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地質學家和岩石學家。1884年3月14日生於烏法,1909年畢業於彼得堡礦業學院,1921年起任教授。1915—1935年在地質委員會(後改為全蘇地質研究所)工作。1939年為蘇聯科學院院士。1939—1941年任蘇聯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長。1944—1952年組建蘇聯科學院火山學實驗室,並任室主任。 1946—1949年任蘇聯科學院地質——地理學部學術秘書。1952年7月23日逝世於莫斯科。
主要從事金屬礦床的岩石學和地質學的理論研究工作。曾去烏拉爾(馬格尼特山區和伊爾門山區)、哈薩克和高加索進行地質考察。研究了阿爾梅尼亞的死火山、烏拉爾的古火山現象和勘察加——千島群島弧形結構上的火山等。他論述了礦床及其圍巖的變質作用問題。以黃鐵礦類礦床為例,辨認出變質分異作用複雜過程的幾個方面,即礦物質再分佈再沉積的富礦區形成的幾種現象。進一步完善了E.C.費奧多羅夫創造的用薄磨片分析礦物的通用光學法,給這種方法加進了新座標,用五軸萬能旋軸臺測定非均質結晶介質的光率體方位。1943和1946年兩次獲蘇聯國家獎金。1958年因參加撰寫《關於火成礦床學說中的基本問題》,獲列寧獎金。此外,還獲得兩枚列寧勳章。
蘇聯地質學家和岩石學家。1884年3月14日生於烏法,1909年畢業於彼得堡礦業學院,1921年起任教授。1915—1935年在地質委員會(後改為全蘇地質研究所)工作。1939年為蘇聯科學院院士。1939—1941年任蘇聯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長。1944—1952年組建蘇聯科學院火山學實驗室,並任室主任。 1946—1949年任蘇聯科學院地質——地理學部學術秘書。1952年7月23日逝世於莫斯科。
主要從事金屬礦床的岩石學和地質學的理論研究工作。曾去烏拉爾(馬格尼特山區和伊爾門山區)、哈薩克和高加索進行地質考察。研究了阿爾梅尼亞的死火山、烏拉爾的古火山現象和勘察加——千島群島弧形結構上的火山等。他論述了礦床及其圍巖的變質作用問題。以黃鐵礦類礦床為例,辨認出變質分異作用複雜過程的幾個方面,即礦物質再分佈再沉積的富礦區形成的幾種現象。進一步完善了E.C.費奧多羅夫創造的用薄磨片分析礦物的通用光學法,給這種方法加進了新座標,用五軸萬能旋軸臺測定非均質結晶介質的光率體方位。1943和1946年兩次獲蘇聯國家獎金。1958年因參加撰寫《關於火成礦床學說中的基本問題》,獲列寧獎金。此外,還獲得兩枚列寧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