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豌豆媽媽育兒

    孩子和父母在一起不聽話,在奶奶面前比較乖。所以很多老人總是會責怪孩子母親,覺得是年輕人不會帶孩子,如果父母瞭解了孩子在奶奶面前乖巧的原因,是真的會心疼孩子。

    我自己身邊就有這樣的案例,孩子平時是奶奶帶,和奶奶在一起的時候,幾乎大部分時間都在吃手,很少離開奶奶身邊,奶奶的話也十分的少。但是和媽媽在一起,孩子立馬回變得很活潑,甚至偶爾很頑皮。

    一旦孩子被老人帶著很乖,家長總有兩個錯誤的認識。

    孩子在奶奶面前更乖不是這兩個原因

    錯誤認識一、家長的溺愛

    很多老人覺得,自己帶孩子孩子很聽話,孩子很少做出叛逆的選擇,甚至很多老人帶孩子,可以讓孩子呆在車子上一天,但是換到孩子父母帶孩子,孩子就會特別的不聽話,這是因為父母總是給孩子太多的選擇,所以時父母過於溺愛自己的孩子,導致的孩子習慣性調皮不聽話。

    錯誤認識二、老人管教的更好

    老人帶孩子,孩子又乖又聽話,這可不一定是老人管教的更好。畢竟有時候有的老人只能負責孩子的吃喝拉撒,至於對孩子的管理,很多都是老一輩的方法,訓斥或者打罵,更多的時候,老人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之所以孩子在老人面前更加安靜,真實的原因會讓很多媽媽比較心疼。

    為什麼孩子在老人面前會更加安靜

    在父母跟前安全感更加充足

    孩子在父母面前不聽話,在奶奶面前更聽話,這可能是孩子在父母跟前的安全感會更加充足。在心理學上,只有我們的內心安全感充足的時候,才有勇氣和信心去做新的嘗試,甚至去試探父母的底線。如果孩子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或者並不知道底線在哪裡的環境中,孩子會保持安靜和乖巧,和我們成人一樣,陌生的環境,不熟悉的環境保持更高的警戒性。

    老人對於孩子或許過於嚴厲

    2-3歲的孩子,是精力最旺盛的時候,好奇心最強的時候,如果父母願意給孩子更多鼓勵,孩子會更加願意去嘗試。

    相反,老人對於孩子的好動,往往抱有一種:危險、不能動的想法。很多時候,孩子想要去嘗試新事物,都會被老人嚴厲的制止,久而久之,孩子的活動性會被限制,尤其是本身活動量不足的孩子,性情偏於乖巧,老人的不斷制止,阻礙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行動力。

    老人體力有限,總是習慣束縛孩子

    曾經在樓下看到一個老人,孩子總是想從車子裡出來,但是老人一直在強迫孩子坐在車子裡,出不來,孩子就站在車子裡,老人一邊哄著孩子,一邊推著車子。

    很多老人帶孩子,因為體力不夠,都不喜歡孩子下地活動,或者頻繁的運動,害怕自己跟不上孩子的腳步,總是習慣於把孩子束縛於一個固定的範圍內,時間長了,孩子自然在奶奶身邊更安靜,因為他知道即使自己哭泣,結果都是一樣的。

    孩子在奶奶身邊更乖意味著孩子的這些能力不足孩子的安全感不夠,如果老人並不是一出生就在帶孩子,可能老人並沒有完全融入到寶寶的生活中,具體來說,互動不夠,和孩子的親密接觸不夠。孩子的運動能力不夠,嬰兒身上有個規律,孩子越小會越好動,2歲孩子的活動軌跡比3歲孩子多且雜,如果孩子過乖,證明孩子和同齡人相比活動能力可能不夠。孩子的認知或要稍許落後。2歲前的孩子屬於感覺運動階段,孩子的認知都來自於通過運動對外界的感知,動得過少,影響孩子的認知能力。

  • 2 # 叮咚小猴子

    可能很多時候 ,爺爺奶奶帶寶寶的時候還是很聽話,也不哭也不鬧。但是爸爸媽媽一在家,就開始耍小脾氣,開始鬧情緒。

    我們大人應該也有這種感觸,自己發脾氣或者是心情不好的時候,你會把脾氣或者是情緒發洩給誰呢?肯定是你覺得最信任和最親近的人。那同樣孩子也是一樣的,他們能夠了解到爸爸媽媽是自己最親近的人,哪怕是爺爺奶奶也是替代不了的。

