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老是覺得別人的東西好,怎麼辦呢?

19
回覆列表
  • 1 # 幼兒養育說

    在小孩子中間,有這樣一種常見的“奇怪”的現象:明明在家的時候,孩子已經玩膩了這個玩具,出門看到別的小朋友在玩同款,他就特別想要玩;明明別的小朋友把玩具放一邊不理不睬的,結果我們想要玩一玩的時候,他又“寶貝”的不讓碰…

    這在我們帶孩子出去玩的過程中很常見,表現得一副“別人家玩具最好玩”。這是孩子的好奇心作祟。

    1.找媽媽“代言”

    這種屬於對媽媽的依賴性很強,且自身語言能力表達有限的情況。他如果看到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或者小車特別喜歡,就會拉著媽媽的衣角,抬起頭用一種渴求的眼神看著媽媽,嘴裡還叫著“媽媽”,意思是“我想玩那個玩具,媽媽幫我問問吧”。

    當然,照看者換成其他人也同理。

    有的孩子比較外向,主動性特別強。看到別的小朋友的玩具特別喜歡,就會走過去上手去“拿”,不管有沒有人在玩這個玩具。而且,手特別快,這個的弊端就是容易引起玩具主人的反感,引發小朋友間的哭鬧。

    這種情況常見於年齡稍微大一些的孩子,能夠獨立表達自己的想法,能“剋制”自己內心的衝動。

    我有一個三歲多的小侄女,有天我們帶她去廣場玩,看到別的小朋友在玩跳繩,她跟我們說她一直想玩那個,可帶她去和小朋友交涉換著玩她卻不肯,直到下次我們見到她時,發現她已經擁有了自己的跳繩。

    1.直接抱走,轉移注意力

    如果孩子比較執拗,非玩不可,那我們可以先把孩子抱離現場。找一些其他好玩的東西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等孩子心情平復,情緒緩和之後,再告訴他“看,我們不一定非要玩別人的玩具,我們還有很多可以玩的東西呢。”

    讓孩子不執著於當時的想法,有利於調整他“偏執”的特性,以後想問題做事也不容易鑽牛角尖。

    為避免孩子沒有“邊界”感,我們最重要的是當事情發生時,態度溫和而堅定的告訴他:那是別人的東西,別人說不,我們就不可以動。每個人都有說不的權利,同樣你也有。你不想分享的玩具你也可以說不,但你如果想分享,可以和別人交換著一起玩。

    之前有個親戚來我們家,一進門看見豆寶的小玩偶就喜歡得不得了,從開始玩到即將出門回去,都是抱著不撒手的狀態。走的時候說“我把玩偶拿回去可以嗎?下次再給你們帶回來”。

    豆寶撇著嘴抬頭看我,一副想哭想哭的樣子,鑑於他那時還不會說話,我直接代為轉達“不可以哦,這是豆寶最最喜歡的玩偶,如果你也喜歡,歡迎下次再來我們家一起玩兒哦”

    3.引導孩子愛上自己的玩具

    “玩具都是別人的好”,這是孩子們普遍的心理特點,為什麼會這樣?除了好奇心之外,還有一點就是看著別人喜歡自己的玩具,他也搶著喜歡。

    豆寶前段時間特別喜歡有輪子的,出門在外看到別人的三輪車、自行車、滑板車、平衡車……全都要摸一摸,騎一騎。雖說他靠顏值取得了小哥哥姐姐的同意過了癮,但也有碰壁的時候。

    豆寶心靈受挫,傷心的哭了,無奈先抱回了家。一路上我都在反思到底哪裡不對呢?明明我們的滑板車更穩更安全。於是,回家後我就帶著豆寶一起裝飾了滑板車,在上面貼上了他喜歡的貼紙,同時告訴他“你的滑板車是爸爸媽媽特別用心給你挑選的,又穩定又安全。你看,現在我們又一起把它裝飾的這麼漂亮,以後我們要好好珍惜我們的滑板車,好嗎?”

