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霍體清
-
2 # 拒絕關心1
你可能發現過一個越來越明顯的現象: 身邊的朋友們才30歲左右的年紀,慢性病先找上門了,引發的大病和意外,也越來越多, 比如——高血壓。 我們總是覺得「老人才容易得高血壓」,但在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鑑中,資料揭露了一個事實:年輕人的高血壓確實越來越多了。
2002 年,45-59歲的中中國人,患高血壓的比例是 29.3%,而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增長到了35.7%。
在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同時列出了另外一個數字:35-64歲的中年人,體重超標的人佔38.8%。 你可能感覺,只是高血壓和肥胖,並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畢竟大家都有啊,早發病就是多吃幾年藥。但是,如果你知道高血壓和腦溢血的關係,你可能需要緊張起來了。
我們經常在新聞中看到中青年白領突發腦溢血猝死的新聞,這為每天奮鬥在工作一線的年輕人敲響警鐘——沒有人想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時候突然離開。
在傳統的意識裡,腦溢血都是 50 歲以上的人群比較容易中招,是一個典型的「老年病」。但現在,因為高血壓、高血脂、肥胖都提前了,腦溢血也變得越來越年輕。 在講「如何預防腦溢血」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是哪些病因導致腦溢血,有哪些因素會增加風險。
腦溢血的病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血管結構和功能改變導致容易破裂,比如我們熟知的高血壓;另一方面是凝血功能障礙導致容易出血,比如肝病,服用抗凝藥物等。 其中,高血壓是最常見的病因,而現在,因為高負荷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年輕人的高血壓也越來越多了。
但這不代表你應該立刻、馬上、大幅降壓,實際上,血壓快速下降也有可能增加缺血性腦梗死的發生機會。 還有一些因素,可能不是腦出血發病的直接病因,但會增加發病的風險:
大量飲酒;甘油三酯水平較低、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較低。有一個資訊可能出乎你的想象:一般大家可能會下意識認為「高血脂會增加腦溢血風險」。但實際上,我們一般認為「對身體不好」的甘油三酯、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與腦出血的風險恰好相反。但這不代表你可以胡吃海喝,因為這些血脂指標和缺血性腦梗死或者冠心病緊密相關哦。
-
3 # Christy
猝死是指人突然出現死亡。在之前,很多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容易出現猝死,而在當下,年輕人出現猝死的例項也屢見不鮮。為什麼年紀輕輕也會出現猝死呢?這主要是和心腦血管疾病有關。近年來心腦血管疾病有年輕化的趨勢,年輕人發生猝死,主要和這兩種疾病有關。
為什麼年輕人猝死的越來越多?一是不好的生活習慣,經常熬夜、酗酒、吸菸、吃飯不規律、久坐等等,這些不好的生活習慣,短期影響不明顯,當日積月累,由量變逐漸達到質變以後,會嚴重影響人的身體健康,最後導致猝死。二是各種壓力,現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來自外界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越多,如果我們不能及時化解這種壓力,它將是導致身體健康透支,最終讓身體產生疾病的最直接原因;三是對身體鍛鍊的放鬆,在現實生活中,快節奏、高強度的工作,以及我們鍛鍊的減少,讓身體經常處於亞健康狀態,這為猝死創造了條件。
總之這個問題,一方面是某些疾病的年輕化,另一方面,由於年輕人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在重壓面前年輕人必須更加努力的去工作,而在這樣一種精神與身體上的雙重重壓之下,現而今的年輕人即便是有點什麼不適也都忍了,很少去醫院檢查自己的身體。就這樣,日積月累當他們的身體到達一個極限的時候,瞬間崩潰也就不難理解了。毫無疑問,年輕人猝死既有身體上的內因,也存在著生活壓力山大的外因,它乃是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
-
