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風物誌
-
2 # 雙目如炬伊達龍
正文如下
饅頭的歷史有一種說法是諸葛亮南征的時候,發明出來的。《七修類稿》:“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徵孟獲,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而饅頭確實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是作為祭祀的物品,而非直接食用。
而饅頭一開始,並未和包子分離,《饅頭》:幾年大學飽諸儒,薄枝猶傳筍蕨廚。公子彭生紅縷肉,將軍鐵枚白蓮膚。芳馨正可資椒實,粗澤何妨比瓠壺。老去牙齒辜大嚼,流誕才合慰饞奴。
一直到清代的時候,饅頭和包子才開始分離南方之所謂饅頭者,亦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然實為包子。
-
3 # 牛八1978
在回答什麼時候開始有饅頭之前,一定要說明下一下什麼是饅頭?
何為饅頭呢?按今天的標準來看,狹義的饅頭是指小麥粉用水蒸熟的一種食物。廣義來解釋,就必須要說明饅頭的製作形制和饅頭名稱的由來。
饅頭的食材
在中國北方用小麥做主食之前,民間主要是吃小米的,甚至在官方正式的酒宴上,可以不吃麵食,只吃肉食。當時的宴會是分餐制,一人一桌,一人一條羊腿烤著吃。吃肉吃的差不多了,頂多來點羹,這種羹是各種蔬菜和雜糧的混合煮制而成的濃湯。
而在民間,主要就是吃粟。也就是俗稱的小米。黃色小圓形顆粒。畝產100多斤,但口感好。除此之外還有少量的麻稷麥豆,合在一起也就是俗稱的五穀。
南方那時候也有稻的種植。但規模不大,屬於極少數人才能吃到,此為檔次最高者。那時候也有麥。但麥不是磨成麵粉吃得,是直接像蒸米飯一樣的吃,因此口感很差,屬於次點的食物。古時候的大豆產量蠻高的,加上能補充蛋白質當肉吃,因此豆類食物也挺多。
相傳到堯帝時,偶然原因雜糧被雨打溼,混成團後,放在石板上被太陽晒硬晒熟,散發出奇異的香味。堯嚼之大叫“very good”。遂令百姓石碎五穀,以水、樹和成將,鋪於青石板上,用火烤,烤熟谷將後食用,這是傳說中的製作饅頭的由來。
當石磨被髮明出來以後,早期只是用於把食物磨成液體,後來才演變成把小麥磨成麵粉。這一演變直接推動了後來的小麥成為主食。因為相對其他食物來說小麥的產量高,植物對環境要求低,口感好,而稻穀的環境就需要水田,這種水田的土壤粘合度要高,就是灌下水後水不滲透到下面。而中國大部分土地都不行,像北方的土地灌上水後半天就不見了,沒法蓄水,所以稻穀的產量不高。慢慢的麥子能磨成面後直接成為中國北方老百姓吃得最多的主食。
換句話說,現在的饅頭的這種型制,是極早就有的。這不是某個人發明的,是古代,甚至原始勞動人民在社會勞動中,集體的智慧發明的。不就是用五穀雜糧弄個麵糰嘛,但按目前的定義來看,其它糧食做的麵糰已經不能稱饅頭了,比如小米、高粱等麵糰目前已經不能稱之為饅頭。
饅頭名稱的由來
4000年前,中國勞動人民已經開始吃各種雜糧做的麵糰了,但大家還不把這種東西叫饅頭。那開始給這種麵糰起名叫饅頭的人是誰呢?是不是也無從可考了呢?非也,按非官方記錄,饅頭這個名字是中國第一聰明人諸葛亮起的。
相傳三國時候,蜀國南邊的南蠻洞主孟獲總是不斷來襲擊騷擾,諸葛亮親自帶兵去討伐他。瀘水一帶人煙極少,瘴氣很重而且有毒。如何才能五月度瀘,嚮導和土人說需要祭河神,要用幾十童男童女。諸葛亮肯定不幹這麼沒人權的事,他就讓人用麵糰做成人頭的形狀,扔到河裡,你別說,河神吃著也不錯,洪水就退了,蜀軍安然渡河。
自此以後,不管是這種麵糰叫蠻人的頭還是瞞著河神的頭,就都叫蠻(瞞)頭了,後來,為了吉利才改成饅頭。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饅頭自古以來都是帶餡的。諸葛亮的饅頭用的就是紅豆沙餡,來仿人血。而純麵粉做的各種主食被稱為餅,比如大餅、湯餅、還是武大賣的炊餅。包子反而是不帶餡的,民國以後,包子和饅頭正好反過來了。
-
4 # 當年春水