    果然,以後再帶他出去,都是好好玩自己的滑板車,也不會眼紅別人的了。

    就算你買全了玩具怎麼樣呢?出去又不可能把玩具全帶上,總會遇到更多新奇的玩具。這種“買買買”除了花更多錢之外,沒有實質性的意義,因為孩子總要在和其他人的接觸中學會取捨,學會妥協,學會剋制,學會分享。

  • 2 # 陳美媽談育兒

    俗話說:“別人家的東西永遠是好的。”每個孩子在和別人交往時遇到好玩的、好吃的、新奇的東西自己也想要。

    如果孩子想要別人的東西別人不給怎麼辦?

    首先,一定要讓孩子分清東西的主人是誰。讓孩子知道別人的東西,別人有權利給你或是不給你玩,你哭鬧也沒有用。同樣,自己的玩具自己也有支配的權利,如果孩子的玩具不想給他人玩父母絕對不要強迫孩子分享。要給孩子灌輸“別人的東西不能拿”的概念,讓孩子明白“別人的東西,不經允許,不能隨便拿”。

    其次,小東西可以帶孩子去買。我曾遇到這樣一個孩子,孩子兩歲多了,媽媽卻看的特別細,除了正常吃飯以外不允許孩子遲吃何零食,更不要說是巧克力、糖果等甜時。有時孩子出來玩別的小朋友會給她糖吃,孩子直接接過來等不到媽媽阻止就塞進了嘴裡,孩子嚐到甜頭就總喜歡揹著媽媽問別人要,如果別的孩子不給就上去搶甚至哭鬧。其實這就說明了,如果不想讓孩子要別人東西,首先要滿足孩子,我覺得,如果孩子要別人東西,別人不給,如果是貼紙、糖果這種小東西,家長是可以直接勸說孩子帶孩子去買的。如果不想讓孩子吃糖可以和孩子約定好,我們可以買,但是不能吃,或者只吃舔兩下就扔掉,不然就不要買。不過這並不是說孩子想要什麼就買什麼,家長還應該視情況而定。

    再次,如果孩子想要別人的東西別人不給,媽媽可以引導孩子拿別的好玩的或是好吃的,讓孩子找對方換著玩,如果對方執意不給,那就嘗試著儘快轉移自己孩子的注意力吧。

    最後,如果孩子因為要別人東西別人不給而哭鬧,那最好的辦法是迅速抱著孩子離開。在孩子哭鬧時講道理已經沒有用了,快速帶孩子離開,等孩子冷靜下來再給孩子講講道理。

    在孩子想要別人東西的過程中,大人一定不要過多參與,切不可批評孩子無理取鬧,更不要因為別人不給自己孩子東西而發生爭執。相信通過家長的耐心引導,孩子一定會變得越來越懂事。

  • 3 # 大朵小兜媽咪

    首先,說出孩子的想法,問孩子你是不是很想玩啊?孩子的答案基本上是肯定的,告訴孩子你知道他很想玩,別人的玩具看著挺新鮮,有趣,媽媽/爸爸也想玩了,讓孩子知道您是理解他的,懂他的感受。

    但是,那不是我們的,玩別人的東西應該先問問別人的意見,主人同意了才可以。要接納孩子的感受,引導孩子的行為。給孩子多些耐心,安慰一下孩子,小點的寶寶可以抱一抱,輕輕的撫慰。

    也許您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他會大哭不止,嘴裡喊著我就要玩。這時不必反覆給孩子講道理了,孩子在情緒裡,說什麼他都不會往心裡去,他也不會聽。等孩子情緒穩定下來了再溝通。

    可以的話,先離開現場,轉移孩子注意力,讓孩子忘了他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轉移注意力雖然很效果,但是比較適用的還是低齡的孩子,孩子再大點就不建議再用。因為這種方式會讓孩子覺得家長不喜歡自己的有負面的情緒,不接納自己負面情緒。還有就是會讓孩子覺得家長不理解自己。

    孩子老是覺得別人的東西好,想佔為己有,您不要太過憂心了,孩子應該是進入了幼兒物權意識關鍵期。家長需要充分理解這一階段寶寶的心理,並且幫寶寶平靜地度過這一時期。

    您要整理好自己的情緒,平和對待,在孩子物權意識萌芽的關鍵期,保護好孩子暫時的“佔有慾”,培養孩子好的、正確的物權意識。加油!

