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石洞溝

    劉備白帝城託孤,給諸葛亮說的話,《三國志》中是這麼記載的: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幾種可能:

    1、真心相告,劉備一生以仁義著稱,能三分天下全靠諸葛亮,因此是真心的話;

    2、試探諸葛亮到底有沒有野心稱帝;

    個人更傾向低2種,試探。劉備雖然號稱仁義,別忘了他一生所追求的目標是光復漢室。何為漢?在封建朝代,劉家的天下才叫漢,你諸葛的天下還叫漢嗎?劉備不回成都,招諸葛亮到白帝城,殺心。如果對答不一,諸葛亮必死。當時不說軍中將領,就說這個永安都督李嚴,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託孤之臣。公元222(章武二年),劉備伐吳敗回,徵召李嚴進永安宮,任命他為尚書令。公元223(章武三年),劉備託孤,李嚴與諸葛亮一道受遺詔輔佐少主劉禪。

    時間節點是不是很明顯。

    大耳賊才是梟雄啊!

  • 2 # 秋水長

    劉備臨死為何會說讓諸葛亮“自取”?這句話,出自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時候,全句是,“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能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的本意到底是什麼,已經成了一個歷史公案。主要分兩派。一派以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為代表。陳壽認為這就是劉備對諸葛亮絕對信任,如果劉禪不行,諸葛亮就可以取代他。另一派以清朝的康熙皇帝為代表他認為劉備““以譎詐相尚,鄙哉””就是說劉備給諸葛亮下套,逼著諸葛亮表態發誓效忠於劉家。近代又有新解釋。學者方北辰教授認為裡面的君可自取。是指諸葛亮可以讓劉備別的兒子取代劉禪,就是給予諸葛亮廢立大權。在我看來,無論怎麼解釋都顯示出了劉備的虛偽,假仁假義。

    第一種解釋,劉備真的說如果劉禪不行諸葛亮自取。可是諸葛亮會取嗎?諸葛亮能取嗎?答案是諸葛亮不會取。諸葛亮是個十分重名節的人。曹操在中原那麼大的實力只是挾天子。就被罵做漢賊而不敢稱帝。諸葛亮要是取代劉禪那還不被罵死。諸葛亮能取嗎?答案還是不能,蜀國已經被關羽和劉備禍禍的奄奄一息了。內部又派系林立。諸葛亮事必躬親才勉強維持。諸葛亮如果敢實行取代之事蜀國必將內亂,立馬覆滅。這就相當與劉備指著一件諸葛亮不敢拿,也拿不到的東西說那個東西送給你了。這樣不是很虛偽嗎?

    第二種解釋,就是故意給諸葛亮下套。給諸葛亮下最後一道綁。徹底消除他心中的疑慮好讓自己安心死去。

    第三種解釋,給以諸葛亮廢立大權。這種解釋是近代才有所出現。古代的文人大都停留在前兩種解釋的討論。也就是說古人大多都沒有領悟出還有這樣的解釋。那麼這樣的解釋也太隱晦了。劉備在託孤,有必要弄得這麼隱晦嗎?交代後事難道不應該說的清楚明白嗎?遺囑搞的這麼模稜兩可難道是為了讓後來者相互鬧矛盾嗎?如果是這樣可見劉備也沒安什麼好心。

  • 3 # 魔方歷史觀

    “君可自取”,這是劉備臨終之際,說與諸葛亮的話。伐吳兵敗不久,劉備病逝於白帝城,臨終時,託孤諸葛亮,並告訴這位追隨多年的謀臣,如若新君能力不夠,諸葛亮可取而代之。

    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從“劉備”來說

    在三國時期的三方君主之中,劉備是非常有水平的一位,他從底層一步步發展,直到登上帝位;劉備的名聲也不錯,劉皇叔仁義之名廣為傳播,賢名在外,深得民心;劉備禮賢下士,虛心接納諫言,以“匡扶漢室”為己任,“大義”始終如一。