    孩子是完全信任爸爸媽媽的,所以他們願意在爸爸媽媽面前表達出最真實的自己,這個是非常正常而且也是非常好的一種現象。如果你的孩子在你的面前也變得乖巧,這時候就得注意了,說明孩子沒有真正的信任自己的爸爸或者媽媽,你和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沒有建立好。

    當孩子當著你的面鬧情緒或者是發脾氣時,其實是孩子撒嬌的一種表現。他希望得到來自於父母更多的關注,這時候我們可能只需要抱抱孩子,親親孩子就可以了,孩子的情緒就會得到平復。

    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理解孩子的真實的感受,就是講到的情感引導,在這個過程中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自己要我們同時提供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孩子這樣的情況就會慢慢得到緩解哦!

  • 3 # 暖暖的米粒

    環境造就人,人之初都是一樣的,相當於白紙一張。孩子從出生到長大,生長環境也不是單一的,幼兒時一般都是跟著奶奶或者外婆比較多,到了應該上學的時候就會回到父母身邊。

    一、最好的陪伴是有充足的時間

    奶奶對孩愛是無私的,可以說心裡眼裡都是孩子。陪玩、陪吃、陪睡,孩子要求能陪的,都是儘量無條件的陪伴,基本孩子的要求都能得到滿足,這也是因為奶奶不上班,在家是有足夠的時間做這些陪伴的事情,所以孩子好象也沒有不聽話的理由了;而父母因為要工作的原因,時間的限制是不可能好象奶奶那樣全心全時陪伴孩子的,孩子又不可能好象成人那樣可以正常表達出自己的不滿,但又因為父母沒有滿足自己的要求,所以就出現不聽話、淘氣的情況,這個時候做父母不要一味的抱怨孩子不聽話,而且用心想想哪些方面沒有做好讓孩子不滿意了。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依靠,這種依靠是全方位的。無論多大年齡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的,其實他們知道自己在與除父母外的人相處時, 是不能好象在父母面前那樣放開來任由自己不聽話的,在父母面前不聽話,其實也是他們解壓和放鬆的時候,大人有大人的壓力,孩子有孩子壓力,所以當孩子不聽話時,不防耐心的和孩子象朋友相處那樣,試試溝通,可以會比著急上火的罵孩子要好。

  • 4 # 陽春三月的雪

    為什麼孩子在父母面前不聽話,在奶奶面前比較乖巧,這個問題要分兩種情況來分析,沒有無根的果,我們要用心去找到事情的因。

    第一種留守兒童,父母常年不在家或是過年才回家的,當小孩面對父母的時候,會有種熟悉的陌生人的感覺,他會把你當客人,心裡會有一種莫名的興奮劑,使得他異常多動,顯得格外調皮(就像家裡來客了,小孩會異常的吵鬧),而做父母的因為常年不在身邊,難免會說一些乖一點,別太吵了,這時小孩會置之不理又會是生氣的走開,不搭理。而面對常年在家陪伴的奶奶,他又會乖巧懂事,他知道如果逆反會得到什麼後果(傷奶奶心又或是奶奶不管我了,不管我了)。

    第二種在父母身邊的孩子,爺爺奶奶經常不在身邊,他們見到孫子會異常疼愛,孩子的要求一般都會滿足,小孩會很聰明的知道,只有自己表現好,乖巧懂事,爺爺奶奶會給出更多的好處,俗語都說:乖巧的孩子有糖吃。而經常待在父母身邊,媽媽的囉嗦,父親的嚴厲,難免會使得孩子有些逆反,表現出不乖巧。

    其實,孩子雖然小,但他們懂的不一定比我們少,他們有自己的情商智商,在父母面前不聽話,在爺爺奶奶面前比較乖巧,這何嘗不是孩子智商和情商的一種表現,做父母的,我們要正確去引導,不要強力去壓制,他們是祖國的花朵,我們只要給與充足的Sunny,豐富的營養,他定會燦爛綻放

  • 5 # 讀書吧爸爸

    你好,我是個寶爸,孩子快四周歲了。你的這個問題,是個常見現象,在我的周圍有很多。在我們家的地位排序是,奶奶第一,媽媽第二,我就只能排到老三。

    現在,很多家庭結構是,爸爸媽媽上班,奶奶輩過來帶孩子,生存壓力大,有人幫你帶孩子已經是燒高香了。

    我在得到APP 中,看過一篇音訊文稿,大致意思總結一下就是,陪伴是一種奢侈。現在社會的各種壓力很大,無論是生理還是心裡,很大部分上班族,下班後都精疲力盡,很難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可能回家後寶寶都已經睡了。

    寶寶雖然還小,但是他們很聰明,誰陪他玩,陪伴時間長,他就會跟誰親!