  • 4 # 星辰聽海

    我看到很多家長,在看到孩子們之間爭搶玩具或物品時

    大部分的家長做出的應激反應就是要和小夥伴分享、學會分享

    這樣的做法倡導了很長一段時間,到目前為止都是大部分家長採取的行為

    當然,也有家長直接制止孩子的爭搶行為、直接干預

    吼孩子怎麼回事?還能不能好好玩了?不能玩就別玩

    像我這樣的二胎家庭,有更多的家長直接說:大的讓小的!

    我婆婆經常就說:哎呦嘞,你是姐姐,怎麼不讓弟弟呢?不是學過孔融讓梨嗎?

    當我阻止這種教育方式時,婆婆說:尊老愛幼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啊,我這種教育不對嗎?

    顯然這就上升了階級層面了,變成了道德評價。

    我們今天先來探討上面的問題,如果大家有關心大讓小這個話題的

    所以總結以上行為,有三種

    1、要學會分享哦,和朋友分享你才有朋友哦

    2、能不能好好玩?不能玩大家都別玩了

    3、你大,你應該讓讓弟妹啊,怎麼那麼不懂事?

    這三個方式對孩子都是傷害,有一個共性:強迫孩子,幫孩子做決定!

    學會分享:強迫孩子、幫孩子做決定!

    強制制止:強迫孩子,玩就是要好好玩?怎麼叫好好玩?

    “孔融讓梨”:強迫孩子,孔融是自願,試想孔融被要求讓的話還會讓嗎?

    孩子很無辜,內心獨白:

    我的玩具為什麼非要讓,那我也不高興啊!還嚷嚷我,那我怎麼辯解呢?

    以我家兩娃為例,發生爭搶時,我們用這種方法,可以有效的讓孩子之間不吵架也能解決爭搶問題

    ►1、詢問孩子感受

    當孩子之間發生爭吵時,各自都不開心,這時詢問孩子:

    是不是不開心啦?是因為什麼原因不開心的啊?

    完成了詢問感受

    ►2、認真記錄

    當問完感受了,父母要很認真的拿紙筆過來,接著問:

    現在大家都不開心了,那我們來想想用什麼解決辦法吧

    姐姐想想有什麼解決辦法,姐姐說了,父母記在左邊

    然後弟弟有什麼解決辦法,弟弟說了,父母記在右邊

    好,現在有了第一個辦法了,那我們就開始嘗試用第一個方法解決

    ►3、驗證方法

    從第一個方法開始驗證,如果發現第一個方法不起效果

    那麼再重新記錄第二個方法

    重點是:方法一定是孩子想出來的,而不是父母

    我們在整個過程中只是認真的記錄,最後決定的孩子

    讓孩子協商方法,並有效的實施

    其實我們在實施的過程中,有時候孩子們在探討方法的時候就笑場了

    就覺得對方出的方法很搞笑,都不用等到最後。

    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因為孩子覺得這是遊戲,很樂意參與進來。

    如果能把生活中的事件看出一個遊戲,父母跳出遊戲的框架

    看這件事情用一種成熟的態度,那麼也不會不理智的嚷嚷孩子、強迫孩子。

  • 5 # 學海壹葉帆

    帶孩子去附近公園和廣場散步時,經常看到有的小朋友想要玩另一個小朋友的玩具,於是他跑過去,二話不說,一把搶過來就跑。還有的小朋友站在旁邊等著,等那小朋友玩具離手的一刻,悄悄過去拿了就跑。這樣的結果往往是一個做賊似得瘋狂逃竄,一個像被挖了祖墳一樣哭喊著狂追。

