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安漢縣嘉陵江撿石人

    李鴻章就是一個歷史的罪人和絆腳石。至於“少年不識李鴻章,而立方知真中堂。”聽上去貌似深奧老成,實際上是一句矯情的廢話。李鴻章骨子裡是一個什麼人?他的老師曾國藩早有總結“一個拼命做官的人!”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極度貪戀權勢和富貴的人。

    1864年太平天國滅亡,湘軍的內部其實早有一種聲音,那就是滅掉滿清政權。曾國荃就有這樣明確的提議。至於左宗棠,早年都是考慮過要投靠太平軍的,後來看出太平天國有問題,才改投曾國藩。作為湘軍的一支,李鴻章的軍隊以安徽人為主,以淮軍自成一軍,與曾國藩、曾國荃若即若離。應該正是因為他的牽制,另一方面,戰爭過於殘酷(據說人口都少了1億)。而像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這些人也得了權勢和富貴,反清的動力並不大,湘軍推翻滿清的提議最後沒有實施。

    從1864年到1894年甲午戰爭,在30年的時間裡,西方國家也包括日本,可是飛速發展。而李鴻章、張之洞這些人,雖然也在搞洋務運動。但是成果其實乏善可陳。雖然也搞了一些工業設施,不過是一些樣子貨(關鍵是國外先進的思想沒有引進),後來的甲午戰爭也可以說對它們做出了檢驗。中國的工業體系沒有能夠建立起來!其實在這個時期,中國的國力相對於其他西方國家並不太弱,而且也有足夠的資金進行技術引進,而且也並沒有什麼技術封鎖。日本人的明治維新就做的很成功。而且當時還有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那就是英國希望在亞洲扶持一個國家,讓它能夠阻止俄國的擴張。本來是看重中國的。結果中國居然被日本這樣一個小國擊敗,就改為扶持日本。日本因此能夠高速發展。足足30年的時間,可不算短,被這些人給浪費了!可見這些人的腐朽與無能,而李鴻章的軍隊在北韓戰場等等一系列的醜陋表現,也足以證明這一點。這些人讓腐朽的大清苟延殘喘了30年,而他們自己也早已化身為這腐朽的一部分,他們自己就是腐朽本身。他們就是實實在在的歷史絆腳石!

    由此可見,“少年不識李鴻章,而立方知真中堂。”這句話是多麼的矯情和荒唐。說不定說這個話的人還有別的什麼目的。但是無論如何,李鴻章這樣一個人都不可能作為一個正面人物出現。

  • 2 # 史海鉤沉錄

    李鴻章心思機敏,在曾國藩門下時,有一回曾國藩率湘軍與太平軍戰於祁門,大敗。曾國藩欲自請處分,奏稿再三斟酌後,措辭仍不滿意,於是詢問李鴻章。李遂將奏稿中“屢戰屢敗”四字,倒置為“屢敗屢戰”。此一改動,意思完全不同。奏稿報上,不僅未受處分,反蒙受嘉獎。

    ⊙李鴻章不懂外語,會見外國使節前,就臨時學幾句,每每奏效。一次見俄國使節,便想學幾句俄語,結果俄語極其難學,李於是靈機一動,在紙扇上寫了幾句俄語的音譯,以便應急。如“請坐——殺雞切細”,“謝謝——四包錫箔”,“冷——好冷得哪”,“好——好老少”,“再見——達四維大理也”。俄人聽後,居然連誇地道。

    ⊙甲午戰爭後,李鴻章對自己的幕僚、曾國藩的孫女婿吳永一說:“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淨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對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 李鴻章家族》一書中說:李鴻章不但請來美國駐天津領事館畢德格教兒子學習洋文,他自己也學。畢德格曾為李鴻章“用中文朗讀了不下八百部英文、法文和德文的書籍”,在女兒孩子的餵奶問題上,李鴻章在信中這樣吩咐:“乳姆既可,啜食一年後,照西法喂牛乳。”

    ⊙李鴻章赴英女王御宴時,因為杯中咖啡太熱,便倒入小碟內,一口一口呷而食之。座中皆貴客,無不掩口竊笑。女王是主人,唯恐這位中國上賓難堪,於是自己也傾咖啡於小碟內,照樣舉呷以陪李。