4 # 中醫科劉安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發生猝死,在很多人看來,似乎覺得猝死跟自己似乎沒有什麼關係,但是猝死是自然發生的,不被預知的。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發生猝死現象,以前這些疾病一般只會發生在老年人身上,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發生猝死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有,上班以及生活中精神壓力大,從而引起心跳加快、心血管收縮導致心肌缺氧,嚴重時會導致心絞痛,繼而引發猝死長期熬夜,導致人體生物鐘紊亂,長期持續的睡眠不足,會引起血壓增高、糖尿病、肥胖情況的增加,而肥胖是引起心臟病發作的因素經常吸菸喝酒的人也是引起猝死發生的重要因素,長期吸菸的人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喝酒引起人體高度興奮,繼而導致心肌梗死經常喝咖啡的人也容易出現心跳突然停止,口服避孕藥更會是增加心肌梗死的危險性,所以平常需要嚴格的控制自己運動量過大也是會引起猝死的,運動的強度超過人體所能承受的負荷,以及運動的方法不對,也會引起猝死。7以上是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當出現身體不適時,應及時的去醫院檢查治療,並做好定期檢查,早發現早治療 -
5 # 羽翼公子
因為現在的年輕人會日夜不息的在工作,並且也喜歡熬夜,甚至於有些是熬夜在工作,那麼這樣子會導致猝死的概率越來越大。面對現實的壓力,很多的年輕人都會因為上級領導的原因,從而很努力的在工作,但是卻有一些事情總是難以做好,那麼用熬夜的時間來工作。也有一些是因為工作加班的問題,導致身體的承受力下降,因此也會很容易猝死。
首先是因為年輕人過度勞累而導致猝死。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的上班族,他們除了正常的上班時間之外,還會經常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加班問題。面對很多工作,他們都會利用下班的時間來做,甚至於有些在平常的休閒時間裡也是用來做工作,根本沒有休閒的時間,那麼也達不到勞逸結合的目的。對於經常工作的人,日夜的都在辦公室裡面坐著,又不做什麼鍛鍊,那麼這樣會導致身體難以平衡,時間久了會導致過度勞累而猝死。
其次是因為熬夜玩手機也可能會導致猝死。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很多人日夜不分的沉迷於手機,特別是對於一些男性來說,很喜歡玩遊戲。在白天工作完之後,晚上便會用一些休閒時間來打遊戲,但是作為一種娛樂專案,如果難以控制住打遊戲的時間,便會迷失在遊戲中。而有一些人也會在深夜夜晚的時候還在打遊戲,利用晚上睡覺的時間一直打到凌晨幾點,那麼這樣時間長了之後也會導致猝死的可能。
最後是對於一些網紅來說,日夜不分的在做直播,這樣子也會導致猝死。在前段時間就紛紛的有一些網紅,因為遊戲直播等一些直播的原因,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也在此花了很多的時間來做直播。基本上一天都很少睡眠的時間,這樣過度勞累也會導致猝死。
-
6 # 堅強的自救
現在不光是年輕人猝死的多,中老年人也是。前段時間我身邊有個剛步入中年的人,早晨起來猝死在廁所了,一個看起來白白胖胖的人,孩子剛結婚了,他卻走了...… 還有一個剛步入老年的人,清晨起來散步,死在了路旁……
猝死的原因,不外乎心腦血管疾病,有好多人疏於防範,拿著健康養生不當回事兒,尤其是年輕人。自認為自己身體好,沒有疾患,其實這種只是自我意識太強罷了,根本沒有去大醫院檢查過,更沒有自我保健養生的觀念和意識。殊不知正是這樣才害了他們,以至於家人都不知道,最後他們是為什麼走的……
更有甚者,知道自己身體有疾患,就是因為年輕,而忽視不管不顧,最後吃虧。在我們老家有這樣一個年輕人,他有高血壓心臟病,天熱的時候還去地裡幹活,最後覺得難受趕緊回家,到家就說了一句:“我心裡可不對勁裡...”就死了,留下了年邁的父母和剛懂事的孩子……
我很欣賞現在的老人,他們很懂得自愛,天天鍛鍊,時時保健,把養生當成了自己追求的目標,因此我常這樣想:現在的年輕人到了年老時身體會如自己現在的父母嗎?……
隨著現在生活節奏的加快,好多年輕人都不注意休息,天天熬夜玩手機,殊不知,這種對身體的傷害是不可逆轉的。我們的身體就如一臺機器,天天用不知道保養的話,離報廢就不遠了。好多年輕人都有自己的愛車,非常懂得保養自己的車,可對於無價的身體,卻從來從來沒有保養過,以為年輕,自以為沒事兒,自以為來日方長等等...正是這些自以為害苦了多少家庭,多少人!……
不給社會添亂,不給家人添麻煩,不給兒女添負擔,親愛的家人們,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天天鍛鍊,天天保健,只有愛自己,才有資格去愛別人!
