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句吾在評
-
2 # 晴開萬井樹
詩歌要想寫好,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
第一:你要有大量的文學作品的積累
這就需要你平時多看多練多讀書,“胸有點墨”自然出好句。
第二,有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
出去遊玩或者平時生活中,觀察到一件別人會忽略的事物,你把它寫細寫好,就成了。另外你還要有想象力,天馬行空又不失邏輯想象會使你的詩歌脫穎而出,令人印象深。
第三,最重要的是要有真情實感,寫的是自己的真是感受,不要無病呻吟。
比如唐代王維的《竹裡館》“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就只有短短的十個字,字字都普通,但讀來給人很有一種“清幽絕俗”的感覺,為什麼呢,正是因為他表達出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真實的景物。所以,有時並不需要華麗的詞藻,有的只需要你自己的感受。
我覺得具備以上三點大可寫出一篇好的詩歌,“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只有平時的多讀書,才能“下筆如有神”呢!
-
3 # 麥香十里
詩歌是美的一種體現。想寫好詩歌,腦中要存萬卷書,肚中要喝萬瓶墨。沒有豐富的文化積累,是很難下筆的。再者,寫詩歌的人要有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腦子的思維要別具一格。能引起一種新穎的感覺。才能吸引讀者。_
寫詩歌的人大都情感豐富,以抒發情懷為主。如果詩歌裡有景,有情,還有你真實的感受,加上你的好文筆。一篇好詩就誕生了。
詩讀起來,是那一種美美的感覺。就像在喝美酒,品茶。
-
4 # 何茶趣
詩歌是創作,也是創新,寫詩歌不是唱歌,唱歌的,可以反覆唱同一首歌,寫詩歌不能重複。即使寫同一個景物,寫同一種心情,你也要寫出個性。歷史上許多詩人都寫過月亮,李白的月亮不同於杜甫的月亮。寫春天的詩,不計其數,各人有各人的春愁。
詩歌是個人的,不同的人對同一輪落日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境遇,都會讓你對落日有不同的描摹。詩歌就是要表達獨創,而不是人云亦云。有人覺得落日輝煌,有人覺得衰敗,有人覺得溫暖,有人覺得無奈。
表現形式是詩的根本,不論是律詩還是自由體,詩都不能是分行的散文。詩意是區別其它文體的靈魂。詩更靠近音樂,喚起情緒更直接。要找到更銳利的字眼,找到更具殺傷力的比喻。營造更陌生的情景,來吸引注意。
-
5 # 俊齋說書
《詩大序》說過: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文字華美,氣勢雄強,這些都不是詩歌最重要的東西。
比如余光中那首的《鄉愁》:
所以葉嘉瑩說過,從古至今,第一個會作詩的是陶淵明。
從這個方面來說,唐詩的巔峰,李杜都趕不上他。
杜甫存了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造作。
就我這半個月的經驗來說,我之前也絞盡腦汁,寫了一些自覺很嗨的文章,但這些閱讀量都不高,倒是前幾天無意中熬了個夜,用真實感情寫的一篇《像我這樣庸俗的人。也想過好這一生》意外地閱讀量突破了2000。
-
6 # 精神國
詩就是你的一時感悟,一時心境,或者悲傷,或者快樂,或者諷刺,或者讚美,用你自己簡單的話表現出來。至於詩的美與不美那是他人的事情了。不必關心。在你心裡最美就好了
-
7 # 延秋676
一種洶湧澎湃的情感,亦或是糾結於的苦痛,順從內心的真情傾注於筆端……也許是一瞬間的而來的靈感,也許是沉澱已久的情愫,在某個偶然的時間,自然的抒發一下。
-
8 # 燕子歸巢作家
詩是關於美,詩意的美。
美,或許是一場等待良久的日落;
是剛離開母體嬰兒的那一聲啼哭;
是自己和家人冰釋前嫌後的微笑。
古希臘的哲學家柏拉圖,認為“美是真,散發著的光輝。”
當美的靈魂與美的外表和諧地融為一體,人們就會有發現美的眼睛看到,世上最美!
