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老康哥

    世界上任何國家的軍隊在戰場上是不會丟棄傷兵的,這是底線,對待傷員的態度會影響到了部隊的戰鬥力,很多時候前沿陣地上出現了傷員,但救助之路又明顯地被敵封鎖,指揮員也會不惜地去營救,有時救一個死幾個的現象也是很多的,為什麼?那是一個愛兵如子的表象,如果放棄,那麼兵們會想著一旦自己負傷,就是被放棄等死,那麼在此心裡下你還指望著這些兵去拼命啊,所以在遇到被圍這種特殊情況下,傷兵的處理是非常關鍵的,部隊組織進行突圍時,大都是組織戰鬥能力最強的進行衝擊打通突圍通道,然後傷員們相互幫助在少量警戒人員協助下跟隨前鋒前進,指揮官會另派人員斷後,突圍時重傷員有有步行能力的輕傷員或部分兵員抬著,在情況十分不秒時,這些傷員會就地隱藏避敵,此種情況下敵人注意點在突圍者身上,他們不會去考慮對方傷員去向,殲滅了突圍者就等於全殲了敵人,所以二戰時期敵我雙方都不太注意傷員,只有對有組織的傷員及有戰鬥能力的傷員進行打擊,這種突圍其實已經到了分散式各自逃命狀態了,真正有組織的或尚有組織的部隊在突圍時都是帶著傷員們一起突圍的,絕對不會放棄,也有些重傷員自己感到無救治可能時,為了戰友而自絕在戰場。

  • 2 # 一個歷史過客

    突圍作戰,說白了就是撤退,而且是在敵軍包圍下的撤退,本身就有很大的風險,帶著傷兵特別是行動不便的傷兵,肯定會拖累部隊的行動能力,要知道在突圍作戰時,機動力甚至比戰鬥力都要重要!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可以知道,所謂“不拋棄,不放棄!”只是和平時期練兵的一種理想。

    突圍行動開始前

    如果是突圍行動開始前就已經在之前戰鬥中負傷的傷兵,能走的跟著部隊,不能走的就只能就地安置在老百姓家裡,如果是沒有百姓住家的野外,就安置在道路邊,由敵軍看在人道主義的份上進行收容治療。

    隨著時代的發展,法國1918年啟用的“紅十字列車”是世界上第一列“醫院列車”,而我們現在也有了軍用醫院列車。

    首先是四野為例子

    當時在三下江南戰役,就組建了8支野戰手術部隊,為第一線傷員,在前沿就可以進行手術。還為傷員發傷票,在縱隊,師和團都建立傷員後送制度。

    在各個野戰兵站,都有醫療收容所,救治傷病員都是就地利用民房,,根據房屋情況開設急救室、手術室、換藥室、藥房、廚房等。同時,動員群眾“村村辦醫院,戶戶設病房,人人當看護”的辦法,醫院分派醫療小組,走村串戶分散治療。

    最後導致,對手根本不敢過分追擊和靠近。還可以極大降低對方戰鬥力,一旦被殲滅,部隊番號沒了,有經驗的老兵一個不剩了,要想重建就極其困難。如果僅僅是被擊潰,剩下的人員反而成了有經驗的老兵,戰力加成;再抓幾個壯丁、上邊撥付一批軍火,隊伍就又恢復了。

    殲滅一支部隊,新兵老兵軍官一鍋端,再重建這支部隊的番號容易,想要再達到同等戰鬥力就難了,軍隊是個講榮譽講傳統的地方,被連根拔後這支部隊的精氣神就不在了,對友鄰部隊士氣的打擊也是巨大的...

    部隊向前進,醫療隊就向前進,傷員轉送機構就向前進。當時,進攻戰役連營救護,防禦戰連營救護,搶救和後運時機,軍師團各級衛勤組織,後送工作,輕傷員就地治療,救護所展開和組織,衛生防疫,藥材供應,都是有著嚴格規定的。而且,各個兵站分佈,醫院建設,醫療範圍也有嚴格的規定。

    總結:大多數情況下,突圍行動的傷兵就只能就地安置,自生自滅,自求多福了。所以,戰爭是非常殘酷的,讓我們遠離戰爭,珍惜和平吧

  • 3 # obayang159

    你以為部隊突圍是出去打群架嗎?

    警察一來,大家各跑各的???

    部隊是個有組織有紀律的地方。突圍也是個技術活。

    先說正規的突圍。

    偵查的、開路的、掩護的、斷後的、裝備、輜重什麼的。都有個安排和計劃,傷病員也在其中。大家抱著腦袋一起跑,那不是突圍、那是送死。

    現代陸軍武器的射程從幾公里到幾十公里都有,更別說還有空軍和火箭軍什麼的了。所謂突圍的突破口,至少也要幾公里寬,要不兩邊架幾門炮就能轟死你。

    再說說非正規的突圍

    類似潰散,比如抗日時期國軍的潰退,和掩護部隊突圍的斷後部隊。這種可能就比較麻煩一點。

    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人都有幾個朋友或者老鄉什麼的,只要身邊有同伴,一般不會丟下傷員,因為誰都不知道下一個受傷的會是誰,你可以丟下別人,別人也會丟下你。對吧!