    兩家的父母只能站在一旁尷尬,因為一切發生的太快,等孩子開始追逐或發生衝突時,在說話已經遲了,孩子是聽不進去的。

    衝突發生後,家長的處理方式無外乎幾種,一種是勸自己的孩子,告訴他別人的玩具不好玩,自己的好玩,或者別玩人家的,回頭給你買一個更好的(這話說了,做到還好,沒做到,頭疼的還在後面),這種情況中相對好的就是讓孩子去和另一個孩子商量,問對方願不願意給他玩一會或者用玩具交換,這第三種方式如果一開始就用還好些,已經產生矛盾後,除非你這邊的玩具非常有吸引力,否則基本沒戲了,孩子會遭到二次拒絕,那麼下次他可能會再採用一開始那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去獲得他想要的。

    還有一種家長是去勸對方的孩子,也就是代替自己的孩子去當說客,這種方法最好別用,首先以家長的形式出面,會對對方小孩造成心理壓力,哪怕對方同意了,也是因為對方的孩子識大體,不想讓自己父母難堪,所以委曲求全。但是你自己的孩子會認為強勢壓制、強取豪奪很有效,自己要不到父母出馬搞定,不就是後臺老闆出面擺平嗎?以後他想要什麼,就會搖你的手,這說明依強凌弱的習慣已經養成了,失去的主動交涉和獨立表達的能力可是很嚴重的。更可怕的是,有的父母出面後遭拒,父母就當著孩子的面說對方的孩子小氣,以後別跟他玩之類的“豪言壯語”,這種扭曲孩子三觀的話可千萬不能說啊。

    那麼怎麼辦才好呢,我們可以試試“ICPS”

    那麼什麼是ICPS?“ICPS”是 I can problem solve的英文縮寫,又稱“我能解決問題”,是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默娜·B·舒爾博士在《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教孩子學會衝突和與人相處的技巧》一書中提出來的一個概念。“ICPS”的提出以舒爾博士團隊研究為基礎,並通過了臨床證實和對孩子們的實驗檢驗過的方法。

    作者說,這個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在以下方面受益:在遇到人際問題時,思考該做什麼;找出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考慮自己行為的後果;判斷一個想法好不好;預估對方會有什麼感受。

    研究證實,“ICPS”方法會幫孩子學會獨立思考,讓孩子自己決定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並看到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怎樣的影響。具備“ICPS”能力的孩子,能更妥善地處理人際衝突,懂得體諒別人,更有群體號召力。

    那我們來看看這套方法的實際運用

    首先遇到人際關係問題時,思考該做什麼?

    在生活中開始模擬,你拿著一個玩具,孩子如果想要,讓他思考他會怎麼做?

    這時候孩子可能會說我會偷偷拿、或者搶走、或者叫媽媽幫我去要孩子說到這裡,

    家長不要急著否定孩子的方法,進入第二個步驟,

    找出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

    你可以這樣問孩子,除了搶走、偷偷拿走和叫媽媽幫你要,你還能想出別的辦法嗎?

    經過思考後,孩子可能會說,我拿我的玩具和他換;我去求他給我玩一會兒;我去跟他的爸爸媽媽商量,讓我玩一會兒。

    在父母的引導下,無論孩子想出了幾個方法,家長都要表示讚賞,接下去進入下一步,

    考慮自己行為的後果;

    接下去我們進行引導發問,比如如果你搶走或者偷偷拿走別人的玩具,會怎麼樣?