    ⊙在英國,李鴻章特意前去祭奠了戈登墓。戈登家人很是感激,便將一隻愛犬相贈。此狗曾在英國的競犬會上獲得過第一名,乃名貴之物。回國後,李鴻章給戈登家人覆信,以示禮貌,中有“厚意投下,感激之至,惟是老夫耄矣,於飲食不能多進,所賞珍味,感欣得沾奇珍,朵頤有幸”,云云。

    ⊙1896年3月,欽差大臣李鴻章赴俄國慶賀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俄國皇后向李鴻章伸出手來,李鴻章不知是吻手禮,以為皇后在向他索要禮品,急忙將慈禧太后送給他的一枚鑽戒放在皇后手上。皇后將戒指戴上之後,說了聲“謝謝”,再次將手伸出來。李認為皇后太過貪心,而自己又無其他禮物可送,只好愣愣地站著,情形十分尷尬。

    ⊙1895年3月24日下午四時,李鴻章在日本馬關和伊藤博文第三輪談判結束後,坐轎子返回驛館。途中突然躥出日本浪人小山豐太郎,朝李鴻章頭上就是一槍。李鴻章左頰中彈,倒在血泊中。迷迷糊糊中,李不忘叮囑隨從人員,要他們不要洗掉黃馬褂上的血跡,說:“此血可以報國矣!”

    ⊙李鴻章想在天津建一所西醫醫院,於是安排了一場“手術秀”。當一個比拳頭還大的頸部腫瘤被馬大夫順利摘除時,官紳們都嘖嘖稱奇。在李鴻章的積極倡導下,社會人士共募集了6000兩銀子,再加上他親自捐贈的4000兩,共計10000兩銀子,於光緒六年( 1880 )十一月一日,建成近代中國第一座規模完整的私立西醫醫院,即後來的馬大夫紀念醫院。

    近些年來,學術界與民間研究者關於李鴻章的書籍越來越多,成為一門顯學。很多人認為這是“洗白”與翻案。我就不同意,李鴻章本來就白不須洗,只是一些研究者相對還原了真相而已。並不是說李鴻章毫無汙點,而是對政治人物的評價應該擇其主流,回到歷史情境。

    晚清舉國皆罵李鴻章,但是要知道:若以中國之失政而盡歸於李鴻章一人,李鴻章一人不足惜,而彼執政誤國之樞臣,反得有所諉以辭斧鉞,而我四萬萬人放棄國民之責任者,亦且不復自知其罪也。天下之間,唯 庸人無咎無譽。

  • 3 # 靈石蘊珠寶

    年少不識李鴻章

    李鴻章在近代有兩大貢獻

    其一,甲午戰敗,簽署1895年的中日馬關條約,割讓臺灣以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遼東半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兩億兩……

    其二,八國聯軍入京,簽署1901年的辛丑條約,賠償軍費四億五千萬兩,東交民巷化為使館界由各國派兵管理,山海關至北京沿線12個軍事要地任外國軍隊駐紮,禁止清朝國內參與反抗外國組織,負責外交的總理衙門改成外交部位列六部之前……

    而立方知真中堂

    長大後在讀歷史,發現

    其一,李鴻章力主洋務,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通過派遣留學生、引進技術、開辦近代化工廠等,為清代近代工業基礎奠基。甲午海戰的北洋水師更是其一手建立,當時被稱為世界第六亞洲第一

    其二,簽署辛丑條約時有個細節,當時清朝簽字的應該是親王奕劻,在臨簽字前,李鴻章對奕劻說,你還年輕,以後的路很長,籤這個名註定遺臭萬年,還是我來吧。簽完條約,李鴻章回家便開始吐血,過後不久,病故……

    兩個說法都有道理,觀念不同,造成對李鴻章的認知不同

    個人認為,如果把大清和南宋掉個個,李鴻章和秦檜其實也很相似

    也許有人不知道,李鴻章雖然是北洋水師締造者,但李鴻章對外卻也是個主和派。甲午開戰前,李鴻章壓根就沒想和日本打,也沒做什麼戰前準備,換個正常人也知道,打不打另說主站主和另說,該做的準備一定得充分,北洋倒好,彈藥、燃料無一不缺,水師提督丁汝昌還是個陸軍……

