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萬事之始

    在後漢三國時期,最耀眼的家族莫非琅琊諸葛家族了。諸葛瑾出仕東吳,最後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可謂是位極人臣。其子諸葛恪官居東吳丞相;諸葛亮在蜀漢位居丞相,其子諸葛瞻為後主劉禪駙馬,官居衛將軍;諸葛均後來也在蜀漢出仕,位居長水校尉。

    我們經常說的諸葛一家三人分別為魏蜀吳三國服務,其實是不對的。在曹魏出仕的卻是是諸葛家族的成員,但和諸葛亮三兄弟不是親兄弟,而是堂兄弟,他就是諸葛誕,位居曹魏徵東大將軍。

    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三兄弟分別在魏蜀吳三國位高權重,而且每人都忠心耿耿,人稱“龍虎狗”三兄弟。

    還真不是!

    漢末之亂,使得中原士族感覺到了危險,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宗族的延續都要出問題,因此,世家大族們要麼投靠自己信任的軍閥以求保護,要麼遠赴南方避難。諸葛家族也是如此。漢獻帝興平二年,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帶著諸葛瑾、諸葛亮一家來到徐州避難。

    雖然是避難,但是並不意味著宗族全部遷走,宗族墳墓還是需要有人打理的,也就是說,老家必須要留人看守,諸葛誕這一支就是負責留守的。也因此,諸葛誕最後在曹魏出仕。

    但是隨著曹操與陶謙的反覆爭鬥,劉備和呂布、袁術之間圍繞著徐州的反覆爭奪,使諸葛玄認為,徐州也不是久居之地,因此,諸葛玄決定再次南下,這次的目標是投奔袁術。而此時,諸葛瑾離開了大部隊,獨自到江東尋找機會,以謀發展。也因此,諸葛謹最後在孫吳出仕。

    諸葛玄帶著諸葛亮、諸葛均和諸葛亮的兩個姊妹先投袁術,後投劉表,最終在襄陽紮下了根。

    總結

    諸葛瑾赴東吳確實存在著想要在東吳發展,期待著發展好了,把兄弟們接到東吳的想法。但在此時,就說諸葛家族就存有讓兄弟們分別出仕不同的勢力,圖謀保贏,就顯得很牽強。畢竟,那時候曹操還未展露出王霸之氣,孫策也僅是偏處一隅,劉備那時候還寄人籬下,諸葛三兄弟就會有這樣的遠見卓識?筆者是不相信的。

    諸葛三兄弟分別出仕魏蜀吳,還是因為他們所處的地區歸屬問題,在這三個地區中,曹操、劉備、孫權都是最強有力的君主,這才是他們分別出仕這三方的原因,跟是否保贏無關。

  • 2 # 劉坤忠120

    諸葛一家三人分別為魏蜀吳三國服務,不是保贏,也不是家族刻意安排,純粹是機緣巧合。。。諸葛謹、諸葛亮是親兄弟,諸葛誕是諸葛家族兄弟,共同的先祖是兩百年前的諸葛豐。諸葛家族是山東臨沂世家,經黃巾戰亂後,民不聊生,諸葛亮三歲亡母,八歲亡父。為了生存,諸葛謹兄弟三人隨叔父諸葛玄南下謀生,因諸葛謹走散於200年流落東吳,巧遇孫權姐丈弘諮,見諸葛謹談吐不凡,將其引見孫權。諸葛謹與魯肅周瑜友善,得二人舉薦,被孫權重用,此時的諸葛誕還沒出生呢。。。諸葛亮與弟諸葛均隨叔父碾轉來到荊州隆中臥龍崗定居,諸葛亮在學習中成長,胸有大志,腹有韜略。常與荊襄名士司馬微、龐德公、黃承彥等接觸,向他們求教交流。與搏陵崔洲平,翼州徐庶友善。司馬微將博學多才,胸懷天下的諸葛亮稱做臥龍,潛龍勿動,一飛在天。207年,流落荊州的皇叔劉備聞得臥龍先生的大名,三次誠請諸葛亮出山,一篇隆中策略,闡明天下大勢,為劉皇叔按部就班,成就霸業。諸葛亮以無限忠誠,高超的智慧,勤勞的奉獻,為後世所稱讚,他的精神影響深遠。。。諸葛誕出生在魏地,從士兵做起,以個人的智慧和才能晉升到徵東大將軍,在高坪陵事變後,因不滿司馬氏專政,起兵造反,又聯絡東吳進兵,送有一子入東吳,後兵敗被殺,被族滅,留下一脈。諸葛謹後官至大將軍,為東吳禪盡竭慮,在東吳有較高的聲譽。其子諸葛恪是孫亮時期的丞相大將軍,為人驕橫不嚴謹,在與皇族孫峻爭權中被殺,被滅族。還好諸葛謹另一個兒子諸葛喬過繼給諸葛亮,為諸葛謹留下了一脈。諸葛亮兒子諸葛瞻和孫子諸葛尚在綿竹戰死,諸葛尚已結婚生子,留下了後代,諸葛家族生生不息。

