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曉生
-
2 # 熊津都督
明宣宗朱瞻基吸取了明惠宗朱允炆因過於仁慈不殺叔父明成祖朱棣,以致養虎成患的教訓,故必殺其叔父朱高煦以絕後患,朱高煦勇猛善戰,酷似朱棣,朱棣也有立朱高煦為世子的口頭許諾,因此明宣宗尤其嫉恨害怕朱高煦,故比喻除之而後快,惜哉,若朱高煦即位,以他的性格,斷不至放棄明成祖朱棣收復的我中華故土安南,不但不會棄土,而且會象乃父明成祖朱棣一樣開疆拓土,將重現漢唐盛世,四夷賓服,蒙古韃虜繼續跪伏的大好局面。
-
3 # 香姐逛歷史
一代明君朱瞻基這輩子,就有兩個“汙點”;第一就是以一種極其殘忍的方式處死了他的叔叔朱高煦,第二就是他個人非常熱衷於鬥蛐蛐(作為勞模,也就有這麼一個愛好,還被後世詬病,皇帝難當啊!)
朱高煦一生桀驁不馴,而且驍勇善戰,多次救朱棣與危難之中,可以說是戰功顯赫,但是沒什麼腦子,恃寵而驕,經常做一些違法的事,讓朱棣直接放棄選他為太子的想法。朱高煦覺得自己屢立戰功,不服氣,就開始了他作死的一生。
明宣宗朱瞻基的爺爺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造反成功的藩王朱棣,他的叔叔就是朱高煦了。燕王朱棣能夠造反成功,他的兩個兒子朱高熾和朱高煦功不可沒。
因為朱高熾是朱棣的長子,朱棣當了皇帝,按照傳長不傳幼的皇位傳承製度,自然會把朱高熾立為太子。
朱棣在造反的時候,他的長子朱高熾留守都城,朱高煦跟著他南北征戰,這時候朱棣為了鼓勵自己的兒子朱高煦好好賣力,就告訴他,世子多疾,望爾多加努力呀。
這就是變相的許諾了朱高煦,你好好的打仗,以後我打下江山來會傳給你小子。
那麼對於朱棣的口頭允諾朱高煦有沒有相信呢?
他當然相信了,他之所以會相信也是有理由的。
因為朱高熾不但長得肥頭大耳,而且還是個殘廢,他的腿有毛病。中國歷史上,一般選皇帝接班人的時候,是不會選長得殘廢的人的。
畢竟皇帝是要面對群臣的,要管理的是整個國家。你說你選一個形象不好的是不是有損國威呢?所以,朱高煦很單純的相信了。
他覺得如同萬箭穿心般的痛,不能就這樣算了,他還想為自己爭取一下。反正朱高熾只是太子,只要他還沒當皇帝,自己就還有機會。
有一次太子朱高熾和弟弟朱高煦一家去祭祀的時候,在下臺階的時候,朱高熾因為腿腳不方便,差點摔倒。
朱高煦抓住這個機會就開始諷刺朱高熾過嘴癮了,他說“前人失跌,後人知警”。大致意識就是說,你倒了臺,以後太子就是我的了。
你說這不是公然挑釁嗎?還好,朱高熾涵養比較好,他沒跟弟弟朱高煦一般見識。可是,這時候朱高熾的兒子不高興了。
你說這樣趾高氣揚的朱高煦,朱瞻基上了臺怎麼不可能不修理他呢?
朱高熾當了皇帝也就是一年的時間就去世了,之後登基的正是朱瞻基。
其實當初朱棣立朱高熾當皇帝,很大層面上是看了他的兒子朱瞻基的面,畢竟這個江山最後要落到朱瞻基頭上,朱瞻基還是很全面的一個人的。
朱瞻基當了皇帝后,他的叔叔朱高煦心有不甘,覺得自己的皇帝夢成了泡影,這口惡氣實在是咽不下去。
所以他揚言要造反,被人告發後,朱瞻基親自率兵討伐,朱高煦一看這陣勢就害怕了,朱瞻基告訴朱高煦,若是前來投降可以饒恕你不死。
朱高煦認慫了,偷偷的跑出來,向朱瞻基投降。大臣都想讓朱瞻基處死朱高煦。但是,朱瞻基都沒有同意。
有一次朱瞻基去看望朱高煦,朱高煦特意伸出腳來,絆倒了朱瞻基,朱瞻基大怒把朱高煦用一個大鐵罩給罩了起來。
朱高煦的事形象的詮釋“不作死就不會死”,明宣宗對狂妄叔叔所為,做到有理有節,國法人情兼顧,而朱高煦一味自大,不識進退不聽勸誡,走向滅亡是必然的,皇家無親情,既殺其父,斬草不除根後患無窮,所以幾個兒子也不能留了!
-
4 # 文史磚家
在史官的筆下,明宣宗朱瞻基被描繪成一位寬厚仁慈、勤於政事的明君形象,而他在位的10年間,也被後世讚美為“盛世”,可與“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相媲美。但是問題來了,明宣宗既然貴為一代明君,卻為何不顧名聲,執意要殺死自己的親叔叔朱高煦?一切,還要從朱高煦的經歷說起。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雖然生性凶悍、言行輕佻,但由於相貌頗肖其父,加之勇武絕倫,因此深受朱棣的喜愛。反觀長子朱高熾,雖然很早便被立為世子,但由於他身患殘疾、肥胖臃腫,因此朱棣並不喜歡他,而是希望冊立朱高煦為儲君。尤其是在“靖難之役”期間,朱高煦多次救助其父的性命,更是讓朱棣易儲的想法異常強烈。
然而,朱棣篡位稱帝后,卻考慮到朱高熾仁慈寬厚、深得百官擁護,而朱高煦雖然功勳蓋世,但為人陰毒狠厲,如果把江山託付給他,恐怕會鬧出大亂子。不僅如此,朱棣還特別喜歡孫兒朱瞻基,認為他將來必能成為一代英主。正是基於上述考慮,朱棣最終接受大學士解縉的建議,冊立朱高熾為太子,而朱高煦則只獲得漢王的封號。
對於這種結果,朱高煦非常不滿意,除了唆使黨羽誣陷太子及其僚屬外,還經常在京城為非作歹,以發洩自己心中的怨氣,影響極其惡劣。朱棣對兒子的做法甚是憤怒,為防止朱高煦舉兵作亂,便將他趕往樂安就封,非有詔旨禁止入京。對此,朱高煦更加怨恨不已,所以剛剛到達樂安,便積極策劃謀反事宜,並準備在明成祖去世後正式發難。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駕崩,太子朱高熾登基,是為明仁宗。朱高熾上臺後,將朱高煦召至京師,不僅增加其俸祿,賞賜寶物數以萬計,而且還將其長子封為世子,其他諸子均封為郡王,極盡籠絡之能事。然而,朱高煦回到樂安後,卻加緊謀劃造反事宜,即使多次收到皇兄的勸誡信也不改“初心”,可謂冥頑不靈。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明仁宗駕崩,太子朱瞻基從南京趕往北京奔喪、繼位。朱高煦得到訊息後,打算在半路設伏以截殺朱瞻基,但由於行動過於倉猝,最終沒能成功。朱瞻基即位之初,雖然很清楚叔父朱高煦的野心,但並沒有進行嚴懲,反而對他刻意籠絡,希望其能幡然悔悟。但事實證明,朱高煦就是個“喂不飽的白眼狼”,絲毫沒有感恩之心。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自認為時機成熟的朱高煦,正式勾結山東都指揮靳榮造反,公然在樂安城內設立偽朝廷,並掠奪周邊府縣的馬匹,一時間山東全省騷然。為增強勝算,朱高煦還企圖勾結英國公張輔為內應,但被後者告發。宣宗獲悉朱高煦反叛的訊息後,聽從大學士楊榮的建議親征,很快便打到樂安城下。
樂安城內的軍民本來就不願替朱高煦做“炮灰”,如今聽聞皇帝御駕親征,馬上便有大批將士準備倒戈,將朱高煦抓獲後獻城投降。朱高煦剛剛豎起反旗,便發現已經是窮寇末路,為避免落得被出賣的下場,便只好親自出城投降。就這樣,一場本來會給帝國帶來大動盪的叛亂,最終以離奇的方式收場。
明宣宗平定叛亂後,念及骨肉親情,並沒有將叔父明正典刑,而只是將朱高煦父子都廢為庶人,並關押在皇城西安門內而已。謀逆屬於十惡不赦的重罪,朱高煦能夠保住性命實屬萬幸,如果他能夠明智一些,向皇帝真心懺悔的話,沒準還能獲得釋放、恢復爵位。然而,朱高煦卻是個荒唐狂妄的貨色,最終因為一個愚蠢的舉動,把自己和兒子們送入“鬼門關”。
且說,宣宗某日閒來無事,便在侍從的護衛下來到西安門,想看看叔父改造得如何。等見到朱高煦後,皇帝對他甚是關切,不斷地噓寒問暖。然而,讓在場所有人沒想到的是,朱高煦竟然趁明宣宗不注意,伸出一隻腳將他絆倒。看著皇帝趴在地上的狼狽相,朱高煦不禁呵呵大笑,由此激怒了明宣宗。為了懲罰朱高煦,明宣宗命侍衛把一口300斤重的銅缸罩在他的頭上,想狠狠地整治他一番。
沒想到朱高煦天生神力,很快便用頭將銅缸頂起來,並扔倒在地。宣宗見狀怒不可遏、殺心頓起,便命人將朱高煦鎖在銅缸中,然後在周圍點燃木炭,最終竟然將他活活烤死在銅缸中。隨後,宣宗又下令處死朱高煦的兒子們,至此才算是消除心頭惡氣(詳情見《國朝獻徵錄·漢庶人傳》)。朱高煦被殺時,年僅46歲。
-
5 # 以禮觀書
向敬之
朱瞻基處死叔叔朱高煦,很暴力,但與其堪稱一代明君無關。
他們之間的矛盾,主要是皇位之爭,而且由來有自,早在朱棣發動靖難一役,朱瞻基父子與朱高煦之間的爭鬥卻已註定。
朱瞻基之父朱高熾,為朱棣長子和燕王世子。倘若朱棣不篡位,朱高熾襲爵燕王,朱高煦或許因為燕王之子、建文堂弟,可以封一個王爵。但是,朱棣篡位成功,成為皇帝,朱高熾與朱高煦兄弟之間就有了儲位之爭,就是說他們之間有了君臣之分。
朱高熾肥胖多病,但處事沉穩,而朱高煦英武善戰,粗暴凶猛。朱棣造反,朱高熾守北平,朱高煦則隨父衝鋒陷陣,曾多次救朱棣於危難之際。朱棣曾承諾靖難成功,立朱高煦為太子。
朱棣稱帝,猶豫了很久,最終立朱高熾為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而朱高煦,作為朱棣喜愛的“好聖孫”,為父立儲加分不少,他也被早早地冊立為皇太孫,即第二順位繼承人。
不甘心大位旁落的朱高煦,雖然得到了朱高熾不少賞賜,但還是陰謀篡立。先是在朱高熾病逝後,想半路截殺北行奔喪的朱瞻基。繼而,朱高煦在朱瞻基即位不久,興兵篡位,結果被朱瞻基御駕親征,擊敗擒獲。
朱瞻基去幽所探視朱高煦,被其故意絆倒。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朱高煦不屈服,將缸扛起。於是,朱瞻基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親叔叔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
朱瞻基這次將朱高煦的十一個兒子,除長子朱瞻壑、三子朱瞻坦早卒外,其他九子都被殺,包括與朱高煦不和、被朱高熾派往鳳陽守陵的朱瞻圻也被廢后處死。
-
6 # 峰峰說史
所謂“不作死就不會死”!朱高熙的死就是一個純屬作死的案例!