  • 4 # 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李鴻章(1823.2.15-1901.11.7),本名銅章,安徽合肥人。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淮軍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進士。同時,受業曾國藩門下,講求經世之學。咸豐三年(1853)受命回籍辦團練,多次領兵與太平軍作戰。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軍攻陷蘇州、常州等地,和湘軍一起鎮壓了太平天國。

    60年代起,李鴻章積極籌建新式軍事工業,仿造外國船、炮,開始從事“自強”的洋務事業。1865年分別在上海和江寧(今江蘇南京)創立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和金陵機器製造局。同年署理兩江總督,1866年,繼曾國藩署欽差大臣,專辦鎮壓捻軍事務

    1898,李鴻章赴歐洲。在俄國接受沙皇賄賂(此情節疑是日本偽造訊息,存疑),與俄國簽訂了《中俄密約》。《中俄密約》是沙俄以不正當手段誘迫清政府簽訂的徹頭徹尾的強盜條約。它的簽訂,使俄國不費一槍一彈,實際上把中國東北變成了俄國的勢力範圍。這對於俄國將侵略矛頭進一步伸向華北及長江流域,進一步對清政府施加影響,爭奪遠東霸權,具有重要意義。李鴻章在1901年簽訂了賣國的《辛丑條約》。1901年11月去世。

    有人說"李鴻章是個好人.但是生不逢時,被推到了浪尖口,結果被人們罵為漢奸.這實在是千古大冤,西太后才是真正的幕後凶手 ",也有人說"李鴻章在歷史上是個悲劇性的人物,他寫的一手好字,是個大才子。死後也沒留下什麼遺產,可謂也是個清官。

    歷史對李鴻章的評價有好有壞,讓人感到可惜,中國就是在他那個年代才開始衰敗的,所以他也是有責任的.

  • 5 # 臣光曰

    對李鴻章的評價,像極了我們每個人成長的過程。

    “年少不識李鴻章,而立方知真中堂”。

    當我們還是年少之時,以為這個世界“非黑即白”,對就是對,錯即是錯,眼中容不下沙子,心中想不到滄桑。那個時候讀歷史、看李鴻章,無非就是外界給我們灌輸的傳統想法。

    但是,當我們逐漸成長,進入社會,特別是步入而立之年後,在硬生生、冷冰冰的現實生活面前,我們奮鬥、抗爭、妥協、失敗、認命,最後幹了很多似是而非的事,說了很多言不由衷的話,開始不記得年少的模樣,也逐漸接受了不公平、潛規則,可能還變成了那個自己討厭的人。

    這時,我們彷彿能夠理解李中堂內心的酸楚、不甘、努力、失望。就像那句老話,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每個人在每個成長階段,對人、對事、對社會都會有不一樣的理解。

    李鴻章,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他鎮壓太平天國、主持洋務運動,督辦輪船招商局、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創設北洋水師,被慈禧太后譽為“再造玄黃之人”。在甲午戰爭中,以一人敵一國,由盛而衰,但仍然周旋於列國外交舞臺,勉強支撐晚晴大局。

    回顧李鴻章一生的傳奇經歷,令人感嘆!梁啟超先生在其大作《李鴻章傳》中對李鴻章的評價主要有三點:

    一是敬李鴻章之才。李鴻章從基層一步步走來,鎮壓太平軍、捻軍,維護國家穩定;開展洋務運動,促進國家經濟;建設海軍,發展海防;外交上據理力爭,在一些被動的局面下,增強國際影響力。

    二是惜李鴻章之識。李鴻章雖然有才,但其骨子中仍然保有傳統的封建文化,雖然發起了洋務運動,但是他只是引進了西方器物,沒有學習他們的制度,沒能給中國帶來驚天鉅變。

    三是悲李鴻章之遇。當時中國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李鴻章作為晚晴政府這艘即將沉沒的巨輪上僅有的水手,無法逆轉歷史的潮流,只能心力憔悴,拆東牆補西牆,簽訂了很多不平等的條約,將自己的名義留在了屈辱的歷史上。

    若以中國之失政而盡歸於李鴻章一人,李鴻章一人不足惜,而彼執政誤國之樞臣,反得有所諉以辭斧鉞,而我四萬萬人放棄國民之責任者,亦且不復自知其罪也。西報有論者,曰日本非與中國戰,實與李鴻章一人戰耳。其言雖稍過,然亦近之。

    筆者以為,極為中肯!

