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9
回覆列表
  • 1 # 回聲的時間

    五代十國的歷史短而且混亂,不像唐宋元明清那樣統一,也不像東漢西漢那樣好區分。這個時期出了很多荒淫無道來路不正的皇帝,四分五裂簡直一團亂,不好梳理他們的歷史。

  • 2 # 我就是小何彎彎

    首先,我們得知道五代十國具體指哪些朝代哪些國家。

    五代分別是指唐朝之後,宋朝之前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十國是指當時除了上述五個朝代疆域之外的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湖南、南漢、南平等九個割據政權,與北漢並稱十國。

    歷史很少提的原因就是每個朝代每個國家的存活時間都很短,基本沒有超過50年的,整個五代十國加起來的歷史時長也就是52年。

    907年唐朝樑王朱全忠廢唐帝,建立後梁國;

    923年原唐朝的晉王李存勖稱帝建立後唐,消滅了後梁;

    936年後唐將領石敬瑭勾結契丹,賣國求榮,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得到遼人出兵支援,消滅後唐建立後晉;

    946年後晉大將杜重威再次勾結契丹,效法石敬瑭推翻後晉,契丹人在開封稱帝,建立遼國,縱兵搶劫遭到中原人民反抗,被迫撤離中原。不久,後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趁遼國撤兵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漢;

    951年,後漢大將郭威在兵變中被擁立為帝,建國後周,後漢亡;

    同年後漢大將劉崇建立北漢。

    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除了北漢是趙匡胤去世後,到979年才被宋第二代皇帝宋太宗收復,其他九個國家,陸續都被趙匡胤消滅統一。

  • 3 # 先啟歷史

    史學家不願提及它:五代十國這些朝代和割據勢力,平均國祚20-30年,時間連人的一輩子都沒達到,卻出現多個君主更替,意識形態文化未形成,政權更替令人應接不暇,史學家如果想為國家立紀、人物立傳,除了流水賬,寥寥無從下筆。

    中原百姓不願提及它:五代十國多數王朝為異族政權,對漢地百姓進行殘酷迫害和殺戮,後晉臭名昭著的兒皇帝石敬瑭,將燕雲割讓異族,令漢民族在之後的約500年,一直處於遊牧民族的統治和威脅下,成為中華歷史地緣政治大倒退時代。

    歷史教科書不願提及它:一箇中華歷史中大分裂大倒退的時代,催生出一系列被史學家稱為“後”的朝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沒有一個配得上大統一朝代的文治武功的光輝燦爛。整個朝代發展過程泛善可陳,這樣的時代,對後世無啟示,老師不願意講,學生不願意學,考試不怎麼考,成為雞肋時代。

  • 4 # 東西堂主

    五代十國確實比較冷,相信很多人很有同感:

    首先,五代十國是夾在唐宋之間的一段大分裂局面。在史學界,唐、宋本身已有很多話題就可研究。在兩個重量級的朝代中間,五代十國往往會被人當做點綴,時常忽略。

    其次,和五代十國比較類似的另一個階段,是東漢末年一直到隋以前的魏晉南北朝。南北朝前前後後持續了三百多年,而五代十國不過才七十幾年。即便史學家真的想去研究歷史上的大分裂、大重構,也更傾向於把重點放在魏晉南北朝。

  • 5 # 古今閱史

    邊緣化和重視,這種相互矛盾的情況,在五代史身上,集中體現。我想,無非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五代十國的存續時間很短。

    如果從朱溫滅唐的907年算起,到趙匡胤黃袍加身的960年算起,一共只有53年,即使從滅亡北漢的979年算起,也無非72年。這和春秋戰國時期或者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大分裂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

    而這種短時間的存續,也有一個比較有趣的特點,那就是北方政權走馬燈式的更替,而南方政權卻相對穩定。出現了一種南方分裂而安定,北方統一而動盪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對於相對穩定而獨立的南方政權的興趣就會大大降低,而對於北方的興趣會有所增加,於是,本來存續時間就比較短的五代十國,變成了單純的五代史,十國只成了輔助的存在。