-
9 # 潘望文學
在我看來,詩歌有古代詩歌和現代詩歌之分。要想把握好詩歌,並把它寫好,是需要一定的技巧或方法的。
古代詩歌:古代詩歌一般講究格律和押韻及對仗之類的,如李白和杜甫的詩。古代詩歌的平仄也不能亂。為此,很多懂韻律的詩人多半喜歡填詞。要想把握好古代詩歌,其遵循古詩的創作規則不可避免。畢竟,不以規矩不成方圓。要想把古代詩歌寫好,首當其衝的是要懂得熟讀古代詩歌。因為有句名言警句是這樣的,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飲。還有,寫好古詩,其吟詩做賦的雅興也要培養起來。畢竟,古代的詩人多半有這樣的愛好。而且,他們還靠喝酒來助興。以及,遊山玩水的旅行也不能少。因為古人經常去遊歷名山大川或聞名遐邇的名勝古蹟,為此,他們才能寫出不朽的詩篇。所以,把握好古詩或寫好古詩,是不能急於求成的,要不斷努力學習,才能進步。
現代詩歌:現代詩歌一般不講究格律和押韻及對仗之類的,如海子、顧城、北島等的現代詩歌;他們的詩歌不遵循格律的安排,也沒有平仄對仗或押韻可言。而且,讀他們的詩都沒有什麼韻律,不像讀古詩那樣朗朗上口,並有韻律感。但是,他們的詩裡,那些朦朧的意識,卻意味深長。而且,反映出一定的社會意義或對人生的探索及考問。為此,把握現代詩歌不難,但要寫好現代詩歌也不容易。所以,寫好現代詩歌,是需要自由發揮的,尤其是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或社會閱歷。
總而言之,不管是現代詩歌還是古代詩歌,都要用心去學習或好好的把握好其創作的技巧及方法,這樣才能把它寫好。
-
10 # 山澗璞玉
詩歌是一種美的文學體裁,它的魅力就在於美。要把詩歌寫好,就必須有美的要素滲透其中。我個人認為,要把詩歌寫好,可以從以下三方面把握:
-
11 # 煙曇
第一、我覺得詩歌應當注重自己內心的情感表達以及情感的自然性,而不是刻意的去為了某些目地使得詩歌的情感和自己內心的情感相違背。如果那樣的話可能導致你的詩歌感情不真實,給人的一種感覺有一種故意做作的感覺。
第二、詩歌的內容要去取材於生活中的素材,以及自己身邊所發生的事情,而不是離開了生活為基礎的高談闊論,反而會適得其反。
第三、詩歌的主題和內容要不斷的創新,當然也不能離開老祖宗留下來的豐富文化。在繼承的過程中要選擇其可以吸收的合理核心,結合自己詩歌的風格和手法進行創新和發展。
第四、詩歌不能一味的模仿,要有自己獨特的東西,否則你一味的模仿,到最後只會陷入瓶頸,導致你創作的熱情下降。
第五、詩歌要興觀群怨,把自己的內心所想所思融入到詩歌中去,要堅持詩歌第一原生性。如果離開了情,那麼創作出來的詩歌也會變得枯燥乏味。
第六、詩歌要取長補短,不斷在創作過程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自己詩歌的優勢。
第七、詩歌的語言不能太過於直白,也要一定的委婉,否則就和說白話一樣沒有什麼可讀性,反而就沒有詩歌的特點了。
第八、詩歌要注重其表達手法和表現手法,比如賦比興,還有比喻、誇張擬人等。當然,在這裡詩歌的手法並不是一味的堆砌,而是有目地的,有針對性的,結合詩歌的所要表達的主題和內容,採取適當的手法。
第九、詩歌的主題、內容、形式、以及題材、風格要多樣化,不是寫某一種時間太久了,會導致你無從下筆。因此詩歌不能單一化,應當在主題等各方各面是多樣化的。
第十、要注意詩歌的語境和意境、意象,也就是說不同的主題和內容、題材它們都應該有符合表達它們的意境,意象,如果把不是表達它們的意象或者意境弄進去,反而會顯得張冠李戴,甚至有點彆扭和突兀。
第十一、要注意詩歌的煉字和煉句,因為不同的字和句子在表達的感情色彩上都有區別性和不同性,因而用不同的字句,會有不同的情感色彩強度。所以要找到最合適的字句。
第十二、要不斷的多讀相關的詩歌著作,去當中尋找經驗和方法,比如什麼詩話,甚至是詩人的典籍和作品也都可以的。
第十三、要自己不斷的總結詩歌的創作技巧和方法,長時間的積累形成一套適合自己詩歌創作的體系和思路。
第十四、要善於和別人交流自己的作品,都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對其你覺得對你有用的建議可以採納,沒有用的則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回覆列表