    為了一具屍體,派幾個活人去搶回來,不是我軍獨有的。更何況傷員了。

    最後,就是個人了,身邊沒同伴,就自己一個,真受傷了,要麼投降、要麼藏起來、要麼跟敵人懟過。你自己選。

  • 4 # 戲聽阿斌說歷史

    你好,我是阿斌說歷史,這個問題我來試試

    一支軍隊的戰鬥力強不強,可以說和全體官兵之間的凝聚力是分不開的。譬如,從傷兵的安置這一角度來說。世界上任何一支軍隊,都沒有在戰場上將受傷士兵棄之不顧的傳統。除非是迫不得已,否則一般軍隊很少會拋下傷兵,獨自進行突圍或撤退。尤其是在突圍時,只有在部隊實在無力攜帶傷兵時,才會不得不將傷兵留在包圍圈內。而且,對於任何一支軍隊的指揮官來說,放棄傷兵從來都是最難以下達的命令。

    第一,就地療養。

    部隊在面對野外的遭遇戰時,機動性非常的高,很容易就可以化整為零,各自突圍。當年抗戰時的中國軍隊,在面對敵人的大軍圍剿時,就是這麼做的。而且,由於我軍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所以,在突圍時受傷的士兵,經常都會被安排在老鄉家裡暫時養傷,以待日後重回部隊。

    而在二戰期間,歐洲戰場上的部隊,對於傷兵的安置就更簡單了,一般都是直接帶走。因為,歐洲的軍隊都普遍能遵守《日內瓦公約》。所以,盟軍不會向德軍運送傷員的救護車和醫護兵開槍;同樣德軍也不會向盟軍的醫護兵和救護車開火。這些傷員最終都會被送往附近各自的軍隊醫院,或是傷兵營接受救治。

    然而,這種情況對於日軍來說卻是不存在的。譬如,在淞滬會戰時,日軍就公然轟炸標有紅十字標識的醫院和難民收容所。而且,日軍在攻陷香港後,進入聖斯蒂芬醫院,還屠殺了64名英軍傷員,簡直毫無人道主義可言。

    第二,自生自滅。

    這也是戰場上,時有發生的殘酷現實。譬如,常德保衛戰中,主帥餘程萬就在全軍將士英勇殉國的情況下,自己率300殘部突圍,將常德城內2000餘名傷兵棄之不顧,任其自生自滅。最後,餘程萬也因丟下部下突圍,而被送交軍事法庭審判。雖然沒受到處罰,但是也留下了終生揮之不去的難堪一筆。

  • 5 # 汗青正浩

    當年那部《士兵突擊》讓人熱血沸騰,特別是那句“不拋棄,不放棄”的口號,更是激盪人心。然而在真實的戰爭之中,特別是在突圍戰中,想要做到這一點非常難。

    突圍不過是逃跑,沒法帶上傷員

    戰爭是殘酷的,一旦陷入敵軍的包圍圈,那必然是敵強我弱,九死一生。如果包圍在一個城市裡還好說,畢竟每個城市都有相應的庫存,支撐的時日會稍微多一些,而如果在野外被包圍,通常野戰部隊攜帶的乾糧和彈藥並不多。

    被包圍就意味著沒有供給補充,要麼殊死抵抗,等到彈盡糧絕時全軍覆沒。要麼就是選擇突破口逃走,想辦法找到退路,儲存實力,留得以後東山再起的時機。

    換一句話說,所謂突圍也只不過是撤退或者是逃跑。

    所以參加突圍的士兵通常都是有戰鬥能力的,而對於已經負傷的士兵,特別是重傷員來說,他們參加的意義就並不大了。雖然說起來似乎比較殘忍,但實際上,重傷員通常會是被放棄的物件。

    試想一下,在古代戰爭也好,現代戰爭也好,如果真如電視劇許三多那樣拖著負傷嚴重的戰友走,能成功突出重重包圍,到達安全地點的機率能有多高呢?每個受過軍事訓練,有過戰爭經驗和常識的士兵其實也都明白這一點。

    在戰場上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士兵掩護將領,輕傷員掩護精兵突圍。重傷員要麼到時候當俘虜,要麼等待敵人到來的時候想方設法同歸於盡。要麼毫無反抗能力,最多找個地方隱藏起來,默默等待著敵人到來時對自己瘋狂的屠殺。否則的話突圍就沒有意義了,還不如就地投降或者殊死抵抗,直到犧牲最後一人。