    劉備臨終時託孤所言,若是以劉備本人的名聲和行事來看,不似作假,可以說是從大局考慮後所言。

    劉備是信任諸葛亮,但劉備還是一位皇帝,是一位有兒子的皇帝,諸葛亮只是一位謀臣,這樣的情況下,劉備臨終時的“君可自取”可就不單單是一句話了,說之誅心之語也不為過。

    歷史上宋朝有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明朝有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說白了,都是為了皇權穩固所採取的措施,而這二位皇帝所針對的人都是曾經跟著他們打天下的人。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在得到諸葛亮的答案後,劉備正式的將劉禪託付於諸葛亮,並告誡劉禪,要好好聽丞相的話,視之如父,此為劉備白帝城託孤。

    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參考文獻:《三國志》

  • 4 # 歷史長河緩緩淌

    其實沒什麼特別的原因

    眾所周知,劉備臨死之際,二弟關羽被東吳所害、三弟張飛被叛徒所害,再加上夷陵之敗,損兵折將,蜀國已經岌岌可危。

    現存活之人,有且只有諸葛亮一人可以把蜀國撐下去。

    劉備這麼說,是把諸葛亮架在了道德的枷鎖上,只能按照劉備的意願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同時話也說的很明白,你自取不自取在你,我死後管不了。

    但蜀國現在這個爛攤子,你必須給我撐下去。

    之所以公開的講,一方面是告訴其他人:

    不論諸葛亮做了什麼決定,都是我的意思,哪怕投降,哪怕自立,都是我的意思。

    再方面是告訴諸葛亮:

    我相信你的人品,相信你的能力,相信你隆中對的意氣風發,相信你能夠繼承我們的理想,不忘初心,會一直堅持下去。

    你諸葛叔叔實力非凡,完全有能力取你自立,我死之後,就算你諸葛叔叔取代你自立,也是我生前允許的,你要懂得保全自己。

    妄加揣測皇叔之意,諸君麼要當真。

  • 5 # 牛叔歷史趣聞

    《三國志·諸葛亮傳》有載,“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那麼,這個“君可自取”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目前主要流行三種說法:

    說法二:可另立國君。雖然劉備以劉禪為儲君,但劉備可不止劉禪一個兒子,還有劉永、劉理兩個庶子,而劉備在白帝託孤時,不僅將太子劉禪召至白帝城,魯王劉永也被叫去一同受命。尤其是在裴松之注《三國志·先主傳》中,劉備臨終時,呼魯王與語:“吾亡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而且這句話是劉備大聲說出來的,因而便有說法認為,劉備這是在暗示諸葛亮,如果劉禪真的不堪大用,那麼可以“廢長立幼”,改立劉永為帝。而著名三國學者,方北辰先生便持這種意見。

    說法四:試探其忠心。這種說法認為,劉備此舉有試探諸葛亮是否忠心的意思,雖然此時的諸葛亮還談不上大權獨攬,但畢竟是荊州派的主要人物,也是此後劉備需要倚重的重臣,如果不能確保他忠心耿耿,劉備又如何放心將朝中大權交給他。而從諸葛亮的反應來看,他似乎也是明白了劉備的心思,因而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而在第二種和第四種說法中,個人更傾向於第四種,畢竟第二種說法的爭議性,可以說是由裴松之注引出的,再加上宗法制的影響力,“廢長立幼、廢嫡立庶”的可能性極小,一旦發生這種情況,極可能導致內部不穩,這對於本就危機重重的蜀漢來說,顯然不是個好的選擇。

    基於蜀漢彼時的人才架構,劉備為了確保蜀漢權力平衡,劉備的託孤重臣必然以荊州派為核心,再以東州派為牽制,如此一來諸葛亮荊州派首腦的重要性便得以凸顯,因而他必須確保諸葛亮的忠心,否則如何放心交接。

    如上所述,我個人認為四種說法中,最為可信的便是第四種,劉備是在做權力交接前的最後試探,在確保諸葛亮忠心後,這才將朝政大權全部交於其手中。

  • 6 # 林城布衣10001

    公元221年,劉備為報東吳襲取荊州擒殺關羽之仇,不顧諸葛亮、趙雲等人勸諫,傾蜀漢之兵,親征東吳。孫權求和不成,派陸遜迎戰,在夷陵火燒連營擊敗劉備。

  • 7 # 玄貞卿

    個人認為,有兩個原因。

    一是認識到自己以及子孫後代基本沒有奪取天下的可能了,想要光復漢室劉姓正統,在自己活著的時候都基本不可能實現,更別說自己死後了,那還不如讓軍師取了,想必諸葛亮應該會紀念自己當時三顧茅廬的恩情吧,也難說諸葛亮會封個王什麼的給自己,那自己這輩子也算值了。