  • 3 # 老黃8012

    諸葛亮三兄弟分別為蜀漢、東吳和北魏服務均是選擇自己最合適的、最結合實際的、最有人緣關係的景況,落實了三國分侍這一狀態,分別都是讓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如諸葛誕是諸葛亮堂弟,其父為朝官,諸葛誕初侍魏時為尚書郎,後為滎陽令,後升遷為北魏中書令。魏明帝時升為東征大將軍,拜候,東征督都。諸葛瑾是諸葛亮的親哥,年輕時曾遊歷山水,頗有心得學識,結識了與一些東吳名士,也算名聲廣播,被孫權納為文官,因有諸葛亮在蜀為相的影響,也相吳蜀聯合戰略需要,數次派往西蜀交涉。而諸葛亮則自幼飽學,於17歲隱居隆中臥龍崗11年,於28歲被劉備三顧茅蘆請出山,權力僅次於劉備,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諸葛亮三兄弟雖分侍三國,由於三兄弟均為有影響或關係縱深的朝官,均忠心侍朝,平時兄弟不私下來往,又是三國之爭時期可用之才,自然不會影響各自在一國的安寧與前途。如三國變遷,無論哪國勝,對於兄弟三可以說都勝,總有關係途徑存在,分侍前他們兄弟關係沒淡化和疆化,再接關係,輕而易舉。三兄弟分侍,無論誰都在忠心為本國利益,無論何國用其之一,對於該國利益來說,也不失為保贏之舉。

  • 4 # 狐諜X

    當關羽敗走麥城的時候,劉備沒有因恨殺了下屬諸葛亮。

    諸葛誕,在歸屬魏國之後幾乎沒有和諸葛亮還有諸葛瑾有多少交集。

    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族弟諸葛誕。

    三國時,諸葛亮和他的哥哥諸葛瑾,族弟諸葛誕都是當世英才,時人說:蜀得其龍(指諸葛亮),吳得其虎(指諸葛瑾),魏得其狗(指諸葛誕)。諸葛的兒孫後來抗魏戰死,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家被滿門抄斬,諸葛誕不願叛魏,與司馬氏對抗,結果兵敗被殺,滿門抄斬。

  • 5 # 血色衣冠

    為了保贏顯然不準確,跟多的是為了延續,不過你這個問題的要改為諸葛家族要準確一些。

    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一直都有“家國天下”的說法,家是排在國前面的。

    在東漢末年—隋朝統一,這幾百年的亂世,正是門閥世家走向巔峰的時期。為保證家族的延續,門閥世家兩頭,甚至多頭下注都是很常見的。

    但是有幾點是不得不說的:

    1.並不是每個家族都有這個實力這麼做比較

    能這麼做的必然是要有一定的實力,投靠的勢力要對你有所依仗,不然你這麼做很可能就被認為是投敵。漢末三國時期比較出名的就是“荀氏家族”了,分別侍奉袁紹和曹操,在就是問題所說的諸葛家。

