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宋公明5

    你是如何理解“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的?

    這個說法不成立。首先,物理學就沒有盡頭。物理是研究從微觀世界到巨集觀世界一切物質的構成變化和相互關係的科學,面對於無限的客觀世界。人類的認知能力永遠也不可能到達盡頭。從微世界來說,曾經以為原子是最小的物質單元,但是在物質無限可分的理論指導下,又發現了質子中子夸克等更小的粒子,人類的認知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但是相對於物質的無限性,這仍然是瞎子摸象,只是皮毛而已。同樣,對巨集觀世界的認識,從太陽系到銀河系再到更大的星系,人類已經探索到幾百億光年的的範圍,但是相對於無限的宇宙來說,仍然是坐井觀天,只是宇宙的小小一角而已。物質世界的無限性決定了人類的認知不可能永遠停留在一個水平上,所以物理學不會有終點和盡頭,當然數學和哲學也沒有盡頭。至於神學,一種是把神的產生髮展用科學加以解釋的學說,另一種是把神為什麼神聖和為麼要信神加以理論化的學問。因為世界上有很多神,各大宗教信仰各不相同,甚至同一宗教中又有很多派別,所以理論也就五花八門,這樣終點也就不知在哪裡了。鈑倒是宗教最終還是要回歸科學,例如,羅馬教皇不得不承認日心說而為哥白尼平反,這正說明了神學的盡頭是科學。宣揚“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數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雖用心良苦,但是起不了多大作用,因為事實勝於雄辯。

  • 2 # 味哎兒

    精闢之語。

    物理與化學是揭示物質狀況的學識。

    而物質是存在的形態,在空間的狀態。

    空間的狀態,人類是用數學演算出來,且呈現出來的。

    數學呈現的空間狀態,最終以顯示宇宙狀況為取向的。

    探討宇宙為的是明曉物質怎麼無中生有而出現的。

    而無中生有伴隨著有中生無,有與無,在人敘述裡是空間條件下的存在與不存在的兩態式。這個存在與不存在則是哲學的本源形態。

    即,哲學層面上有就是存在態,無就是不存在態。

    人類目前雖涉及到不存在狀態,但僅達暗物質的剛剛提出,其前視而不見不予理會的,從而僅注重存在態的有。

    現在已清楚的說成神就是創造。

    所以去神化後,哲學就是窺怎麼創造的學識。

    古中中國人把:

    物理化學歸入煉丹術;煉丹術傳入歐洲後才被挖握成物理化學的。

    空間被用陰陽整圖顯示的。

    而存在與不存在是用易學展示的,所以易源於數。

    而陰陽易加陰陽五行就是實用應用的哲學。

    創物造物者為神。

  • 3 # tree5433

    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沒錯,但數學的盡頭絕對不是哲學。在某個地方把哲學無限放大成主義哲學,似乎能指導一切,其實,哲學就是哲學,不過是眾多學科的一個,有很多流派,沒有系統的理論基礎。

  • 4 # 一針三指

    這個問題很好,能檢驗一下我同胞的科學思維能力!物理的盡頭是數學,是因為數學能夠彙總描述物理的普遍規律,物理的幾大定律都需要用數學公式來表達!物理的思想實驗也需要用數學邏輯來計算和驗證!那為什麼說數學的盡頭是哲學呢?那就是數學語言解決不了全部的人類認知需求問題,比如說“時間有沒有原點?時間的原點之前怎麼描述”,用數學語言就沒法描述,但是用哲學語言就可以“時間的原點之前是一無所有”,用數學語言去解答永遠解決不了“以前的以前的以前.....”,這讓世界變成“不可知”!不可知就違背科學哲學!哲學還在引領著科學的方向,“唯心主義”哲學,我知故我在,那麼我不知的領域就不可能涉及到科學!那為什麼有人說哲學的盡頭是神學呢?這是神棍們杜撰的!神棍的邏輯是這樣的“因為世界不可知且至少是現在不可知不可全知,所以必須有個萬能的神,來解決這一切不可知的現象”!所以,前三個是對的,最後一個是神棍們杜撰的!