    二是為了穩住諸葛亮。當時的局勢十分明朗了,以軍師在朝中的地位和聲望,在自己死後,根本沒有誰能夠控制住軍師,還為了自己摔過的兒子能夠順利登基,享受下皇帝的特權,哪怕就是很短的時間,也足夠了。

    以上兩條或許就是劉備的考慮吧,當然,如果諸葛亮真像這樣做了,那今天人們或許就不會這麼推崇諸葛孔明瞭,劉備一句話,將了自己的軍,也將了孔明的軍,說是自取,其實是把自取的路堵死了。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8 # 鹹知天下事

    我想是因為劉備擔心諸葛亮會篡取他的政權,所以才會說出“若此子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他知道自己的兒子很懦弱,怕他會受制於諸葛亮。同時也是一種試探,讓其忠心輔佐自己的兒子。

    劉備之所以那麼說,也是在多年交情基礎上,敞開心扉的一種表達方式。諸葛亮是何等人,自然會明白其中的含義。劉備說那句話,也沒有否認自己的正統性,更不會否認自己奪取天下的動機。因為雖然是託孤,但實質上是君臣坦誠相待的一種方式而已。

  • 9 # 內蒙農夫

    夷陵之戰,使劉備損失大部精兵,連五虎上將之一的黃忠亦死於此役,在白帝城,急火攻心的劉備,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臨死之前,託諸葛亮,李嚴共輔助劉禪,並要劉禪拜諸葛亮為相父,以完成光復漢室這一夢想,劉備知諸葛亮才學遠勝於自己,遠勝於吳國的孫權,魏國之曹丕,擔心阿斗難成大業,要諸葛丞相取而代之(實在試探諸葛),諸葛泣曰,要為蜀漢大業,鞠躬盡瘁,扶助後主完成一統之夢想,全自己一個忠臣之名節,諸葛先生做到了,劉備安心的走了。

  • 10 # 小小小百科全書

    章武三年春季,蜀漢建立者劉備在伐吳失敗後病倒於永安。劉備深知自己這次病倒恐怕就是他人生的最後時刻了。因此急忙召集諸葛亮來安排後事。根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先主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從表面來看,劉備和諸葛亮充分的表現出了各自的情誼。劉備的大度信任和諸葛亮的忠貞不渝都體現的淋漓盡致。但事實上劉備白帝城託孤的凶險又有誰人知?

    劉備之所以對諸葛亮說,如果劉禪不值得輔佐,你可以取而代之。他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試探諸葛亮。原因很簡單,劉備知道自己大限將至。但蜀漢經歷了丟失荊州和夷陵之戰的慘敗後,蜀漢實際上已經岌岌可危了。他知道諸葛亮是一個權欲心旺盛的人。如果是和平時期,諸葛亮這種權欲心旺盛的臣子就應該剷除掉,然後給繼任者留下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權。但劉備考慮到蜀漢內憂外患,劉禪能力又有限,所以他必須要安排一個人輔佐劉禪。顯然諸葛亮就是這個最佳人選。

  • 11 # 路之意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給諸葛亮說了這麼幾句話,但是《三國志》中是這麼記載的: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如果我兒子有能力,希望你能輔助他,如果犬子不才,你看著辦就可以。短短的幾句話,讓後人多了無數的猜測。

    更何況當時劉備也明白他的另外兩個兒子年紀更小,如果劉備真的知道其中一個兒子比劉禪更優秀,他大可讓諸葛亮直接對這位更優秀的兒子進行輔佐,而不需要由諸葛亮來進行抉擇。畢竟輕言立廢之事,不利於蜀漢的長期發展。而且劉備在此前的話中也說得很清楚,諸葛亮的才學勝過曹丕十倍,他將諸葛亮的地位與另一個國家的帝王擺在了同一層面上,其中的意思非常簡單,那就是要諸葛亮自立為帝。