    孩子開始思考,然後他會通過經驗告訴你,別的孩子會哭,會生氣,會搶回去,還會打我之類的答案,孩子如果說不出,家長可以引導,比如你覺得被搶走玩具的小朋友會生氣嗎?當孩子考慮到各種方法帶來的後果後,我們進入下一個階段。

    判斷一個想法好不好;

    這個時候我們讓孩子排除掉最差的幾個方法,讓他選出最可行的幾個方法,孩子選出他覺得最好的方法後,進入下一個步驟。

    預估對方會有什麼感受。

    讓孩子猜測自己的採用這些方法,對方會有什麼想法,如果孩子無法思考出答案,那麼換種問法,你可以說:“如果換做你自己,對方採用這些方法來跟你要玩具,你又會怎麼想?"孩子開始表達自己的想法,其中肯定有同意和不同意的。

    那麼經過這輪孩子的自主思考後,重點已經不再是孩子是否掌握了向對方借玩具的方法,而是你終於讓孩子自己明白了,雖然借玩具有很多好辦法,但是不是所有辦法都能成功,甚至所有辦法都會失敗,這個時候,考慮到對方的感受,自己是否可以選擇果斷放棄,而不是承當錯誤方法帶來的可怕後果。

    這個過程請家長像做遊戲一樣耐心的隔幾天時間就陪孩子做幾遍,等孩子進行過多次這樣的遞進思考後,他就能在實際社交環境中進行快速反應,比如想要別的小朋友的玩具玩時,不會再莽撞,而是腦海裡迅速篩選出幾個優質方案,進行逐個嘗試,成功固然高興,失敗了也會果斷放棄,因為他在你這裡已經多次演練過,失敗後仍然死纏爛打是沒有結果的,甚至會造成一些不好的後果,他已經學會了提前考慮。

    這套方案可以運用到所有社交關係的處理中,孩子以後都會進行方案篩選,以後生活中遇到一些問題,他提出來的解決方案說不定連你們也會感到驚歎呢,而且你們可能會發現平時小氣芭蕉的他突然變得大方起來,因為他知道要想和別人交朋友,小氣的方案是不可行的,只有分享的方案能產生機會。

    所以你還在等什麼,快帶著你家孩子把這個遊戲玩起來吧。

  • 6 # 動情M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的反應和引導方式,直接影響了孩子的社交能力。

    首先,要鼓勵和引導孩子,想要的東西要自己努力去爭取。

    如何爭取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1. 首先應鼓勵孩子主動跟對方溝通,學用禮貌用語,鍛鍊孩子的社交能力。(比如:"哥哥你好,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嗎?可不可給我看一下你手裡的玩具,我等一下看完了就還給你?")

    2. 如果對方不肯直接給,就嘗試拿自己的東西交換。(比如:"哥哥你好,我這裡有一個A,我可以跟你交換你手裡的B玩一下嗎?")

    當然如果孩子太小,還不會說話,或者說話還不清楚,就由家長來說,帶著小孩一起,給孩子做示範,以後等孩子大點了就會學著家長的方式溝通了。

    其次,如果對方就是不肯給,那就只能勸說孩子,讓他接受事實。

    如何勸說?分四步:

    1. 肯定孩子想要對方東西的情緒。(比如:"我知道你喜歡哥哥手裡的玩具,你很想把它拿在手裡看一看對不對?")

    2. 肯定孩子剛才做出的努力。(比如:"媽媽/爸爸,剛才看到你有很勇敢的走過去拿你的玩具跟哥哥交換,對不對?")

    3. 換位思考讓孩子理解。(比如:"可是哥哥不願意把他的玩具給你,可能那是她新買的玩具,是他最喜歡的,就像你家裡的毛絨狗狗,也是你最喜歡的,你也不想給別的小朋友抱呀,對不對?")