  • 5 # 滿船清夢壓熙和

    那啥

    這詞是民科炒起來的

    因為

    和專業人士吵架

    要把對方降低到自己的層次

    怎麼降低呢

    扯到他不瞭解的領域

    比如

    跟醫生吵架你跟他扯生物不行,要扯化學

    跟生物學家吵架你跟他扯化學不行,要扯物理

    跟化學家吵架你跟他扯物理不行,要扯數學

    跟物理學家吵架你跟他扯數學也不行,那幫人數學通常比物理好。。。所以要跟他扯哲學

    而民科最集中的領域就是物理

    因為

    醫學實驗要不弄死別人要麼弄死自己

    生物實驗時間實在太長

    化學太貴,而且也分分鐘弄死自己

    只有物理,尤其理論物理,紙鉛筆橡皮就夠了

    所以民科比較多

    那幫民科又最喜歡和專業物理學家打嘴炮

    可是專業人士的專業詞彙又看不懂

    所以扯哲學,搞物理的通常都學數學學的腦子不夠用的。。。哲學這種文字遊戲玩不過偏執障礙人格很正常。。。

    所以這叫降維打擊

  • 6 # 南瓜積

    這只是愚昧迷信者對實際現象的誤讀,或者說刻意利用。真正的哲學,是基於當時最高科學成果產生的,科學是數學化的。所以,數學水平到了一定程度,就會把個人行為和思考的哲學水平升高到超越大部分人,而且令大部分人信服的高度。所以說,哲學不是什麼的盡頭,只是衍生結果。從神學的本質去看,科學在每個階段,尤其是普及科學,都是會有停滯的時期,至今都對自然還沒有到完全模擬的程度,尤其是到了很多猜想還沒有證實的時候,神學就可以用模糊的神論進行解釋。這就是神學的由來。人類的智慧是參差的,精神狀態更加是千差萬別。神學宗教就是這樣不斷被證偽,又不斷編造新謊言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我們知道,隨著科學發展,科學研究成果越來越多越深入,學習和研究的基礎門檻越來越高,就給了迷信更大的便利:“我解釋很容易,你還沒研究出來的我都可以解釋是神了,你要證偽越來越難了!你證明不了的,就證明是神。”就是這樣的迴圈,讓迷信可以永生。

    我是堅定的無神論,實事求是,科學支持者。但是我也深知道,科學永遠不可能消除迷信。

    是選擇智慧,還是選擇無賴,都是個人決定。我只是鄙視這些滿口謊言的迷信者。

  • 7 # 耿耿sys

    《人類簡史》一書有個基本觀點,人區別於動物最大的特徵就是"想象",遠古時期最先出現的"圖騰"、“祭祀”、"巫師"等事物無不體現出想象的力量,於是神學就此誕生,究其本質就是為滿足人們的"想象"。最初神學為了解釋一切,所以把一切都交給了神,但隨著人類的發展,人類社會有更多現實問題需要解決,現實的需要讓人類有了思辯能力和理性思維,哲學由此誕生。

    哲學是什麼?就是愛智慧,我相信最初的哲學思考者應該都是神學者,正是他們的對理性的追求讓哲學得以產生,哲學就是對一切理性認知的起點,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以及最近兩百年才從哲學分離出來的心理學,這就是人類理性知識樹啊!

    千百年來,神學還是那個神學,手法只有先知的斷言,非理性牽強推斷,不具有現世的可驗性,那些具有現世可驗性的東西早已變成了哲學旗下的事物,哲學已然茁壯成長成為一顆枝繁葉茂的大樹,而且依然生機勃勃!

    哲學終極三問,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我想這也是神學要解決的本質問題!所以我認為無論是哲學還是神學都是人類求知的結果,這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特點吧!

    提出問題比回答問題重要,提出問題本身就是思考,能激發更多人的思考,感謝筆者的提問!