    劉備在說“君可自取”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

    一、擔心諸葛亮對蜀漢失去信心

    實際上,劉備在說出“君可自取”這句話時,並不是試探諸葛亮,劉備所擔心的,其實是諸葛亮對蜀漢喪失信心。要知道在劉備去世前,蜀漢經歷了兩場戰敗,一場是關羽北伐,此戰不僅沒有佔到一絲便宜,反而將荊州全盤送給了江東,蜀漢也因此元氣大傷,諸葛亮的隆中對就此沒有辦法實現,另一場戰事,則是劉備兵敗夷陵,蜀漢元氣大傷,基本告別了統一天下的可能。雖然劉備是一個百折不撓,屢敗屢戰的人,但接連兩次兵敗後,蜀漢內部頻頻發生兵變和暴亂,一時間政權動盪,因此劉備最擔心的,其實就是消極情緒的蔓延,他擔心這樣的情緒出現在諸葛亮身上,一旦諸葛亮心中鬱結,就此放棄蜀漢而投奔曹魏,蜀漢就真連一點可能都沒有了。

    這一點很重要,在諸葛亮剛剛入劉備帳下的時候,關張二人就表示過不滿,直到後來看到了諸葛亮的卓越的軍事才能之後,他們才心服口服。

    其實,關張二人的意見就代表了劉備眾多手下的意見。而由於劉備是在荊州起家的,而後來在益州紮根,益州向來不待見從荊州來的“東來客”。因此,劉備集團內部就存在著荊州和益州兩股勢力,儘管不會明著爭權奪利,但是背後權力的傾軋在所難免。

    劉備深知這種局面難以改變,所以就常常互相牽制、互相平衡。而諸葛亮就是屬於荊州舊部、而李嚴則屬於益州新部。在臨終託孤的時候,也是將二人一同召來。很顯然,劉備對於諸葛亮的才能是絕對肯定的,而且對於諸葛亮他也是寄託了厚望,所以,才會當著眾人的面說諸葛亮的才能十倍於曹丕。

    當然,安排李嚴作為諸葛亮的副手絕不是為了牽制他,這只是劉備給諸葛亮找的一個最佳助手而已(劉備是這麼認為的)。劉備後面還說到“君可自取”,這足以看出諸葛亮的絕對信任。

    當然,作為忠心耿耿的諸葛亮自然是感激涕零,所以發誓要將畢生精力都用來經營劉家產業。

    “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我們且不說劉備是什麼目的,單說這幾句話的藝術,就讓人佩服不已。一來表現出劉備的高風亮節,二來表現出自己的大公無私,那麼劉備的真實意圖是自己所想嗎,還是僅僅為了試探諸葛亮呢?可能只有劉備自己知道了!

  • 12 # 古城荼博士

    這是大耳賊給諸葛亮埋的坑啊!

    政治家的話你都要反過來想才對。

    其實劉備給諸葛亮說的意思是這樣的:

    我兒如果英明神武,你就歇了吧;

    我兒如果能力不濟,麻煩你給帶帶!

    劉備託孤能沒有後手,你想可能嗎?

    諸葛亮當然明白,如果自己想取而代之,

    肯定是身首異處的下場,劉備在蜀漢的影響力

    可不是你諸葛亮能比的,他的死忠太多了

    既然能給你說這樣的話,就肯定會給其他人說:

    如果諸葛亮有二心,別客氣,當場斬殺之!

    這裡就又說到了司馬懿的高平陵之變

    因為當時的魏國,經歷了曹丕曹叡,

    到了曹芳手裡的時候,司馬家已經有了曹魏的實際控制權了

    為啥司馬懿不在曹叡手裡就政變呢?

    因為那個時候他們家還沒真正控制曹魏。

    或者說曹丕的死忠大多數還都活著,司馬懿不敢!

  • 13 # 國風文化小棧

    你好,我是國風

    如果沒有關羽的大意失荊州,不會丟失雍樑之地,以致孟達背叛,義子劉封被逼自盡。三弟張翼德不會因為急兄仇被殺。黃漢升不致為報知遇之恩沙場殞命。75萬傾國之兵不會遭遇夷陵之敗損失殆盡。一生為恢復漢室的奮鬥也不會就此在自己手裡葬送。這麼多的打擊一起湧來。終於摧垮了他的所有意志,甚至自己求生的願望。

    章武三年,劉備意識到自己難以回生。急忙自成都召軍師諸葛亮,武將趙雲,尚書令李嚴魯王樑王,託以後事。

    走過正常程式之後劉備又以心腹之言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孔明聞言,汗流浹背。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