    4. 用別的東西吸引孩子興趣,轉移孩子注意力。(比如:"你不是很想看看小蜜蜂是怎麼採花粉的嗎,走媽媽/爸爸現在帶你去看看。")

    這種情況,對每一個孩子來說都會遇到,而且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家長們要慎重,千萬不能隨便處理,忽視孩子的心理情感。

  • 7 # 心妤心語

    我每次出門都會提醒孩子拿玩具,到了外面,如果他想要別的小孩的玩具,我會叫孩子試著拿自己的玩具去和對方換,孩子現在兩歲說話不利索,但和他說多了,他現在看到別的小孩的玩具,想玩的時候,會自己走到小孩的跟前,把手裡的玩具遞過去說“換”,一般情況下,別的小孩子都會願意,這個時候,我會教孩子說謝謝。

    如果別的小孩不同意,我會和孩子說“寶寶,那是哥哥(姐姐)的玩具,他們還想玩,等他們不想玩了的時候他們再和你換好不好,我們現在先去玩蹺蹺板好嗎?”給孩子解釋為什麼別的小孩不願意和他換,讓他不要難過,然後提議別的孩子喜歡玩的東西,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孩子有自己非常喜歡的一款玩具,他在家裡玩著的時候,可以試著拿走,孩子肯定會著急,這時候就可以引導他說是不是很難過,孩子點頭,就可以繼續和他說如果你不經過別人的同意,就想要別人的玩具,別的小孩也會難過的,教導孩子換位思考。

    再不行真的就得直接抱走,不能慣,慣了幾次,次次他都會想要。

  • 8 # 答答家庭教育

    這個問題應該根據孩子的年齡段去決定具體該怎麼做。

    1歲半以前的孩子,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化解矛盾和衝突,可以將孩子帶離當時場景,或者用其它的玩具吸引他的注意。

    關於這個階段孩子搶玩具這個問題,建議家長可以嘗試以下兩個方法:

    (1)孩子和小夥伴一起玩耍時,父母要儘量陪伴在旁。

    (2)如果孩子的東西總被別人搶走,不能因怕吃虧而不讓孩子出去玩,也不能只是簡單地幫孩子搶回來,更不能自己衝上去搶回來。

    可以給孩子示範些應付別人爭搶的辦法,比如,用語言表示自己的意願:“對不起,我還要玩,等一下再給你玩。”或者乾脆同意大方地說:“好的,我跟你換著玩。”或者由父母發起,制定一個一起玩的規則,比如你玩會兒我玩會兒輪流玩。

    你要做的不是讓孩子一定要把自己的東西分給別的小朋友,而是幫助他區分哪些是他自己的東西,他可以做主,哪些是別人的東西,他不能做主。只有當孩子逐漸清晰“我的”和“你的”界限時,他就會願意用自己的東西和別人進行交換,也就真正學會了分享,“我的東西大家用”。

    當你遇到孩子爭搶玩具時,可以首先將他的佔有慾理解為成熟的標誌而加以肯定,對他說:“對,這是你的!”然後再鼓勵他讓步:“但是,過一會兒你可以和其他人輪流玩嗎?”而不是一味地從成人的眼光出發,堅持讓孩子分享。同時,父母也應該允許孩子擁有某些為數極少的、只屬於他自己的,可以不與人分享的玩具或其他物品,這也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

  • 9 # 庭爸談育兒

    孩子要別人東西而對方不給,這是孩子間常見的情況。

    我說說我的看法。

    1、如果孩子已經有了物權的意識,這個時間段大概在2歲到3歲前後,那麼他會開始意識到,這是“我的”,那個是“你的”,而實際上,他更喜歡的是,這是“我的”,那個也是“我的”,為了做到這一點,他會去證明那一個“也是我的”,這個動作是什麼?肯定是向別人要東西了。

    這種要的方法,小齡的寶寶就是直接搶,大一些的孩子會跟別人要。但是畢竟是在別人那裡,所以不是每次都能成功。

    孩子要東西不成,第一個想到的是誰?不用說,肯定是做為爸爸媽媽的我們了。做為父母,我們一方面希望孩子開心,另一方面又知道那是別人的東西,唯有想想該怎麼來引導孩子去面對這種情況。很多時候,這就是教育的機會。

    2、我們可以這麼做:

    首先一點,言傳身教,當孩子來向我們求救時,我們可以告訴他,寶寶,你可以向這位小朋友說一下,這個玩具可以給我玩嗎?教孩子與別的孩子溝通,培養孩子表達與人際交往的能力。

    同時,孩子不敢,我們可以演示給孩子看,帶著他到那個小朋友的面前,問他,小朋友,這個玩具可以給我們寶寶玩嗎?

