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我就是小何彎彎

    良田美宅自古都是重資產、高價值資產。無論什麼朝代,貴重資產都不是輕易能獲得的。

    有研究者認為中國最早的房地產發展浪潮是宋朝。

    房地產的發展和形成需要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城市化,另一個是市場化。而宋朝剛好具備了這兩個條件。

    暫且拋開軍事力量層面,就經濟社會發展程度而言,宋朝被眾多史學家認定為經濟繁榮昌盛,社會開放包容,是中華文明的巔峰時期。

    工商業發展迅速,城市居住人口大量增加,城市規模飛速擴大。

    特別要強調一點:宋代人口統計時,將城市中非農人口單獨列為坊郭戶,等於正式有了城鄉不同戶口。

    宋代之前,中國有“城”無“市”,到宋代,城內有了街市,商販雲集,酒樓林立,人頭攢動。

    並且汴梁城開始有了“夜市”,能營業到三更。

    以上是社會發展背景。有了大量的城市人口,自然有龐大的居住需求。

    下面我們看看宋朝置辦房產,到底有多大壓力。

    首先,我們看看宋朝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梅堯臣關於住房的詩作《陶者》“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燒瓦工挖光自家門前土來燒瓦,但自家屋頂用不起一片瓦,只能住茅草房。

    第二,房地產市場的火熱,推動了建築技術明顯提升。最著名的就是李誡編纂了《營造法式》一書。

    宋朝公務員的工資很高的。但京師的官員,大多租住在政府提供的公房中,甚至連宰相也不例外。《朱子語類》說到:“百官都無屋住,雖宰執亦是賃屋”。

    連有名的大宰相寇準也感嘆:“歷富貴四十年,無田園邸舍”。

    蘇東坡兒子結婚,沒有新房,借朋友房子辦的喜事。他弟弟蘇轍文學上沒有蘇軾有名,但官場仕途可比蘇軾順利多了,官至宰相,但在京城汴梁也沒有自己的房子,其不禁感慨“我生髮半白,四海無尺椽”。

    蘇軾經常被貶,四處漂泊,沒有買房還可以解釋。

    但還有文壇領袖歐陽修,官至翰林學士,相當於宰相級別了,他可是長期在京城生活,也為買房之事苦惱不已。

    他還寫了一首詩《買宅》:“我老未有宅,諸子以為言。東家欲遷去,餘積尚可捐”

    還有大學士陶轂的房子也是很小:“四鄰局塞,半空架板”

    再簡單說說鄉下住宅,以上說的都是大城市的房價,鄉下、包括城鎮郊外大都是茅草頂,很少有瓦房,這點從《清明上河圖》中就可以看出來。

    在城市生活做生意的買不起房子的就租房住,或在郊外住茅草房。

    可以想象,官員權貴、富商大戶雲集的京城,住宅肯定很緊缺,有大量城市居民需要居住,供小於需,自然推動房價飛速上漲,買房壓力可想而知,壓力山大啊。

    請關注本號,分享交流歷史知識。

  • 2 # 城鄉結合部的說書人

    房價連年喊降,卻連年看漲。現代人聞“房事”色變!支稜不起來。

    那古代人呢?有沒有這個煩惱呢?當然也有,甚至社會經濟越繁榮,這個煩惱就越大。說你或許不信,大宋也限購的。

    蝸居的開封市民

    陶榖,翰林院學士,用文字記錄了當時開封市民蝸居窘迫。“四鄰局塞,半空架板,疊垛箱籠,分寢兒女。”

    租房的宰相寇準

    開封的普通百姓沒有房子住,那官員呢?領著俸祿,有不菲收入的官員是不是沒這個問題啊?

