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這兩位皇帝都是神宗的廟號,這應該不是偶然吧

44
回覆列表
  • 1 # 賴丐

    廟號的來源與含義

    廟號起源於商朝,只有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才會特別追上廟號,以視永遠立廟祭祀之意。在中國古代的早期,去世的帝王剛開始都會建立家廟祭祀,但是幾代之後就必須毀去原廟,而於太廟合併祭祀,這個過程成為祧。古禮,天子七廟,一太祖三昭三穆,三昭三穆之外,六世遠祖,“親盡則毀”,當遷神主於祧廟,共同供奉,不再單獨立廟。而一些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的家廟可以永世存在,為了區別於其他的君王,這些單獨立廟的君王都會享有一個單獨的廟號。這些獨享宗廟的被稱為“永世不祧”。而廟號,正是為了奉祀這些“不祧之宗”所用。。

    廟號在魏晉之前,十分的嚴謹,只有大功德者才能享有廟號,比如,整個兩漢時期,只有七位皇帝才有廟號,他們是漢太祖劉邦、漢太宗劉恆、漢世宗劉徹、漢中宗劉詢、漢世祖劉秀、漢顯宗劉莊和漢肅宗劉炟。魏晉之後開始氾濫,基本上每個皇帝皆有一個廟號。但是,廟號的來源是為了為了奉祀“不祧之宗”,所以,只要廟號不是由於非正常的皇位更替之後的後人給定的,那麼廟號的含義必定是褒義的,在這點上,它和諡號不一樣。

    宋神宗是褒是貶?

    毫無疑問,宋神宗的神,是褒義的。宋神宗趙頊,諡號為英文烈武聖孝皇帝,它的幾個字皆為褒義,我們來看看諡號的採用方法:出類拔萃曰英、道德應物曰英、德華茂著曰英、明識大略曰英;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業曰烈、聖功廣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業成無兢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業有光曰烈、剛正曰烈、巨集濟生民曰烈、莊以臨下曰烈;剛強直理曰武、威強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揚善賦簡曰聖、敬賓厚禮曰聖;德通神明曰孝、先意承志曰孝、能奉祭祀曰孝、志不忘親曰孝、富貴不驕曰孝、德加百姓曰孝、徽音克嗣曰孝。所以,從諡號來辯證宋神宗此人,不存在有惡行讓後世給他定調的地方。

    從正史上給予他的評價來看,宋神宗此人的表現是正面的。《宋史·神宗紀贊》:"其即位也,小心謙抑,敬畏輔相,求直言,察民隱,恤孤獨,養耆老,振匱乏;不治宮室,不事遊覽,勵圖治,將大有為。"

    而雖然自魏晉之後,廟號大家都有,但是能享“不祧之宗”的皇帝並不能超過禮制規定的七廟,縱觀兩宋,得享“不祧之宗”的皇帝僅有五個太祖,太宗,仁宗,神宗,高宗。宋朝的一次議事中說到了此事。

    元符三年,詔曰:“藝祖順天應人,肇造區夏。太宗受命繼代,底定寰宇。真宗以聖繼聖,撫盈成之運,奉太平之業,登岱告成,文物典章,於斯大備。昔在仁祖,並尊千百世不祧之廟。恭惟仁宗皇帝躬天地之度,以仁治天下,在位四十二年,利澤之施,丕冒山海。早定大策,授英宗以神器之重,措宗廟於泰山之安。功隆德厚,孰可擬議英宗皇帝享國日淺,未究施設,奄棄萬國。神宗皇帝以不世出之資,慨然大有為於天下。興學校,隆經術,勸農桑,寬徭役,禁暴以武,理財以義。凡政令法度有未當於理、不便於時者,莫不革而新之。功業盛大,何可勝紀!群臣引舊典,數上徽號,然自謙挹,終抑而不居。規模巨集遠,凜凜乎三代之風矣。而廟祏之制,殊未議所以尊崇之典,缺孰甚焉,朕夙興夜寢所不敢忘也。宜令禮官稽參商、周、兩漢故事,考定仁祖、神宗廟制,詳議以聞。”——《廟制》

