彈不假,但核彈的數量其實是很有限的。真要運用核彈摧毀蘇聯,恐怕美國有心無力。
因為當時以蘇聯的地盤來計算,美國至少需要98顆核彈,而據當年資料顯示,美國在1946年的時候,國家核彈數量也不超過十枚。就算他們加班加點的趕造,短時間內也生產不出來。而蘇聯在1948年也擁有了自己的核武器,這時美國就不太好利用自己的優勢了。
其次,以當年的技術來看美國的核武器,實際並沒那麼讓人滿意。當時採用的鉛酸電池蓄電效能不強,最多可用30小時,如果電池沒電了還沒用到,那就得拆了重新換電池,這也是蠻麻煩的一件事。
還有一點,那就是當時用到的彈芯為鈽材料,它熱量釋放效能不高,時間長一點就有可能導致高爆炸藥出問題。所以當時的核彈都是用的時候才組裝,不用只能拆開,而拆裝核彈又不是誰都能做的事,專業性質太強,這就造成了大大的不方便。
當然了,這些可能都不是個事,真的想要用了,怎麼也能克服困難用上去。但問題是美國很擔心自己打完蘇聯之後,會不會就此失去了西歐的地盤。
為什麼這樣說?蘇聯在歐洲的常規軍力,那實在是太嚇人了,當時不只是美國怕,任何一個歐洲國家都心有餘悸。開啟歷史資料,在1948年,美國駐紮於歐洲的陸軍人數不足十萬,而蘇聯是多少呢?四百一十萬。另外,在東歐盟國還有蘇聯的一百二十萬。這個數量嚇不嚇人?
美國可以用核彈將蘇聯炸個亂七八糟,但人家駐紮前線的那些人則可以將整個西歐蕩平。難道你也要用核彈將整個西歐都炸掉嗎?顯然這才是讓美國最頭疼的事吧?由此可見,蘇聯不是那麼好對付的,美國只能靠硬拖的戰術了。
這樣看冷戰的話,確實是看不見硝煙的戰爭,它所考驗的方面要比真正武力戰爭問題多多了。前蘇聯一味強大了自己的軍事能力,卻就是這樣被美國虛晃一槍,將自己國民的現實生存給忽略了。想想真是可惜,若前蘇聯不解體,今天的美國恐怕沒那麼囂張吧?
-
5 # 話史煙雲
蘇聯的垮臺包含著蘇聯經濟的垮臺,蘇聯經濟的垮臺不一定意味著蘇聯的垮臺!
因為蘇聯的建立不是以自身垮臺目標。蘇聯的經濟也是如!
蘇聯真正出現問題,在於“軍備競賽”、“阿富汗戰爭”!大量的工業剩餘、士兵傷亡,促使蘇聯的解體。這導致了經濟互助組織之間以及國民經濟執行等生產與流動性匱乏。蘇聯所生產的重工業產品無法與其他國家的其他工農領域進行交換,導致整個社會的貧富拉大、僵化。美國的經濟在冷戰後期也瀕臨垮臺!這是個事實!不然的話,他也不會要求西歐和日本對他進行讓步。
看一看讓步的具體內容你就明白了:貨幣升值開放對金融領域的限制!
換句話就是,西歐和日本已經把美國的製造業擊垮了。
只不過是:美國改變了貿易規則,讓它的小夥伴們分擔了它的債務壓力。後來的網際網路科技革命那是另一回事。
蘇聯與蘇東國家之間存在著完整的貿易關係,為什麼沒能改變貿易規則而使自己獲得喘息?只能說蘇聯整個社會已經垮了!