-
7 # 齊魯名醫匯講堂
現在新聞上有很多年輕人猝死的訊息,年輕人猝死的原因大多數都是因為心源性猝死,這都是由心臟病引起的,突發死亡心臟病主要包括冠心病和高血壓,心臟病,發生這些疾病之前往往是沒有徵兆的,人們也沒有辦法預料到,所以,想要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就需要進行定期的體檢,只有正確瞭解了自己有沒有心臟病,才會避開猝死的機率,所以,在平時應該注意良好的生活習慣,提前做好預防,這樣才能夠保護好心臟,降低猝死的機率。猝死在中國的發生機率已經越來越高,而且逐漸偏向於年輕人,且看一組資料。
18—39歲年齡段,發生這一問題的概率為43%;40—59歲年齡段,概率為19%;60—80歲年齡段,概率為17.9%。
這組資料很直接地告訴我們,中青年人才是這一問題發生的主體。近些年來,中國中青年由於這一問題而離世的人群數量,也在不斷攀升。經常也能從媒體報道中,看到一些正處於人生巔峰期的藝人發生這一問題。
猝死是指人突然出現死亡。在之前,很多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容易出現猝死,而在當下,年輕人出現猝死的例項也屢見不鮮。為什麼年紀輕輕也會出現猝死呢?這主要是和心腦血管疾病有關。近年來心腦血管疾病有年輕化的趨勢,年輕人發生猝死,主要和這兩種疾病有關。
一、冠狀動脈疾病
血液經由兩條主要冠狀動脈進入心臟,並經由心臟肌肉表面上的一個血管網路,使心臟得到養分。如果冠狀動脈出現問題,心臟就沒有足夠的血液供給,就會出現心絞痛或心痛的症狀。如果這兩條冠狀動脈出現梗阻,使供給心臟的血液突然大量減少,這時就會心臟病發作,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就會猝死。
二、心律失常
很多人都會出現心律失常,但是有些心律失常是“致死性”的。所謂“致死性”心律失常,是因為它造成血流動力學的不穩定危及生命,常伴有嚴重的血流動力學障礙的食行心動過速及心室顫動、嚴重竇性停搏等。心律失常不是疾病,但是如果伴發其他症狀或疾病,嚴重了也會致死。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難以逃避這一問題?
且看《2018中國睡眠指數》披露的資料:大約四分之三的90後,是在晚上11點後入睡,約三分之一的90後,是在凌晨1點才睡覺。
根據這一報告,中國人的睡眠時間也嚴重不足,從2013年平均8.8小時的睡眠,降低到2018年的6.5小時。正常人的睡眠標準,應該是每天8小時左右,從公佈的睡眠時間來看,中國人大部分都有睡眠不足的問題。
在這些熬夜的人群中,有主動熬夜的,也有被動熬夜的。所謂的被動熬夜,就是經常被失眠困擾的人,成年人中失眠的發生率已經高達38.2%,超過3億以上的中中國人,或多或少存在睡眠障礙。
如今的90後們,被睡眠問題所困擾的也不在少數,他們遇到的睡眠問題甚至會比老年人更為突出。在調查中將近有84%的人,存在缺覺、睡不著等睡眠問題。
說實話,熬夜和失眠是相關的,熬夜成習,經常性睡眠不足,失眠也就產生了。大部分人的失眠,實際上是熬夜熬出來的。
新興事物越來越多,年輕人受到好奇心驅使,利用下班時間不斷嘗試這些東西,不知不覺間就錯過了睡覺時間。一邊每天感慨膚色差,說著“爆肝”之類的話,一邊又在熬著夜,已經是不少年輕人的真實寫照。
所以,猝死的原因,熬夜獨佔鰲頭!
