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857797169671

    一、古代一般採用十二時辰計時法。中國古代紀時辰時,每個地支對應固定的一段時間(時辰)。中國古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個小時。每個時辰都有固定的地支作名稱,從夜間十一點算起,第一個時辰是子時,即為半夜十一點到一點。二、具體劃分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分別對應23時至1時、1時至3時、3時至5時、5時至7時、7時至9時、9時至11時、11時至13時、13時至15時、15時至17時、17時至19時、19時至21時、21時至23時。擴充套件資料古代有時也會採用“更”作為計時單位,相等於現代計時單位裡的2小時。“更”這個計時單位把晚上七點到第二天早上五點平均分為五更(等於現代計時單位裡的十個小時)。一更(初更)指戌時,即晚上七點到九點,稱為黃昏。二更指亥時,即晚上九點到十一點,稱為人定。三更指子時,即晚上十一點到第二天一點,稱為夜半。四更指丑時,即第二天一點到第二天三點,稱為雞鳴。五更指寅時,即第二天三點到第二天五點,稱為平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牌子的黃金價效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