-
6 # 邊疆遼遠洪荒
要說冷戰軍備競賽拖垮了蘇聯,那肯定是以偏概全。蘇聯垮臺的根本原因是其腐朽的國家制度和整體較低的全民素質。
首先說說蘇聯的“發家史”。建國初期,靠對全體人民的“依法搶劫”集中資金啟動國家工業化,其實也就是在沙俄原有的基礎上擴大規模。大蕭條爆發後從美國得到資金和技術,希特勒上臺後有從德國輸入技術,加速了工業、農業、國防現代化。看似蒸蒸日上的景象,掩蓋了國家的很多故疾,讓英、美、法看得眼饞,但是決策層看得透徹,羨慕歸羨慕,但絕不搞他那一套。一場二戰把蘇聯打回原形,青壯年幾乎死絕,戰後沒有技術和資金輸入,冷戰中只能疲於奔命,最終只能噴一口老血。說實話,就憑蘇聯那家底,冷戰中還能亮點頻現,也著實不易。冷戰不是什麼新鮮玩意兒,實際上還是英國搞了二百多年“離岸平衡”,只是這次操盤手換成了美國。而且在二戰前肅反、侵略芬蘭、波羅的海三國,二戰中瓜分波蘭,以及姦淫擄掠種種惡跡,讓世界看清了俄中國人的醜惡嘴臉,使得地緣政治環境更加惡化。
其次再說蘇聯的制度,其實也沒什麼可說的,跟沙俄一樣腐朽,但是比沙俄更加殘暴。
最後不得不提到的是國民素質。俄國沒有經歷過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宗教改革,所以國民的思想層次還停留在封建社會。本來三觀就很LowB,再加上取締了東正教,這下子更是黑了良心,幹壞事、說瞎話不怕遭雷劈。從國家領導人、企業領導的素質就能略見一斑。戈爾巴喬夫計劃8個月完成資本主義改造,黑海造船廠被騙拆毀烏力揚諾夫斯克號,這領導的智商都是PT級的。實際上蘇聯人一直都相信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所以拼命擴充軍力,生怕火力不足,而這些在北約眼裡就是咄咄逼人。軍備競賽就是這樣,一方的恐懼反應造成另一方的恐懼。雖然八十年代開始限武談判,但這並不意味著腦子轉過彎了,而是蘇聯著實搞不動了。
歸根結底,蘇聯垮臺的原因在於其全方位落後,而且其惡劣本質對世界構成威脅,冷戰就是中間結果,也加快了其崩潰過程。
-
7 # 歷史深度揭祕
格局不一樣,美國幫助整個歐洲重建,表面看吃虧,其實帶活了整個國家的工業發展,形成了統一的國際市場,而蘇聯只會剝削華約成員國,市場狹小,無法互補,到後來離心離德。美國也不好受,越戰的失利,美國差不多也傷筋動骨,里根上臺去金本位,建立石油美元體系,再以海洋霸權保駕付航,可以開開心心捋全世界羊毛,蘇聯以一國經濟要和全世界對抗,換當年大英帝國也扛不住。
計劃經濟本來就問題多多,效率極低!就拿老家來說,在計劃經濟時代,大家種地根本沒有“計劃”,反正算的是工分,不看哪個高產、哪個效益高,都是隨便亂種。而且偷懶的人很多,還有不少浪費的、破壞公物的。比如有些人為了改善伙食,偷偷給耕牛唯豆子,把牛脹死。都不是為了自己做事,沒幾個出力的,到處是拖後腿的,經濟好那才叫奇怪了。
當時蘇聯是二戰後的蘇聯。人有傷恢復也需要時間,蘇聯人自大盲目,自以為天下無敵,不把自己身體調理好就過份消耗自身精力,導致身體撐不住垮了。美國佬呢?二戰就是被偷襲了珍珠港,又沒傷筋動骨,經濟好得一批。兩者對比你會發現,這兩個人一個滿身的傷,一個完好無損,怎麼樣打?一個是強弩之末,一個是蓄勢待發。加上蘇聯人自大不需要結盟,而美國佬聯盟眾多。實力根本沒辦法比。被消耗垮的,其原因就是自大自以為是。蘇聯的體制只適合國家初期發展和對抗重大危機,並不適合國家的正常發展。除非蘇聯決策者和執行人沒有任何私心所有的決策都完美無缺,否則崩潰就是時間問題。
只是當時兩超爭霸,誰贏了就上升到另一個政治高度,沒人能夠阻攔的高度,當然人們也是以成敗論的所以就沒有去在意,而轉向蘇聯的失敗打挖特挖,就像春秋五霸和其他比起來是那麼的熠熠生輝,也說明有競爭才會提高,蘇美兩國都達到了空前的歷史成就。美國恰恰是冷戰是時最繁榮階段,許多高科技都是藉助冷戰對抗發展的,之所以沒被拖垮,是因為美元霸權,如果美國是企業早就破產了。