人的身體有承受極限,熬夜則是不斷挑戰人體的極限,一直熬夜一直爽的結果,就是身體的應激能力下降,血管損傷過度,難免有撐不住的時候。
之前有個朋友,工作十分體面,工資也非常高,曾經一度讓人羨慕。然而,他的高薪資卻是用熬夜換來的,幾乎天天要加班,連續一年都是如此。
期間有一次,就因為身體撐不住,發生了腦血管的破裂,已經被醫生叮囑不能再熬夜了。可為了高薪資,剛剛出院的他,又開始了賣命工作。就在去年,再次進了醫院,幸運的是沒有生命危險。
如這位朋友般,賣力工作的人不在少數,或是為了生計,或是為了理想,或是為了其他。總之,熬夜似乎已經成為了習慣,有人開玩笑地說:“熬夜將會改變人類的基因”。
或許真能改變基因,讓人類適應熬夜,但這種變化,我們怕是看不到的,還是早點規避才好。
如果實在無法規避熬夜,請把運動當成家常便飯,每天花點時間運動,以減輕熬夜對身體的傷害。同樣都是熬夜,有人能健康活著,有人的生命卻走到了盡頭,就和習慣有很大關係。希望這些能引起重視,儘早養成好的生活作息習慣,留住生命。
壓力過大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了,過多的壓力容易使內分泌失調,會產生兒茶酚等物質,這類物質容易導致血管收縮,使得心跳加快,造成了心肌缺氧,所以在平時一定要為自己減負,保持一個開朗樂觀的心態,這樣才能夠減少心臟病的發生。慾望過度
年輕人往往都爭強好勝,慾望感特別強,有的人在平時為了釋放壓力,私生活往往會不檢點,過多的釋放性慾,很容易使自己的身體透支,容易造成腎功能衰竭,所以在平時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私慾,減少性生活的次數,這樣身體才會更加的健康。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避免壓力過大,注意合理的作息,每天保持一個健康飽滿的精神狀態,猝死是現代生活節奏下經常發生的案例,所以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生活節奏,不要過度的去透支身體,小編覺得有一個良好的身體比什麼都重要。您覺得呢?
-
8 # 月亮灣拉布拉多犬舍
個人認為,猝死的年輕人多,同壓力大,運動量少有很大的關係。身體長時間高負荷的運轉,卻沒有相應的體育鍛煉,吃飯不及時,加上心裡壓力大,長期鬱鬱寡歡之下,猝死頻發也就正常了。
人口老齡化,加上退休都要延遲。現代年輕人想要獲得更好的生活,就只能拼搏。
早些年平均壽命不高的時候,40多歲就開始退居二線,給年輕人留更多的機會。而現在退休都要60歲,一個職位可能幹個幾十年都不用換人,年輕人沒有位置,只有更加拼搏才能換來更好的生活。
這加班,熬夜,第二份收入,如今成了80乃至90後的代名詞,24小時連續工作18小時以上已經成了正常事,偶爾有一天睡覺早了,反而不習慣了。
不知道別人,我已經很久沒有再10點之前睡過覺了,工作,兼職,各種各樣的事讓自己頭昏腦漲,如果長期體育鍛煉跟不上,想必猝死也是早晚的事吧…
上一代人,從事的工作多是體力工作。他們雖然吃的不好,身體卻都不錯。除非被疾病困擾,不然很少會聽說誰猝死。
我身邊幾個上了年紀猝死的同事,基本都是喝酒喝的。正了八經的沒有一個身體太差的。
我父親55週歲了,天天工作之下,如今一抬腿還能踢到門框子,讓我情何以堪啊…
人類的生活離不開運動,沒有鍛鍊勢必會減少壽命。現在的年輕人,普遍上車下車上班下班,基本走路都很少了,這樣的情況下,談何健康呢?
身邊有幾個在大城市工作的女同學,單身,收入不錯,但也存不下什麼錢,基本吃就是快餐外賣,再喝點奶茶咖啡。
很多人以為年輕,熬夜算不了什麼,加班算不了什麼。
但卻不知,長期熬夜會導致大腦休克,這是猝死最大的原因。大腦覺得你真的該休息了,結果一休息起不來了…
-
9 # 海貓問答
隨著猝死越來越年輕化,你離猝死究竟有多近?