    李鴻章有見識,有理想,卻終究缺了膽略, 少了熱血。

  • 6 # 夢野豔齊

    對於李鴻章,人們無需顛覆歷史的結論。

    歷史的結論是什麼呢?歷史的結論就是,大清國的封建統治是腐朽沒落的,而李鴻章只是其統治者的一個奴才。

    奴才就是奴才,奴才改變不了主子的本性,奴才必須得順從主子的意志。如果不是這樣,奴才也就不叫奴才了,除非奴才反了,幹掉了主子,自己坐到了主子的位置上。但李鴻章不是那種人,他和曾國藩一樣,屬於甘願忍辱負重的人,一生沒有反心,一生滿足於主子給他的一切,一生甘心於做奴才。

    在這種大背景下,我們有什麼必要一定要強求他李鴻章應該如何如何不應該如何如何呢?

    說到底,大清國拿大主意的,不是他李鴻章,他只不過是大清國的一個代言人,只是那些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的代簽者。他改變不了大清國皇帝的意志,更改變不了大清國實際的掌權人慈禧的意志。沒有慈禧喪心病狂自不量力,沒有慈禧的向全世界列強的宣戰,何至於引來那麼多的強盜理直氣壯地闖進家門,把其祖宗留下的那點寶貴遺產燒了個不亦樂乎?

    李鴻章改變不了這一切,他能做的,也只能是硬著頭皮去收拾殘局,去為主子受那些外國強盜們的羞辱,去求那些強盜別再打了,只能代表主子去說我們服了,您張口吧,要多少錢的賠償吧,只能去替主子簽定一個又一個不平等的條約,只能去替主子頂上那些千古罵名。

    做為後人的我們,不能冤枉了這位先人。

    我們應該說的,也只能是,謝天謝地,李鴻章這個沒有實權沒有一丁點反心一生都抱著忠君思想的老儒生老奴才還不笨,還有點自己的頭腦,還敢於臨危受命,還有點憂患意識,還知道為自己的主子在強盜們的面前再掙回點面子,讓主子少點損失。

    我這麼說,不是沒有根據,不是粉飾李鴻章這位李大人的奴才嘴臉。有史料可查,當初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要價可是10億兩白銀的賠償,是他李鴻章出面,最後談成了4.5億兩。就是在馬關條約的簽定上,李大人也是做出了他的努力。不管他是不是磕頭作揖求助於法俄德三國為中國說句話,讓他們制約一下日本人別那麼欺負人沒個邊,最後的結局反正是,日本人要中國割讓遼東半島沒達到目的,反正是當時的日本人有文稱:日本帝國政府根據俄德法三國政府之友誼的忠告,決定放棄遼東半島之永久佔領。日本人最初要的3億兩白銀,最後也降到了2億兩。就是在出租香港一事上,也是他李大人把英中國人要租的100年,最後爭取到99年。別小看這相差只有一年,這一年就使得聰明的英中國人少鑽了一個空子。因為按當時的國際慣例,你把土地出讓100年,就等於全權將其讓給了對方,很少還有能要回來的。即使是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滅,我們這些後人也不應該把罪責全加在李大人一個人頭上。不說光緒皇帝多麼無能,不說慈禧太后多麼專權,就是那個當時財權在握的掌管著戶部的翁同龢,李鴻章就惹不起。這位翁大人在當時玩盡了兩面派手段,他一方面大肆叫囂向日本人開戰,一方面又從財政上封鎖北洋艦隊,讓李鴻章無米下炊,想更換武器裝備卻無從如願,結果讓日本人在艦速和火力射程上佔了優勢。在這件事上,大清統治者的上層人物恭親王就曾為李鴻章說了一句公道話,他說:中國之敗,非鴻章之過。據說,在舉國群情洶洶都在指責李鴻章的當時,這位當時就背上罵名的李鴻章老淚滂沱。注意,不是縱橫,是滂沱。