    “逃離北上廣”的京官們

    據記載:“自來政府臣僚,在京僦官私舍宇居止,比比皆是。”

    也就是,在開封官員們,租房住的比比皆是。其中,著名的租房客有歐陽修,蘇軾和蘇轍兄弟兩人。

    歐陽修曾經寫過一首詩,來描述租房的歲月:“嗟我來京師,庇身無弊廬。閒坊僦古屋,卑陋雜里閭。鄰注湧溝竇,街流溢庭除。出門愁浩渺,閉戶恐為瀦。牆壁豁四達,幸家無貯儲。”

    蘇軾的弟弟蘇轍,雖然做官相對哥哥比較成功,但是提起開封的房子,也是頭大的不行,不由得感慨到:“我生髮半白,四海無尺椽。”

    無論是歐陽修,還是蘇轍,最後都選擇了“逃離北上廣”,在其他地方置辦了房產。歐陽修去了阜陽,蘇轍去了許昌。

    大宋也限購

    汴京經濟繁榮,城市化程度高,人口聚集。房價自然水漲船高,房地產生意自然火爆。火爆到深度呢?大宋竟然限購了!對,你沒看錯。大宋政府出臺限購的法令了。

    宋真宗鹹平年間,朝廷申明禁約:“禁內外臣市官田宅(政府出讓的公屋)”;宋仁宗天聖七年,宋政府又出臺政策:“詔現任近臣除所居外,無得於京師置屋。”

    第一個政策是官員不得購買公屋,類似今天,官員不得購買經濟適用房。第二個政策就是,官員不得購買第二套房

    大宋也限購,可想當時房價多火爆。百姓蝸居,京官租房,可見古人也有買房子的壓力和煩惱。

  • 3 # 魚磊衛靜

    當然有這方面的壓力,但是,那是既定壓力,而不是現在被奸商一炒再炒,房價快速攀升的越來越大,越來越玄乎的壓力。

    現在我根據六七八九十年代農村住房情況和這些年耳聞目睹的古代住房情況,推論一下古代人如何解決住房問題。

    一、從農村的蓋房開工、上樑和峻工都要放炮設宴請客看,古代人對住房是很重視的,與娶媳婦、生孩子同樣重視

    (一)、六七八九十年代蓋房請客

    1、開工前要請匠工,包括瓦工、木工等吃飯喝酒。消費檔次是根據年代經濟狀況而定的。在家裡自做有高中低檔,在飯店招待也有高中低檔,無論怎麼樣,得有酒有肉有菜。

    主要是讓匠工幫忙設計,或者是根據自己的設計進行施工可行性論證,備料等等,還拜託匠工幹活時用心用力。

    2、上樑時請所有施工人員和就近相關人員吃飯喝酒。主要是風水講究,立樑是蓋房的重要一步,放炮驅邪聚財。

    3、新居落成或喬遷新居請親朋好友喝酒。目的是告訴親朋好友自己完成了一件大事,大家認認門,驅邪聚財。

    (二)、從以上可以推論幾點

    1、古人先後把住進茅草屋、竹樓、正規窯洞、瓦房、樓板房和樓當人生一件大事。

    2、不同時期住上當時象樣的房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二、推論一下古代人的置房過程。

    (一)、古代窮人新到一個地方的逐漸發展

    1、第一步。如果給富人打工,便往在富人安排的差一點的房內或窩棚。如果乞討或租地種,首先是到處漏雨的瓜安子式房子。

    2、第二步。找一點荒地或買一點地方蓋個簡易茅草屋或挖個窯洞。

    3、第三步。蓋個正規茅草屋,挖個正規窯洞院子。這個需要資金積累買料請匠工等人,需要自己平時多參與鄰里建房的幫忙,也就是隻管飯不給工錢的事,幫的忙會在你建房時還的。

    4、第四步。就是蓋個瓦房了。瓦房往往是一住幾代人。

    (二)、分家立戶的。

    1、第一步先住父母處。或同大門,或分大門。

    2、多年之後,在旁邊或村內自己蓋一個院子。如果錢不夠先無院牆無門,後加建,再後增房。

    (三)、富人

    1、遷移的富人必然買地,僱人蓋房子。有一次到位的,也有從大院窯洞起步的。都是按自己的資金而定的。

    2、城裡人賺了錢,往往去附近農村買地蓋房。出手差距也很大的。

    過去的人還是喜歡以農村為固定居住點。許多大富人都是在農村,甚至於深山建深宅大院,建城堡。

    也就是說只是城裡生意需要的人才在城裡,家屬幾乎全在農村。

    3、過去也有城鄉房地產買賣,但是,幾乎無人去炒。而是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和生意需要進行賣或買的。