    長征突圍中的儘量不拋棄不放棄

    長征其實就是一場突圍戰,為了儲存革命實力,跳出敵人包圍圈的一種無奈選擇。行走在氣候嚴寒、空氣稀薄的雪山,人跡罕至、遍地沼澤的草原,對於正常人來說都非常吃力,很多人都只是想坐下來休息一會兒,就沒能站起來。

    所以在長征之前,不能走動的重傷員會被安置在同情革命的當地老鄉家,並且盡力留下一些錢和糧食,希望他們能得到最好的照顧,期待他們活到革命隊伍打回來的那一天。而能有行動能力的輕傷員則專門有人負責照顧他們行動,尾隨隊伍緩慢前進。

    要知道這是非常難得的,畢竟一個輕傷員最少要搭上一個健康士兵照顧,本來稀缺的糧食和藥品也得可著傷員來。因為長征條件實在太艱苦,所以傷員死亡率極高。然而這也算是“不拋棄,不放棄”了!

    日軍美軍的做法不同

    而在二戰中,日軍的傷員的命運就非常糟糕了。在日本軍國主義鼓吹的武士道精神中,士兵成為俘虜是非常可恥的,如果一旦陷入包圍,很多傷員會選擇自盡,以此表達不想受辱和對天皇的忠誠。

    對於那些不忍心對自己下手的傷員,其他人還會用刺刀進行“幫助”,甚至趁重傷員行動不便之際活活將他們燒死。認為這樣才是軍人最正確的選擇。

    與此不同的是,在近代西方國家的軍事理念中,選擇投降並不是可恥的行為,他們認為人的生命才是最寶貴的,所以在戰鬥力損失到一定條件下,部隊指揮員有義務有權利命令士兵放下武器投降,而不是選擇突圍這種慘痛的方式。當然也由於日內瓦條例 ,正常情況下對待俘虜的態度都不是選擇虐殺的。

    如果一定要選擇突圍的話,指揮員們首先考慮的是自己運輸傷員的能力和方式。比如說在抗美援朝戰役中,美軍陸戰一師深陷志願軍的包圍圈,在突圍中送走了所有的傷員,就是因為他們提前修好了飛機場。

    一旦發現情況不妙,飛機場立馬啟動運送重傷員。輕傷員則是通過卡車,吉普車,甚至是坦克這樣的陸地運輸形式送到安全的地方。

    因為他們事先做好防禦工作,警覺性比較高,又有空軍優勢,所以最後他們在身陷重圍中整體突圍,損失較小,沒有留下一名傷員,創造突圍中的奇蹟。

    當然因為戰爭時間長了,美軍瞭解到中國志願軍對俘虜確實優待,不僅不打不罵不虐待,而且還寧可自己餓著肚子,也要省出乾糧分給美軍俘虜。所以在有時美軍突圍之前,還特地把原來放在隱蔽處的重傷員,擺在比較顯眼的地方,等待著中國志願軍隨時發現,及時救治。

    沒辦法,戰爭就是這麼殘酷,希望世界永遠和平,希望任何部隊都不會面對如此艱難的選擇!

  • 6 # 小戰神3

    這個問題需要根據不同時代的軍事條件來具體回答

    首先,純冷兵器時代。這個時候的傷兵往往命運並不太好,由於運輸條件極端落後,軍事行動規模越大,後勤運輸考慮的將更多是軍械、水與糧草的運輸,藥品與傷兵的運輸需要在滿足前幾項運輸後才會考慮。無論是戰勝一方還是戰敗一方,傷兵都是極大的負擔,會嚴重影響部隊行動,所以中外很多殘忍的將領經常會做出殺害敵我傷兵的事情。即便傷兵得以運送往後方,受制於糟糕的交通工具,傷兵生存機率也不會太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部隊是處於突圍狀態,那傷兵較大概率會被拋棄或分散隱蔽,至於生死只能聽天由命。

    其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經過兩次工業革命,運輸工具相比冷兵器時代有質的飛躍,在軍事領域也導致傷兵的生存概率極大增加。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大型火炮和早期坦克的出現讓突圍一方的部隊作戰選擇相對更加從容。不僅從包圍圈中衝出去的概率增加,也有更大可能開啟一個相對大的缺口,允許運輸傷兵一起離開包圍圈。此外,電子遠端通訊的實現也使得不同部隊協調和聯絡增強,加大突圍成功率且有更大能力運走傷兵。此外,這個時候部隊對士兵的單兵素質要求逐漸提升,培養一個士兵的成本增加,這也間接提升救治傷兵的動力。

    再次,海灣戰爭後。這個時候,部隊運輸方式和通訊方式已經出現顛覆性變化。部隊一旦被包圍,既可以呼叫空中支援也能要求空投補給品,甚至運走傷員。這種情況下,傷兵生存概率可以說達到相當高水平。而且,高科技條件下,單個士兵培養成本也達到前所未有巔峰,對個體生命的重視也迫使一些部隊不敢輕易拋棄傷兵,所以現代部隊如果突圍,傷兵一般會被盡最大可能轉移到安全地帶。