    2.押注也是要有重點的

    這裡的“重點”並不是說保贏得重點,到底哪家是重點,其實有點複雜。但我們通過分析他們這麼做的目的就能直觀的解了。

    做過投資的朋友應該明白一個道理:風險和回報是成正比的。選擇家族的人才押注也是一樣的道理。

    想要獲得最高的回報,自然要選擇最優秀的人才,去下注回報可能最大的勢力了;有道是“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作為諸葛家最優秀的人才,孔明先生去魏和吳都是錦上添花,只有到劉備那才是雪中送炭。

    風險最大,回報也最高,後來的情況大家也都看到了。

    3.門閥世家也經常看走眼

    門閥世家最大規模的下注,發生在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後。五胡亂華時,北方世家大規模南遷,但他們並不是全都走光了,走的全是嫡出成員,或家族重點培養的人才。留下看守祖業的都是庶出,或者旁支家族成員。

    但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到隋朝統一天下時,整個已經倒過來了,以前不受重視的旁支,成了家族的主力,而以前的嫡出,只能成為配角。如聞喜裴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等等,都是南北朝時期,以北方留守世家成員為主力,發展起來的頂級門閥。

    4.門閥世家誕生之初就開始兩頭下注

    門閥世家最早開始多方下注,並不是從漢末三國開始的,早在世家誕生之初的西漢就開始有人這麼幹了。當然,最初只是押寶朝堂的各個勢力,如西漢早期世家就分別派遣弟子進入李廣利-劉屈犛勢力和霍光-上官桀勢力。霍光與上官桀分裂後,雙方勢力中都有同一家族子弟。

    世家這麼做主要是為了延續家族,不管哪一方勢力勝出,最終都有本族勢力,家族勢力得以延續,但在選擇上也會有先後優劣之分。

  • 6 # 小小小百科全書

    東漢末年亂世時期,與其說是諸侯爭霸,還不如說是一場世家大族的狂歡。從本質上講,除了劉備等少數幾個人之外,其他的所有諸侯、謀士大多出自於世家大族。所以說東漢末年亂世是一場世家大族的狂歡也並不為過。當然了,大世家如袁紹的袁家,曹操的曹家,東吳的孫家,他們想要取代皇權而自立。那麼小的那些給大世家子弟效力的世家子弟,他們則會把他們所有的人脈分別派遣到他們所認為有前途的不同勢力當中。不僅諸葛亮三兄弟分別效忠魏蜀吳。荀彧家族叔侄兄弟不也效力於袁紹和袁術兩方陣營當中嘛。這樣一來不管是哪一方諸侯獲勝,他們都會是最後的勝利者。這也是他們必勝的不二法門。

    諸葛三兄弟分別是弟弟諸葛亮、哥哥諸葛瑾以及從弟諸葛誕。三人雖同出一氏,卻分投三國。諸葛瑾最早出仕於東吳,被孫權信任重用,為東吳大將軍。諸葛亮被劉備重用,為蜀漢丞相。諸葛誕投奔了曹丕,拜曹魏大將軍。三兄弟被譽為“龍虎狗”。《太平御覽·人事部·品藻中》記載“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弘雅。”可以說諸葛三兄弟是三國時期最強的兄弟組合。相對於其他世紀大族來說,諸葛亮家族雖然小到可以忽略不計,但他們擇主的眼光確實精準的嚇人。

  • 7 # 語陌泣離傷

    《世說新語》有言: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非貶義)”,弟兄三人,分事三國,各有功業,說不分軒輊是假的,當然諸葛亮的成就最高,可是另外兩個也不遑多讓。

    歷史給諸葛家開了個玩笑

    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在東吳權傾朝野,其子諸葛恪不能保家,權傾一時卻死於政變,東吳的諸葛家族被滿門抄斬;