  • 4 # 本草百曉生

    房價貴,不止困擾現代人,同樣煩惱古代人,尤其是唐朝人。唐宋八家之一的韓愈,在東都洛陽作了十年多年京官,房子也就租了十多年。

    其實這並不算特殊案例,京官到處租房子住。買房子實在太貴,一般官員根本無力負擔,甚至連高官,也還是租房子。如在唐長慶年間(821-824),水部員外郎、工部尚書,都是京城的租房客。

    不過還好,那些“流官”,在外地任職當縣老爺,政府為他們提供“廉租房”,也就是所謂的“公館”或“官舍”。很多官員也就老死在官舍中,從唐朝墓誌銘,可以看到“終於道州官舍”、“終於宣州宣城縣之官舍...

    在韓愈四十九歲時,終於成了有房族,不免十分興奮在《示兒》中寫道“辛勤三十年,以有此為吳廬”

  • 5 # 資深近代史專家

    古代人沒有買房的壓力。

    1.因為那時候沒有黑心的開發商,也沒有替開發商站臺的無良專家。

    2.古時,房子只有居住功能,沒有投資功能,所以,不會有“”x州炒房團”,真正的房住不炒。

    綜上,古代人買房的壓力不大!

  • 6 # 明月上

    咱們就按古代農民來說吧。我也是農村人,我小時候我爺爺還在住泥巴房,就是裡面用磚頭塊堆牆,外面用泥巴混合著茅草,塗抹在牆上已做固定,房頂用樹幹做房樑,最後在房頂鋪上雨磚。下個小雨還好,如果下暴雨下面還要放水盆接漏的水。大概就是這種

    在古代窮人,一日三餐都不能溫飽,只能住上茅草房。用泥土混合茅草堆牆身,在房頂蓋上厚厚的茅草,漏雨或者被狂風吹塌也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古代人不但房子是一個大問題,而且溫飽都不得,在宋代往前普通百姓都是一日兩餐。一般,上午9點是正餐,下午4點的就可能只是喝點粥之類的。古代田地多,勞力繁重,糧食就減產加上還要上交國家,區區兩餐怎麼能得溫飽?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 7 # 來上一碗孟婆湯

    古人的煩惱更多,詩句中多有描述多愁善感生產力低下的年代完全就是靠天吃飯,農民自己沒有土地,溫飽都是問題。住的更不用說了,“卷我屋上三重茅”,住的都是茅草稻草蓋的簡陋房子。官員就別論了,朝廷提供住房,稱官舍。

  • 8 # 月光先生看世界

    會問這種問題的人,我只能說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在古代除了少數城市裡的房屋,或者一些士紳的房子以外,絕大部分房子是沒有買賣的價值的,自然而然古人就沒有買房的壓力了。但是這並不是好事,因為就算不買房,人總要要住房子吧,那隻能自己建了。

    然而在古代建房子可不像現在這麼簡單,那是一個大工程。古代的房子一般分兩種木質房屋或者茅草屋。

    其次,砍樹不僅麻煩,而且還有一定風險。中國古代可沒有句子想砍樹,全是靠斧子一點一點的砍,一天能看到一顆就不錯了,甚至幾天才砍倒一棵樹都是有可能的。再加上樹林裡還存在野生動物,什麼兔子野路都還好,萬一遇到灰熊或者老虎那就麻煩了。畢竟5000年的中國也就出了一個武松,一般人遇到這些動物,那真是九死一生。

    第四,費時費力。修房子可是大事,一個人肯定做不來,往往需要左鄰右舍的幫助。我們都知道古人都忙著種田的,想要左鄰右舍都有空,那麼修房子的時間也必須好好挑選。基本春夏秋三季都沒空,冬季又不適合修房子。因此合適的時間只能是在春夏秋三季,田間不忙的時候抽空一點點的建。

    不要再羨慕古人了,時代都是向前發展的,古人的生活肯定比不上我們現代人。那些羨慕古人的都是拿自己現在生活不如意的地方去對比古人生活,看上去如意的地方,然而事實是古人生活中不如意的地方是我們現代人的幾十倍上百倍。與其在那自哀自憐,不如努力掙錢買房,或者說不買房得了,畢竟不買房不一樣,也能生活嗎?幹嘛一定要把自己的思維給侷限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出茅廬的新銷售該怎麼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