    我家寶寶早晨起床,刷牙這件事就很墨跡,爸爸媽媽要搞很長時間,奶奶就要簡單很多。

    我們同小區另一個孩子,從小就跟奶奶生活在老家,剛來時,只要奶奶,不要爸爸媽媽的,孩子媽媽跟我們聊天時,眼淚都忍不住就下來了!

    總結一下,我認為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不僅要跟他玩,還要適時培養良好習慣,放縱的後果!我是不敢拼的!

  • 6 # 村姑燕姐

    我覺得孩子和父母,和爺爺奶奶親近的原因有兩個:1.可能你長期外出工作,與孩子相處時間太少;而孩子每天都和爺爺奶奶生活,老人照顧他每天的吃喝拉撒,所以,關係和你們疏遠。2.你可能平時對孩子比較苛刻,不允許孩子不能這樣,不能那樣;而爺爺奶奶不同,都在盡力滿足孩子的需求,所以,不聽父母的話,反而比較聽爺爺奶奶的話。

    要想改變這一狀態,我個人覺得,做為父母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父母把大人的架子放下來,不要覺得你是大人,就應該什麼都要聽你的。我們家長,要放低姿態,學著多聽聽的孩子的想法及意見。

    其次,別總以工作忙為藉口,拒絕與孩子溝通或陪伴。多抽空,和孩子下象棋、看看書或者一起出去散散步?爬山等,這樣能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孩子就不再抗拒與父母相處。

    最後,不要以暴力解決問題,遇事應沉著冷靜,對孩子的教育以引導、鼓勵為主,儘量減少批評,多鼓勵,讓孩子找回自信心,覺得我在父母心中是優秀的。

    堅持做到以上幾點,真正的瞭解孩子的內心想法及需求,相信,以後孩子也會變得很乖巧哦!

  • 7 # 晴天饅饅861

    感性的世界,孩子認知的地方,除了害怕外,孩子最聽他喜歡的人的話,甚至願意為喜歡的人,做不喜歡的事。

    感性是我們與孩子溝通的主要途徑,很多時候,我們卻把孩子的感性只當作教育的物件,不知道還可以用來與孩子溝通,導致我們與孩子有了,溝通的障礙。

  • 8 # 妙英MY

    孩子在奶奶面前就很乖、又聽話,這不是什麼好事。是奶奶對孩子很凶,或常打孩子,小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天真快樂。並不是奶奶會教育孩子,別信以為真!

  • 9 # angle琪妞

    這是一個很鮮明社會集體的現象,正所謂所謂“隔輩親”嘛!

    首先爺爺奶奶和孩子們之間,她們的關係比較簡單,主要就是享受,而不是一種責任感,教育孩子是家長做父母責任,比如平時該幹什麼,吃什麼學什麼。

    第二個原因是一種依戀,因為爺爺奶奶們年齡都大了,沒有了社會的工作能力,同時個類的社交性活動也在減少,所以他們這個時候更願意去依賴一些人,恰好這個時候孫子孫女出現了,所以他們會更加的珍惜這種關係,且為了這層關係他們會拿出更好的東西去疼愛,去陪他們。

    老年人會有一種對社會功能衰退,且不是完全的功能擁有者,所以就把很大的一部分關注在自己的隔輩親上面,比如去從孫子孫女這一代人身上去多少的獲得一些社會心理沒有沒滿足的部分。

  • 10 # 俏大眼

    大眼分享孩子在父母面前不聽話,在爺爺奶奶面前乖巧的原因。

    我認為,爺爺奶奶對孩子的疼愛很關鍵。當今社會大多數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帶,而且老人們也都是很仔細細心的去哄孩子,爺爺奶奶的愛是包容,耐心,加服從,爺爺奶奶帶孩子基本上是孩子需要什麼爺爺奶奶就會去做,而且答應孩子的事情爺爺奶奶會去做到。久而久之孩子對爺爺奶奶的依賴性和信任度增高,他們就很喜歡跟著爺爺奶奶,爺爺奶奶說話他們也會很乖巧的去聽。孩子是天真無邪的,誰還好吃的就給誰親。