    我覺得昭烈帝雖然未被列入正統歷史。但是縱觀歷史只有他是真正的天下第一帝王。因為自古以來,成就王霸之業者結為一己之私心。無論是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甚至元帝朱明。秦為天下掃滅六國,徵殺無數。漢劉邦非劉不王也鬧得後世子孫互相殘殺。唐太宗血染玄武門,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算是最好的了)元忽必烈動輒屠城。明朱元璋火燒鴛鴦樓。為了一個家天下,雙手沾滿了鮮血。

    至於題主所言劉備說出這句話否認了自己政權的正統性,否定了自己奪取天下的動機!僅從事實面上的理解,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你應該忽略了劉備是一代梟雄。很能看清天下大勢。在北有曹魏,東有孫權的危急境況之下。能平定天下安撫庶民的重要性遠比一個漢家江山更重要。哪怕是有憊祖制,菲異天下!

    懷天下而為天下者,恐怕縱觀歷史只有劉玄德一人!(當然到了近代還有我們偉大的毛主席)

  • 14 # 2968186160

    昭烈帝劉皇叔臨終無可奈何託孤孔明時有句"君可自取之″之言乃虛偽奸詐語也。縱使阿斗爛泥扶不上壁他真的會拱手把劉家小朝廷白白送給孔明嗎?劉備這麼大方慷慨有兩個含義:一,試探孔明。孔明這麼高智商劉備能試探出來嗎?縱使孔明日後有篡漢之心,山人自有妙計,何須先主施捨呢?二,對孔明攻心。劉備的意思是說,諸葛亮呀諸葛亮,我這麼看重你,將江山社稷都託付你一人了你難道不感激皇恩浩蕩嗎?你就是死也要輔助鬥兒呀,不然我到泉下也不放過你!

    孔明對劉備父子盡忠不二天地可鑑,若孔先生有絲毫司馬懿之心,蜀漢誰敢反對呢?若懷疑孔明有叛劉者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

  • 15 # 歷史百貨鋪

    歷史告訴我們,領導對員工都會採取“畫餅”策略讓員工死心塌地效力,使得員工可以為他們努力奮鬥創造更大的價值。

    劉備在人生的最後一刻不僅把自己仁義的形象塑造滿滿的,還給諸葛亮畫了一個很大很大的餅,如果劉禪沒有能力他可取而代之。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劉備的“毒餅”直接把諸葛亮的位置抬到蜀漢最高領導者之一的位置上,又用勝於曹丕十倍能力的誇讚諸葛亮,這也給暗示諸葛亮只能是為蜀漢效力才是最佳的選擇。

    既然劉備已經確立了他託孤重臣的地位,那麼諸葛亮也只能肝腦塗地的效力劉家,不僅可以施展自己的能力建立功績,也為自己留下了美名。

  • 16 # 凌煙歷史社

    劉備白帝城託孤對諸葛亮說了這樣一段話:

    第一種:劉備說如果劉禪不能成材,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並讓劉禪一切聽諸葛亮的,同時讓劉禪認諸葛亮為相父,是為了把諸葛亮推上道德的制高點。諸葛亮聽了以後,趕緊表態,臣一定盡我所能,精忠報國,死而後已,以諸葛亮如此重視名節的一個人來說,這番話就等於是他的誓言,因此他後半生都在為這個誓言而努力。劉備經歷了太多的爾虞我詐,腥風血雨,也見到了太多為了權力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臣,所以他必須把諸葛亮逼迫到這個境地,讓他沒有退路。

    第三種:劉備說如果劉禪不能成材,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是真心實意的,他擔心他終生為之奮鬥的基業毀於劉禪之手,所以希望諸葛亮能夠用他的才能保住這份基業。

  • 17 # 東東家家

    自古以來皇帝託孤都是著眼於穩固自己太子,也就是下一任皇帝的實際地位。如果不是當時形勢危急,是絕不會對顧命大臣許出“自取”神器的諾言。

    因此,劉備除了託孤諸葛亮,還託孤了李嚴,據《三國志 先主傳》記載:” 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