  • 7 # 長安視界

    這些可憐的重傷員的命運可想而知,往往會死在日軍的槍口或者刺刀之下。

    並不是說那些國軍部隊長有多不體恤部下,真實原因是,在極端環境下,帶著重傷員突圍,基本就等於放棄了突圍的希望。不但傷員走不了,連還有戰鬥力的官兵也都可能會被日軍一網打盡。

    空洞的說抗戰中的國軍重傷員在部隊突圍後會多慘多慘並沒有說服力,我們就拿三次比較著名的突圍來說說傷員的悲慘遭遇吧:常德保衛戰、滕縣保衛戰和徐州會戰。

    餘程萬師長率57師在常德血戰十六天,突圍後差點被蔣介石槍斃,部分原因是因為他留下的眾多傷兵被日軍殺害了

    當餘程萬師長於城破後再次率兵進入常德後,命令所有部下在常德城內的天主教堂集合。這時57師所有人馬已不足千人,其中還大部分還是一直駐守在城郊太陽山激戰的169團3營。

    這意味著,在城內抵禦日軍的第57師八千虎賁將士,基本損失殆盡了。

    由於事先在南門城牆下的沅江邊藏了幾艘木船,餘程萬師長及包括炮兵團團長金定洲在內的少數人得以成功突圍。率最後還有戰鬥力的50多名戰士掩護餘師長等人突圍的少將團長柴意新,也壯烈犧牲了。

    柴意新將軍

    而因受重傷失去行動能力的57師官兵,很多都被日軍殘忍地殺害了。雖然蔣介石給他定的罪名是“擅自棄城逃脫”,要槍斃餘程萬,但或許也有蔣介石對餘程萬沒有妥善處理傷員而震怒的因素吧。

    相比率部堅守衡陽47天的第十軍軍長方先覺的遭遇,恐怕更能說明問題。

    惡戰47天后,考慮到七千傷員無法突圍,也無法得到救治,只有等死,方先覺放棄了突圍,選擇向日軍放下武器。方先覺後來拜託日軍的控制回到重慶後,蔣介石不但對他寬慰有加,還請他及屬下幾名師長吃飯,並向他頒發了青天白日勳章。

    率川軍第122師死守滕縣三晝夜,腰部中彈的王師長奮力擊斃三名日軍後殉國,城內的三百多名重傷員則以手榴彈互炸犧牲

    在臺兒莊戰役之前的滕縣保衛戰中,攻守雙方是日軍第十師團的一個旅團和王銘章部3000餘人。雙方人數差不多,但日軍部隊配置了重炮,作為川軍的122師則裝備簡陋。因此,這原本就是一場毫無懸念的對決。

    戰至最後,滕縣城破,王師長及參謀長、團長戰死。有沒有部隊成功突圍呢?有,突圍的是727團三營的二三百名士兵,他們在副營長的率領下成功突圍了。

    至於傷兵,尤其是重傷員,突圍是絕無可能的事。也許等待他們的,只有毫無人性的日軍的冰冷刺刀。在這種情況下,王銘章部300多名重傷員,為避免遭受日寇的侮辱和屠殺,引爆手榴彈自盡了,他們無愧於國家,更無愧於長官!

    徐州會戰中,為避免遭受日軍南北夾擊圍殲,李宗仁第五戰區部隊數十萬人先後成功突圍,但因鐵路中斷導致來不及運走的一軍列3000多傷兵被日軍屠戮

    徐州會戰末期,嗅到第五戰區部隊有被日軍圍殲危險的李宗仁,下令各部隊突圍。關於有序撤退,李宗仁很有信心。他說,李某人不是唐生智,不會像當面南京保衛戰時亂成一鍋粥。

    李宗仁的承諾,幾乎做到了。除了他親率的長官部一千多名人員突圍時遇到了一點麻煩,好在還算有驚無險地達到了安全地——阜陽,就連帶著十多門15生重炮的湯恩伯部,也都麻利地跳出了日軍的包圍圈。

    但是,有一列裝有3000多名傷兵的軍列被留在了徐州車站,永遠再也沒機會開走了。

    原來,由於南下的津浦路鐵橋已被炸斷,西行的隴海線也已被日軍佔領,滿載傷兵的軍列無法開動。結果,在南京已經犯下滔天罪惡的日軍第16師團,一節車廂一節車廂地朝著可憐的傷兵們捅刺刀。。。

    總體來說,雖然國軍習慣性地提早撤退,因此極端條件下的突圍行動在整個抗戰期間並不算太多,但一旦到了必須緊急突圍的情況,傷兵們特別是重傷兵們可能就會被迫留給鬼子,成為他們刺刀下的犧牲品。。。

