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衛茳
-
2 # 福州小菜
楚王失弓,據說楚王打獵時丟失一張弓,但他阻止下屬去尋找弓,他說:“失弓的是楚中國人,得弓的也是楚中國人,何必去尋找弓呢?”
據說孔子引申了一下,說只要是人得到,又何必在乎是不是楚中國人呢?
據說老子也引申了一下,把人字也去掉了,有弓失去了,有弓得到了,何必在乎是不是人得到呢?
據說佛家也引申了一下,啥都別說,四大皆空
這個典故自古皆有爭論,各顯胸懷,我認為,還是楚王的境界比較符合心意,人才在中國內部流動,不管在哪個省,我都沒意見,但是人才一旦出國,則必然給中國帶來損失。但另一方面,人往高處走又是人之常情,靠封堵是留不住人才的,只能從環境、待遇、情懷等因素上去拴心留人才能真正留住人才,一味強調奉獻畢竟不是長久之計!
-
3 # 使用者29中大獎
完全是兩碼事兒,不能拿古代的衡量現在的,更不能拿現在的和古代的相比相提並論,不在一個檔次上,要分別對待,分別的加以分析得出結論才是完美與時俱進的做法和選擇。
-
4 # 春風江南
回答:不能。因為人不能拔著自己的頭髮離開地面,我們不能無所謂地超越我們的國家民族的現實利益而空談世界主義。
首先讓我們來搞明白這個典故的意義是什麼。
關於楚王失弓的典故流傳甚廣,有儒家說、道家說、佛家說等等。
1.儒家的說法取自《孔子家語》:
楚王打獵時丟失一張弓,但他阻止下屬去尋找弓。他說:“失弓的是楚中國人,得弓的也是楚中國人,何必去尋找弓呢?
這件事在兩方面顯示楚王寬廣的胸襟:一方面,楚王不介意失去弓,願意讓另一個楚中國人得弓;另一方面,他雖是君王,卻不介意讓一個臣民得到他的弓,視君王與臣民都是平等的“楚人”。
孔子卻認為楚王的心胸尚不夠寬廣,他說:“失弓的是人,得弓的也是人,何必計較是不是楚中國人得弓呢?”
在孔子的心目中,每個人與天下的任何人一樣,都是平等的“人”。
當代的張遠山對此有一概括性的評價:楚王是一個民族主義者,達到了倫理的道德境界;孔子是一個世界主義者,達到了哲學的自由境界。
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
孔子聞之曰:“去其‘荊’而可矣。”
老聃聞之曰:“去其‘人’而可矣。”
故老聃則至公矣。(《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
張遠山對此的概括性評價也挺有意思:孔子是一個世界主義者,老子是一個宇宙主義者,達到了宗教的天地境界。
《竹窗隨筆》為明末高僧蓮池大師(1523-1615年)所作,內中收錄了大師隨感所筆之短文四百餘篇,詳辨禪、教、淨之正知見,乃至對佛儒間的諍論也有一番精闢論述。
蓮池大師對楚王的“滄海之胸襟”和孔子的“乾坤之度量”都很嘉許,但對他們的說法還覺得言猶未盡。
雖然孔子的境界高於楚王,卻還“不能忘情於弓”。楚王失弓或得弓,他本身猶如故往,無所謂失或得。這還不夠,因為還“不能忘情於我”。連求所謂“我”都不可得,又如何求“弓、人、楚”呢?這是佛家四大皆空的境界。
目前的地球村,其實與戰國時代的形勢差不多,是各國都有自己的利益,民族主義高漲,右派和保守主義在行其道。
具體到中國與美國英國的東西關係來說,鬥爭其實比戰國時期更嚴酷,說是你死我亡的關係也不為過,因為除了軍事上最後鬥爭外,美國已經展開了對中國的所有的經濟戰、科技戰等等。
人才是一個國家立足世界之林最重要的因素,沒有了人才,一切都不再可談。
“生在有階級的社會裡,而要做超階級的作家,生在戰鬥的時代,而要離開戰鬥而獨立,生在現在而要做給與將來的作品,這樣的人,實在也是一個心造的Phantom,在現實世界上是沒有的。要做這樣的人,恰如用自己的手拔著頭髮,要離開地球一樣,他離不開,焦躁著,……(魯迅《論“第三種人”》)
魯迅先生是偉大的,他早已經給了我們標準的答案。
從國家的戰略叢面上看,要保護好我們的人才,要能讓人才為國家所用。
當然,人才為什麼一直外流而無法禁絕,裡面有更深層的問題,當政者要身躬自省。
回覆列表
提問者是大師,胸懷地球的大師。
流通是經濟文化發展的必要條件。從鄧公說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開始,拉開改革的樂章。
人才流通也是一樣的。良禽擇木而棲,難聽話,只要認為自己是個好鳥,你就願意挑戰更高的金枝。中國職業男籃聯賽形成以來,第一個NBA球員王治郅(現八一隊教練),成為小牛隊球員,歷經千辛萬苦,甚至被開除國家隊,耽誤了大好的運動歲月。當時的籃管中心主任是信蘭成,可以去網上看看。
到後面我們才有了姚明,易建聯……,無論成功與否,他們都選擇了更大的天空去飛翔。間接上刺激了國內籃球運動水平的提高。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記住第一。科技人才是國家狀態下的全球競爭資源,從這個角度出發,人才吸引才是王道,全國好多城市開始制定人才引入計劃,比如獎勵優先戶口,獎勵房車等等,根本原因就是人才才是香餑餑。
外流也是可以的,相對比較去掉陳舊思想,可以催發新鮮血液。有時候反而是好事。河南的人去河北沒問題,山東的去山西不要緊,廣西流到廣東,舞臺更大了。這些可以用楚王失弓解讀,讓那些地區自己討論失與得。這兩天安徽90名科技人員辭職就是這種情況,只要他們還能在科技戰線上為國家服務,那就最好結果。至於安徽自己怎麼總結反思,那是安徽的事。
往大說,國家就不一樣了。多少清華北大學子,國家重點培養後,成了“白眼狼”,網上有這個新聞,說出去的人回來的比例是多少,有的人開玩笑說回來的都是在國外混不下去的。我個人覺得,誠然有待遇和環境的問題,但是損失的還是自己的國家。
那句話怎麼說:科技沒有國界,科學家有國籍。
我一同學,考入北京,學校就不說了,出國後學的什麼物理專業,挺高大尚的自己說是博士。10年前,跑回北京約見當地大款去美國看房看別墅,看樣子是當房產經紀人吧?見過他一面,據他說國內人有錢好騙,差不多百萬身價了。
當時心裡可惜他專業,腦子一抽,問他幹嘛不回國?他看著我像看怪獸或者說是個古董。沒有解釋,以後淡了。
還有一個,他父親是教授,帶著研究生去美國遊學講座,沒想到研究生跑了,好像在亞利桑那州,老教授差點氣病死,這哥們天天苦學,必須留學,真實的目的就是把那個狼心狗肺的研究生抓回來,現在不知道成功了嗎?再沒聯絡。
我不知道楚王是失弓還是得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