但是他的這個叔叔表示不服。因為他一直有著想當皇帝的夢想,認為皇權其實應該是屬於他的。所以他叔叔也是對他這個皇帝愛答不理的。因為畢竟是他的親叔叔,所以他也就忍了下來。並沒有跟他一般見識。但是他非但沒有認清自己的處境,反而還起兵作亂,想要謀朝篡位。如果不是民心所向的話,一般的造反都是會失敗的。他叔叔騎兵造反也是毫不例外。不過朱瞻基並沒有太過於懲罰他,只是將它關在了小屋子裡面。
朱瞻基還是非常關心他的,有時候還會抽空去看一下他。但是在一次看望他的時候,他不但不知好歹不知道感恩。還使壞,絆了朱基一腳。朱瞻基當場就摔了一跤。使得全場轟然大笑,他自然也是臉上無光,隨後就勃然大怒。他叫人拿一個非常大的水缸將他的叔叔裝了進去。並一直把水加熱,最後他的叔叔也是被活活的給煮死了。
這樣的人如果不殺,那就不是明君了,那就是昏君了!
-
7 # 洞悉觀史
我是紫禁公子,我的觀點如下:
最初的明宣宗對他的叔叔其實還是挺好,但無奈這位叔叔太過於作死,一次一次去挑戰他的底線。要知道,兔子在被人惹急了的時候,也是會急得跳起來咬人一口。更何況,朱瞻基還是貴為一代帝王的人物。所以他在對他叔叔忍無可忍的情況之下,才選擇將他叔叔給賜死了。那下面我們就來談一談,朱瞻基的這位叔叔朱高煦是如何一步一步將自己給作死的。
第一步,私自招兵,賴在京城不走。朱高煦這個人能力還是有,尤其是在帶兵打仗這一方面。因此當初朱棣統治天下之事,他就立下了不少的戰功。甚至還有好幾次救過朱棣的性命,因此朱棣對他是格外的寬容。但是再寬容,再深的兄弟情,他也不可能將皇位傳給他。所以,朱棣最後還是立了太子。可是朱高煦就覺得不服氣了,因此不去藩地,就死賴在京城。這也就算了,他還私自招兵買馬,這對於任何皇帝來說,都是一個挑釁。所以朱棣發現這件事情之後,曾經想要廢除他的皇位。後來還是朱高熾為他求饒,他才逃過了這一劫。
第二步,得寸進尺。朱棣去世之後,皇位就傳到了明宣宗的手上。他知曉這位叔叔曾經多次救過父親的命,對他也是很尊重。再加上朱瞻基脾氣也算比較溫和,故而對他的叔叔也是很忍讓。可是他的忍讓,卻讓朱高煦得寸進尺。認為這個新皇帝不行,沒有脾氣,應該是個軟柿子,可以讓他隨意的蹂躪。懷著這種想法,他就開始起兵造反。明宣宗親自帶兵上陣對敵,最初還勸他,讓他投降,可他就是不聽。沒辦法,兩邊才只能打上一架了。而明宣宗這邊擁有火器技術,很快就壓制了敵方。而這時候,明宣宗再一次勸他投降。當時朝廷裡有很多大臣都要求皇帝下令賜死這位王爺,可他還是念著親情,再次饒了他一命。
第三步,再次試探底線。雖然朱高煦最後被囚禁起來,但明宣宗還是有一次想起他來,因此就跑去探望他。可能是朱高煦心中還是覺得不服氣,面對這個侄子的時候,忍不住就伸出腳去絆了他一腳。這時候明宣宗就真的覺得忍無可忍了,一路之下就下令將他叔叔給處死了。
綜上所述,朱高煦的事完全就是咎由自取,明宣宗對他是真的夠仁至義盡的了。
-
8 # 胡曉白
一部分原因是朱高煦自己作死,另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朱瞻基的爺爺朱棣。
朱棣靖難之役時,朱高煦衝鋒陷陣,身先士卒,立下過很大功勞。
朱棣就對朱高煦說:“好好幹呀兒子,等到我當了皇帝后,就立你為太子!”
沒想到,等朱棣登上皇帝寶座後,反倒立了長子朱高熾為太子。這也無可厚非,畢竟古代都是立嫡長子。
“原來這是給開的不能兌換的空頭支票。”
朱高煦想,“既然我老爹能造他侄子朱允炆的反,我就不能造我的好侄子朱瞻基的反?”
宣德元年,八月,漢王朱高煦謀反。
朱瞻基帥兵五萬親征,命鄭王朱瞻埈,襄王朱瞻墡留守北京。
大軍行至樂安,朱瞻基兩次向城中送去召降書,又用箭將招降條件射入城中。用功名利祿相誘。
城中將士無心戀戰。
朱高煦投降。返回北京後,朱瞻基將朱高煦廢為庶人,關押在皇城西安門內。
都這樣了,朱高煦就安安穩穩的過個小日子就行了唄,
不行,總要作點妖。
有一次,朱瞻基去探視朱高煦,卻被朱高煦故意絆倒。
朱瞻基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沒想到朱高煦,竟將大缸頂起,硬生生人還走了三百來步。
朱瞻基又命人按住銅缸並在周圍點燃木炭,最後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
好了,至此朱高煦同志終於把自己給玩死了。
-
9 # 千水千山
俗話說自作孽不可活,每個人的結局都是自己造成的,明宣宗朱瞻基的叔叔朱高煦就是這樣一位,他本可以做一位閒散王爺,享受數不盡的榮華富貴,可是他偏偏要不知死活的和朱瞻基爭奪皇位,結果只能以慘死告終。
可是當初朱棣造反之時,為了拉攏朱高煦就跟他說世子多疾,望爾多加努力。朱高勳就把這當成了朱棣對他的承諾,他認為朱棣以後會把皇位傳給他。可是沒想到朱棣最後還是把皇位傳給了長子朱高熾,這讓朱高煦心裡非常不服氣,所以他總是找朱高熾的麻煩。
但是說實話,朱瞻基對這個叔叔一直都是寬容忍耐,朱高煦揚言要造反,被人告發後,一他竟真的起兵造反,這時朱瞻基親自率兵來討伐他,等到朱瞻基打到他的門口,他才真的開始害怕,想要投降。
一次朱瞻基去看他,他居然做出了令人瞠目結舌的事情,這次觸碰了朱瞻基的底線,實在讓他忍無可忍。之前朱高煦對朱瞻基父子多次挑釁,他們一直對朱高煦忍耐有加,這次朱高煦的做法實在令人不齒。
朱瞻基並不想真的殺了朱高煦,因為那畢竟是親叔叔,早晚有一日大家都會去見祖宗,到那時說自己殺了親叔叔,實在是不好交代,畢竟古人還是很重視這方面的。
一次朱瞻基去看望他。他居然作死的拿腳絆倒了朱瞻基,試想堂堂一位皇帝,居然被如此耍弄,怎會不勃然大怒?朱高煦一再拿朱瞻基的面子當鞋墊子,朱瞻基已經忍無可忍,他便命人把朱高煦扣在銅缸裡,但是朱高煦仗著自己力大無窮,居然把銅缸頂起來了。朱瞻基便命人將大缸死死扣住,在周圍燒起大火,最後朱高煦被活活烤死。
所以人千萬不要太作了,當一切大勢已去要認清現實,拿雞蛋和石頭碰,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縱觀歷史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經驗教訓,做人要識時務,到任何時候不要以卵擊石,否則最後的下場會很悲慘!
-
10 # 亮仔學史
隨父靖難
當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成功奪取了建文帝的江山。起義之初,朱棣派大兒子朱高熾留守北平大本營,帶著二兒子朱高煦出征作戰。因為朱高熾是個大胖子,並且比較文弱,不像朱棣那般勇武,而朱高煦卻能征善戰,頗具朱棣的風格,因此朱棣十分喜愛朱高煦,並且許諾將來奪得天下就立他為太子。
羞辱太子朱高煦在朝中並沒有迅速就藩,而是時常在朱棣面前詆譭太子,並且經常當眾嘲笑太子肥胖,毫無威儀,弄得太子經常下不來臺。
謀反被殺朱棣死後,太子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仁宗念及骨肉親情,厚待了朱高煦,可仁宗僅僅在位十個月就去世了,此時朱瞻基遠在南京,朱高煦認為這是天賜良機,準備在朱瞻基回北京的半路上截殺他。
朱高煦因此膨脹了,他認為這個侄子軟弱可欺。就效法朱棣又來了一場“靖難之役”,可他想錯了,他自己並不是朱棣,而朱瞻基也並非朱允炆。朱瞻基御駕親征,毫不費力的就將朱高煦給活捉了。
朱高煦不知到死的時候還認不認為自己是李世民二號,可惜他的“玄武門之變”還沒開始就胎死腹中了,心比天高,命比紙薄,讓人貽笑大方,傳為笑柄。
-
11 # 朝文社
答:朱高煦是朱棣次子,在靖難之役中朱高煦立下大功,是為朱棣的左膀右臂。靖難勝利後,朱高煦又為了太子之位,和朱高熾爆發激烈競爭,但終歸因為運氣問題、能力問題等敗下陣來。
然而,無論到了什麼時候,朱高煦都沒有放棄對皇位的渴望,等到朱瞻基即位,朱高煦竟然起兵造反,奈何天時地利人和一樣都沒有,還沒有開戰他就直接投降了。最後朱高煦被朱瞻基所殺,那麼為何朱瞻基非要殺掉朱高煦呢?