  • 11 # 述夢者99

    為什麼孩子在父母面前不聽話,在奶奶面前比較乖巧?這種苦惱因為本人也親身經歷過,所以感同身受。

    在我兒子滿一週歲之後戒完奶我就去上班了,然後兒子便交給奶奶照顧。因為上班比較忙而且離家也比較遠所以通常都是到了週末才有時間回去看寶寶,每次回去兒子總是很黏人,很依賴我,哪怕上個廁所分開一會兒都不行,也要在門口守著,吃飯也不肯好好吃了,晚上也要我陪著他玩到很晚才肯睡,而且還很玻璃心動不動就哭,常常因為我說的某一句話或某一個表情而哭得傷心欲絕。而奶奶每每都會納悶地說:“不應該呀,平時我在家裡帶他的時候很乖很聽話的呀!”而我一度也被折騰的身心疲憊而失去耐心,也常常在反思自己從各方面去尋找原因到底是哪裡出了差錯?

    首先我們應該感到高興的是,寶寶已經跟我們建立起了良好的依戀關係 ,寶寶最主要的安全感與信任感來自於你,而非長輩。因為在寶寶眼裡,你是世界上最愛他的人,能夠無條件的支援幷包容寶寶所有的缺點,所以喜歡在你面前毫無忌憚的撒嬌、無理取鬧,這對於父母對孩子之後的成長教育是非常有利的!

    其次,我們應該重視寶寶的需求和表達並及時給予迴應,寶寶小的時候大多數哭鬧,是因為某些需求沒有被得到滿足,而我們大人要做的是多傾聽與理解孩子的需求並儘可能地去滿足他,讓他知道父母是在乎並尊重他的所有感受。當然他也會有一些不合理的需求我們不能滿足的時候,可以慢慢引導他,幫助他建立良好的認知與習慣。這一點不可否認,我公公做的是非常好的。當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時候,作為媽媽的我通常也會有不耐煩暴脾氣並拒絕他的時候,而公公每次都能耐心安慰他並能夠從兒子的需求出發滿足他。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公公就會給他立規矩,比如說玩手機,提前說好玩多長時間,時間一到就得把手機還給爺爺,而兒子每次都能夠爽快的答應並做到。

    最後多多陪伴孩子,因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相信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能夠培養出一位優秀健康自信的孩子,然而這都是離不開父母的悉心教導與培育的。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會在無形中影響著孩子,除了以身作則我們更應該多抽出時間來陪陪孩子,讓孩子儘可能多地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心與愛護,相信在有愛的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長大後即便不是最優秀的,但也會是一個溫暖的人。

  • 12 # 多米媽媽有話說

    這個問題真是問到了我的心坎上,唯一的區別是我家孩子在她爹面前乖巧聽話,在我的面前則是不太聽話。

    我有段時間也是為此極為鬱悶,甚至覺得自己真是白疼孩子了,但是隨著對育兒相關知識的愈多瞭解,以及經常關注孩子每天的身心變化,終於解了我的疑惑。所以,把我的一些想法分享給你。

    我家小孩現在快三歲,自她出生以來,我和她分開最長的時間是三天,當時是因為我去了外地學習。除此之外,幾乎每天都是24小時捆綁在一起。

    婆婆和我一起帶了最初的三四個月後,她回到老家,我便成為了全職媽媽。孩子她爹每天工作比較忙,大多數只有晚上才見到孩子,孩子的吃喝玩拉撒睡就全由我一個人照顧。

    隨著孩子漸大,會說話會走路了,也越來越粘我。自她會走路會跑的時候,我每次上廁所,洗澡都是不能關門的,因為只要一離開她的視線就大哭,甚至會追到洗手間要你抱抱。

    再稍大一些,她可以自己玩耍半個小時以上了,我只需要在忙的時候,偶爾看看她在做什麼就行,不用再無時不刻的守著她。但是長大,也就意味著自主意識有了,有了性格,有了脾氣,特別是開始變得不聽我的話了。

    比如同樣是吃飯,我讓她吃飯她會磨磨蹭蹭東玩西玩,但是她爹只要衝她說一句“快點吃飯”,立馬乖乖的吃;

    和我在一起開始變得“小氣”,她不聽話只要我生氣吼她時,馬上就哭鼻子流眼淚,那個傷心呀,簡直了。而且不管你是不是正板著臉,小手跩著你的胳膊和大腿不鬆,一邊哭一邊要抱抱。

    但是和她爹在一起就乖慘了,從來不哭不鬧,叫她幹啥就幹啥。每次只要我出門回來,她爹就會在我面前炫耀“你不是說小孩難帶嗎,怎麼跟我在一起這麼乖”?氣得我!