    十一月,權太常少卿盛次仲等言:"仁宗、神考請如聖詔,尊崇廟祏,永祀不祧,與天無極。”

    所以,作為宋朝僅有的五位能夠“永祀不祧,與天無極”的皇帝,宋神宗的廟號自然是褒義的。要是宋朝選了一個貶義的皇帝‘永祀不祧’,那宋朝整個文人團體的臉要往哪擱?

    明神宗是褒是貶?

    明神宗朱翊鈞,就是我們熟知的萬曆皇帝,他的諡號為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我們在這裡就不在累述他諡號中每一個字的含義了,他的諡號太長了,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他的諡號裡面,沒有一個字是惡諡,最差的比如簡字也都是平諡,所以,從諡號來辯證明神宗此人,不存在有惡行讓後世給他定調的地方。

    明朝官修的史書《明神宗顯皇帝實錄》雖然覺得萬曆皇帝晚年是有點懈怠,但是整體上來說大事不糊塗,而且對其一生的評價也很高:

    “蓋上仁孝聖神,迥絕千古,享國愈久,聖德彌隆,無挽近綜核之煩,而自臻治古幾康之理。海內沐浴玄化幾五十年,國祚靈長,永永無極,所培毓遠矣。先是因秉軸者懲操切之過,不無稍劑以寬大,而上明習政事,乾綱獨攬,予奪進退,莫可測識。晚頗厭言官章奏,概置不報,然每遇大事,未嘗不折衷群議,歸之聖裁。中外振聳,四封宴如,雖以憂勤之主極意治平而不得者,上獨以深居靜攝得之,周之成康,漢之文景,未足況也。至慈護先考,終始無間,尤非草野所得窺,而為堯為舜之旨,更諄諄以期。 ……廟號曰神,殆真如神雲。”

    而在對神宗的廟號議定的時候,對其評價也頗高,《光宗實錄》記載了兩次對他諡號、廟號的議定,第一次是“辛酉,禮部恭進大行皇帝尊諡。……臣等歷覽前徽,參稽令典。帝堯運乃神之德,爰號神宗;成王贊惟顯之天,尤稱顯行。簡編具載,軌跡可循,有如我大行皇帝運際啟承……大行皇帝尊諡,宜天錫之曰: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廟號神宗。祗協彝章,永光宗社。臣等拜手稽首謹議。”第二次是“先是,內閣擬諡顯宗恭皇帝,廷論未愜。……追惟先帝聖謨不可殫述,而四十年雷霆在上,今古所無。神矣烈矣,無以復加矣。以至聖至神之先帝,持眾羙而效之,光昭萬世,猶恐不至。乃草草舉事,取證諡書,令先帝盛羙不彰,何哉?乃再集議於東閣,改今諡。”

    因此,在當時給明神宗定廟號為神的時候,是因為其有功績才定為神,並不是明褒暗貶。

    廟號神到底好不好?

    很多人都在以諡號中的民無能名曰神來等同於廟號中的神的意思,這其實是非常錯誤的。神這個字在廟號裡是非常高的存在,是比肩堯舜的存在。比如,宋神宗定廟號時,就有一句“書載益稱堯德。曰乃聖乃神。”明神宗定廟號時,也有一句“帝堯運乃神之德,爰號神宗。”

    我覺得,對於廟號為神好不好這個評價,古人的認識比我們更深刻,王安石對於神是這麼認為的:“堯之所從受天下者曰文祖,舜之所從受天下者曰神宗。受天下於人,必告於其人之所從受者。《禮》曰‘ 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 ,祖顓頊而宗堯 ,則神宗為堯明矣。”

    那麼,你覺得是置身於其中的、古代大文豪王安石說的對,還是網上那些說神宗是“明褒實貶”的人說的對呢?