    第二、五代十國被認為是藩鎮割據的延續

    雖然朱溫滅了唐朝,但五代十國的存在,實際上就是唐朝末年藩鎮割據的餘波。而這個時代的主人公,大都是唐朝藩鎮割據的受益者,比如朱溫,在唐朝是時候,叫做朱全忠,沙陀人李克用,在唐朝是被賜姓李。

    這兩對冤家,從黃巢起義開始,就已經打的不可開交,這種恩怨一直延續到唐朝滅亡,才有了後梁後唐先後出現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對於習慣於紀傳體通史的史官而言,在編撰唐朝歷史的時候,會將這些人的事蹟大量的編撰出來。更主要的是,這些人的活動,主要在唐朝,這就變得很尷尬。

    唐朝有了這些人的記錄,五代十國時期要是還有,就重複了,如果砍掉這些人的事蹟,五代就會變得很單薄。於是,看這段歷史,必須要參照唐朝的歷史進行研究,如此一來,五代十國的歷史,就無法單獨存在,甚至可能一半都在唐朝歷史中。

    這種延續性,讓研究五代十國的人們,更多傾向於對唐朝歷史的研究,通過唐朝末年的藩鎮割據對這段歷史進行系統分析。於是,唐史的專家,大多數也是五代十國的專家,而五代十國的專家,也會對唐史有研究。而唐朝實在太過讓人著迷,在唐朝的光環下,五代十國就顯得暗淡無光。

    對於宋朝來說,可以算是得國不正。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時候,並沒有受到迫害,也沒有被收回權力,依舊被皇帝信任,這樣的前提下,於心不忍的趙匡胤,這才給柴氏子孫發放免死牌。

    對於這種得國不正,宋朝政府諱莫如深,可以通過研究來知道興替之事,但絕對不能過分的傳播。

    而另一個方面,也值得注意,宋王朝國策是強幹弱枝,削弱武將勢力,削弱藩鎮,達到所有權力收歸國家所有,這種基本國策下,宋朝政府更在意去宣傳各國是如何滅亡的,而不是宣傳各國是如何興盛的。

    於是,在諸多原因的共同努力下,五代十國變成了一種值得重視,但比較邊緣的尷尬地位。後世提的也就不太多了。

  • 6 # 艾哈邁迪內賈德

    懿頭牛

    作為一個黑暗而短暫的歷史時代,五代十國很少被提起,這是一個事實。我想,這主要是因為它的正面價值不大。只有北宋人例外,他們為汲取歷史教訓,編著了兩部五代史。通過宋人的視角,我們可以探尋五代十國很少被提起的原因:

    一、因為五代十國分裂的局面不符合傳統的大一統思想,不符合人民渴望統一的願望。

    北宋人矢志於收復幽雲十六州,實現國家的統一,而此前分裂局面就是五代十國造成的。五代十國時期,在中國大地上沒有出現一個具有漢唐一樣規模和影響的王朝,與人民渴望天下太平統一的相差甚遠。大唐之後,人民期待新的王朝應是一個九州共貫、六合同風的大一統王朝,帶給天下和平與安定。而五代十國山河破碎,分崩離析,戰亂頻仍,動盪不安。樑唐晉漢週五箇中原王朝,實際有效控制區域不過今天河北山東兩省,但是,內鬥起來都是本事不小:你爭我奪,你死我活,只顧攻伐,不思進取,抱殘守缺,置內憂外患、民不聊生於不顧。