一、朱瞻基已經對朱高煦足夠容忍
朱高煦就像一個長不大的孩子,父親朱棣、哥哥朱高熾,包括侄子朱瞻基都對其十分照顧,基本上只要不犯什麼致命錯誤,都沒有性命之憂。
永樂二年,朱高熾被立為太子,而朱高煦已經被封為漢王,藩王就要到藩地就職,但朱高煦就是死賴著不去,朱棣在其軟磨硬泡下,只得同意其繼續呆在身邊。朱棣對於這個二兒子還是十分喜愛的,或許因為朱高熾被封為太子,朱棣也想稍微給朱高熾一點補償,所以只要朱高煦提出的要求,朱棣都儘量滿足。
永樂十三年,朱高煦被改封到青州,這回朱高煦還是不走,這已經成為朱高煦的習慣,朱棣對他進行了相應警告,但無濟於事。可見朱棣還是太縱容這個二兒子了。朱高煦仗著皇親國戚的身份,在京城胡作非為。
親王私自招募、訓練軍隊是絕對不會被允許的,哪怕朱棣對朱高熾再縱容,也不會允許這種事發生。朱高煦放縱手下軍兵到處劫掠,兵馬指揮徐野驢抓住部分賊兵治罪,朱高煦得知訊息,一怒之下竟用鐵勺打死了徐野驢。
朱棣率兵在外,等到他回來,得知此事,也是怒不可遏,準備直接將朱高煦軟禁,並要將其廢為老百姓。這回是哥哥朱高熾給弟弟說情,這才算是了結了此事,朱高煦被迫到樂安州就藩。事實上,老天對朱高煦已經非常不錯了,有著皇室宗親的地位,有著他人豔羨的奢靡生活,但朱高煦仍不知滿足,繼續做著他的皇帝夢。
朱高熾去世後,朱瞻基要從南京趕往京城奔喪,朱高煦卻在暗中準備殺手,要在半路截殺朱瞻基,好在老天保佑,朱瞻基陰差陽錯之間沒有遇到,順利即位成了皇帝。這件事未遂的刺殺事件,朱瞻基應該是知道的,而朱瞻基同樣選擇以德報怨。
史料記載“及帝即位,賜高煦及趙王視他府特厚。”
朱瞻基坐上皇位後,並沒有難為朱高煦,而是對叔叔予以厚待。只要朱高煦提出的要求,朱瞻基都儘量滿足。史書上說是“凡有求請,皆曲徇其意。”
如果朱高煦放棄皇帝的美夢,安心做個藩王,那自然是榮華一生,富貴一世,但朱高煦不信命,他非要跟無法抗爭的命運作鬥爭,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起兵造反。
就算朱瞻基再溫柔,也不可能對反叛者視而不見,於是朱瞻基下令御駕親征。從朱高煦決定造反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他悲劇的結局。朱高煦有朱棣的膽子,但沒有朱棣的能力和智慧,這注定是一場滑稽的造反之旅。
朱瞻基大軍到大樂安城下,還沒開打,朱高煦就慌了手腳,主帥都沒有了主意,這仗還打個什麼勁。於是乎軍心渙散,甚至有些人已經打起了朱高煦項上人頭的主意,只要殺掉朱高煦,用人頭還能換取富貴,這回朱高煦害怕了,他偷偷從小路鑽出城,投降了。
既然沒有造反的魄力,那麼為何還要如此?這個答案估計朱高煦自己都不清楚,糊里糊塗中朱高煦成了階下囚。其他事情都好說,唯獨造反這件事罪不可恕,當然了,朱瞻基當時並沒有想要朱高煦的命,但朱高煦的這個王爺必定是當到頭了。
二、朱高煦用最後的一腳惹怒了朱瞻基
朱瞻基並沒有想殺掉叔叔朱高煦,如果不出意外,或許朱高煦會被髮配到邊疆,或許會被貶為庶民,但保證性命仍是沒有問題的。奈何,朱高煦卻用最後一招,結束了自己的性命。
史料記載“其後逍遙城中,煦嬰鎖縶。檻猿未嘗不牢,縛虎未嘗不急,而忽伸一足,勾上踣地,以致銅缸燃炭,身首為灰。”
一次,朱瞻基到牢房中看望朱高煦,不論怎麼說,這血緣關係不可改變,朱瞻基作為賢君,到牢房看望叔叔也合情合理。或許朱瞻基是想試探一下叔叔的態度,如果朱高煦有所醒悟或者有所悔改,那麼可能就放他一條生路。
這回朱瞻基哪怕脾氣再好,也無法容忍了,即刻朱瞻基命人找來一口銅缸,將朱高煦扣在裡面,並在四周點起火,活活將朱高煦烤死在其中。朱高煦多姿多彩的一生結束了,有些荒唐可笑,也有些可悲可嘆,人生短短几十年,偏偏朱高煦將其用在了他最不擅長的地方。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有些時候腳踏實地、量力而行或許才是最佳的處事原則。
參考資料:《明史紀事本末》、《明史·列傳第六》
-
12 # 傅斯鴻
明宣宗朱瞻基其實是一位很仁慈的皇帝,面對他幾次三番造反挑釁的叔叔——漢王朱高煦,明宣宗可謂是一忍再忍了。可是,最終朱高煦竟然把一個仁慈的人逼到了要痛下殺手的境地,朱高煦也算是不作不死的典型了。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身經百戰,孔武有力,在靖難之役中還救過朱棣的命。可惜的是,他出生晚了一點,他哥朱高熾在靖難之後被封為太子,而他則被封為漢王。
朱高煦心裡那個不服氣啊,靖難之役他哥幾乎沒參與,仗都是他打的,憑什麼他哥就因為早出生就能當太子?他先是拖著不去就藩,希望他爸爸回心轉意,立他為太子。可是,他哥為人小心謹慎,並未犯什麼錯,朱棣不可能廢長立幼。再加上,朱棣當時已經非常喜歡皇孫朱瞻基了,更沒有理由廢太子。
但是朱高煦心裡卻是一直覬覦著皇位的,朱棣一死,朱高煦就在自己的封國裡訓練死士準備起兵謀反,可惜他哥只做了九個月的皇帝就暴亡了。朱高煦還沒來得及起兵,皇帝換成了他侄子朱瞻基。
但是,不管誰當皇帝,只要不是他朱高煦當,他也不樂意。於是,有人告發漢王私自練兵,朱瞻基就把他叔叔找來談話,朱高煦當然不能承認。可惜朱高煦辦事不周密,而朱瞻基也早有準備,朱高煦這邊剛一起兵,那邊朱然就率兵把他活捉了。
朱高煦被關進天牢,朱瞻基遲遲下不了決心殺他,畢竟是自己的親叔叔。於是,朱瞻基親自來到天牢,想和叔叔談談,只要他服軟,朱瞻基就打算饒了他。
可朱高煦不以為然,他竟然趁朱瞻基不注意的時候一腳將皇上給絆倒了。朱瞻基這個生氣啊,命人用銅缸把朱高煦扣在裡面。可朱高煦孔武有力,居然把扣他的銅缸舉了起來,還準備去砸朱瞻基。於是,皇帝終於忍無可忍,命人在銅缸周圍生火,把朱高煦活活烤死了。
-
13 # 滄海一粟7528
這件事確實比較奇怪,當初朱高煦造反,被朱瞻基擒獲後朱瞻基都沒有立即處死,而是兩個月才殺了他,而且殺的方式很殘忍。起因是朱高煦伸腳絆了朱瞻基一腳。
朱瞻基算的上一代明君,他用這種方式殺死自己已經被擒的叔叔,確實是他帝王生涯的汙點,正因如此才讓人難以理解,歷史也沒準確的記載。個人猜測朱瞻基殺朱高煦的有兩種可能:
一是斬草除根,雖然朱高煦被擒,但朱高煦為爭嫡位,與朱高熾一系積累了很多仇恨,多次陰謀殺死朱瞻基,難免不讓朱瞻基產生仇恨的心理,說白了那天朱瞻基去看朱高煦就沒安好心,他是故意找茬,要殺了朱高煦。
二是過激殺人,也許當天朱瞻基真的只是為了看看二叔,但朱高煦完全不把朱瞻基放在眼裡,不但不行禮,還極為幼稚的絆他一跤,朱瞻基也只是把他用缸罩住,他盡然把缸頂起了,這樣朱瞻基都不殺他,那朱瞻基的顏面何在,一激動就把朱高煦給殺了。
至於哪種方式更靠譜,我也不知道,不知大家有何高見。
-
14 # 赤松子輿
明宣宗朱瞻基為什麼殺死他親叔叔,首先我們先開認識一下他的叔叔——漢王朱高煦。
朱高煦,明成祖朱棣次子,明仁宗朱高熾同母弟。相比較於肥胖體虛又有足疾的哥哥,英武強壯的朱高煦無疑更得朱棣的歡心。
尤其是在建文帝削藩,朱棣起兵造反之後,在靖難之役中朱高煦每每身先士卒,屢敗敵軍,更是數次於絕境之中救的朱棣性命,朱棣大喜之下更是數次許諾要立朱高煦為世子,繼承大業,這也就為日後的人倫慘劇埋下伏筆。
靖難勝利之後,朱棣當了皇帝,朱高煦居功自傲,滿心以為朱棣會立自己當太子,卻不成想,當了皇帝的朱棣這會兒後悔了,思慮再三還是立了長子為太子,封次子為漢王,就藩雲南,這下可是惹惱了朱高煦,死活不肯去雲南,朱棣也沒辦法,畢竟他也理屈,最後只能讓他去了南京。
眼看就要到手的太子大位飛了,朱高煦自是滿心怨氣,待朱棣死後便準備造反,可惜還沒開始繼位的哥哥也掛了,換了侄子當皇帝,於是乎起兵造反,可惜還沒來得及翻起多大的浪就被生擒了。
面對一個造過反的藩王,估計沒有哪個皇帝能放下心來,自古以來別說是叔侄關係了,便是父子兄弟都照樣舉起屠刀,再說這個叔叔可不是省心的,之前數十年沒少給他們製造麻煩,現在有了正大光明的理由,朱高煦的死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當然在史書上,文人們還是很好的美化了一下明宣宗朱瞻基的,說朱瞻基看望被幽禁的朱高煦,卻被朱高煦故意絆倒,因而大怒之下活活炙死在銅缸之中。
-
15 # 紀元的尾聲
朱瞻基忍朱高煦,其實跟建文一開始放話“活抓四叔”是一個道理,想殺,但不可以立馬殺,這是朱高煦的底氣,也是他耍瘋的資本。
但是當朱瞻基看到了朱高煦有著“朱棣”的影子之時,朱瞻基必須要動手了,不然的話,他就是第二個建文,朱高煦就是第二個朱棣,誰願意成為悲哀的輪迴?