猝死(sudden death)這個詞是急救醫學領域中最基本、最常見、最普通的名詞之一。但你真的知道這個詞的準確含義嗎?世界衛生組織將猝死定義為"平素身體健康或似乎健康的人,在出乎預料的短時間內因自然疾病而死亡"。這說明了 "猝死"一旦出現,即不可挽回。而引起猝死的原因在醫學上可大致分為兩類: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和非心源性猝死。
大多數因心臟驟停導致的死亡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特別是那些患有環狀動脈疾病的人。然而令人心生不安的是,近年來頻發的猝死事件,主人公卻多為三十歲左右的青壯年。6月28日,河南省腫瘤醫院乳腺科醫生張恆偉突發心梗不幸離世,享年48歲。6月30日,北京同仁醫院眼科醫師王輝博士在家中突發心臟驟停不幸離世,年僅32歲。7月4日,湘雅醫院肖育眾副教授被發現倒在實驗室內,搶救無效不幸去世,年僅31歲。短短十天內,醫療界失去3位青年才俊,而這還僅僅只是近年來頻發的猝死事件名單上一小部分。
網路上有人整理出中國非正常死亡率最高的行業,包括投行、電商、創業等,這些行業無一例外收入不菲,但也充滿了高壓和焦慮。35歲以下人群突然死亡,原本通常是由於未發現的心臟缺陷或異常被忽視,十分少見。在亞洲國家,當今年輕人的生存壓力不斷加大,以至於許多年輕人"過勞死"案例越來越多。那麼心源性猝死就是"過勞死"嗎?什麼樣的人會面臨心源性猝死的危險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能通過哪些方法來杜絕或降低遭遇心源性猝死的機率呢?
今天,我們就帶大家來了解這些問題背後的答案,並淺析心源性猝死的前因後果以及防治方法。
心源性猝死是由心臟功能喪失(如心臟驟停)引起的突然意外死亡。在30歲左右到40歲的成人中,男性患病率是女性的兩倍。
心臟驟停與一般意義上的心臟病(如心肌梗塞)不同。心臟病發作時,往往是由於一個或多個冠狀動脈阻塞,導致心臟無法接收到足夠的富氧血液,以至於心臟就會受損。而心臟驟停則相反。當心電系統發生故障並且突然變得非常不規則時,心臟驟停發生。此時心臟快速跳動,但血液無法傳遞到身體。在最初的幾分鐘內,大腦的血液流量會急劇減少,以至於患者失去意識。除非立即展開緊急治療,否則患者會迅速死亡。
現有針對心臟驟停的緊急治療包括心肺復甦(CPR)和除顫。CPR能在患者肺部保持足夠的氧氣並將其帶至大腦,直到通過電擊胸部恢復正常的心率(除顫)。
CN103860180A中是一種用於在CPR過程中實時識別患者自主迴圈恢復的識別裝置,其結構包括訊號採集裝置,用於採集患者的脈搏血氧波形訊號;以及訊號分析裝置,用於對所屬訊號進行分析以實時地確定在CPR過程中自主迴圈是否恢復。通過該發明,施救者在按壓間期即可得到患者是否恢復自主迴圈的資訊反饋,從而迅速及時地做出判斷,避免胸外按壓對已經恢復的病人造成二次損傷。
CN103735401A中同樣公開了一種基於脈搏血氧進行CPR質量反饋控制的方法和裝置,所得到的資訊更加豐富,包括基於血流動力學計算得到的反應CPR質量的特徵性外周迴圈引數,如頻率、胸外按壓深度及曲線下面積等等。由於資訊的採集是從體外獲得,因此對病人沒有創傷,可以實現以實時、便捷且無創的放啊是反饋CPR實施質量,也不需要額外的反饋裝置,可以製作成獨立的可插拔模組,使用便捷。
"過勞死"一詞其實源於日語,指的是因工作過度(即過勞)致積勞成疾而死,其原因多為由壓力引起的心臟病發作或長期疲倦所導致的中風致死。導致過勞死的疾病絕大部分都是急性心腦血管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高血壓導致的腦出血、主動脈瘤/主動脈夾層破裂等。