    劉備之所以如此安排就是為了表示尊重“新人”、“舊人”兩派的利益,讓李嚴維定舊人勢力,讓舊人勢力能為劉禪服務。

  • 18 # 不惑雜言

    欲情故縱之手段,主少國疑,劉備深知阿斗年少,資質平庸,關張二弟又先後離世,難有其他顧命大臣能壓制諸葛亮,便以柔克剛,以退為進,當著心腹眾臣面演出一幕悽美的託孤大戲。一來顯示自己對諸葛亮的信任重託,試探其忠心;二來也威懾諸葛亮如其稍有不妥之舉便可當即除之。恩威並重,雨露雷霆,確屬權謀高手。

  • 19 # 帝國五千年

    劉備和諸葛亮是歷史上少有君臣典範,劉備的惠陵,昭烈帝廟,武侯祠在同一地方也是歷史上少有,這也昭賢了劉備和諸葛亮的人君臣關係不一般。劉備臨終前說出“君可自取”其實是真心當然也有政治考慮。

    諸葛亮的才能古今少有

    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三國志》陳壽評價諸葛亮

    諸葛亮的才能確實是歷史上少見的,在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之前,劉備無寸土之地只有近萬人的部隊。與北方曹操,東吳孫權,荊州劉表,益州劉璋比起來不過是一個有大志卻無施展之地的人。

    劉備來到荊州招兵買馬為的是能在東漢亂世中取得一個立足之地,此時他請到了諸葛亮。有了“三顧茅廬”這個千古流芳的事情,三顧茅廬一事可以肯定的是諸葛亮確實有才,劉備是出了名的會看人用人,所以他對諸葛亮是深信不疑的。

    諸葛亮前期是充當這後勤和內政之事的,所以劉備才可以放心的帶著龐統取益州,後來龐統身死雒城劉備才把諸葛亮調到益州。後來與東吳對峙劉備帶著法正,諸葛亮留守成都。征伐漢中諸葛亮依然主政成都為漢中前線提供足夠的保障。

    劉備死後的諸葛亮自己親力親為後勤之事就讓別人處理,自己開始身在一線北伐。後期的北伐其實很多是因為後勤不足所導致,一方面是蜀漢國力確實不足,第二方面也有人為的原因。但是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不可磨滅,第一次北伐差點成功,可惜錯用馬謖最終導致兵敗。用人這一點上諸葛亮不如劉備。但是諸葛亮的才能劉備從一開始就深信不疑,這也是劉備為何那麼倚重諸葛亮。

    白帝城的託孤真心與“假”意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三國志.諸葛亮傳》

    章武三年,劉備在白帝城病危,劉備在臨死前想的最多的恐怕就是他兒子劉禪和丞相諸葛亮了。在劉備的心中他明白如果諸葛亮要造反,十個劉禪都不是對手。但是他也明白諸葛亮不會造反,諸葛亮要比任何人都要聰明。所以劉備才說出那句千古名句“君十倍曹丕,必能安國,必成大事。若此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句話其實是發自於劉備內心的,話中有交代若此子可輔則輔,這其實是一個前提。在古代君王昏庸被廢黜的事情屢見不鮮,漢朝都發生過很多起,後少帝被廢殺,劉賀被廢,雖然是權臣所為但是確實時大多數大臣所贊成的。

    其實這是劉備給諸葛亮的一個權利,廢立皇帝的權利。那為何劉備不讓他在另外兩個兒子中做選擇呢?

    劉備是一個有大志向的人,他怎麼會不瞭解過去的歷史呢?就算是從其他兩個兒子中做選擇恐怕也不會有諸葛亮這樣的人物出現。而且就算是少子被立為皇帝,假如諸葛亮死了後人效仿廢帝那麼劉氏必定滅族。因為他不可估量到後世臣子的人品,所以劉備說出了“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後半句。

    劉備是出於真心,但是帶有些許無奈,他前面已經點評到“君十倍曹丕”,這句話已經說的很明確,在當時無人能夠匹敵諸葛亮的才能。所以也只有他才能夠完成自己的理想,如果諸葛亮成功雖然劉氏子孫不能當皇帝,起碼可以落得一個漢獻帝的下場,也能一直好好的活下去。

    讓諸葛亮自取就是否定正統嗎?