    二、因為大多數帝王來路不正,乏善可陳。

    北宋曾出現了趙匡胤這樣積極有為、建功立業的開國之君,也有宋神宗這樣的立志改革、富國強兵的君王,就連亡國之君宋徽宗也是風流儒雅、多才多藝的。反觀五代十國時期一共54年,還不如漢武帝、康熙帝和乾隆帝中任何一個人在位時間長,僅僅是北方的五代就出了13個皇帝,真可謂你方唱罷我登場,混亂無比。這樣的時代怎麼可能產生出盛世君王?後梁開國之君朱溫本為黃巢大將,卻出賣起義軍,投降朝廷,反過來舉起屠刀殺嚮往日的戰友。他做人無底線,最後害死唐昭宗,逼迫唐哀宗退位。唐莊宗李存勖算是一個有點作為的帝王,可惜有始無終。他早年勵精圖治,復仇強國,好不豪壯,然而,寵幸伶官宦官,不到三年,就丟掉了江山,身死國滅。後晉皇帝石敬瑭連起碼的底線都突破了,為了一己之利,不僅做了兒皇帝,而且拱手送給契丹幽雲十六州。後唐、後晉和後漢的君主皆系沙坨人,非正宗中土之人。錢鏐本是私鹽商販,因參與鎮壓黃巢起義而做官升遷,後又僭越而為吳越王。無論中原的五代,還是南方的十國,個個君王殘暴無比,視民為草芥,連仁義的偽裝都不要了,赤裸裸地施行殺戮掠奪,帶給人民無盡的災難。

    三、因為作為唐宋兩大王朝之間的過渡時期,五代十國存續期很短,對全國統一和發展具有正面意義的事情少。

    經過安史之亂以來百餘年的戰亂,生靈塗炭,百廢待興,社會需要長期的休養生息,漢隋唐的建國曆程都提供了可資借鑑的寶貴經驗。但是,五代十國時期,國土分裂,戰端不斷,極大地影響了天下的安定與經濟的發展。南方地區的十國雖然相對穩定,然而,偏安一方,對全國大局影響不大。北方地區則是爆發了大小几十次戰爭,嚴重破壞了正常的社會秩序,干擾經濟的恢復發展,加之水旱之災連年不斷。這樣,天災人禍幾乎摧毀了農業基礎,進而帶來財政崩潰,造成社會生產力的嚴重後退。在這種歷史條件下,怎麼可能出現“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那樣的太平盛世呢?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出現轟轟烈烈的發展農業、興修水利、興辦文教、移風易俗的普遍現象呢?社會風貌、人們的精神面貌長久處於消沉頹唐的狀態,怎麼可能留給後人可歌可泣的歷史記憶呢?

    四、因為天下碎片化的分裂局面,沒有出現許多傑出的歷史人物。

    歐陽修在編著《新五代史》時評說,五代十國就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綱常徹底廢弛。君臣離德,官民離心,官場生態極為惡劣,官吏系統低效無能,官員腐敗盛行。對於各個小朝廷的官員而言,什麼忠誠正義是非之類的道德規範形同虛設,亂世之中只求生存,只為當下,醉生夢死,朝三暮四,是普遍現象。試想一下,這這樣的年代,怎麼可能出現氣吞萬里如虎的帝王劉裕?怎麼可能出現忠心耿耿的丞相蕭何?怎麼可能出現鐵骨錚錚的諫官魏徵?怎麼可能出現笑傲沙場的驃騎霍去病…… 五代十國的政壇上,倒是盛產一種歷幾朝興衰而常青的不倒翁,馮道就是一個典型。他身經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伺候了從李存勖到後周世宗柴榮共10個皇帝,3次進入中書,五度被封公爵,總是位極人臣。他是怎麼做到這些的?史家說是“因諛見寵”,恐怕只是說出了表象吧?單單靠阿諛奉承,他是不可能登上權力的巔峰的。物慾權欲一切的私慾才是他人生的動力,因而他不同尋常地執著於追逐名利,貪戀富貴,在事關天下興亡的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毫無正義感,毫無廉恥心,雖然據說他私德不錯,樂於助人。這種人怎麼可能挽狂瀾於既倒、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呢?怎麼可以作為文武百官的表率呢?