    就是在洋務運動中,李鴻章這個奴才也功不可沒。這期間,大清在興建鐵路,開採煤礦,發展電報業的多項改革事業中,李鴻章建言獻策的奏摺動則就是數千字。

    李鴻章自己也知道自己是處於什麼位置,他自己說自己是受盡天下百官氣。他這個奴才在當時是不好當的。

    因此,我們這些後人,不要想天然地把賣國賊這頂帽子生生地往李大人頭上扣,也更不要把他美化成無所不能的救世主。他絕不是宋時的秦檜,他並沒有做出過殘害忠良買主求榮的勾當。他是有良知的人,是肯於為主子佔到風口浪尖上的人。但奴才又畢竟是受人豢養的奴才,他扭轉不了乾坤,也阻止主子的禍國殃民一意孤行。

    這,就是歷史的本來面目。這,就是真實的李鴻章李大人。

    而現在有人以年少不識李鴻章,而立方知真中堂來過分地美化李鴻章,實質上是對歷史的本來面目缺乏真正的瞭解,是為了譁眾取寵。

  • 7 #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年少不識李鴻章,而立方知真中堂。中堂何曾負天下,萬千史書盡負他”,大意是說,少年時不懂李鴻章,如今過了而立之年,才知道他多不容易,李鴻章其實並不曾負天下,只是太多史書批評他了。

    李鴻章向來是很有爭議的歷史人物,史書中說他一生代表清廷簽下了30多個條約,包括《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其中絕大多數為不平等條約,因此很多人指責他是賣國賊,但也有人理解他的身不由己,認為主要責任在於腐敗的晚清政府。

    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對李鴻章有很高的評價,又將他與霍光、諸葛亮、秦檜、曾國藩、張之洞、俾斯麥、伊藤博文等古今中外重要人物做對比,指出了李鴻章也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心,能夠忍辱負重,是當時中國“最具有世界眼光、最有能力和品格的一個人”。

    對於世人批評李鴻章,梁啟超為李鴻章打抱不平:“天下惟庸人無咎無譽”,“譽滿天下,未必不為鄉愿;謗滿天下,未必不為偉人”,“若以中國之失敗而盡歸於李鴻章一人,李鴻章一人不足惜,而彼執政誤國之樞臣,反得有所諉以辭斧鉞,而我四萬萬放棄國民之責任者,亦且不復知其罪也。”

    兼聽則明,應該說梁啟超對李鴻章的評價也算是客觀了,李鴻章絕對不算是投降派,對於晚清時期簽訂的那些不平等條約,他也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清政府實在腐敗羸弱,最後不得不接受列強屈辱的要求。

    不過,既然在位置上,就要對結果負責,李鴻章畢竟不是一般的大臣,他是“李中堂”,是北洋水師的統帥,也是清政府簽約的代表,這些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還是要承擔很重的責任。

  • 8 # 看不見的角落

    蔣廷黻(fu,第二聲)說,1840年到1860年是民族失去的二十年。在近代剛剛被轟開國門的二十年裡,天朝上國的思想依然是大義所在,對西方有的只有強烈的敵視。有遠見的官員預料到了危機,卻沒有人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去打破盡善盡美的虛假認知。便是林則徐,也同樣如此。

    直到1860年,咸豐皇帝出逃,英法聯軍燒燬了帝國長期引以為傲的皇家園林。在清政府中央和地方,掌握著實權的有識之士們頂著清流的壓力掀起了自強的序幕,李鴻章正是其中的一員。他被批判的政治生涯,也由此開始。先歷數一下世人眼裡他的幾大罪狀:

    1.堅持海防論,拒絕出兵收復新疆。

    2.在談判桌上令本有機會獲勝的中法戰爭前功盡棄。

    3.甲午戰爭失敗。

    左宗棠能出兵新疆不是他的方案有多正確,而是因為抓住了不能喪失主權的大義。正如在1842年那樣,即便喪失了一個在地圖上都沒有標註的小漁村,也絕不能用“割”這個字眼。出兵的軍費掏空了國庫卻僅僅夠支付零頭,向外國銀行許諾高額利息借錢才補足,只為收復一個從納入版圖後便年年耗費巨資才能維持統治的地方。最終也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即便外交官曾紀澤在列強間左右斡旋,依舊是以對沙俄賠款割地結束:

    面對東部日益崛起的日本,海防卻被無期限的耽擱,以至於傳統的藩屬國琉球王國被吞併居然不了了之!所有人都認為,李鴻章先海防而塞防自可保的提議不過是為了擁兵自重,沒有人在意他關於日本的預警。

    十年後的清法戰爭,更是將李鴻章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清朝陸軍在越南東京及特別是臺灣,與人數較少且補給不佳的法軍交戰時,獲得了零星的勝利。自信之下,戰勝的規模被擴大:

    面對法國海軍,昔日慷慨激昂的主戰派不戰而逃。鎮南關下,名為大捷,實為慘敗。在法軍可能進攻上海的威脅下,清方投降,由李鴻章主持議和。此情此景,與40年前揚言切斷南方漕運的英軍多麼相似!主戰派不會承認,由於他們的無能和短見將國家帶入了絕境。他們只會推卸責任,將一切歸咎於主和派。儼然是獲得了全方面勝利的模樣,全然忘了是誰在收拾殘局。

    李鴻章簽訂了諸多的不平等條約,難道他天生願意低人一等麼?時局糜爛,國運維艱,為之奈何?如北方的沙俄,在組織三國干涉還遼後又為清政府提供了一億兩白銀的貸款,一方有求於另一方,還能平等麼?洋務運動初見成效時,李鴻章可以挺著胸脯拒絕日本提出的最惠國待遇。但是甲午戰爭後,他沒有底氣拒絕。

    主戰難,主和更難。世事如此之怪,當我們強盛時總要別人給我們特殊的尊重,弱勢時又不肯低人一頭。即便在我們處境最困難的時候,也定要以“沉睡的雄獅”自居,要標榜自身的不平凡。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民族何其之多?沉睡,可能會永遠醒不來。李鴻章的卑躬屈膝,固然是為了讓雄獅不在沉睡中死亡,卻是不平凡歷史上的恥辱。主和派,彷彿只能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遙想當年,南宋王倫雖以死保全國體,終究還是被後人定為奸佞。問君何所思?

    ——年少不識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

  • 9 # 曹老師xixi

    不知道從何年開始,網路中出現了一句“年少不識李鴻章,而立方知真中堂。中堂何曾負天下,萬千史書盡負他。”這樣的話,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這句話是從《走向X和》電視劇火了之後出現的。

    這句話的大意其實就是,小時候由於受到教科書以及周圍環境影響,並不理解李鴻章,也誤解的李鴻章,如今長大了,懂多了,才知道李鴻章多偉大,多不容易。

    其實我想說的是,認可這句話的人是多麼的幼稚呀,你不僅沒有長大,而且你也不知道真的李鴻章是什麼樣的,不得不說《走向X和》這電視劇確實厲害,如果不瞭解李鴻章的人,幾乎會通過這個電視劇認為李鴻章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歷史都說他是賣國賊,難道就是無稽之談嗎?他到底沒有負天下,且看我下面講述,歡迎討論。

    首先李鴻章其實在某些方面功績還是很突出的,比如鎮壓太平軍、捻軍,維護國家穩定;開展洋務運動,促進國家經濟;建設海軍,發展海防,增強國際影響力;優秀的外交能力,在一些被動的局面下,依然據理力爭等等。對於簽訂那麼多賣國條約確實最終決策人還是慈禧,但雖然如此,李鴻章的過失依然非常大,給中國帶來的更多是不可挽回的災難。

    一、極度貪汙

    在洋務運動中,為自己某利益其實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在談判外交中,謀取利益那那就比較過分了,不僅利用手中權利打壓異己,大發橫財,其家族成員和親信部下也是賺的盆滿缽滿,“宰相合肥天下瘦”也不是空穴來風,容閎評價李鴻章:

    “絕命時有私產四千萬兩以遺子孫”,

    梁啟超也說李鴻章有幾百萬金的家產,批評李鴻章

    “任用親屬,此等生財之事業門,於是洋務亦遭敗績。”

    俄國大臣維特在回憶錄寫道李鴻章:

    “接受了俄中國人三百萬盧布賄賂。”

    像這樣極度為己謀私的人,能為國家,為百姓做些什麼呢?