  • 8 # 紅色手電筒

    在實際情況中,把傷員留下當俘虜很大程度上是要看作戰物件的心情怎麼樣,如果對方心情好,那麼傷員還會遭到合適的待遇,但是也有很多情況是無法預料的。像在市場花園行動中,英軍的傘兵在阿納姆被圍,最後突圍的時候,就被迫放棄了數千傷員,而德軍還是大體上遵守了日內瓦公約。但是在巴爾幹地區,南斯拉夫游擊隊是絕對不會放棄自己的傷員的,因為德國對於被俘的游擊隊員一律處死,像在蘇捷斯卡戰役中,南斯拉夫游擊隊的中央醫院的近萬傷員被俘,連同醫護人員都被德軍處決,在最早的烏日策,被俘的南斯拉夫游擊隊都是被德軍的坦克碾死的。而在蘇聯方面,有的蘇德雙方都是對於對方的傷員開了殺戒。

    包括美軍在戰場上也是有殺死對方傷員的先例,比如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五次戰役中就有部分沒有轉移走的傷員被美軍俘獲後槍斃。

    而如果是有可能,軍隊中的傷員儘量都要帶走,在歷史上在突圍行動中也不例外。像在前邊提到蘇捷斯卡戰役中,傷員都是帶上的,包括大部分突圍行動中,被包圍的部隊也都是爭取把傷員帶上,在裝備好一些的軍隊中,通常會在突圍前,利用飛機把一部分傷員先送走,當然這都是需要一些條件的,比如被圍的地方足夠大,能夠容納一個飛機場,而且對方還無法全面封鎖空域,自己的飛機能夠起降。當然,現在可以使用直升機幹這種事情,對於控制地面的要求降低了,但是對於空域的要求沒有降低。

    當然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分散隱蔽下來,但是這種情況只能是出現在本土作戰,而且是群眾基礎比較好,老百姓支援才行,像原來八路軍的根據地。而在蘇聯的克里米亞半島,雖說是蘇聯的地盤,但是由於當地的民族矛盾很嚴重,在塞瓦斯托波爾失守以後,有蘇軍突圍出來,但是當地的韃靼人別說收容蘇軍的傷員了,很多人還幫著德軍搜剿蘇軍的散兵遊勇,傷員就更別提了。

    圖片來網路。

  • 9 # 使用者夏天的風

    戰爭中如果部隊被敵人包圍,在突圍的情況下會如何對待自己的傷員,這要從戰爭的形勢以及交戰雙方的意識形態以及仇恨來決定。

    二戰期間英美法與德意在交戰中,雙方彼此都基本上能夠善待對方的戰俘尤其是尤其是傷兵。在1942年德意聯軍攻佔託布魯克港的戰鬥中英軍守城與突圍失敗被俘虜了數萬人其中包括了8000多名傷兵,龍梅爾善待了這些俘虜尤其是傷兵。在1944年的諾曼底登陸會戰中,美英聯軍在梅斯戰役中共殲滅俘虜了德軍十多萬當時德軍為了突圍拋下自己的傷兵於不顧美英軍中的醫療人員救助了這些傷病。所以說在二戰之中的西線戰場上交戰雙方基本上沒有大規模屠殺對方傷兵,尤其是打著紅十字會旗突圍的傷病現象。

    但是在二戰歐洲戰場的東線戰場以及太平戰場上德日卻從來都沒有善待過戰俘尤其是傷兵,在蘇聯的基輔保衛戰中蘇聯西南方敏軍主力在守城無望的情況下突圍城中的軍醫院中留下了大量的傷兵,德軍攻佔基輔以後屠殺了軍醫院中所有的傷兵。在1942年的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中蘇軍起碼有五艘運送傷兵的醫院船懸掛著紅十字會旗,但依然被德國空軍的轟炸機炸沉並加以掃射。在隨後的戰爭中德軍在深知自己對待蘇聯戰俘尤其是傷兵的做法之後,他們也知道蘇聯人會加以報復於是突圍戰鬥中一般都會帶上自己的傷兵。但也有特殊情況比如在1944年初的切爾卡瑟戰役中被圍的50000多德軍突圍過程中德軍指揮官施特默爾曼將軍下令3000多傷兵以及數十名醫療人員打著紅十字會留在了包圍圈中,他自己還留了一封親筆信要求這些醫療人員轉交給蘇聯軍方面指揮官請求他們善待這些傷兵。隨後在突圍的戰鬥中,施特默爾曼將軍手持步槍衝在最前方最後陣亡。蘇聯方面後來以最隆重的軍禮收斂了他的屍體,並且善待了這些傷兵戰俘。

    德軍在巴爾幹地區尤其是南斯拉夫戰場上,大肆屠殺南斯拉夫游擊隊戰俘與傷兵。最殘酷的是在蘇捷斯卡河谷戰役中鐵托的南斯拉夫游擊隊在帶領了大約9000多名傷兵突圍。有些部隊壓實再無法的情況下放棄了一些傷兵並且留下了紅十字會旗與醫護人員,但是德軍全部集體屠殺了這些傷兵與醫護人員,有些甚至是德軍放狼狗活活咬死的。