麥子於4500年前傳人中國,但由於受粒食文化影響,在中國人的餐桌上一直沒有一席之地。到了漢代,淮南王發明了豆腐,石磨也應運而生,人們就有了麵粉。麵粉與麵食之間還要走很長時間的路,受豆漿的啟發,人們用麵粉加工成麵疙瘩,俗稱拌湯。所以,軍事聯盟裡曹操吃小白菜燴麵片是有點歷史根據的。到了南北朝時期,水車大力得到推廣,小麥的加工產量也日益提高,漸漸的成為了北方人的主食,麵條也就出現了,俗稱水引。進入唐代,伴隨著絲綢之路,胡餅也就是燒餅進入中國,由於其奈儲存,又輕便的特點,胡餅成為軍糧和商旅常備。但此時饅頭還是沒有出現,為啥呢,因為那時北方漢人的飯食還是以穀子為主,大運河的開通使南方的稻米可不斷北運。到了安史之亂,南北交通中斷,大米這種細糧經常斷貨,而北方人也覺得小米飯口感差,產量低,急需一種替代品。受西域饢的啟發和漢人長期蒸煮習慣的提醒,唐末饅頭終於產生了,饅頭比麵包更易於消化,出量也比麵包大,而且口感還極佳,從此,饅頭及麵條就開始獨步北方天下,到了宋代,不僅有了饅頭,還有了花捲和包子。到了現代,年輕人都愛吃香甜綿軟的麵包,其實我想告訴你們,你們吃的麵包是中國人自己發明的適合中國人口味的產品,如果你們有幸去東歐品嚐一下原始的老麵包,那你就會感到我們饅頭是多麼的好吃。
-
5 # 海中巖haha
傳說是諸葛亮發明的,蠻族要砍人頭祭祀河神, 諸葛亮用麵包著牛羊肉做成人頭形狀祭祀河神,起名叫蠻頭,代替蠻人的頭祭祀河神。這其實是包子,古代包子和饅頭是統稱的後來才分開。但這個應該是隻是饅頭在南方的推廣過程,在北方肯定會更早,應該不是諸葛亮發明的,而是他帶到南方推廣的。因為更早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餃子,傳說張仲景看到很多人耳朵都被凍爛了,於是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用麵皮包成耳朵的樣子,煮好給鄉親們,食用後這種食物後耳朵都被治好了。餃子和蠻頭的區別就是個的大小和一個是煮一個是蒸,道理都是相同的,就算在諸葛亮以前沒有饅頭,諸葛亮也就是改良了餃子而已。所以可以說至遲到三國時代就有了饅頭。
-
6 # 四川達州
呵呵,傳說諸葛亮發明饅頭的故事就不用拿出來說了。
因為,在南北朝水車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之前,我們老祖宗飲食主體是吃水煮未脫粒的穀物,所謂有肉為羹,無肉謂粥。
烤燒餅:
蒸餅也叫炊餅,至少宋代還叫這名字,其實就是今天的饅頭,比如武大郎賣的:
炊餅就是饅頭:
紅糖饅頭
饅頭卷:
回覆列表
古籍《誠齋雜記》、《七修類稿》有記載,饅頭據說是諸葛亮發明的,當年南渡瀘水攻打孟獲的時候,在渡江點當地的習俗中有一條是大軍渡江必須用人頭祭祀河神。入鄉隨俗為了祭祀河神祈禱平安渡江,諸葛亮又不願意犧牲人命,所以命人用白麵裹肉蒸熟代替人頭,並命名為蠻頭,意思是蠻人的頭。當時的蠻頭是很大個的,按照人頭的比例來的,直到唐代以後才變小。除了蠻頭以外,玉柱、灌漿、饅役、粳頭,而且那時候的饅頭和包子基本上都混稱為饅頭的,直到宋朝才有了包子一說。這段歷史雖然沒有在什麼正史中出現,但可信度還是很高的。
為什麼說可信度高呢?其一、諸葛亮雖然追隨劉備前,大部分時間是在湖北襄陽的隆中,但他的祖籍是山東人,山東一帶主食是麵食,所以諸葛亮會想到用麵糰代替人頭也就可以理解了。而至於饅頭比包子出現早的證據其實現在還遺留在江浙一帶,蘇南、浙北一些地區中,仍然將有餡或無餡的饅頭通通稱為饅頭。
饅頭的趣事:
1、宋代時候,宋寧宗得了一種髒病,當時有個大夫叫孫琳被安排給宋寧宗治病,他治病的方式就是用饅頭,不過他的饅頭已經趨向於包子了,因為當時他的用“饅頭”包了大蒜、豆豉,沒想到宋寧宗吃了三天就好了,包子和孫琳的名聲被傳開,這也說明當時包子和饅頭並沒有分的比較明確。
2、以前藍軍中有幾十年的時間早餐就是純粹的持饅頭,所以藍軍的士兵在軍服役時會用吃了幾頓饅頭來計算當兵的日子,被稱為“數饅頭”。當時藍軍要比紅軍的待遇好的多,由此可見紅軍當時的條件會有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