    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三國志》陳壽評價劉備

    劉備是以仁義著稱的,他這一輩子做的也是仁義之事。所以在的身死之後他也不會毀了仁義這兩字,如果劉備不在乎仁義完全以直接殺了諸葛亮。諸葛亮並沒有強有力的支撐,而且也非權臣所以劉備要殺諸葛亮很容易。

    那麼劉備說出讓諸葛亮自取的話是否認自己的正統性嗎?當然也不是,如果諸葛亮真的取代劉禪成了皇帝,那麼必然也會和曹丕一樣舉行禪位儀式,然後改元開國,不可能在把國號取做“漢”。而劉禪的禪位才是終結漢室的江山的最終帝王,所以劉備並非否定自己的正統,讓諸葛亮自取跟正統性並沒有關聯。

    綜上所述,劉備讓諸葛亮取代劉禪其實是設立了一個前提,並非讓諸葛亮直接取代劉禪。只要劉禪並不是如桓靈二帝那般昏庸諸葛亮是萬不能取代的,要是劉禪真有那麼昏庸那也不需要劉備說恐怕後來的大臣都會讓諸葛亮取代劉禪了。

  • 20 # 漢水長流

    劉備這個人除去會演戲外,無論政治謀略,還是行軍打仗,水平一般般。有句話說,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此話並非憑空而來。這也證明了劉備入戲快丶火侯掌握得好,所以不留痕跡,跟真的一樣。他一生中最精彩的兩齣戲是‘’三顧茅廬‘’和‘’白帝城託孤"。

    這兩齣戲都是演給諸葛亮看的。

    當時,諸葛亮27歲。27歲現在來說不算大,可別忘了那一千多年前的古代,這個歲數正是打理事業黃金年齡。那個時期,象他一樣懷揣抱負的人不少,相比之下,諸葛亮更孤傲,更清高。常自比管仲樂毅。論真本事,曹操手下的謀士,荀彧丶郭嘉等人皆不在他之下。諸葛亮深居隆中,整天干的事就是研究形式縱論天下指點江山,幾大割據誰較適合自己,應當是做過了一番對比。當劉備專程相請時,諸葛亮暗中是竊喜的,到了這個歲數,再不出山,就好比現在大姑娘,錯過了機會,就不好嫁人了。儘管著急,架子還是要端著。就是因為劉備三顧茅廬的出色表演,諸葛亮才掏心掏肺跟他縱論天下,進行了隆中對,兩人非常投緣,一見如故,所以劉備在諸葛亮的盡心輔佐下,才有了天下三分有其一的蜀國。

    二、白帝城託孤

    劉備在白帝城臨終前說給諸葛亮的一句話是:“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要說劉備別的本士沒有,這個能耐大著呢,按理這麼重大的事,應當就他和諸葛亮在場,可是還有一個李嚴。就這句話,諸葛亮已是戰戰兢兢,冷汗直冒。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所以,劉備說這句話不僅僅是試探諸葛亮,而是給諸葛亮戴上了無形的緊箍咒。

    為什麼是給諸葛亮戴上了無形的緊箍咒?

    因為劉備滿足了諸葛亮的政治理想和尊嚴。就劉備手下人而言,其才智皆在他之下,因此,諸葛亮一出山,就進入了劉備的核心團隊,雖然只是一個軍師,卻掌握很大的權力,而且一直得到劉備的倚重。所以這也就是諸葛亮當初看好劉備,而沒有選擇投靠曹操的原因。

    作為飽讀詩書的知識分子,諸葛亮身上有濃重的儒家思想印跡,自然明白知遇之恩的分量有多重。做為臣子,他所要做到的就是忠信。盡心事主日忠,死不食言為信。

    要說劉備擔心死後,諸葛亮奪權不能說沒有一點憂慮。儘管君臣好得跟一個人似的,但這是人的本能反映。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一位80多歲的靠牆根的老頭,當他對面走過年青俊俏的妙齡美女時,眼晴不免倏然一亮。這是為什麼,其實道理是一樣的。所以說劉備並不擔心諸葛亮真的會反,而是通過讓他自取江山,感恩於己;其實等於是在激勵他,讓他更好地為政權效忠。

    劉備太瞭解諸葛亮了。從流傳千古的諸葛亮寫的《出師表》,就能找到為什麼?

    《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因此劉備臨終所言,讓諸葛亮自取蜀漢江山就是演給諸葛亮看的好戲,由於演得不露痕跡,這就讓本來忠貞不二的諸葛亮更加謹慎、更加勤勉地為後主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神宗廟號是褒還是貶?為何只有明神宗與宋神宗是這一廟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