冷戰後蘇聯解體,對手沒了,動力少了美國經濟放緩。個人認為主要還是發展不平衡,由於生產效率不如美國,大量的社會資源和生產力都集中到了重工業軍備領域以後,民生領域生產能力就變得嚴重不足,因為蘇聯也是超級大國,民眾心中大國的優越感和現實生活的窘境就會形成強烈的心理反差,影響社會穩定。美國就不同了,生產效率高,即便軍工佔了很大比例,但民生部分的生產力不受影響,雖然像蘇聯預測的那樣資本主義市場分配不平衡是必然的,社會矛盾也是必然的,但美國通過稅收等一系列手段進行調節,社會福利慈善事業上也下了很大功夫,相對健全的法制等制度也讓民怨有合理的宣洩口。
當然目前美國也一樣遇到了問題,高福利的歐洲也一樣,歸根到底還是四個字,貧富差距,直接影響經濟平穩發展和社會穩定,資本條件下加上民眾的財富觀念,財富集中是必然的,就看巨集觀上如何調節了,川總傾向於繼續做大蛋糕,也就是減稅,放水,財政刺激,強迫產業迴歸美國,雖然貧富差距更大,但底層也會有點肉吃,不過個人認為這是不可持續的,蛋糕不可能永遠做大,環境資源消費能力都有上限。民主黨傾向於重新分配,從根本上解決社會資源分配失衡和貧富差距問題,解決財富和社會資源過度集中問題,進而為經濟發展創造一個新起點。
-
8 # 過去即歷史
美蘇搞軍備競賽,蘇聯被玩壞,美國雖然沒垮掉,但也因此虛“虛弱”了不少。
網路配圖(美俄抗衡)
蘇聯從一誕生,就面臨著西方國家的圍追堵截,外患十分嚴重;蘇聯迫切需要自己短時間內強大起來,所以集中全國資源,加強行政干預的斯大林模式成為蘇聯的不二選擇,斯大林模式的確是很快要蘇聯強大起來;僅通過兩個五年計劃就建成了工業強國。但是過分把全國的資源集中到重工業領域,輕視輕工業的發展,社會民生問題越發尖銳。斯大林模式形成後,出現了這種模式的得利者,就是看見這種模式的弊端,為了維護既得利益也拒絕改革。所以,斯大林之後的多位蘇聯領導人都只能對斯大林模式修修補補,就一個赫魯曉夫改革,還措施欠妥,被迫下臺。而美國從1776年獨立來,沒有面臨嚴重的外患。各行各業的發展可以慢條斯理的來,發展的很均衡,將近二百年的發展,積累的實力是很深厚的;而蘇聯建國時間太晚,沒有積累啥。
網路配圖 赫魯曉夫、肯尼迪
蘇聯實行的是高度集權,權力最終都集中到一個人手裡。這就是一把雙刃劍,好處就是決策效率很高;弊端就是容易因為一個人決策失誤,而帶來損失;而美國實行的是三權分立體制,總統權力很大,但仍受到國會、和法院的制約,這就防止了總統做出魯莽決定。這實際上就是一個人靠自己的智慧跟一群人PK,這就決定了後者犯錯的機率小一些。
蘇聯錯就錯就錯在凡是就要跟美國比個高低。大搞軍備競賽,兩國的財政都大規模的流進軍備競賽領域。搞軍備競賽其實拼的就是實力,而蘇聯的積累顯然不如美國深厚。更直白點,就是來錢的途徑美國要比蘇聯多。美國靠金融霸權可以收割全世界,輕重工業發展也比較均衡,美國建立佈雷頓森林體系後建立了自己的金融霸權,而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宣佈美元貶值,並利用金融工具迫使國際油價下跌,而蘇聯財政的重要部分就是石油收入,石油收入銳減,加劇了蘇聯面臨的處境,搞軍備競賽需要大把錢的投入,而財政收入又減少,蘇聯只能在那裡苦苦支撐,拆東牆,補西牆。而壓倒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對美國提出的“星球大戰計劃”,決定跟進。可這沒錢硬往上上。最後撐不下去,解體完事。
美國雖然撐到了蘇聯解體,但大搞軍備競賽的時間,也要國內漸漸出現了許多問題,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現過一次經濟危機;種族歧視問題和各州之間的矛盾問題也是比較嚴重的。最糟的是美國與蘇聯大搞軍備競賽期間,為了戰敗蘇聯,不管需不需要,直接上馬研究、生產武器裝備;蘇聯解體後,美國的武器裝備過剩問題就凸顯出來了。最終美國利用優勢,搞亂全世界,向全世界輸出武器裝備,果然很有效果,大量過剩的武器裝備很好的變現了。直到今天美國向全世界輸出武器裝備的“傳統”都在。