  • 2 # 來去是夢成敗皆空

    問題很有深度。 首先,用神宗的除了宋神宗趙頊和明神宗朱翊鈞外,還有西夏的神宗李遵頊,大理神宗段智祥,大涼神宗張天錫,但主要正統王朝還是宋神宗趙頊和明神宗朱翊鈞。

    自古以來,稱治必談三代堯舜禹,所以給一個皇帝的蓋棺定論,比肩堯舜已經是無以復加的誇獎了。而“神宗”這個詞,在沒有廟號的時候,就是用來指代堯的。在尚書中有:“正月朔旦,受命於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

    在諡議中也說“帝堯運乃神之德,爰號神宗”,所以最早的廟號中的能用“神”字也是非常牛掰的。

    翰林學士鄧溫伯上大行皇帝諡,曰英文烈武聖孝,廟號神宗。確定先皇趙頊的廟號為神宗,神宗諡議”的廟號部分記載是這樣說的:“粵廟號之建久矣。其間聖賢之君作。而應天下之治者多矣。然未有以神為號者。抑神也者。妙萬物以為言、而難其稱歟。抑天之所啟、以配大行之廟乎。書載益稱堯德。曰乃聖乃神。乃武乃文。蓋聖神所以立道。文武所以立事也。大行皇帝尊諡。自天錫之曰英文烈武聖孝皇帝。廟曰神宗。”

    大家都知道,兩宋皇帝裡南宋孝宗也是難得的一位賢明自強之君,他為他的養父趙構上的廟號是“高”,把撫養他和傳位給他的宋高宗趙構和北宋的神宗趙頊比肩,可以想象“神宗”是一個非常好的廟號,也是具有崇高的政治地位的一個廟號。

    另外兩宋加一起,真正有資格“永世不祧”的皇帝只有五個--太祖,太宗,仁宗,神宗,高宗。實際上不因世系不因開國之功,僅僅因為在位時期的功績而得到“萬世不祧”待遇的皇帝只有兩個--仁宗,神宗。

    而南宋朱熹曾經試圖把神宗從“不祧之宗”裡“請”出去,直接以高宗遞補,但是未被採納。最終解決方案是升太祖於始祖位,以高宗遞補。所以最終神宗的地位可以比擬宋朝第一明君宋仁宗

    兩宋以後,是因為新法舊法的爭議不休,連帶著宋神宗的個人評價浮浮沉沉,進一步影響到了他用的廟號“神宗”的後世評價。而絕不是宋神宗當年定廟號時,這個廟號本身有任何不妥——這就是一個極其好的廟號,爭議在於用的人,不在於廟號的釋義本身。

    而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廟號中的“神”字本身也沒有貶義的意思,反而是非常高大上的廟號。

    現在歷史對朱翊鈞的評價是“明實亡於萬曆”,其實當時的明代人和清初的人並不這麼認為,顧炎武評價明神宗:“昔在神宗之世,一人無為,四海少事。”錢謙益評價萬曆帝:“國家修明昌大之運,自世廟以迄神廟,比及百年,可謂極盛矣。萬曆中,正國家日中豫泰之候。當盛明日中,君臣大有為之日。嗚呼,我神宗顯皇帝,丕承謨烈,久道化成,制科取士,人物滋茂。”就連清朝的順治皇帝都說:“當明之初,取民有制,休養生息。萬曆年間,海內殷富,家給人足。天啟、崇禎之世,因兵增餉,加派繁興,貪吏綠以為奸,民不堪命,國祚隨之,良足深鑑。”其他“不太出名人士”和北韓使臣對萬曆帝的正面評價就更多了。