  • 8 # 高維腦洞

    謝謝邀請,個人認為這種說法裡融入了太多人的主觀意識以及感情色彩。其實每個學科往進鑽研都是奧妙無盡的。只不過由於我們實操能力的進步往往趕不上理論創新的速度,所以很多理論/學說/概念無法直接用實驗來證明或證偽,只能用抽象的思維實驗去推導。而推導的過程中往往“順帶”揭示一些真相,以理論驗證的方式展現出其他(平行的)學科曾經對客觀世界提出的解釋。這個過程是高度理論化,抽象化的,而且求證起來相當困難。

    數理化不分家,文史哲不分家是因為它們基礎的表達方式有很強的共通性。物理、化學領域的研究都需要大量資料及計算來支撐和求證;文史哲政則都需要以文字表述為基礎。按照我們一般的印象,物理和化學這樣的學科很重視實驗資料和過硬的“物證”來證明其理論的準確。無奈人類雖然進步神速但是可掌握的對客觀實在的改變/加工/操作能力確實很有限,況且有些理論就是思維實驗中推匯出來的,所以一旦進入人們暫且無法掌握的過於廣闊或微觀的領域(比如量子)就必須依賴資料建模,依賴拓卜推論等手段,慢慢的,其“模樣”就不是人們概念裡熟知的物理了。但無論如何其最初的想法及最終的求證目標還是屬於本學科(物理)領域。量子力學再怎麼神奇揭示的也是物理方面的資料,說量子力學證明大乘佛教理論的無非是教內兄弟自證其教,尋找新時代的理論支援。仔細看他們的論斷基本都是浮於表面,直觀聯想,很不嚴謹。數學的盡頭是哲學也是一樣。數學是大自然的語言不假,也可以為某些哲學理論提供資料上的支援,但其本身追求和研究的目標並不是哲學。牛頓那本著作起的名字很好《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數學是原理,哲學是“愛.智慧”是對終極問題的探究,是統攝性學科,接受來自各個一線學科的理論/資料/原理支援。它需要的,理性思維和感性頓悟皆有,所以它並不是什麼學科的“盡頭”。

    至於哲學的盡頭是神學,無非是涉及到大家關注的各個領域萬法歸宗的“第一推動”問題。顯示了人們對天地之間無盡奧妙的讚歎和敬畏。個人認為它只是一種感性的表達或者說一個以目前水平無力解答的暫時性的推定。畢竟對於物質不滅,能量守恆,不斷轉換變化的自然界是不是需要“第一推動”本身就是很有爭議的話題。而且這種宗教味道十足的說法對無神論者、懷疑論者等群體真的影響不大。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在不同學科間爭論某個學科到什麼階段發展不下去,必然進入某個新的學科,然後盡頭又是其他領域……沒什麼意義。如果非要在這幾個學科間找出想通的地方,我們可以把它們統稱“學問”,都需要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去探索和實踐。

    這個問題確實不太好闡述,筆下愚鈍,大家擔待,各位有何高見,在下也洗耳恭聽。

  • 9 # 姜白的樹洞

    西方主流文化信仰宗教,但也創造了架構清晰、流派繁多,在對立中走向感性和理性、物質和意識、悲觀和樂觀平衡的哲學和科學體系。

    西方科學、哲學和宗教一度激烈交戰。

    在一千年的中世紀黑暗,經院哲學始終是為教會傳教服務的奴隸。

    當弗朗西斯·培根站出來為人性、為理性、為科學的哲學正名,即刻喊出“人的身體應當習慣於放欲,正如習慣於節制,否則一刻的不節制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這句話拯救了被宗教過分壓抑的人性,為近乎集體走向變態心理的歐洲人打破“禁忌誘惑”的牢籠。

    他還為被神學愚弄的理性正名,推崇現象觀察法、材料歸納法,蔑視任何一步跨離具體世界的假設、演繹和實驗,嘲諷荒誕的或天才的暢想——

    在某種程度上走向用力過猛的踏實。

    休謨說,當理性違反人性的時候,他會立即轉而反對理性。

    當啟蒙運動讓理性主義熊熊燃燒,盧梭單槍匹馬對抗培根背後龐大的唯物論者,向上帝發出懺悔:

    即使理性可以反對永生的信念,感性必然不自覺地傾心求之。

    閱讀盧梭的《愛彌兒》時伊曼努爾·康德產生了共鳴,用批判哲學化解了無神論給西方人帶來的精神絕境。

    一方面,他否認了洛克和英國學派的機械唯物主義,即“人心猶如白紙,刻板接受經驗的印刻”的觀點——

    機械唯物主義者漠視意識能動作用的目的,是對抗神學家所謂的神塑造我們心靈的絕對地位。

    如果說神學家犯了對意識能動性的歸因錯誤,那麼機械唯物主義就徹底否定了意識能動性的存在。

    另一方面,他還否認了唯心主義者貝克萊口中的“物質不過是我們心靈的外在形式,只有感覺、只有觀念、只有心靈,沒有物質”。

    由此,康德首次避免了兩種矯枉過正的傾向,調和了物質與意識的矛盾,說出其偉大論點——

    人的心靈不是一連串或一簇心理狀態的抽象名稱,它是能動的器官,把混亂不堪、紛繁複雜的經驗,轉變成秩序井然的思想統一體。

    這種觀點具有“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辯證統一”的雛形。

    但是,人類解釋世界的嘗試終究是不唯個人之心、也唯人類之心的唯心主義。

    托馬斯·內格爾問“變成一隻蝙蝠會怎麼樣”,諷刺出不同於人類感知覺系統的蝙蝠同樣有構建世界觀的事實。

    我們以唯物之心發現現象,以唯心之心總結規律;一面腳踏實地,一面仰望星空。

    這一點上,康德既嘲諷了科學和宗教自以為是的價值,又撫慰了其存在的必要性。

    儘管我們不能站在全然超脫的“上帝視角”發現絕對真理,然而用適用於人類的方式利用和改造自然已經足夠實用。

    至於徹底的超脫,和死亡、和永恆的寂靜又有什麼分別呢?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我們恰恰從痛苦中掙扎出樂趣,或在天堂式的寧靜中思凡,懷念對抗、解構和重生。

  • 10 # 樹165323956

    人類的知識困惑。人類在探索知識的途中會遇到各種困惑。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困惑就是,理論的理性的定量分析中,數學的重要性和根本性,以及數學分析的困難是所有的科學大師都面臨的天花板。在所有的物理現象分析中,人們都知道,可以用數學建立各種物理模型。通過這些模型的定量分析,可以獲得精確的解析。這似乎成為真理比如我們教科書中的牛頓力學,及各種經典物理學(包括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然而在人們廣義空間物理學的研究中。儘管無數的科學家們給出了無數的數學模型,然而至今無解。幾乎所有的論文最後是以哲學結束。而前不久逝世的空間物理學家霍金先生則由哲學轉向了神學,最終變成了一個神神叨叨的預言大師一個教父。這不是個別現象。很多學者經過一生的科學理性研究分析之後,竟然變成了教父。自己都無法解釋科學的歸宿,認為一切都是神安排的。

    其實人的一生中總是充滿了困惑。年輕時精力充沛時,可以用理性的分析去充分的研究。當一個人老了或理論分析,無法解釋的時候,總會求助於哲學,哲學的最高形式就是神學。對自己無法繼續認知的世界一個最終的解釋,一切都是神安排的。

    現實生活中,自然科學除了廣義空間物理學遇到的難題(定量分析中的數學模型,無限元有限空間複變函式的解)。社會科學中的人類社會未來文明發展的空間(同樣是個無限原複變函式模型)在人類的數學研究,無限元有限空間函式的研究未突破之前這類難題,基本上都是無解的。目前的數學研究,嚴重限制和制約了人們科學研究和人類社會研究的進步。很多急需認知的現象和問題,只好用哲學和神學來解釋了。

    希望人類搞基礎科學的數學家繼續努力解決這類難題,為人類的認知提供強有力的理性工具。

    這也是人類數學廣義複變函式研究的根本意義。在這個研究沒有根本突破之前,人類的認知也只能如此了。

    關於複變函式研究的一個里程碑式人物,那就是華人科學家世界上著名的數學家陳省身先生。目前世界上覆變函式研究領先的就是中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題目不會做,說了他幾句就哭了,怎麼哄都停不下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