    懿頭牛

    2723粉絲 · 4623贊

    搜尋

    五代十國小說完整版

    一口氣看完五代十國

    經典五代十國曆史小說

    五代十國電視劇全集

    一張圖看懂五代十國

    三分鐘看懂宋朝歷史

  • 7 # 混日子的菜菜

    除去正史,大更多的歷史故事是由藝人口口相傳而至今日的,細數大家常常看到的歷史題材影視作品,不外乎三國隋唐兩宋明清。而這之中有多少是根據正史改編的?三國演義,隋唐英雄傳,岳飛抗金,忠烈楊家將,珍珠翡翠白玉湯,甄環傳。瞧我看的這些亂七八糟。這些完全都是戲說和演繹。而在中國歷史上最最動盪的這兩個時期,老百姓是絕對沒有那個閒心去聽什麼演繹,看什麼戲說的。 中國古代人心最亂最不安的時期一定是兩晉南北朝時期,從一個側面就可以反映。 相信很多人看過少林寺這部五毛票價票房破億的神片,那個年代,這類以官府屠少林為背景的電影層出不窮,這並不是無端挑起人民內部矛盾,中國歷史上佛教道教大發展的時期正是南北朝時期,老百姓活不下去了,都去信點什麼,肚子裡越空,心裡得有個盼頭。大量的貧民湧入寺廟,各地僧眾一度突破百萬,梁武帝曾經三次大規模滅佛,可見當時宗教實力已經發展到了怎樣的地步,另外,這一時期的佛教建築也以精美絕倫而著稱。試想人們要麼出家要麼打仗,哪還有閒人說文斷字,娛樂大眾呢。總的來說,普羅大眾看到的都是娛樂大眾的產物,而這個娛樂大眾的產物絕對不是今天編造的,而一定是當時之人當時之事。 說了半天也沒給出正面證據,單憑一些側面現象找尋一些痕跡吧。

    而是因為後世對這段歷史不是很重視,一般認為這段時間的破壞性大於其建設性,除了混亂沒有其他顯著性的歷史特徵,所以後世對這段歷史的研究比之於對其他幾個帝國時期的研究較少。

  • 8 # 劉三條講故事

    第一,五代十國過於混亂。人物繁雜,不便於人們記憶。所以拍電視劇的也比別的朝代少。

    第二,漢唐,宋元明清,都有清晰的脈絡,皇帝也單一。不像五代十國,一個國一個皇帝,而是換來換去過於頻繁。

    第三,五代十國處於承上啟下的作用,如果講好了會出彩。如果講不好會讓人理不清楚頭緒。所以大多數學者寧可講別的朝代也不願意碰五代十國的歷史。

  • 9 # 小小嬴政

    和民間膾炙人口不同的是,對於官方正史而言,五代十國的史料,的確被邊緣化。但邊緣化並不意味著不重視,二十四史中,一個朝代編寫兩次的,只有唐朝歷史和五代歷史,這就是新舊唐書和新舊五代史。一段歷史編制兩部史書,可見雖然被邊緣化,但依舊很重視。

    邊緣化和重視,這種相互矛盾的情況,在五代史身上,集中體現。我想,無非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五代十國的存續時間很短。

    如果從朱溫滅唐的907年算起,到趙匡胤黃袍加身的960年算起,一共只有53年,即使從滅亡北漢的979年算起,也無非72年。這和春秋戰國時期或者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大分裂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

    南方穩定的分裂,北方動盪的統一,讓後世關注這段歷史的人,有了足夠的側重點。這樣不斷的分割削弱,使得五代十國真正值得關注的,反而不是很多了。

    第二、五代十國被認為是藩鎮割據的延續

    雖然朱溫滅了唐朝,但五代十國的存在,實際上就是唐朝末年藩鎮割據的餘波。而這個時代的主人公,大都是唐朝藩鎮割據的受益者,比如朱溫,在唐朝是時候,叫做朱全忠,沙陀人李克用,在唐朝是被賜姓李。