誰愛願意誰願意,反正他朱瞻基不願意。
朱家的血性輪迴:爺爺愛孫子,叔叔不老實。朱標薨後,朱元璋也沒有絲毫把自己其他兒子找一個來立儲的想法,站在政權安全的角度來看,這是很冒險的,加上朱元璋還是決定把皇位傳給朱標一脈,既然朱標去世了,那麼就朱標的兒子繼承,朱元璋此舉,就是在“激化”他的兒子們和“太孫”的叔侄矛盾。
但朱元璋脾氣倔,仍舊要這樣做?
若是問為什麼,不能解釋太多,這也許就是愛吧!
父親愛兒子那叫父愛,母親愛兒子那叫母愛,爺爺跨過一代人都堅持要愛孫子,那可以稱之為“祖愛”。
而建文帝享受到了“祖愛”,卻也遭到了“阻礙”,因為對於他來說,他的叔叔們都是阻礙,對於他的叔叔來說,他就是阻礙,其中最麻煩的那個,是他的四叔朱棣。
於是靖難之役爆發了,朱棣忍無可忍,建文帝在南京自以為運籌帷幄,卻一步步落入困局,最終被人打入南京,皇帝做不成了,最終鬧出個下落不明,史書對他都是諱莫如深。
朱棣成功造反,當上了皇帝:
“什麼父愛祖愛,還是拳頭大是道理”。
可朱棣不知道的是,他馬上也要陷入“祖愛”的陷阱中了。
朱棣決定造反的那一年,有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發生,那就是他的嫡長子朱高熾生下了他的嫡長孫朱瞻基,而朱瞻基降生後,朱棣面對建文帝的咄咄逼人堅毅了許多,不再裝瘋賣傻,所以朱瞻基一般被看作是朱棣的“造反決心”。
所以朱瞻基在朱棣心中的地位非常高,朱棣登基之後,就經常把只有幾歲的朱瞻基帶著身上,直到朱瞻基長大了一些,朱棣又把他帶到各種地方長長見識,朱瞻基十二歲的時候,被冊封為“皇太孫”,而這個舉動,讓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蒙圈了。
永樂七年,從幸北京,令觀農具及田家衣食,作《務本訓》授之。八年,成祖徵沙漠,命留守北京。九年十一月,立為皇太孫,始冠。
為什麼蒙圈了?
因為朱棣曾經對朱高煦說過,你大哥的身體很差,估計難撐到當皇帝那一天,你要繼續努力,前途一片光明,機會無限可能。
什麼叫說話的藝術?
朱棣這就是了,反正他開口閉口都沒說讓朱高煦當皇帝,可語境全是暗示,這就讓朱高煦自然而然地以為他就是未來的儲君了,殊不知,朱高煦成為了第二個“李世民”。
這指的是,他跟李世民一樣被忽悠,卻不是說他有李世民的能耐。
永樂朝的“太子”在所有人看來,其實跟洪武朝的太子是沒區別的,因為朱高熾體弱多病,天天一副堅持不住的樣子,沒人會對朱高熾有太多樂觀的看法,就連人家朱標去世之前都沒有這麼浮誇的“預兆”,朱高熾這個太子命,也是苦。
所以對於朱棣來說,他只能有兩個選擇:
第一:不走他爹朱元璋的老路,為了保證朱家江山的安全,朱高熾假如不幸去世,那就找其他兒子當儲君。
第二:走朱元璋的老路,加入朱高熾去世了,那就立朱高熾的兒子為儲君,兒子還是待在一旁看著。
顯然永樂九年冊封了皇太孫,朱棣已經做出了選擇了。
朱高煦一直在等什麼?
在等他大哥薨,以方便朱棣實現他的“諾言”,讓他當太子。
可冊封了太孫,就意味著冊封了第二順位繼承人,再怎麼也還是輪不到朱高煦,除非太孫朱瞻基也半路薨了,但朱高煦熬得過朱高熾,熬得過自己的侄子朱瞻基嗎?
這就導致這對叔侄,早早成為了“死對頭”。
朱棣也很無奈的,一邊是自己很疼愛的、立下大功的二兒子,一邊又是自己想要傳位,也理應傳位的大兒子、大孫子,他也知道自己在重複朱元璋、他自己、建文帝的命運。
可清官都難斷家務事,沒有人說不允許一個人在一個坑裡踩兩回,朱棣這樣做了,並不意味著他就一定要解決,他或許想的是,最起碼在他還睜著眼的時候,兒子和孫子不可以打起來。
那為什麼朱家的“叔叔”都老是對侄子不滿意呢?
這就只能怪老朱家頭三代的“傳統思想”和老朱家人個個能力優秀形成的矛盾了。
朱標死後,朱樉、朱棡、朱棣都覺得應該立他們其中的一個為太子,他們為什麼敢這樣想?
還不是因為有能耐,個個都是有真材實料的藩王,而朱元璋還是要選擇朱允炆,那麼朱元璋為什麼如此堅持?
就是“傳統”的觀念起到了作用,讓朱元璋這個從布衣出身的人,十分重視“嫡長子繼承製”,可能朱允炆能力跟另外三個兒子沒法比,可是朱允炆只需要一個理由就能獲得儲君之位:
他是朱標的兒子。
這就是矛盾所在,而朱高煦和朱瞻基也是一樣的,人家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兇猛無比,還冒死救父,靖難之役不說多了,有兩成功勞是朱高煦那不過分,也怪不得人家朱高煦“類比”秦王李世民,他的確有這種底氣。
而朱瞻基呢,當時還只是一個小孩,走路都還不會,更別說朱高煦還陪著朱棣後來親征,朱瞻基有什麼資格和能耐跟朱高煦比?
說起來現實,但一開始朱瞻基和朱高煦比,跟朱允炆和朱棣比,是一個道理的:沒得比,但有“祖愛”,登基之路“毫無阻礙”。
朱瞻基:我的優點在於看書有腦子,彎道超車不是夢。如果朱瞻基跟朱允炆一樣,以為坐上皇位便穩坐釣魚臺,那就是天真了,正是因為他的“堂伯”朱允炆用血的教訓提醒了他,所以朱瞻基自小,就是一個很敏銳的少年。
朱高熾身體不好,但又要時刻監國,情況愈發嚴峻。
而皇家無情,他的二叔朱高煦、三叔朱高燧還屢次針對朱高熾,目的也很簡單,都是趁著老大快不行的樣子,謀求皇位,所以朱瞻基很早開始就幫他爹抵擋他兩個叔叔的暗中中傷。
這更快激化叔侄矛盾,雖然看似太孫很穩,但朱高煦在靖難之役、永樂北伐中身先士卒,立下多次大功勞,朱高煦是肯定有軍方的支援的,朱棣本身就是靠軍方實力支援才靖難成功,如果朱瞻基不考慮改變,他也遲早變成朱允炆,甚至更慘。
因此他十幾歲就跟著朱棣親征了,打不打得過,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態度。
他一定要出現,以“儲君”的身份作為資本再次締造派別,而朱瞻基本身就是一個體格壯碩的人,多次的跟隨中,朱瞻基也能破敵,立下功勞,培養了自己的軍方心腹,因此在大明,有過軍旅生活跟沒有過軍旅生活,那是差別很大的。
朱瞻基是全面的,在穩定軍方勢力的同時,也努力在做好朝中文官的關係維護,因為永樂的數次北伐,註定會把草原的敵人削弱到一定的程度,在接下來的時代,將是一個以“文”治天下為核心的時代,所以文人登上歷史舞臺,是註定的事情。
反觀朱高煦,卻仍然是那副“不類秦王乎”的姿態。
嚴格來講,朱棣並不是真的沒有立朱高煦為儲君的想法,因為這對父子感情很特別,朱高煦屢次為了救朱棣而差點生死,雖說是天經地義,但作為軍人出身的朱棣,定然更疼愛這個為他捨棄性命的兒子。
成祖屢瀕於危而轉敗為功者,高煦力為多。成祖以為類己,高煦亦以此自負,恃功驕恣,多不法。
但朱高煦真的性格太渾,朱高煦打小就不尊重自己的舅舅,一副機桀驁不馴的樣子,就算平時對朱棣,也是沒有什麼禮貌,因此朱棣也知道這兒子難成大器,所謂朱高煦合適當皇帝,只能說是他的軍事能力突出罷了,但這種優勢,遲早會被他的缺點遮蓋。
比如朱高煦在朱元璋駕崩進京“祭拜”的時候,就幹過很混蛋的事,堪稱沒人性:
及太祖崩,成祖遣仁宗及高煦入臨京師。舅徐輝祖以其無賴,密戒之。不聽,盜輝祖善馬,徑渡江馳歸。途中輒殺民吏,至涿州,又擊殺驛丞,於是朝臣舉以責燕。
他隨意殺人這一點,簡直就是“暴行”,但群臣指責朱棣,卻也沒有了下文。
不過這樣就以為朱棣那麼寵朱高煦,是朱高煦聽朱棣的話嗎?