由此可以看到,我們並不能簡單的將"過勞死"的概念等同於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病因包括非器質性心臟病和器質性心臟病。遺傳造成的心臟結構異常會擾亂心臟的電訊號傳輸,導致心律失常,或動脈異常連結,不能為心臟提供適當的血液流動。在下圖所列舉的一系列病因中,最嚇人的莫過於冠心病了。
年輕的心梗患者數量不斷增加,無疑與人們日益改變的生活方式有關。隨著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工作壓力的不斷增大和不良生活方式的泛濫,最容易導致心梗的冠心病發病率正在逐年升高。有研究提醒,冠心病患者人群已經出現向城市年輕人群集中的趨勢。依據醫院的就診資料,在過去三年(2015-2018)中,35歲-44歲男性人群的急性冠心病發病率增加了30%。
於7月10號發表於JAMA Cardiology期刊上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許多因心臟驟停而死亡的人可能在生命早期就已經心臟病發作而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研究人員在進行屍檢和心電圖測量分析後發現在那些沒有冠狀動脈病史的患者中,其中42.4%的人心臟瘢痕與屍體解剖中的心臟病發作一致。
這給人們再一次敲響警鐘。冠心病的隱匿性很強,不少患者平時自我感覺身體很健康,容易忽視預防和治療工作。多數中青年冠心病的病例首發表現及為心肌梗死,其中10%最後造成猝死。
而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可以採用常規心電圖等手段對自身健康進行監測和檢查。
CN102138789A中公開了一種動態心電和運動記錄與分析系統,用於自動監測使用者活動和額進行活動情境下的心電分析。該系統的運動感測器與心電圖感測器電極可以封裝在一起,也可以單獨使用,可用於記錄日常的物理運動,如躺、坐、走、跑、摔等等一系列活動,並給出相應的活動強度,同時自動分析心電圖。當檢測到心電圖異常或者活動異常時會給出響應標記,提示醫護人員,可用於保障日常生活中的有氧運動訓練安全。
CN100998501A中公開了一種基於微機電系統(MEMS)的智慧服裝及其製備方法,可用於採集心電、心音等人體生理引數,其原理在於利用了柔性感測器陣列薄膜與紡織品整合。在晶圓上採用MEMS技術分別製作出聲/電換能器及其電器互聯結構,並在晶圓的反面刻蝕出矽島圖形,使得每個感測器之間相互孤立,同時在晶圓的正反面塗上聚合物以保護感測器。該發明重複性好,可靠性高,同時生產成本較低,適用於大規模投入市場。
另一方面,心源性猝死的原因還包括心肌炎症、外部打擊等造成的心臟性猝死。心肌炎症可由病毒和其它疾病引起,而對胸部的鈍性打擊也可能觸發心室顫動,進而使心臟驟停。
在其它有可能引起心源性猝死的原因分析中,有幾點不良生活習慣被反覆提及:熬夜,過量飲用咖啡、功能型飲料等含咖啡因的飲料和承擔過多壓力等。
你身邊一定有這樣的朋友,他或她可能無法保證一週去一次健身房,但一定能保證每天一杯的奶茶。實際上,一杯奶茶中所含有咖啡因相當於三到四杯咖啡。現代人對咖啡因的沉迷令人吃驚,而更糟的趨勢是對功能飲料的痴迷。功能飲料中含有大量的鉀和糖分,在運動過量後引用可迅速補充身體電解質,但若過量引用則可能引起體內血鉀異常。當人體血液中鉀含量超過5.5毫摩爾每升,存在猝死的風險。
CN107064253A中提供了一種有趣的檢測飲品中咖啡因含量的水杯,水杯內側底部設定有咖啡因分子印跡電化學感測器及溫度感測器,同時杯底的空腔結構內還設有訊號處理器及微處理器等。使用時,不需要專業的操作以及儀器即可簡單快速地測定飲品中咖啡因的含量,可以為經常攝入咖啡因的使用者進行健康提醒。