    根據《光宗實錄》裡的記載:“朱翊鈞去世後內閣擬上的尊號是“顯宗恭皇帝”,但討論之後發現這個“恭”字是晉,隋亡國君用過的,萬曆帝龍御皇極四十餘年,這個“恭”字的諡號無法彰顯萬曆帝的“功績”。所以就把顯字的廟號變成了諡號,廟號上尊為“神”,有英明神武,運乃神之德,乃武乃文,乃聖乃神。所以今天我們在明定陵的明樓內看到的聖德碑上大書:“大明神宗顯皇帝之陵”。

    但如果單單認為雄心大志的宋神宗趙頊是由於對西夏戰事的慘敗,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擊,又因為變法遲遲沒有成功以及萬曆帝荒廢政事、縱容黨爭、勤於搜刮、吝嗇貪財所以才被冠以“神神密密”(陰陽不測)“神神叨叨”(聖不可知),甚至“真夠神的(物妙無方),那就不對了。另外在邏輯上,宋神宗,明神宗甚至西夏神宗他們的身上都有很多不足或者失敗的地方,但是在後世皇帝給他們定廟號的時候,是要尊孝道,尊禮法,尊皇權的,也是萬萬不敢有鄙視貶黜之意的。

  • 3 # 道歷史看未來

    廟號不同於諡號,廟號一般都是使用比較褒義的詞語。諡號才是用來評判皇帝生前的功績或者罪過的。

    但是每個時代的操作又不一樣,例如兩漢時期只有7位皇帝有廟號(部分皇帝死後有廟號但是後被剔除)。例如劉邦是太祖高皇帝。太祖是廟號,高皇帝是諡號。劉秀是世祖光武皇帝,解讀同上。而漢靈帝漢獻帝之類的就只有諡號,用來評判他們的生平。

    而到了唐代,廟號就普遍了,人人有份永不落空,而且諡號也越來越長,但是總體上來說廟號還是以褒義詞為主。

    題主問到的宋神宗,神宗這個廟號是在變法期間就確定的,支援變法的宋神宗在當時掌權的變法派眼裡妥妥的大神。而且神宗死後,變法停止以後也沒有人去修改他的廟號。有意思的是宋神宗的諡號是英文烈武聖孝皇帝。《諡法解》裡面妥妥的上諡,是在表揚宋神宗在位期間的功績,還有變法給社會帶來的影響。而且變法失敗也不能否定神宗的作為,誇張一點來說他在兩宋裡面可以排得上第一梯隊的好皇帝了。

    而明神宗就更好理解了,根據《光宗實錄》可知,明神宗原定廟號諡號為顯宗恭皇帝,後來覺得恭皇帝這個諡號不夠好,索性把顯這個字搬進了諡法裡面,由於古代帝皇諡號和廟號一般不用同一個字,所以就改成了神宗。

    總結一點來說,廟號其實並不是後世人用來客觀的評判皇帝一生,更多的是根據當時人對皇帝的評價。縱觀歷朝歷代,廟號都是以褒義詞為主,不是說得配好的廟號,那個皇帝就是個高皇帝,就好像宋高宗那樣,掛著高宗,實際上取得皇位的方式有待商榷,一生戰績輸多贏少。

  • 4 # 小龍哥說文史

    神宗廟號是貶義的。宋神宗和明神宗這兩皇帝都不是有為之君。

    宋神宗是北宋第六位皇帝,他在位期間任用王安石變法,但是意志不堅定,沒能頂住守舊派的壓力,使主持變法的王安石兩度被罷相導致變法失敗,沒有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宋神宗對西夏用兵也失敗,憂憤而死,年僅38歲。

    明神宗是明朝的第9位皇帝在位44年,他10歲登基時由張居政輔政,張居政去世他親政以後幹了很多荒唐事。為了立自己喜歡的福王為太子和大臣們鬥氣十幾年,達二十多年不上朝不和大臣們見面。努爾哈赤在他在位期間崛起,丟失遼東。他死後24年明朝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秦始皇和漢武帝很像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