並不是的,一樣叛逆。
就永樂年間的“逼藩”來講,朱高煦不服就藩的決定,還私自調動兵馬俑,放在歷朝歷代,這不就是“造反”的動機嗎,可朱棣沒動他,朱高熾老好人也沒動他,縱容他一次次得寸進尺,漸漸地,所有文武官員的心裡就有一個評估:
還是太孫比漢王更適合當皇帝。
最重要一點,朱高熾以“仁”征服人心。
什麼叫做“仁”?仁就是不管是文官還是武官,在皇帝身邊都不會過度緊張,只要沒做錯事,皇帝就會和和氣氣的,一副沒架子的樣子,所以朱高熾即便身體不好,人家也服他,這就是朱高熾的“優勢”,反觀朱高煦,沒人會喜歡他。
朱瞻基深諳人心的道理,所以早就暗中經營人脈,當他二十幾歲時,已經是一個合格的儲君之資了,而他的爺爺朱棣此時也到了差不多的時候了,當朱棣駕崩的那一刻,就是朱家再次血流的時刻。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駕崩於榆木川返回的路上,朱高煦動作連連,只可惜朱高熾多年的經營讓他穩坐釣魚臺,雖然大家都訝異朱高熾撐到這個時候,但朱高熾登基後,立馬放開了對建文的輿論,也赦免了一批忠於建文的舊臣,獲得了足夠的民心。
但朱高熾的樣子大家也都看得出來,在登基前,朱高熾已經臥床了,即便是登基了,也還是一副將崩的樣子,大家都知道,朱瞻基和朱高煦的碰撞遲早要來,未來的大明,要看這兩叔侄爭鋒。
忍無可忍,不能再忍。朱高熾登基後,進行了一系列的安排。
他知道朱高煦在朱棣駕崩後異動連連,就是想造反,可朱高熾卻是原諒了朱高煦:
成祖北征晏駕。高煦子瞻圻在北京,覘朝廷事馳報,一晝夜六七行。高煦亦日遣人潛伺京師,幸有變。仁宗知之,顧益厚遇。遺書召至,增歲祿,賜賚萬計,仍命歸藩。封其長子為世子,餘皆郡王。
朱高煦的兒子在京城監視著朝廷的一舉一動,一天派人監視幾回,而且朱高煦還有很多“暗子”在京城,目的就是為了方便造反。
可朱高熾卻還是原諒了朱高煦,關於朱高熾此舉有沒有深意,做對了還是做錯了,暫且不論,可事實上,風平浪靜的表面,朱家已經是到了第二次很嚴重的“爭權奪利”的時刻。
朱瞻基被朱高熾安排到南京監國,不排除朱高熾已經幫朱瞻基想好了退路了。
洪熙元年,登基僅幾個月的朱高熾終究是駕崩了,在南京的朱瞻基,赴京繼位,但就是在來的路上,朱高煦都並沒有準備放過朱瞻基。
第一次截殺:未幾,仁宗崩,宣宗自南京奔喪。高煦謀伏兵邀於路,倉卒不果。及帝即位,賜高煦及趙王視他府特厚。
朱高煦安排人在朱瞻基從南京北上的路上截殺,只可惜安排得倉促,最終計劃失敗,不然的話,大明的歷史或許再次改寫了。
而朱瞻基是否知道此事,想來應該是知道的,可他也和他父親一樣,在登基之後,沒有動朱高煦一根汗毛,反而還大肆封賞。
第二次造反:朱瞻基是否在等朱高煦越來越囂張,並不好說,但朱高熾、朱瞻基之舉,的確有捧殺朱高煦的可能性。
朱高煦果然還是不老實,他根本就不認為朱瞻基有資格當皇帝,比起朱棣和朱允炆的矛盾,朱高煦的厭惡更是沒來由,或許就是朱棣曾經給他的“承諾”吧,所以朱高煦還是要造反:
宣德元年八月,遂反。遣其親信枚青等潛至京師,約舊功臣為內應。英國公張輔執之以聞。時高煦已約山東都指揮靳榮等,又散弓刀旂幟於衛所,盡奪傍郡縣畜馬。
只可惜朱高煦的造反準備並不充足,也不保密,比起朱棣,朱高煦差得遠了,還沒動手,就被朱瞻基提前知悉,最後關頭朱高煦還是縮了,銷燬了所有造反的兵器,裝作沒發生過任何事情一樣,最終不甘地跪在地上求饒。
而這一次,朱瞻基也沒有殺掉朱高煦,僅是廢掉了朱高煦父子的爵位,廢為庶人,進行了囚禁,這一次出手,算是徹底讓朱高煦沒有翻身的機會了,本以為如此一來朱高煦就會老實,但朱高煦卻還不死心。
第三次絆倒。大逆不道沒事,截殺皇帝沒事,造反沒事,但是朱高煦卻想不到,朱瞻基最後一次卻是沒有忍他。
在朱高煦被廢后,朱瞻基有一回去探望他,誰知道朱高煦卻是出腳絆倒朱瞻基,作為皇帝的朱瞻基摔了個狗吃屎。
本來朱瞻基去之前,他身邊的人都建議他不要親自和朱高煦碰面,但朱瞻基不聽,非要信這個邪,果不其然,兩人碰面後,就沒好話,朱高煦一直想激怒朱瞻基,最後以絆倒的方式,而朱高煦也的確成功地激怒了朱瞻基。
一日上欲往視,左右止之,不聽。及至,熟視久之。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左右亟扶起。亟命壯士舁銅缸覆之。缸約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項負之,輒動。積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時,火熾銅鎔,庶人死。諸子並死。
朱瞻基不能再忍了,因為朱高煦已經是“庶人”了,膽敢如此羞辱天子,朱瞻基要用最狠的方法處死朱高煦,於是他讓人把朱高煦幫在一個銅缸上,而後在銅缸中放入火炭,以一種類似於炮烙的方式瞭解朱高煦,可謂是非常殘忍了,而朱高煦的兒子們,隨後也一一被殺。
總結:朱家的叔侄的確天然不合,但自朱瞻基以後,藩王們就正式被削弱得跟寵物一樣了,反抗力近乎於無朱高煦的確成為了大明最後一個跟皇帝爭權奪利被殺掉的藩王。
而朱高熾、朱瞻基對朱高煦的忍耐的確是非常人性化了,如果是在其他的朝代,朱高煦早就下場了,絕對不可能撐到朱瞻基登基之後,還百般錯誤被原諒後才被殺死。
這裡面也有朱高煦有著一定的威望的關係,歸根結底,大明的叔侄是一對矛盾,但朱家人善於壓抑脾氣,也是顯而易見的,朱瞻基其實模仿的,也是朱允炆的辦法罷了,他並不在意別人是否說他暴君,他只是在意他去世的爺爺和父親的看法。
只是當朱高煦不顧一切挑釁已經成為皇帝的朱瞻基後,朱瞻基就不再需要顧及了。
朱高煦口口聲聲他可以類比李世民,實際上,卻是差太遠了。
-
16 # 若愚史話
1426年,46歲的漢王朱高煦(xù),被大侄子朱瞻基活活烤成了肉乾,9個兒子也全被斬殺。
朱高煦一門被滅。
朱高煦,雖然死得極慘,卻生得極好。
他是明成祖朱棣的嫡次子、明仁宗朱高熾的親弟弟、明仁宗朱瞻基的親叔叔。
他勇武過人,在靖難之役中,屢建奇功,頗受朱棣的賞識;朱高熾對這位一母同胞的弟弟,更是極盡愛護之能事,即便他聚眾謀反,朱高熾也只是一笑了之、用加官進爵予以安撫。
臨終前,朱高熾還授意太子朱瞻基“要好生看顧叔叔”,可僅僅過了一年,即位的朱瞻基就把叔叔做成了“烤肉”,滅了叔叔一家。
一代明君朱瞻基,為什麼會如此對待親叔叔?漢王朱高煦又是怎樣一個人呢?
這一切,還得從一次造反開始。
朱高煦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朱高煦和哥哥朱高熾一同前往南京奔喪。
魏國公徐輝祖乘機向建文帝進言:“我這三個外甥,就數老二朱高煦最為勇猛無賴,他既不忠君,也不順父,陛下不如扣下他做人質,如若放他回燕地,早晚必成心腹大患。“
就在建文帝猶豫不決時,朱高煦偷了大舅徐輝祖的寶馬,連夜逃回了北京。
朱高煦的命運,就此發生了變化。
此時,年僅18歲的朱高煦,因“言動輕佻”,“不肯向學”等問題,不受祖父朱元璋的待見,所以,僅僅受封為高陽郡王。
朱高煦常常為此感到不平:明明我也是嫡子,為什麼哥哥朱高熾可以當世子、繼承父親的王位,我卻不可以?難道就因為自己晚生了兩年?
按照嫡長子繼承製,除非大哥死了,否則,朱高煦永無出頭之日。
可直到有一天,朱高煦看到了轉機!
1、靖難之役、屢建奇功
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造了侄子的反。
世子朱高熾因為體胖跛腳、行動不便,被留守北京,次子朱高煦則隨軍出征。
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是一組絕妙的組合。
朱高熾利用北京城內的一萬老弱病殘,與敵軍鬥智鬥勇,終於不辱使命,守住了北京城;而朱高煦在戰場上,也是兵鋒所指、所向披靡,充分展現了自己過人的軍事才能。
1400年,白溝河之戰,朱棣陷入重圍、被敵軍左右夾擊。危難之際,朱高煦率兵趕至,不僅救出了朱棣,還斬殺了敵將瞿能父子;
1401年,東昌之戰,朱棣遭遇埋伏,身邊將士皆被射殺,連大將張玉也慘死沙場。性命攸關之時,又是朱高煦奮力殺敵,帶著兵馬及時趕到,才得以救出朱棣;
1402年,浦子口之戰,朱棣又佔下風,精疲力竭之時,朱棣拍著朱高煦的後背,意味深長地說了句:“好好幹,世子身體不好!”
這話中的深意,相信是個人都能聽明白了。
朱高煦大為振奮,於是拼命廝殺,這才打退了敵軍。
自此,燕軍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1402年7月,朱棣順利入主南京,登基稱帝。
可以說,朱棣能取得靖難之役的成功,朱高煦絕對功不可沒。
正在朱高煦做著“王位變皇位,次子變太子”的美夢時,現實很快給了他響亮的一巴掌。
一天,朱棣向大學士解縉問了一個困擾許久的問題:“愛卿,皇子中誰堪為太子啊?”
解縉大吃一驚,皇儲問題向來是個馬蜂窩,不回答不行,回答錯了當然也不行。
自靖難之後,滿朝皆知,朱棣更傾心於孔武有力的次子朱高煦,而瞧不上溫厚仁弱的長子朱高熾。
但朱高煦這人,一貫囂張跋扈,對不依附自己的官員,經常非打即罵,所以大家對他評價很差。
解縉自然不希望這樣的人當太子,認真思索片刻,解縉終於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好聖孫”。
好聖孫,指的就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
據多部史書記載,1399年3月16日,朱棣突然夢見朱元璋將一個象徵皇權的大圭交給他,並交代說:“ 傳世之孫,永世其昌”。
朱棣猛然驚醒,這才發現,自己的長孫出生了!
對這個“自帶天命”的孫子,朱棣自然是高看一眼,再加上,朱瞻基長得濃眉大眼,很有王者風範,所以,朱棣不管是上朝理政,還是出戰迎敵,都會帶上朱瞻基,他要親自培養這位繼承人!
解縉的話,徹底點醒了朱棣:只有傳位給朱高熾,好聖孫朱瞻基才有可能繼承大統啊!
1404年,朱棣正式下令,立皇長子朱高熾為太子,次子朱高煦為漢王,就藩雲南。
對這個結果,朱高煦非常不滿,自己勞苦功高,難道還比不過一個生性懦弱、笨拙跛腳的胖子嗎?