    晉統一天下後,諸葛京被新朝遠征召為官吏,出任過關中地區郿縣的縣令,且把這個地方治理得很好,當年他爺爺諸葛亮多次攻打郿縣都未能如願,他這個小孫子成了這裡的縣令,卻不是蜀國的縣令,歷史真愛開玩笑,諸葛京後來繼續升遷,最後官至江州刺史…從此,史書上就再也沒有關於諸葛京後人的記載。

    一個神奇的傳說

    說是諸葛亮死前對他的後代說:“我死後,你們中有一個將來會有遇到殺身大禍,到那時,你們把房子拆了,在牆裡面有一個紙包,有補救的辦法”,字帖了額錦囊妙計使上癮了,臨死還要玩一把,這回還玩得挺玄乎,得拆房子才行。

    紙包裡有一封信,上書“遇皇而開”,司馬炎就打開了,裡面寫著“讀信後返三步”,司馬炎就照他說的,離開他的龍案,往後退三步,結果剛剛站穩,就聽“咔嚓”一聲,房樑上掉下一塊玉,把桌椅砸碎司馬炎嚇出一身冷汗,如果他不後退,那砸的就是他的腦瓜了,他把信反過來看,上面寫著“我救你一命,請你留我後代一命!”

    諸葛亮神算如此,估計不太確切,且傳說語焉不詳,當一個市井傳說談談講講,姑且笑笑吧!

  • 8 # 知常容

    所以《世說新語》中說了這麼一句話: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

    這樣看下來,諸葛家好象真的沒有將雞蛋放到一個籃子裡,一個碎掉還是另一個。

    實際上並不是這個樣子。為什麼這麼說呢?

    諸葛亮帶著弟弟諸葛勻隱居在南陽,他本來有好幾種選擇,一種是跟隨大哥諸葛瑾跑到東吳去,跟著孫權混。他也可以選擇通過岳父的關係入仕荊州,或者跑到魏國去也是可以的。

    他都沒有選擇,相反選擇了客將劉備。

    當時劉備一窮二白,諸葛亮選擇劉備自然有賭的成份在,因為贏了,所有才有諸葛亮,如果輸了呢?自然也就淹沒在歷史中,不可能成為中中國人的偶象之一了。

    所以諸葛家族將這個蛋放在劉備這裡似乎有些兒戲。

    有些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認為劉備得到諸葛亮才轉運,看上去似乎也是。其實並不是這樣,如果當時魯肅沒有攔住劉備,劉備可能就跑到吳巨那裡去了,也就是到交州那塊地方去了。

    那赤壁之戰就成了東吳獨扛曹操了。如果是這樣,歷史早就改寫 了,那諸葛亮這個也算不上是什麼放了一個籃子。

    另一方面諸葛亮應該是不想在亂世出仕的,換句話說他可能打算就這樣過一輩子的,雖然他好梁父吟。劉備的三請使得他別無選擇,如果真的事前看好劉備,那應該早就和劉備接上線了,因為劉備在荊州好多年。

    所以諸葛亮的出仕是帶有偶然性的,既然是偶然性怎麼可能說是分放在三個籃子中呢?

    實際上諸葛家族的三個籃子並不太成功。

    因為諸葛誕這一支因為起兵反對司馬家,最後被夷三族,留在東吳這一支因為諸葛恪的不謹慎使得三族被誅殺。蜀漢諸葛亮這一支,兒子和長孫戰死在沙場,只剩下諸葛瞻的次子諸葛京這一支,東吳這一支也就只剩下諸葛顯這一支。

    他們已經完全被遺忘掉了,只不過後來司馬炎與羅憲聊天時聊到蜀漢舊官員的後代之時,這才被啟用,但無祖先這樣輝煌。

    所以如果真的有三個籃子的計劃,那三個籃子的蛋基本上都打碎了。

    所以這只是一種巧合,而不是事前安排預謀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紅綠燈的路口,我要左轉彎的時候,對面有車右轉彎,誰先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