    二中中日軍在太平洋以及中國戰場上幾乎是屠殺所有的傷兵戰俘,如在南京保衛戰中在一部分國軍主力部隊突圍另外一部分國軍主力被圍困者城中。隨後日軍攻入城後除了對平民以及戰俘進行大屠殺之外還大肆屠殺醫院中的傷兵與醫護人員。在南京的民國中央陸軍醫院中大約8000多名傷兵醫護人員被日軍集體屠殺,其他醫院也是一樣。

    日軍攻佔香港的戰鬥中,香港維多利亞醫院中大約上千名醫護人員與傷兵被日軍集體輪姦與屠殺。

    所以說在戰爭中屠殺戰俘與平民尤其是傷兵的只有畜牲般的軍隊才能幹出這種事。所以說德軍在東線戰場上,尤其是日軍是典型的獸性軍隊。

  • 10 # 俗世凡塵MW

    大家基本都回答了,我說個抗戰日軍的做法,日軍突圍時把尚能開槍傷兵留下負責斷後,當然最後也是一死。動彈不得的傷兵處死。

  • 11 # 兔哥哨位

    兔哥回答:戰爭中被包圍的事情並不少見,穿插迂迴本身就是一種戰術,目的就是能夠透過穿插迂迴來實現對敵人的分隔消滅,以破壞對手的防禦陣型,打破對手的作戰計劃,把一個強大的整體分隔開來,讓其失去戰鬥力。戰爭中,被包圍是軍中大忌,然而卻頻繁發生。一旦被對手包圍只有兩條路,一是突圍,二是投降。突圍是一個冒險的行動,通常對手把你圍上,兵力一定是大於你,否則包圍就達不成。因此,突圍行動必然是最艱苦的作戰,能否成功很難確定。

    從歷次所發生的包圍與突圍作戰來看,即便是突圍成功,損失都很大,很少有突圍後損失小的戰例。當然,在發覺即將被包圍就採取快速撤離的不能算是突圍行動。包圍者依仗兵力優勢會快速縮小包圍圈,每一次的壓縮都會有大量的人員傷亡,對於包圍者這不是大問題,通常能獲得補給。而被包圍者則不然,一旦被包圍彈盡糧絕是遲早的事,因此,必須在陷入絕境前就採取錯施,這個措施就是突圍。

    突圍說來簡單,實則很難,需要尋找突破口,還要安排先鋒部隊,還要有斷後的,有時還要安排佯攻,最棘手的就是負傷計程車兵。這個絕對可以說是一個累贅,一個負傷計程車兵通常最少需要兩個人來幫助,即便是這樣行動也很緩慢,對於這些士兵所面臨的命運並不樂觀。我們從影視作品或是一些戰地記載中能夠窺其一斑。為了不拖累隊友選擇留下來做掩護,甚至自殺等等情況很普遍。抗戰時遠征軍過野人山時就曾出現傷病員集體自焚事件。類似這樣的事件在突圍作戰中非常普遍。

    英美等國對於投降並不覺得可恥,美軍規定,如果身陷困境,彈盡糧絕,無法突圍可以投降。西方國家也盛行讓傷病員投降的情況。而另一些國家則不會這麼做,通常都會帶領傷病員一塊突圍,而傷病員以命相搏掩護同伴突圍的也比比皆是。戰場上,人員對於生死的觀念看的很淡,戰場並不是生死這麼簡單,那種環境下所承受的煎熬是想象不到的。被包圍缺少糧食,彈藥,如果身體再有傷病,是很難熬過去的,何況突圍能否成功都是未知數,與其拖累大家不如一了百了,戰場上死亡其實也是一種解脫,在已經淡漠了生死的戰場上,在絕境中,沒人會懼怕死亡。

    是不是覺得很慘烈了,戰爭本身就是慘烈的,沒有一場突圍是輕鬆的,突圍的道路通常都是難走的路,大路自然會被堵死,而這些崎嶇難走的路傷兵很難獨立透過,而突圍時也會形成圍追堵截的局面,突圍能否成功,速度是歡鍵,慢了就會被徹底堵死退路,包圍圈會進一步縮小。所以能夠突圍成功出去的都是少數,而行動不便的傷病員很難突出重圍。並非是拋棄這些人,沒人會隨意拋棄共同作戰的同伴,帶領傷病員突圍的戰例很多,只是成功的並不多,這也是戰爭殘酷的一種體現。