2、野心勃勃、拒不就藩
眼看大勢已定,可朱高煦偏偏不信邪,鐵了心要跟哥哥爭奪太子之位。
朱棣多次催促朱高煦前往外地就藩,可他以“雲南偏遠”為由,就是死賴著不肯走,也許是對這個兒子心有虧欠,朱棣默許了朱高煦的行為。
一棵禍根就此種下。
不久,朱高煦又請求增加兩個護衛,還常常對左右說:“我這麼英明神武,難道還不能做秦王李世民嗎?”
朱元璋大封藩王時 ,曾設定親王護衛指揮使司,給每個藩王設定了三護衛,一戶衛人數在3000——20000人不等,漸漸地,這些護衛就成了藩王的私人武裝,其中實力最強的,當屬寧王朱權的“朵顏三衛”。後來,這支武裝又成了燕王朱棣起兵靖難的主力。
由此可見,此時的朱高煦,完全有吹牛的資本,後面有老子撐腰,手裡又有大把的武裝,所以,他時常挑撥是非,根本不把太子放在眼裡。
但執念太深,終成魔障。
朱高煦只記得秦王李世民殺了太子李建成,卻忘了,李世民還幹了一件事:逼迫父親李淵禪位,自己做了皇帝。
朱高煦想做李世民,朱棣卻不想做李淵。
1415年,朱棣對這個兒子忍無可忍,將他改封到了山東青州。誰知,朱高煦以“青州地貧”為由,還是不肯就藩。
朝中議論紛紛,朱高煦的奪嫡之心,已人盡皆知。
太子侍講楊士奇,不忍見朝堂形勢惡化,對朱棣直言不諱:
“漢王一開始被封到雲南,不願意去,改封到青州,又不願意去,他的心思一看就知道,不用臣說破,希望陛下早做準備,妥善處理,這樣還能保全父子之間的恩情。"
朱棣痛下決心,勒令朱高煦必須離京就藩。
朱高煦不甘心地走了。
臨走前,他私募了3000精兵,用御用車馬裝點了二十多車行禮,一路上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連前去勸阻的北京兵馬指揮使徐野驢也給殺了。
1416年10月,得到訊息的朱棣,大為震怒,當即下令錦衣衛,將漢王押解回京,並褫奪了他的封號、官服,準備將其廢為庶人。
朱高煦惶恐不安,就在這時,太子朱高熾痛哭流涕,極力為弟弟開脫,並將罪責攬在了自己身上,朱棣心有不忍,只得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最後,朱高煦只被削去兩護衛,改封到樂安。
按說,朱高煦剛吃了教訓,該消停了吧。
不,生命不息、折騰不止。
朱高煦的一生就是用來詮釋這句話的。
3、新帝登基、起兵造反
1424年7月,朱棣在北伐途中駕崩,47歲的太子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
與此同時,遠在樂安的朱高煦,一面派心腹火速入京打探訊息,一面積極準備謀反。
朱高熾對此好像並不奇怪,畢竟弟弟這些年,一直有個皇帝夢。
有句話說:最是無情帝王家,可朱高熾這位皇帝,出人意料地上演了一出溫情的戲碼。
朱高煦被召回京城,不僅受到了盛情款待,每年俸祿還增加了二萬石,賞賜的金銀珠寶更是琳琅滿目,數不勝數,就連家裡那幾個不成器的兒子,也個個得到了“郡王”的爵位。
一個造反失敗的人,竟能得到如此禮遇,古今中外,大概也就朱高煦一人有這福氣了!
“高煦亦日遣人潛伺京師,幸有變。仁宗知之,顧益厚遇。遺書召至,增歲祿,賜賚萬計,仍命歸藩。”——《明史》
朱高熾對這個不老實的二弟,可以說是以德報怨、仁至義盡了,可朱高煦充分發揚了“不到黃河不死心、不撞南牆不回頭”的死磕精神:我就不信這輩子我當不了皇帝!
1425年,登基僅10個月的明仁宗朱高熾,突然病逝,朱高煦欣喜若狂:終於等到機會了!
正在南京忙遷都的太子朱瞻基,緊急趕往北京奔喪。朱高煦在山東境內埋伏了大量兵力,準備半路截殺朱瞻基。
20天后,朱高煦沒有等來侄子,卻等來了一個令人大吃一驚的訊息:皇太子朱瞻基已順利抵京,登基稱帝了!
這,就是明宣宗。
朱瞻基繼承了父親的“懷柔”政策,對叔叔們大加賞賜,對朱高煦更是另眼相待。
凡是朱高煦上的條陳奏摺,朱瞻基一律准奏,還專門回信答謝二叔的諫言。
為此,朝中大臣非常不解,朱瞻基解釋說:
“皇祖父曾告諭先帝,說二叔有異心,要防患於未然。可先帝還是厚待二叔,現在二叔能對朝政提出建議,可見他已痛改前非、不似從前一樣行事了。”
可朱瞻基看到的,只是朱高煦刻意展現出的一面。
“高煦日有請,並陳利國安民四事。帝命有司施行,仍復書謝之。凡有求請,皆曲徇其意。高煦益自肆。”——《明史》
1426年7月,不甘寂寞的朱高煦又反了。
朱瞻基秉著“和平解決”的原則,派中官侯泰前去當說客,希望二叔能看在侄子的面子上,迷途知返、懸崖勒馬。
朱高煦笑了:父親當年就是趕跑侄子,才當上了皇帝,這一優秀的“家族傳統”,到他這,可不能斷了。
想到這,朱高煦當著侯泰的面,檢閱了自己的兵馬,還居高自傲地說:
“你看看我計程車兵,兵強馬壯,想橫行天下一點也不難!當年,成祖聽信讒言,削去我的護衛,把我封到樂安。仁宗也用金帛糊弄我,我怎麼可能長居於此地?回去告訴你的主子(歸報爾主),把那些煽動他的奸臣抓來送給我,然後,我再和他接著談(徐議我所欲)。”
朱瞻基和談的願望落空了。
不久,朱高煦以“靖難”為名,準備舉兵。
一樣的身份、一樣的藉口,只是結局完全不同了。
朱高煦沒有朱棣的雄才大略,朱瞻基也不似建文帝那樣昏庸懦弱。
他,是朱棣欽點的繼承人, 12歲被立為皇太孫, 26歲即位稱帝 ,是大明朝甚至是歷史上少有的全能皇帝,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
面對叔叔的執意叛亂,在老臣楊榮的建議下,朱瞻基決定御駕親征。
10天后,朱瞻基親率5萬大軍,駐紮在樂安城外。
在圍攻前,朱瞻基又好意給二叔送了一封信:
“張敖失國,始於貫高;淮南被誅,成於伍被。今朝廷大軍壓境,你只要交出慫恿謀反之人,朕就可免除你的過失,恩惠禮遇與原先一樣,不然的話,一旦開戰,你必然被擒,或者你的部下把你當成奇貨,綁了獻於朕,到那時,你後悔也來不及了。"
一直到這時,朱瞻基還給二叔留了面子,認為他只是受人蠱惑,才會選擇造反。
“朕惟張敖失國,始於貫高;淮南被誅,成於伍被。今六師壓境,王即出倡謀者,朕與王除過,恩禮如初。不然,一戰成擒,或以王為奇貨,縛來獻,悔無及矣。”——《明史》
朱高煦動搖了,從這一點來說,他和父親朱棣還差得很遠,他有的只是野心,絲毫沒有配套的決心。
部將王斌見狀,立即對漢王大喊道:“寧可戰死,絕不做俘虜!”
“寧一戰死,毋為人所擒。”——《明史》
朱高煦大為所動,當即表示血戰到底,人在城在!
可一轉身,朱高煦就踏上了一條小路,溜出城,向皇帝投降去了。
叔侄二人正式會面,朱瞻基沉默不語,只是給叔叔拿出了成沓的彈劾奏摺,裡面清一色全是“請誅漢王”之語, 朱高煦面如死灰,一再叩首道:“臣罪萬萬死,惟陛下命。”
朱瞻基和他父親一樣,也是個厚道人,事情鬧到這份上,他也只是誅殺了二叔的700多名同黨,將朱高煦廢為庶人,圈禁在北京西安門內。
接下來,庶人朱高煦因為一個舉動,又讓歷史記住了他的名字。
4、困獸猶鬥、自尋死路
1426年10月6日,朱瞻基來到西安門內,探望二叔朱高煦。
眼看大侄子就要來到跟前,朱高煦故意伸出一隻腳,將朱瞻基絆倒在地。
堂堂一國之君被如此戲弄,朱高煦很得意,但,朱瞻基很生氣。
多年的恩寵,讓朱高煦誤以為自己無論怎麼胡鬧,也死不了,可這次,他想錯了。
盛怒的朱瞻基,立即命人用一口300斤的大銅缸把朱高煦罩住,可朱高煦這廝,竟當場秀起了肌肉,把銅缸頂了起來。
朱瞻基的耐心徹底到頭了,他再不願與這位叔叔鬥智鬥勇了,於是,他發出了最後的指令:缸上覆滿炭火,燒死朱高煦,諸子皆處死。
帝一日欲往視高煦,左右止之,不聽。及至,熟視久之。高煦出不意,伸一足,勾帝仆地。左右亟扶起,乃命壯士舁銅缸覆之。缸約重三百斤,高煦項負之,輒動。帝命積炭缸上燃之,逾時火熾,銅鎔,高煦死,諸子並死。——《明史紀事本末》
朱高煦,就這麼徹底敗在了侄子手裡。
一代明君朱瞻基,為什麼要暴力殺死親叔叔?
由上可知,明宣宗朱瞻基並不是一個殘暴的皇帝,他為什麼要活活烤死親叔叔,並滅了叔叔一門呢?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明宣宗朱瞻基與親叔叔朱高煦的恩怨由來已久。
明成祖時,朱高煦和哥哥朱高熾奉命前去拜謁孝陵。
朱高熾是個體重200多斤的大胖子,而且有點跛腳,所以走路時,需要兩個人攙扶,饒是如此,朱高熾還差點跌倒。
緊跟其後的朱高煦,非但不上前攙扶,還冷嘲熱諷道:“前人跌倒,後人知警。”
其意不言自明:他朱高煦可隨時取而代之!
關鍵時刻,隨行的朱瞻基應聲說道:“更有後人知警也!”
