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小276374173

    實際上秦漢以前人們一天只吃兩頓飯。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即使兩頓飯也要視人而待。《墨子·雜守》說,兵士每天吃兩頓,食量分為五個等級。第一頓稱“朝食”或“饔”,在太陽行至東南方(隅中)時就餐。第二頓稱“飧”或“食”,在申時(下午四點左右)進餐。對於進餐時間,古人講“食不時不食”(《論語》)。在不應進餐的時間用餐,被認為是一種越禮的行為或特別的犒賞。如《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聽說劉邦欲王關中,曾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藉此犒勞將士,激發士氣。

      漢代以後,一日兩餐逐漸變為三餐或四餐。並且,三餐開始有了早、中、晚飯的分稱。早飯,漢代稱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後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點心之稱。《能改齋漫錄》雲:“世俗例以早晨小食為點心,自唐時已有此語。”至今,中國許多地區仍稱早飯為早點。午飯,古人曾稱之為“中飯”或“過中”。

  • 2 # 使用者585597177952

    是在漢朝之後出現的,古時候窮,很多老百姓都吃不飽飯,下層百姓大多是一日一餐或一日兩餐。隨著人口的激增,糧食產量卻上不去,兩日一餐的也開始出現,出現了“加餐”,也就是一日三餐,但這種情況並沒有在全社會推廣。直到明朝時期,土豆和玉米被引進,沒那麼多糧食吃的時候就吃玉米土豆,慢慢也就開始一日三餐、多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月經量少,有血塊,臉上斑點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