    二、戰略眼光太差

    李鴻章的戰略眼光太差,清朝末年外患嚴重,李鴻章作為能左右國家決策的重要人物,幾乎相當於國家的“總理”,但在很多對外問題上提出了極其錯誤的意見,例如主張放棄新疆,否決北韓郡縣化,放棄琉球歸屬,對臺灣也極不重視。

    與其說戰略眼光差,實際上可能是在這些問題上無利可圖,為什麼那麼執著於海防,加強國防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有利可圖。

    三、對外妥協

    李鴻章是典型的對內強對外軟的人物,對於外交問題,李鴻章總是主張妥協的,比如日本早期多次騷擾臺灣,李鴻章都主張妥協,在全面優勢的情況下還連續“撫賞”日本息事寧人,在長崎事件也主張妥協,當時明明是可以給日本一下打趴下,在收復新疆問題中阻止左宗棠,還處死胡雪巖,中俄伊犁談判中阻撓曾紀澤,中法戰爭甚至直接罷免了強硬的左宗棠和曾紀澤,目的都是擔心惹惱列強,不利於自己。

    四、甲午戰爭

    李鴻章擁有清朝當時最強的軍隊和裝備,對於甲午的戰敗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陸軍任用草包葉志超,海軍胡亂指揮,避戰保船,寄獲勝希望於列強調停,有人說甲午是一人敵一國,那試問鎮南關的馮子材,鎮海的薛福成,新疆的左宗棠呢?誰個支援了?人家裝備更差還打贏了,再說了你還把南洋水師的主力艦都拿走了,還怪南洋沒來支援,這是什麼理。

    甲午的戰敗影響了中國的國運,至今還有釣魚島這樣的後遺症。

    我不是說李鴻章沒有功勞,但是他的過失實在是太大了,如果他私心少一點,對外強硬一點,說不好,北韓能像臺灣新疆那樣設省郡縣化,中法戰爭就不說了,那法國確實強,就是堅持打,結局不好說,但甲午戰爭如果能指揮得當,先下手為強,早把日本幹翻了,哪還有後來的禍及全國侵華戰爭,辛虧在新疆問題上,慈禧沒有聽李鴻章的,要不然新疆現在不知道是啥斯坦國呢。

    李鴻章晚年自嘲“裱糊匠”,還算有自知之明,自此你還覺得“而立方知真中堂”嗎?

  • 10 # 禎心不改

    歷史人物也有兩面性,並不是絕對的非黑即白。李鴻章在當時敵強我弱那種國際背景下,在大清國搖搖欲墜的那種周遭環境下,在有心救國苦於沒有回天之力的情況下,如果這個黑鍋李鴻章不背,勢必會出現張鴻章王鴻章等背鍋俠,總得有一個代表出來簽字。偌大一個大清國,慈禧當權,皇帝只是一個傀儡,面對列強的堅船利炮置國家安危於不顧只顧逃命,只留下晚清幾個年老體弱的大臣在那裡支撐著這個風雨飄搖的國家。要說最大的賣國賊慈禧太后當之無愧,李鴻章比之強太多了。在日本《辛丑條約》談判期間,70多歲的李鴻章臉上捱了一槍,為此大清賠款白銀少了一億兩,李鴻章曾經欣慰地說:此血足矣報國。談判最後一天李鴻章放下尊嚴哀求,只為省下再多的白銀。但是弱國哪裡有尊嚴可言,國家不強大,單靠幾個人,縱使再努力也會留下罵名。人們只看到李鴻章屈辱賣國,卻看不到弱國老臣的艱難。簽字前,李鴻章對奕劻說:你還年輕,這個字我來籤,罵名我來擔。就衝這一點,當時李鴻章還是很有擔當和勇氣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朝代更迭的本質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