三人鬥法,誰知竟一語成讖。
“嘗以成祖命同仁宗謁孝陵。仁宗體肥重,且足疾,兩中使掖之行,恆失足。高煦從後言曰:前人蹉跌,後人知警。皇太孫應聲曰:更有後人知警也。”——《明史》
朱瞻基對二叔朱高煦的諸多行為和想法,早已瞭如指掌,他本不想對二叔趕盡殺絕,奈何朱高煦沒有當皇帝的命,偏要做當皇帝的夢。
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朱高煦死後,朱瞻基曾昭告天下,稱:“漢王自絕於天,朕不敢赦。”
靖難之後,整整25年,朱高煦不是在造反,就是在造反的路上,朱高煦一門被滅,完全是他咎由自取、自食惡果。
第二,殺一儆百,為了更一步削藩。
朱棣之所以“起兵靖難”,就是因為,藩王實力太強,建文帝逼不得已,只能削藩。
而朱棣即位後,仍允許藩王保留護衛,這對皇帝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朱瞻基之所以拿最囂張的漢王開刀,就是為了震懾其他藩王,繼續削藩。
宣德元年,朱高煦被滅門後,晉王朱濟熿因勾結朱高煦,被廢為庶人;
宣德二年,趙王朱高燧因參與過朱高煦謀反之事,整日戰戰兢兢,於是,主動辭去“中護衛和千戶所官軍”;
宣德四年,秦王朱志主動辭去三護衛;
宣德五年,楚王朱孟烷主動辭去兩護衛;
宣德六年,蜀王朱友堉主動辭去兩護衛;
宣德七年,肅王朱贍焰主動辭去兩護衛。
除此之外,朱瞻基還更改了朱元璋留下的一條祖制:不許宗室成員在朝中做官。
”當時大臣倡為疏忌宗室之說,遂廢出仕之令”。——《明史》
從此,大明藩王再也無法成為朝廷的心腹大患。
朱瞻基的削藩,相較於前人來說,無疑是最徹底的。
總結:
人一旦成為慾望的奴隸,就永久也擺脫不了了。
朱高煦,用一生說明了這一真理。
他身有軍功,父親虧欠於他,兄長厚待於他,只要自己做的不過火,守著一方土地,做個富貴王爺,那是綽綽有餘的,可他偏偏放著眼前的安穩不要,竟去學父親,搞謀反篡位!
可惜,他只學到了父親的勇武,卻無半點父親的謀略。
當能力撐不起野心,註定是個悲劇。
朱高煦給我們上了多麼生動的一課啊!
-
17 # 讀書悟道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起兵造反,不久即投降。之後被囚禁,一日,明宣宗朱瞻基突然駕臨,將新皇叔扣在一口銅缸內,並用炭火燻烤,將朱高煦活活烤死。
那麼,朱高煦究竟犯了了什麼罪,何以遭到朱瞻基如此殘忍的報復呢?其實離譜的不是明宣宗,恰恰是朱高煦本人。
劇照
朱高煦是誰?
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不喜讀書,性兇悍,粗魯輕佻,朱元璋在世時就很討厭這個孫子。
朱元璋死後,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攻破南京城,建文帝失蹤,他登基做了皇帝。之後立世子朱高熾為太子,永樂二十二年七月,朱棣北伐病逝途中,此後朱高熾即位,改元洪熙,是為明仁宗。
朱高熾繼位後,弟弟朱高煦就蠢蠢欲動,派遣自己的兒子朱瞻圻及心腹潛伏於京城,伺機作亂。
當仁宗知道這一切後,不但沒有歸罪朱高煦,反而還給他加了俸祿,賞賜寶物無數,甚至還封其子朱瞻坦為世子,其餘兒子也都封了郡王。
然而仁宗對朱高煦的優待,並沒有換來弟弟的安分守己,他回到樂安後,對皇位的覬覦一刻也沒有停止過。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熾病重,不久去世,在位不到一年,終年48歲。之後太子朱瞻基即位,改元宣德,是為明宣宗。
此時的朱高煦認為,自己的機會來了。他原本想在半路設伏,截殺朱瞻基。因為仁宗病逝時,朱瞻基正在忙著遷都回南的事情,父親突然離世,他只能匆匆趕回北京。
但此事對於朱高煦來說,也是一樣的倉猝,由於沒有準備好,所以也就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朱瞻基當了皇帝之後,對兩位皇叔朱高煦、朱高燧,像父親在位時一樣,對他們的賞賜多於其他王府。
朱高煦表面也十分感激皇帝,經常給宣宗提一些治國的建議。對此,朱瞻基也大都予以實施。朱高煦見宣宗這麼好糊弄,其做派也就更加的驕橫狂妄起來。
實際宣宗對這位叔叔一直很警覺,早在他還是皇太孫的時候,朱元璋就曾告誡過朱高熾父子,說朱高煦有異心,但他認為其父對皇叔以禮相待,他也不願壞了規矩,寧可他負我,不願先負他。
事實也的確如此,朱高煦享受著優厚的待遇,但卻在背地裡夜以繼日地籌劃造反。他鍛造兵器,招募壯丁,放出死囚和那些亡命之徒為他賣命。
他搶奪百姓和州府的馬匹收為己用,編立了五軍四哨,任命一批官員,串通山東都指揮,做好準備後,於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高煦起兵造反了。
得知皇叔造反後,宣宗還是忍而不發,而是派太監侯泰給朱高煦送了一封信,信中都是勸勉的話。
朱高煦看了信後,厲聲斥責侯泰,說他靖難起兵功勞最大,太宗(成祖)聽信讒言,將他貶到樂安,仁宗又用金錢來糊弄他,現在的皇帝又叫他守好為臣子的本分,他怎麼能這樣一輩子窩囊下去呢?
侯泰歸京後,宣宗詢問朱高煦的兵力情況,侯泰竟然不敢以實相答。此後朱高煦很是囂張,他給公侯大臣寫信,以“靖難”為藉口,列舉了各大臣的罪狀,大學士夏原吉排在首位。
至此,宣宗不得不相信,皇叔朱高煦真的造反了。他原本打算派陽武侯薛祿率軍討伐,但在首輔楊榮的極力主張下,他出其不意,御駕親征,以此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宣宗將朱高煦的罪狀申告了天地、宗廟、山川和百神,以鄭王朱瞻埈、襄王朱瞻墡留守北京,命陽武侯薛祿、清平伯吳成為先鋒,部署完畢後,宣宗率五軍將士出京,直奔樂安。
朱高煦初聞薛祿率軍,並不在意,認為其好對付,但當得知宣宗親征後,他就有些害怕了。
在此之前,宣宗還寫信給他,叫他好自為知,早點放下屠刀,但他沒有在意。如今五萬大軍兵臨城下,一個樂安城如何抵抗得了呢?
大軍抵達樂安後,便將全城圍了個水洩不通,並向城內發射神機銃箭,震懾叛軍,此後宣宗再次向城內射入了勸降書。
皇帝御駕親征,首先在人氣上就壓倒了朱高煦,其次軍隊配備也是一流水準,城內士兵很快就扛不住了,並且出現了內亂,朱高煦反而成了自家士兵的競相逐利的目標物,都想抓到他,獻給宣宗。
朱高煦狼狽之下,只好選擇投降。他出城走到宣宗帳前,俯首認罪。眾大臣都要求將他就地正法,但宣宗仍以厚德相待。
之後,朱高煦及其諸子都綁回京城,將他們廢為庶人,關押在西安門內,朱高煦夫婦住在逍遙城,飲食與往常無異。
朱高煦被囚禁之後,寧王朱權上奏請求赦免朱高煦父子,被宣宗拒絕了,朱高煦知道後,心裡非常不滿。
有一次,宣宗來探視皇叔,朱高煦卻視而不見,自顧自地坐著,宣宗當即斥責了幾句,待宣宗要走時,朱高煦卻出其不意地伸出一條腿,將宣宗絆倒在地。
宣宗大怒,積壓心中多年的怒火終於爆發了出來。他命人搬來一口銅缸,將朱高煦扣入其內。那銅缸重在這三百斤,朱高煦使出大力,竟然能撐起銅缸移動幾分。
宣宗見狀,命人拿火炭燻銅缸,沒過多久,銅缸就被炭火燒紅了,朱高煦也活活被烤死在銅缸內。
此事《明史》沒有記載,但在《國朝獻徵錄》中卻被記載了下來。
朱高煦死後,除朱瞻壑、朱瞻坦早卒外,其餘九子全部被殺,朱高煦一門全滅。那些參與謀反的大臣,如王斌、朱恆,以及天津、山東各地的640多人全部被處死,另發配邊關者達1500人。
在朱棣的三個兒子當中,朱高煦與他最像,甚至也效仿他企圖武力奪取皇位。但可惜的是,朱高煦只學到了朱棣的皮毛,而沒有學到精髓。
那麼,朱高煦為什麼非要造反呢?
朱高煦為什麼要造反?
明成祖的皇位是搶來的,在他起兵造反的過程中,次子朱高煦立功最多,多次解救朱棣於危難之中。
“成祖屢瀕於危者高煦力為多”,“帝許以事成,立為太子”,但是當朱棣當了皇帝之後,卻立了長子朱高熾為太子,由此引發了朱高煦的不滿,在他的心中種下了反叛的火種。
可以說,朱棣的出爾反爾是誘發朱高煦造反的主要原因。那麼朱棣為什麼選了朱高熾,而放棄了朱高煦呢?