    這兩對冤家,從黃巢起義開始,就已經打的不可開交,這種恩怨一直延續到唐朝滅亡,才有了後梁後唐先後出現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對於習慣於紀傳體通史的史官而言,在編撰唐朝歷史的時候,會將這些人的事蹟大量的編撰出來。更主要的是,這些人的活動,主要在唐朝,這就變得很尷尬。

    不單是北方,就連南方的各國。大部分的國家,其原型都是唐朝的藩鎮,皇帝的先人,都是唐朝的官員,他們的事蹟,也都在唐朝歷史中體現的非常清楚,這樣一來,這些國家的歷史,也無法完全獨立,不得不參考於唐書。

    這種延續性,讓研究五代十國的人們,更多傾向於對唐朝歷史的研究,通過唐朝末年的藩鎮割據對這段歷史進行系統分析。於是,唐史的專家,大多數也是五代十國的專家,而五代十國的專家,也會對唐史有研究。而唐朝實在太過讓人著迷,在唐朝的光環下,五代十國就顯得暗淡無光。

    第三、宋朝政府對五代十國的興趣不濃

    對於宋朝來說,可以算是得國不正。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時候,並沒有受到迫害,也沒有被收回權力,依舊被皇帝信任,這樣的前提下,於心不忍的趙匡胤,這才給柴氏子孫發放免死牌。

    對於這種得國不正,宋朝政府諱莫如深,可以通過研究來知道興替之事,但絕對不能過分的傳播。

    於是,五代十國的興起原因,在唐朝的歷史中,而滅亡原因,卻在五代歷史中。人們只要知道,這些分裂勢力,最終的結局並不好就可以了,至於說如何興盛,不用太過在意,也不需要多想。

    於是,在諸多原因的共同努力下,五代十國變成了一種值得重視,但比較邊緣的尷尬地位。後世提的也就不太多了。

  • 10 # 十字接頭

    一、不是很少提,關鍵是超過普通人接受程度,最直接原因是太混亂。

    這和南北朝差不多,對一般人來說,十幾年幾十年就一個朝代的更迭,同時有幾個甚至十幾個大大小小的政權並立,看不明白,也看不懂。如果不是專業學歷史,或對歷史感興趣的人,有幾個人能把五代的順序說對,能把十國說全?

    舉一個例子,現在的歐洲,小國林立,很多人也整不明白,除了法國德國俄羅斯義大利還有英國這些經濟強國,其他幾十個小國家多數老百姓平時接觸不到,也不感興趣,當然也就沒人願意多提。

    二、五代十國的亂,和春秋戰國時的亂,兩回事。

    春秋戰國也有很多諸侯國,戰爭也很頻繁,但這種戰爭,還有一定道理可講,各國內部的經濟和文化發展還正常。但五代十國就純粹是武人的打擂臺,造成了連年的無休止戰亂,可以說是內外的混亂兼有,對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的破壞極大。屠城的事,經常發生。除了獨裁的軍閥,和為軍閥服務的謀士武將,以及像馮道這樣的異類,也沒什麼可以稱道的。

    三、不符合中中國人強調大一統的歷史觀,為什麼很多人對大漢盛唐持肯定態度,因為這是中華民族最為強盛,對外最為輝煌的時刻,軍事經濟文化,尤其是前者,特別突出,反觀五代十國時,軍閥混戰,豎小橫行,內亂嚴重,對外自然平庸,甚至很多軍閥借用外族力量參與內亂,作史的人、看史的人,從這段百年間歷史裡,只看到兩個字:吃人。無論軍事還是經濟,或者文化,不能提供展現中華民族優勢的精神食糧,自然也沒什麼可以探討的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敘利亞議會選舉出爐,巴沙爾阿薩德可能將再次當選敘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