俗話說的好,生什麼都別生病。成年人的社會沒有什麼事是容易的。在如今,馬雲們揮動大旗高喊"996"甚至是"007"。誠然在最應該奮鬥的年紀,不應該辜負青春的熱血。然而在拼搏的同時我們也一定要記得,身體是1,只有1不倒,我們才能在後面加上無數的0。
-
10 # 外語那點事
猝死的情況有多種多樣的,我就把我所知道的列舉一二吧。
一、運動猝死
年輕人猝死第一大元凶,實際上現在是運動猝死。造成運動猝死的兩個原因,第1個是游泳,第2個就是長跑。先說長跑,長跑總體來說還是相對安全的,但是有很多人在連續熬夜以後還堅持長跑,或者是在沒有合理飲食的情況下長跑,有一些女性在節食減肥期間同時進行長跑。這些行為都是非常危險的。
連續熬夜不合理飲食以及節食都容易造成低血糖。在低血糖的情況下進行長跑,容易造成腦供血不足,出現暈厥,低血糖的暈厥本身就有一定的死亡率。如果飲食不足,進而造成低血鉀的情況下,還有可能造成心源性猝死。
對於經常熬夜的那些辦公室工作者來說,想要維持健康,首先應當恢復睡眠,好好的睡一覺比什麼都更重要,經常熬夜的人容易引發腦溢血,腦溢血也有可能造成猝死。所以對於熬夜人群來說,最值錢的就是睡眠。
不合理飲食,比如說有一些人在運動的前一天沒有吃飯,只是大量的喝了白酒或者啤酒,然後吃了一些配酒的菜。這種情況下,身體要消耗體內的酒精,也容易造成低血糖。但凡是低血糖運動都是有風險的。
女性在節食的情況下,本身就是處於低血糖的狀態下。節食減肥就是讓身體處於低血糖的狀態下,然後迫使身體消耗脂肪來製造葡萄糖供及身體的需要。這種方式下身體是處於病態的狀態,如果再加上運動,這極有可能引發暈厥。
當你在選擇用游泳這種方式進行鍛鍊的時候,發生以上這些情況,死亡率幾乎100%。因為水裡不比陸地在陸地發生了暈厥,如果你醒得過來你仍然還能活,但是如果發生在水裡你暈厥了,就沒有醒來的可能了。
二、心腦血管疾病。
年輕人因為工作上的事情一時發怒容易誘發突發的腦溢血。長時間熬夜容易誘發心臟驟停。如果平時不注意身體,發生感冒的時候還堅持工作。假設某一次感冒並不是真正的感冒,而是心肌炎,那麼有可能就離死不遠了。
三、濫用藥物
這種情況主要發生在女性身上,有很多女性會濫用藥物,比如說各種各樣的減肥藥,還有美容藥。有時候他們會往身上扎針。
絕大多數的減肥藥都是屬於三無產品,而且減肥藥只能屬於保健品,根本不可能有OTC認證,用這些藥物對身體的傷害很大。
因為濫用減肥產品造成猝死或者是造成誘發其他疾病,而死亡的案例不在少數。有一些減肥藥就是瀉藥,有發生過使用減肥藥因腹瀉而死亡的情況。
男性也有,主要是濫用肌肉增生類藥物,比如一些健身肌肉男,還有濫用性藥。這些都容易促發心源性猝死。
回覆列表
為什麼現在年輕人猝死這麼多?
說的直白點,或者說得難聽點,就是不拿自己的命當回事。
最近聽說過一個38歲的年輕人猝死,體重很重,每天猛吃,喝酒當飯,吃完了幾乎不動,這種生活方式,時間長了,肯定會出問題。
國際衛生組織提出人類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度運動,戒菸限酒,心理平衡,如果每個人都能按照這樣的標準去理解,去實施,健康的人肯定會增多。但這個標準缺少量化的東西,其中合理膳食,怎麼吃才算合理,要了解人體需要什麼,現有食物能給到什麼,給到多少,研究發現,現有的食物中營養品質要比幾十年前差很多,維生素,礦物質,生物類黃酮等微量營養幾乎沒有了,常吃這樣食物,餐桌看著很豐盛,但是營養肯定失衡。心理平衡,誰都知道遇事想開點,但怎麼做才能想開,需要方法和能力。
普及科學的健康養生知識,從家庭教育開始,培養孩子的自控力,管得住自己的,才可能又健康,沒有自制力,經不住誘惑的,就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