  • 12 # 國際風暴

    電視《三八線》中,李長順高喊“我請求向319陣地開炮,為了勝利”,這就是中國的軍人的選擇,為了勝利付出一切,在中國軍人的腦海中,自己突圍不出去,就和敵人一起下地獄。如果在中國的話,“請把最後一顆自己留給我”,而如果是西方的話,“讓子彈飛一會”,這就是不同文化和思想,選擇就會不一樣,西方覺得投降沒有什麼可恥的,而且投降的話,也可以被治療,但不是每次都那麼幸運的,當年二戰的時候,德國向美國投降了,但是蘇聯還是回去報復德軍,而且還欺負他們國家的婦女,蘇聯軍那麼恨德軍,就是因為在德國利用閃電戰術進攻蘇聯的時候,希特勒手下的骷髏師,京國師、維京師手段殘忍,而且他們對蘇聯的殺伐果斷,戰鬥力極強,蘇聯面對骷髏師的時候,需要幾倍的兵力,還是還被希特勒的骷髏重創並突圍出去,所以蘇聯特別恨他們。

    對於部隊突圍出現傷兵的時候,救護人員會馬上上來,把傷員拉到後方進行搶救,但是如果傷亡慘重的話,救也救不過來,藥品也不夠,突圍的話,需要很多的人去拉傷員,那麼火力就會下降,後果可能就是團滅,而這個時候如果是西方,會直接選擇投降,但是在二戰,和日本投降的話,結局還是一樣的。

    二戰的時候,中國戰場上,有這樣的一場戰鬥,中國的遠征軍有1500個人,因為戰傷和重病,不想拖累部隊,自焚了,他們的信念就是“以寧為烈士死,不作降虜生的決心”。

    而當年被人討論的還有衡陽保衛戰中,方先覺因為7000多名的傷員,選擇放棄突圍,最後和日本談條件,只能被迫投降,他沒有貪生怕死,在當時的條件,如果他們想突圍,是可以突圍出去的,但是看著最後的7000個人,都是從孃胎十月懷胎生下來的,方將軍放下手中的武器,失去了自己名聲,獲得戰友的生命。

    在戰場上,對於傷兵有很多的選擇,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回到後方,或者在當地居民治療,但是條件不允許的話,要麼自殺,要麼他殺,要麼同歸於盡,最後還有投降,戰爭本來就是殘忍的,就是用獻血推出來的勝利。

  • 13 # 度度狼gg

    1943年11月29日,死守常德的第74軍57師傷員已越來越多,師長餘程萬趁日軍調整兵力佈署的間隙,命令有力一部掩護擔架隊從南門迅速突圍,攻城主力正在轉至北門的鬼子猝不及防,眼睜睜看著數百名重傷員脫困,兩天後這批傷員到達沅陵野戰醫院,幾乎可以說是常德保衛戰期間的奇蹟。

    (第10軍第3師周慶祥)

    能實現這個奇蹟有兩條因素,其一是第57師總兵力有限,8000虎賁在兩週時間內除戰死的之外,傷員數量並不很多,得以一股作氣先行突圍;其二是日寇第11軍面對第六和第九戰區國軍的反包圍態勢,為求迅速破城故意“圍三闕一”,那個口子原本是給餘程萬撤出常德準備的!

    誰知道餘程萬並不領情,兀自死戰不逃,因為遠在開羅參加會議的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要求他必須死守待援。黃埔一期的餘師長自然要執行命令。而傷員大部突圍也使57師沒有了後顧之憂,又跟鬼子兵大戰三天三夜,直到12月2日深夜,第57師拼得只剩下幾百人時,為給部隊留下點種子,餘程萬才在部下的哭勸下率200人趁黑突圍。

    (第74軍57師餘程萬)

    沒有了傷員的拖累,餘程萬200多人的突圍還算成功,找到增援部隊時部下僅存83人。戰後重慶要追究餘程萬責任的主因,一方面是他違令突圍在開羅會議那邊有點載面,一方面是增援部隊收復常德後,廢墟里又站出來一批士兵和傷員。

    然而1944年的方先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第10軍死守衡陽長達47天,戰鬥中造成的傷員已達7000餘名,這樣規模的傷員隊伍成功突圍是不可想象的。同時,1944年豫湘桂戰役期間,日寇在湖南戰場兵力佔據絕對優勢,已經將衡陽團團包圍,“泰山”第10軍到7月下旬之後,實際喪失了突圍的最佳時機。

    (第10軍軍長方先覺)

    於是黃埔三期的方先覺面臨一個巨大的難題,彈盡糧絕之後如果他率部強行突圍,或許在付出重大犧牲後能夠成功,可是這7000名傷員怎麼辦?攜帶重傷員行動是不可能的,而第10軍戰役期間殺傷了數萬名鬼子兵,一旦日軍破城,報復性屠殺幾乎是肯定的。

    這恐怕是方先覺最終選擇談判和放下武器的主要原因,為此他揹負了後半生的罵名。事實證明,雖然日軍違背承諾沒有提供足夠的藥品(理由是藥品不足,日本人自己不夠用),造成部分重傷員最終身死,但報復性屠殺確實沒有發生,這7000人的大部分活了下來。

    (國軍傷員)

    在直升機沒有普及使用的二戰及其之前,戰場上還缺乏立體運輸手段,部隊一旦被圍,傷病員的處置確實是極大的困難。1938年徐州會戰第一階段,在臺兒莊城下狼狽而逃的日軍瀨谷支隊,在撤退前逼著所有重傷員自殺,以免成為部隊逃跑時的累贅,但這種事也就日本人幹得出來。