朱棣有三個兒子,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按照封襲規定,親王的長子被稱為世子,親王的爵位也應由世子繼承。所以,朱高熾在幾歲時就成為皇室認可的世子。
朱棣在奪得皇位之後,按規定,世子理所當然應被立為太子,成為未來的合法繼承人,但朱棣卻猶豫了。
朱高熾身體肥胖,行動笨拙;又伴有殘疾,步履蹣跚,行動時常還要旁人攙扶,在儀容上不佔優。但其為人寬厚,性格柔弱,又是長子,在朝中也有不少支持者。
不過在這些支持者當中,肯定沒有朱棣,他本人更傾心於次子朱高煦。
他們父子之間經過靖難之役後,彼此之間的感情更加堅固,既是父子,也是戰友。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南下時,時年二十歲的朱高煦就追隨在他左右。
在經歷的百次大戰鬥中,朱高煦不畏箭矢,勇猛無比,並且在幾次慘烈的大戰中,他拼死保護朱棣,也是屢建奇功。
再加之,朱高煦長想及性格與朱棣相似,因此,朱棣有心棄世子,改立朱高煦為太子。朱高煦也仗著朱棣的寵愛,四處籠絡大臣,伺機奪取太子之位。
但是,有一個智者出現了,這個人就是解縉。他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讓朱棣做出了最後的決定,埋葬了朱高煦的美夢。
永樂元年(1403年)下半年,為了立儲之事,朱棣也召開過幾次高層會議,但朝中大臣分為兩派:一派認為朱高煦有戰功,應當立為太子;另一派認為長子當立,這是祖宗立下的規矩,否則會有後患。
支援朱高煦的一派也比較有意思,如淇國公邱福、駙馬都尉王寧都曾為朱棣奪天下立下功勞。而兵部尚書金忠同樣也是朱棣的追隨者,但他卻選擇了世子,因為他現在是朱高熾的追隨者。
到底該立誰?朱棣舉棋不定。永樂二年的一天,朱棣召集大臣在閱江樓舉辦筆會。事前,在朱棣的授意下,宮廷畫師畫了一幅《彪虎圖》。
畫面上有一隻健碩的大老虎領著三隻小老虎,盡顯父子間相親相愛的情景。朱棣命人將這幅圖懸掛起來,讓在場的大臣以此畫作詩。
大臣們一看此畫,便心知肚明,這是皇帝借畫自況。他在立儲之事上猶豫不決,想借此種方式,再次徵詢大臣們的意見。
很快,大臣們詩就作好了,朱棣一一觀看,其中有一首詩引起了他的注意,其詩為:
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
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
朱棣讀完此詩,再去看那幅畫,發現三隻小老虎雖然緊追大老虎,但唯有打頭的那隻眼神溫順而謙恭。朱棣不禁大受啟發,當即宣佈,立世子朱高熾為太子。同時,次子朱高煦被封為漢王,三子朱高燧被封為趙王。
一場立儲風波就此落下帷幕,但一場新的禍患也由此生根發芽。朱高煦雖然被封為漢王,但他的太子之心不死。
順便說一下,上述的題畫詩出自當時的文淵閣侍讀學士解縉。
明宣宗朱瞻基為什麼要殺死親叔叔?
一向以仁義示人的明宣宗,為何突然改變面孔,最終將皇叔朱高煦活活烤死。原因有三:
其一,為父報仇朱高熾雖然在位時間不長,但是他做太子的時間長達近二十年。在這二十年時間裡,他一直過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時不時受到朱棣的指責與謾罵,這其中就有來自朱高煦的陷害。
早在靖難之役時,建文帝使過一招離間計,他向當固守北平城的朱高熾寫信,以燕王之位做誘餌,勸其棄暗投明。
朱高煦得知此事後,馬上落井下石,向朱棣報告說世子與朝廷暗中勾結,有背叛的嫌疑。哪料朱高熾連信都沒拆,就派人將信連夜送給了朱棣,以此化解了這場信任危機。
永樂十四年,朱高煦趁朱棣去北平期間,在南京私下招兵三千,精選衛隊,操練水戰,甚至使用了皇帝的乘輿器物,其衛隊在京城大肆搗亂。
朱棣回來後,一怒之下要將朱高煦廢為庶人,此時是朱高熾站出來為其說話,並寫信勸其懸崖勒馬。
面對朱高熾的仁德,朱高煦又是怎樣回報的呢?如上所述,朱高熾剛繼位,他就尋思著要謀反了,而朱高熾仍舊一如繼往地給他以厚待。
朱高熾死後沒多久,朱高煦又捲土重來,朱瞻基也曾效仿父親予以厚待他,企料他終究還是反了,不僅如此,最後甚至還想謀殺宣宗。
即便再仁德的皇帝,也是皇帝,更何況朱瞻基看似文弱,但弱中帶剛,朱高煦一而再,再而三地挑釁皇權,最終導致朱瞻基對其痛下殺手,手段可謂殘忍,殘忍中也暴露出,宣宗有多恨這個皇叔,這其中必有報仇的快感!
其二,進一步削藩的需要朱高煦被宣宗滅門後,三皇叔朱高燧老實了許多。相比朱高煦,朱高燧相對低調一點,早在朱高熾即位之初,他就主動提出削解府中的兩支護衛,僅留一支。
待到朱瞻基即位後,他又將自己的八百餘石王府祿米交納給朝廷,以示忠心。對於一個如此“忠心”的皇叔,朱瞻基還是下不去手的。
但宣宗仍對這個皇叔仍舊不放心,怎麼辦?待朱高煦的案子辦結後,他把朱高煦的供詞,以及大臣們彈劾他的那些奏疏都拿給朱高燧,上他仔細審閱,琢磨其中意味。
朱高燧很快領悟到皇帝的用意,馬上向新天子寫信,再次請求將府中剩餘的那支護衛隊也撤掉,以此來贖買餘生的平安。
宣德六年(1431年)八月二十六,朱高燧壽終正寢,也算得一善終。可以說,在那個年月,藩王能老死也是一種奢侈,並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到的。
朱元璋開國之後,藩王問題一直尾大不掉。到了朱瞻基時代,在相繼對兩位皇叔處理之後,其他藩王已經坐不住了。
明宣宗使用懷柔政策,軟中帶硬,對其他藩王進行了“敲打”。這一招還挺有效,除了朱高燧這外,另外四位親王秦、夢、蜀、肅也都主動提出要解除自己的衛隊。
就這樣,明宣宗朱瞻基恩威並施,終於解決了明朝的藩王問題,而宣德一朝也終於由亂轉治,一個勃勃生機的時代正在悄然走近。
綜上所述,明宣宗朱瞻基誅殺親叔叔,他們之間的恩怨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朱瞻基在剿滅朱高煦的同時,也找到了治癒帝國弊病的良藥,可謂一舉兩得。
回覆列表
朱高煦的一記掃堂腿,雖然將朱瞻基絆倒了,但也將自己變成了烤肉!一代明君朱瞻基,也因此落了個殺害親叔叔的惡名!
要說明朝的眾多藩王中,死的最憋屈的,莫過於漢王朱高煦,朱高煦本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跟隨朱棣靖難,立下了不少功勞,人長得也帥,更重要的是,深得朱棣喜愛,這樣的藩王,怎麼會落了個被侄子朱瞻基變成烤肉的結局呢?其實總結一句話就是,不作就不會死!
1、朱高煦對皇位有一種執念說實話,朱高煦還是有幾把刷子的,並非某些史料中描繪的那樣愚蠢無知,單單就從他在靖難中曾兩次救朱棣與危難之中,就可以看出朱高煦尤其在領兵大戰這一塊,是完全繼承了他的父親朱棣那種有勇有謀的。
白溝河一戰,若非朱高煦及時趕到,恐怕朱棣早已就吃牢飯去了;東昌之戰,朱棣面對長江天險和盛庸的圍攻,已經有與建文帝議和的心思,幸得朱高煦帶領蒙古騎兵一舉攻破防線,朱棣才得以渡江拿下南京!
此番種種,就足以證明朱高煦是一個有勇有謀之人,但為何最終卻落了個如此結局呢?
只因為朱棣的一句話:勉之!世子多疾!
其實這句話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朱棣也沒有向朱高煦承諾什麼,但在朱高煦聽來,意義就不一樣了!
這分明就是要傳位給自己的暗示啊!於是,朱高煦更加勇猛的投入了戰鬥,開玩笑,這打下來的天下,都是自己的。
但結果,最終的皇位繼承人是自己的哥哥,那個又肥又瘸的人,朱高煦心裡那個不平衡啊!憑什麼?自己長得比他帥,又能打仗,怎麼皇位就是他的了?就憑他比自己早生幾年嗎?
但是,事實就是如此,朱高熾成了太子,即便是朱高煦多次耍賴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悶悶不樂的朱高煦,只得就藩樂安,但那個執念,卻依然埋在心中。
在就藩後,曾經有那麼一個機會,差點改變朱高煦的人生,那就是朱棣遠征途中,病死在榆木川,但由於訊息封鎖的嚴密,朱高煦沒有得逞,最終還是讓朱高熾順利的登上了皇位,成為帝國新的掌管著。
2、朱高熾早亡,朱高煦卻還是沒有抓住這次機會朱高熾是個好皇帝,宅心仁厚,對待周圍的人非常好,但好人不長壽,登基僅僅一年有餘,就突發疾病而死,這個時候朱高煦的機會來了。
自大就藩樂安,朱高煦的眼光就一直停留在京城,父親朱棣的去世那次,朱高煦錯失良機,但是他知道,自己的大哥身體一直不好,早晚也是駕崩,於是,京城裡佈滿了朱高煦的內線,在不斷打探著朱高熾的情況。
在得知朱高熾駕崩後,朱高煦知道機會來了,這一次,看誰還能和我爭?
但是,他有一次失算了,自己的侄子朱瞻基,早早地就到了京城,正準備登基呢,這下,朱高煦傻眼了,爭不過自己的大哥也就算了,連自己的侄子都爭不過,這上哪說理去?
於是,朱高煦反了,想學著自己父親那樣,再上演一次靖難,可惜他忘了,朱瞻基不是建文帝,朱高煦也不是朱棣。
叛亂很快就被鎮壓,原本雄赳赳氣昂昂的朱高煦,低眉順眼的來到朱瞻基面前,一副任憑發落的樣子,朱瞻基也沒有和他廢話,直接將他這個叔叔給幽禁起來,帶到京城嚴加看管。
朱瞻基有沒有想殺朱高煦的心呢?我認為是有的,只不過礙於自己剛登基,如果殺了朱高煦,就會讓天下人指責,但此時不傻,日後不代表不殺。
在監牢裡,朱高煦還算老實,但在一次和朱瞻基的會面中,朱高煦幹了一件蠢事,直接斷送了他的性命。
本來這次會談氣氛還是比較和諧的,雙方交換了意見,侄子朱瞻基親切的詢問了叔叔朱高煦最近在牢裡的生活,吃的如何?住的如何?朱高煦也識趣的回答感謝政府,正是大侄子的照顧有加,最近吃的好住得好,還胖了幾斤,如果沒有那個意外,雙方將會在這種有好的氣氛中結束這次談話。
不知道朱高煦當時在想什麼,就在和朱瞻基談話的時候,突然來了一招掃堂腿,將朱瞻基給絆倒了,結果朱瞻基大怒,命人用一個重大三百斤的銅鼎將朱高煦給壓住,你說壓住你就老實點也好,結果他還不老實,竟然將銅鼎給頂了起來,這下,朱瞻基淑娜金華神一個廚子,命人在大鼎周圍佈置上火炭,並用重物壓住銅鼎,朱高煦就這樣變成了烤肉。
朱高煦當時為何要這麼做,我們已經無從得知,但是這樣一位能征善戰的藩王,最終的結局可謂十分可笑,這一切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朱高煦生生的把自己給作死了,放著好好的王爺不當,非要學別人去造反,如果不是他太過分,朱瞻基念在血緣關係上,也不會對他下此狠手。這一切,都是皇位惹的禍啊!老老實實當一個富貴王爺不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