-
9 # 戰車飛魚
蘇聯經濟垮了和軍備競賽有很大關係,但是這個鍋軍備競賽不能全背,首先斯大林模式的講話就註定蘇聯的經濟不會有很大的作為,往後的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是在把國家經濟往坑裡推,比如赫魯曉夫喜歡玉米,就到處種玉米,勃列日涅夫把國家的資源使勁地往重工業上砸,國家的經濟結構已經失衡了,已經不健康了,當然之所以努力發展重工業也和軍備競賽有關。總結起來就是,軍備競賽阻礙經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蘇聯不平衡的產業發展使得經濟禁不起這麼拖。
美國的初衷也不是把蘇聯經濟搞垮了,而是把這個國家搞垮了,所以動用了方方面面的手段,比如金融洗劫蘇聯,盧布貶值、物價飛漲,再比如和平演變,就是弄一幫噴子或者學者或者教師在蘇聯國內宣傳,說蘇聯不民主、蘇聯制度不合理,只有西方才代表民主,就和現在我們經常看到的鍵盤俠一樣,讓你民眾思想更遵從西方,蘇聯政府不遵從民眾的想法就是不民主,所以蘇聯政治制度改了、經濟制度改了,方方面面都改了,蘇共放棄領導地位,國家亂了。蘇聯的國家已經垮了,我們就沒必要談是不是軍備競賽把蘇聯經濟拖垮的了,因為蘇聯經濟垮了也不是一個方面造成的。
如果非要從軍備競賽的角度分析為什麼蘇聯被拖垮了,美國沒有被拖垮,那隻能說蘇聯身上的擔子比美國還要重,在雙方直接對峙的歐洲,美國的盟友比蘇聯要多,比蘇聯要強,蘇聯只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實力,一旦打起來,我自己就能鎮住你們。
-
10 # 爾朱少帥
冷戰時期的軍備競賽,對於蘇聯來說是一劑毒藥,蘇聯因為這而經濟崩潰,最後引發國家解體。而對手美國,卻因為這而經濟發展欣欣向榮、國力大提升。究其原因,在於不同的經濟體制。
軍備競賽給美國帶來了什麼?眾所周知,美國是市場經濟,企業靠訂單發財。冷戰時期,軍備競賽的龐大訂單,等於變相的擴大內需,這些訂單基本上都要甩給國內企業。通過軍備訂單,與軍備相關的各類企業都有賺得盆滿缽溢。
軍工企業發展的好,就能擴大就業,提高民眾收入。民眾收入高了,消費能力也就提高了,飽暖思淫慾,提供衣食住行的各行各業也跟著欣欣向榮,國家經濟就可以進入良性迴圈。所以,在軍備競賽,變相地提升了美國的國家投資,美國經濟反而更有活力。上個世紀冷戰時期,是美國經濟和綜合國力提升最快的時期之一。
軍備競賽給蘇聯帶來了什麼?蘇聯的計劃經濟,也不是一無是處,在特殊時期,的確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從二戰期間的一片廢墟,到冷戰時期與美國媲美的軍事、科技、工業實力,計劃經濟的功勞不可磨滅。 但是,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以後,計劃經濟的弊端就顯現出來了。
在蘇聯,所有的企業不以盈利為目的,所有的民眾幹多幹少都吃大鍋飯。後果就是,軍備競賽的訂單並不會給企業帶來利潤,而企業不考慮利潤,也就不考慮成本,工人也沒有應為軍備訂單得到更多的收入。 軍備競賽的大量訂單給蘇聯帶來的影響是什麼?擴建更多軍事重工業工廠,招募更多的產業工人,佔用蘇聯更多的國家資源。——但是這一切,都無法為經濟的後續發展造血,更沒有提高民眾收入。
反而因為重工業佔用太多資源,造成蘇聯經濟結構的嚴重失衡——關係民眾生活的輕工業和農業嚴重萎縮。軍備競賽給蘇聯帶來的是經濟的惡性迴圈。
蘇聯也發現了經濟結構失衡的問題,所有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曾經多次推出經濟改革計劃。但是僵化的政治和經濟體制,導致諸多改革計劃沒有得到實施。反而引發更嚴重的問題:滋生出嚴重的貪汙腐敗特權階層;破壞了貨幣體制,導致通貨膨脹。