    而在第二階段中國軍隊的大突圍中,由於局面混亂和排程失誤,一列傷兵列車被拋棄在徐州車站,結果列車上的3000多名傷員,全部被日寇第16師團的先頭部隊用刺刀挑死,其狀甚慘。由此可見,戰場突圍期間,傷員的下場基本是悲慘的。

    (德軍傷員)

    蘇德戰場上,在大規模的戰役行動中德軍一旦被圍,通常會利用簡易機場撤退傷員,比如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後期,德國空軍就運走了第6集團軍的20000多名傷員 。

    但隨著蘇軍包圍圈的縮緊和炮火封鎖機場,最終仍有大批傷員隨著降軍被俘,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倒斃在步行前往西伯利亞戰俘營的路上。

  • 14 # 第五十七朵雲

    這就可以知道,所謂“不拋棄,不放棄!”只是和平時期練兵的一種理想。突圍分戰略突圍和戰術突圍。戰術突圍根本就沒有什麼餘地給你安置傷兵,傷兵自己也要有自覺,像士兵突擊裡伍六一那樣傷了一條腿,自己杵跟棍子,有戰友協助,自己一定要配合戰友協助,不能像伍六一一樣矯情,那麼還是有很大機會突出去的,像我的團長我的團裡的小太爺,就拖著條傷腿從北平一直逃到滇西,還遠征緬甸一圈回來。要是兩條腿的傷了,或者傷重到必需要人抬,那就別指望了,自己主動留後面打阻擊吧,這樣大家臉上都好看,自己也死的有尊嚴一點,這個問題到現在都是世界難題,沒法解決,所有的軍隊即使按自己的長遠利益考慮,為安定軍心,安撫士兵不要畏懼傷亡,有意願很精心的去做這件事,也只能一定程度上解決,比如某部隊攻守某陣地,在戰鬥期間就不惜人力戰力,預先就把傷員朝後方送,可是這都是戰場優勢,或者起碼還有僵持之力時才能做到,等打到要突圍了,那還有後方?還能朝那裡送傷員?即使突圍前運氣好,剛好把傷員都送走了,突圍本身就是一種容易產生大量傷亡的戰術動作,這時產生的傷員怎麼辦?!除了拋棄放棄,要麼留下來陪他們一起死或投降,要麼乾脆親自動手打死他們,相信我,很多時候會緊張到你想動手都未必有時間。這時候只能以軍人的天職是服從命令來鎮定自己,這時候你接到的命令就是衝出去!戰略突圍要好一些,多少有些餘地可以利用,但是戰略突圍就是遇上戰略層面大麻煩了!別說突圍,就是撤退,傷員在優先名單上面也遠遠排不上前列,當然也不會有部隊直白的命令放棄傷兵,只會命令“就地安置”之類,但是本質就是放棄,比方抗日戰爭,一個大戰區局勢敗壞,要突圍撤退了,下令傷員就地安置,就是給點錢、給點東西,把傷兵安置到當地不跟著撤的老鄉家,這也就是拚八字了,日本人來了,整體性不分青紅皂白的大屠殺,未必每個地方都會遇到,但是佔領一個地區後,起碼的清理查抄肯定會有的,清理什麼?查詢來不及,沒辦法跑的傷兵就是重頭!南京大屠殺裡幾乎所有的屠殺行動,藉口不都是查詢國軍逃兵傷兵嗎?即使被安置在隱蔽偏僻的村落,僥倖逃過敵方搜查,那麼大部隊走後,那些本來終日勞作,卻只能勉強不把自己餓死的陌生老鄉,對著一個重傷需要照顧的傷兵,還是會給自己甚至全村招來殺身之禍的傷兵,隨他聽天由命恐怕都是幸運的,影視作品裡那種很善良,或者覺悟很高的老鄉,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存在,在解放前,在我們國家的農村裡,大多數農民在本鄉本土人面前,是老實可欺的窮苦人,在落單落難的外鄉人面前,會立即化身孫二孃,越是窮苦的地方越是如此。說到這裡大家就知道了,部隊要突圍,走不了的傷兵,各安天命吧。

  • 15 # 大貓貓耶耶耶

    突圍時,必須拋棄所有不能行動或帶走的武器、裝備和傷員,能夠自己行動的傷員必須帶上武器一起突圍,任何戰鬥人員不得協助或揹負傷員前進,違令者就地槍決,突圍需要每一個戰鬥人員決一死戰,任何負擔都是致命的。

    神職人員和醫護人員,可以自願留下。重武器和炮兵在發射所有彈藥後銷燬武器跟隨後衛部隊一起行動。

    這是所有武裝組織遵循的戰鬥條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諾基亞宣佈軟體升級能把4G升至5G,和華為的5G是一個概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