    其次,可以交換,告訴孩子,可以用自己手裡的玩具與別的小朋友交換,通過交換來得到對方的玩具。

    第三,這麼做了,是很有可能被對方拒絕的。我們要知道,被拒絕是正常的情況,我們當然希望孩子能滿足需求,但我們也要知道,讓孩子自己能體會到小小挫折,也是一份很好的體驗。生活本來就是如此,沒有誰是所有需求都實現的,面對這樣的小挫折,也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這部分,不要你去過度的承擔,而應該讓孩子從中體會。

    第五,學會洩放情緒,面對挫折,孩子會有情緒,這個情緒會哭泣、吵鬧,也可以是生氣、憤怒。如果你覺得無法控制,可以把孩子帶離現場,如果你能安撫,可以說出孩子的感受,並且與他共情:媽媽看到你哭得很傷心,是不是非常想玩那個玩具呢?你是不是感覺到了難過、委屈、生氣、煩燥?很多時候,我們能說出孩子的感受,他就覺得我們懂他,他的情緒就會舒緩大半。

    第六,我們也可以玩別的玩具啊,引導孩子,轉移注意力,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這個對於低齡的孩子來說會更有效果。

    小結:

    生活無處不教育,教育就藏在這樣的細節中,把每一次的經歷與互動,都變成一種成長的臺階。我們的教育就將是自然而然,渾然天成,這樣的教育會是你我所希望達到的。誰說育兒就一定是煩燥難過痛苦與煎熬呢?

    思想一變,一切都變。

  • 10 # 碩小果育兒學堂

    孩子為什麼想要別人的東西?

    一個原因是,對於小孩子來說,在8個月至2歲之間,會有一個明顯的“個人意識建立期”,有強烈的物權意識。他們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是他的。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會搶過來。不給就哭鬧、撒潑、打滾等。這些都是他們強烈想佔有的表現,是這個年齡段的身心發展特點。

    另外一個原因可能就是好玩,看到別的小朋友不玩了,一個玩具車就放在那裡。他會悄悄走過去,偷偷拿走。有些家長會誤認為這是偷竊行為,上來就批評指責:“你怎麼偷拿別人東西呢?”

    首先,儘早幫助孩子建立物權意識

    比如他看重了別人的玩具車,非要玩不可。你可以跟他說:“這輛車是哥哥的,你可以先玩一會,但是不能帶走,你的車都在家裡。”這樣,孩子就分得清玩具是誰的,他的玩具在哪裡。

    其次,引導孩子建立分享意識

    孩子在小的時候,不願意分享玩具是正常現象。如果過度強迫他把喜歡的玩具分給別的小朋友,會加劇他的佔有慾。“你們越想要,我越是不給。”

    最後,不要大方讓出被搶走的東西

    有些時候,會遇到一些孩子搶玩具。我發現很多家長都是謙讓的做法。事實上,經常這樣做,會導致孩子形成懦弱的性格。遇事優柔寡斷,沒有主見,不敢表達。

    這種情況下,看護人應該保護自己的孩子。可以把被搶的玩具要回來,並且告訴對方:“想要玩玩具是可以的,但要經過對方同意。”這樣無疑是給孩子做了一個示範,搶玩具的行為是不對的,他以後也不會再奪玩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東山再起還是行將就木?俄羅斯的未來到底是美好還是“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