《把握詩歌》
前言:
詩歌雖然從時代花園裡漸漸枯萎,但是落花落葉卻從無法企及的高處灑滿人間,讓人人都能從一花一葉中與詩意相逢。
詩歌從文壇跌落,從創作的方向轉頭,成為普及教育裡的箴言。誰也無法從詩歌出發,然後在夢想的渡口抵達。
(一)提高審美情操,審心思維。
①去美存真,語簡見深②淡化膚淺,濃厚心境③觀物取象,觀詩臻道。忽看一個“審美”詞彙,彷彿都會陷入表面美的泥沼。明星美不如天上星月美,面板美不如慧眼如炬美,流行美不如時代責任美。
我也是表面文章,算不得道精神髓。
這些都是針對一個話題,倘若我們像聊天一樣總是跳躍,也很難說完想說的道理。道理也不重要,理論也是微不足道。
其實詩歌可以有跳躍思維,審美也跳躍了,審心也跳躍了。你的審美從虛無中跳到了古代詩詞中,你沉浸一會發現了方方正正的世界,你彷彿住在空中閣樓,諾亞方舟。但是那裡沒有人煙,只有枯骨,所以把你嚇跑了。你不能因為你的意境高,就可以復活一個時代。
你感覺這個世界枯燥的,又跳到現代詩歌的小溪中,你感覺自己是條自由的魚,但是撒網的惡魔把你撈起來,憎恨使你一躍而起,跳到另一條大河中。你不能因為你審美情趣高,就把灑網者看成善類。
汙水太多了,你有窒息的感覺,終於被浪花淘進小說劇本的大海。海市蜃樓一般的影像,讓人五內俱迷,顛倒夢想。審美有何用,救不了自己;審心是大道,不管風高浪急,五色迷離,你始終堅定自己,巋然不動。這樣的經歷後,才有詩歌的康莊大道。
久浸詩歌之露雨,成厚積薄發之大勢。
根在原著非譯著,根在大千世界。
提高廣度,看盡世事滄桑,發時代之感。
提高深度,可一葉知秋。一詞百用,而生百情,情景不同。千詞一用,能歸一題,同化千景。
《周易》的“觀物取象”既是方法也是意境,可以提倡博採易經,觸類旁通。現象絕非表象——走的進入世界的內涵,才出的來脫俗的自己。
《周易.繫辭》中有一段經典名言:“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是《易經》中“觀物取象”思想的集中表現。
以神明之德,照耀自己,把握自己人性的光輝,詩詞才能走向人生的巔峰。神明之德才是根,俯仰天地才是法,俯首可謙虛聆聽,仰首能昂揚向上。
易象本身就是“觀物取象”的產物。“觀物取象”首先是視覺之“觀”,“仰觀於天”和“俯觀於地”都是切實的視覺方式。但這個“觀”又不是一般的物象觀察,而是通過觀象對事物的深層蘊含作符號化的彰顯。
《繫辭》上雲:“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佛性提高悟性,照見本我皆空,空則以詩填實;照見真我不空,不空則與詩歌相映。
有佛眼,格律不是律,平仄非平仄。有悟性,詩歌能昇華,詩性可傳神。有本質,質樸無華,佛理相通。觀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即以“正智”,照見諸法。“止”是止息妄念;“觀”是洞觀般若相。
“止”和“觀”在佛教修行中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著名佛教研究學者方立天先生釋“觀”說:“眾生主體以佛教智慧觀察世界,觀照真理,主體心靈直接契入所觀的物件,並與之冥合為一,而無主客能所之別,謂之觀;或主體觀照本心,反省本心,體認本心,也稱為觀。觀是佛教智慧的觀照作用,是一種冥想,也即直觀,直覺。” “照”在佛教中典籍中所見頗多,其義與“觀”相近,然更近於“本質直觀”。方立天先生釋之雲:“與觀緊密相連的是照。照即照鑑,照相館見。印度佛教說,佛、菩薩具有洞見眾生和萬物的大用。中國佛教則把最高真理、終極本體‘真如’和主體的心聯絡起來,說真如也有觀照萬物的妙用。真如本體是空寂的,由此中國佛教又把照與寂連用,從而有寂照和照寂之說。寂,寂靜,反映真如本體的空寂狀態。寂照,即寂體(真如本體)的觀照作用。”
《終南別業》
唐代: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這是詩佛的詩,自帶佛性,可以借鑑他的風格,以及方法。現代詩歌也是一樣,應該從傳統中走出來,帶著古代意味,藏進現代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