    從媽媽的角度來說,這樣的落差真的太大了,明明是自己把屎把尿的辛苦帶大,明明自己每天帶娃累得腰痠背痛,居然還被幾乎沒有什麼付出的爹認為帶娃真的很容易,原因就是和他在一起真的很乖巧。

    但是,我知道孩子為什麼在爸爸面前很乖巧。儘管她還不到三歲,但是她知道爸爸對她很嚴格。

    在孩子還更小的時候,只要她哭哭啼啼,或者在我面前撒嬌哭鬧不止的時候,她爹會嚴厲的責罵她,再不聽話還會挨一頓揍。

    所以這種“不能惹爸爸生氣”的意識在她的腦中形成了思維慣性,因為她挑戰過爸爸的底線,知道真的會捱打,所以不能在爸爸面前任性調皮。

    可是媽媽不一樣。孩子對媽媽的依賴感和安全感與生俱來,特別是在出生後還是由媽媽一手帶大的孩子,TA知道即使在媽媽面前鬧脾氣耍性子,媽媽依然會愛TA。

    就如我們成人總是在親近的人面前發脾氣,卻在陌生人面前展露和善一樣。親近的人會包容你的壞脾氣,其他人當然不會。

    除了在嚴父面前的乖巧,孩子在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面前的聽話,可能更多的是“距離”的原因。

    這種距離指的是隔代。如果老人比較溺愛孩子,又亳無原則的一點都不管教,孩子就會在老人面前無法無天,胡攪蠻纏,任性妄為,尤其是孩子父母又不在身邊的,這類孩子長大後幾乎是無家人可以管教的狀態。

    反之,如果老人能稍加嚴格管教,孩子就會收斂聽話許多。但是孩子表現出來的這種聽話,可能是他不敢在不是特別親近的人面前做一些行為。

    《美國兒科協會育兒百科》中,有這麼一段話:

    有沒有親屬或朋友曾經告訴你,在他們照顧孩子時,孩子的表現非常好。在你不在孩子身邊時,孩子像天使一樣的情況並不少見。因為他不信任這些人在他測試極限時可以幫助他,但是和你在一起的時候,孩子非常願意做一些危險和困難的事情,因為他知道在他遇到困難時,你會幫助他。

    所以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孩子在媽媽面前會比較調皮。

    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變得懂事後,這種情況會逐漸消失。他知道媽媽陪伴他一路成長,是最愛他也是最理解包容他的人,從小建立起來的安全感和自信,也會讓他在走出社會後會變得更好。

    所以,當我們覺得孩子特別黏人,又總是不乖的時候,不要一味的生氣和責罵,也要分清楚孩子的“不聽話”都是哪些方面,也許他僅僅是因為你忙其他事忽視了他,也許就是覺得你可以包容他。

    我們有時會說一個年幼的孩子“很懂事很聽話”,但是懂事的背後呢?

    就如我不贊同孩子她爹一貫的嚴父教育,孩子爬上爬下,光著腳在陽臺跑,拿筆在牆上塗畫等等,他都要責罵,可是兩三歲的孩子,正是天性好動,對一切都好奇的年紀,你怎能苛求她現在就講規矩懂事聽話呢。

    如果在最親的父母面前還隱藏孩子天性,不敢調皮不敢撒嬌,這樣的“懂事”孩子不更讓人心疼嗎?

  • 13 #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歸

    我家孩子正好相反,我自己帶孩子,人見人誇,都說我家孩子懂事乖巧,平時也不任性,能和我好好溝通,其實孩子哭了,我很容易就能把孩子哄好。孩子奶奶一來看望(有時候在這住兩天),孩子就會特鬧騰,想要買玩具,我說不買,家裡有這個型別的,她就哭鬧非要讓奶奶買,變得很不聽話,分分鐘把我氣的要死。她奶奶要給她買吃的,她如果不喜歡,就大喊大叫。我就特別納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33歲是退掉找工作3萬塊錢辭職找異地老公要孩子,還是繼續異地工作(沒壓力雙休)不退錢,怎麼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