於是乎,在生活質量得不到提升甚至嚴重下滑的情況下,蘇聯的社會矛盾開始凸顯,蘇聯民族開始嚮往西方的富裕和民主。
回覆列表
美國在冷戰時代經濟的下滑被西方人粉飾為“戰術性調整”而已,蘇聯的經濟如果不是被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搞到失控地步,也不至於垮。
黃金美元變石油美元美國在二戰末期就開始佈局自己在西方經濟體系裡的領導地位,1944年7月,美國聯合44個國家或政府確立了佈雷頓森林體系,規定一盎司黃金=35美元。
1949年,美國的黃金儲備佔全世界的73.4%。
此時,美國經濟的強大以及在西方經濟的領導地位是非常明顯的。
但是隨著冷戰的進行,世界其它地區的經濟復甦,美國為了維護西方霸主地位,在一場場對抗或者區域性戰爭中,黃金儲備在降低,財政赤字在擴大,貿易逆差越來越嚴重。
1971年8月15日,這個體系被尼克松總統宣告結束。
圖為已成旅遊景點的柏林檢查站:
這並不是一個平靜的過程,伴隨著巨大的經濟危機。
1973年,美國以與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的協作為基礎,又建立了石油美元的體系,不過經濟上的隱憂還在繼續。
里根時代的鉅變雖然美國自建國起,只是以總統選舉來更迭政府,但是從後世的影響來看,羅納德·里根總統時代簡直就是美國金融大財團奪權篡位的政變時代。
里根在1981-1989年期間擔任總統,在他任內,全面放鬆了對美國金融業的監管。
本來金融業就比其它行業的利潤高,如此一來,美國的大量資本更是要脫離實業,湧入金融業,也就是所謂的脫實向虛。
里根總統時代的“英明操作”,使得美國從世界最大債權國變成了最大的債務國。他對金融監管的“大鬆綁”使得美國中產階級(中等收入階層)一步步走向衰亡。
十九世紀至二戰時美國引以為傲的工業帶,在他的政策下逐步化為“鐵鏽帶”。
如果說里根時代有什麼忽悠住蘇聯的成功之處,恐怕就是“星球大戰”這個巨大的戰略欺騙,引得蘇聯真的勒緊褲腰帶下場了。
逼歐日讓步很多人都知道讓日本“失去二十年”的《廣場協定》,可是大家想一想,讓日本失去二十年,不是間接讓美國繁榮嗎?
1985年9月22日,美國逼著小弟們——日本、西德、法國和英國,簽訂《廣場協定》,命令這些國家控制外匯匯率,讓美元在有國家接盤的情況下貶值,幫助了美國經濟,阻止了其進一步惡化。
所以,一下子讓4個經濟強國故意放緩甚至扼殺本國的經濟發展來保美國,你能說美國在冷戰時代的經濟沒有出現嚴重危機嗎?
在很大程度上,蘇聯的運氣差,勃涅日涅夫死後,繼任的兩個領導人接連匆匆去世,一共接連去世三個最高領導人,試問人類歷史上有幾次?
蘇聯在經濟方面以軟實力採取對策的能力也不行,特別是在那位思維奇特的戈爾巴喬夫掌權時代。
說蘇聯的GDP不行,可是蘇聯時代不計算GDP(國內生產總值),只計算工農業總產值,大量領域,比如免費的教育、醫療和住房等等,產值都難以計算。
美元原來所依賴的貨幣體系崩潰,放鬆金融監管導致美國國內產業結構惡化,逼“小弟”扶助美國,都顯示出美國在冷戰中的經濟出現了相當大的問題。
只不過91年蘇聯解體,歐美各國搶佔蘇東國家留下的市場、實業和資金,一下子似乎擺脫了經濟問題。有些西方人甚至豪言“歷史的終結”。
但是,這真的是“歷史的終結”嗎?
當年美國總統克林頓卸任的時候,對繼任總統小布什說:我把最好的美國交給你了。
一語成箴,靠搶奪蘇聯解體帶來的財富只能使得美國維持一時。
對於普通美中國人來說,二戰後到70年代初期那種舒服的生活——高中畢業去上班,收入可買別墅,大排量汽車,養活家庭主婦,經常和兒女玩耍的愉快一去不復返了。
蘇聯解體不到20年,就發生了2008年金融危機。
及現在美國財政赤字高昂,國債數額巨大,收入結構有拉美化的趨勢,這些問題,都是美國在冷戰時代的經濟問題持續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