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338718972581

    荒誕派戲劇

    後現代戲劇流派之一 。荒誕 (absurd )一詞由拉丁文(sardus)( 耳聾 )演變而來 ,在哲學上指個人與生存環境脫節。荒誕派戲劇一詞最早見於英國戲劇評論家馬丁·艾思林1962年出版的《荒誕派戲劇》一書。荒誕派戲劇的哲學基礎是存在主義,它拒絕用傳統的、理智的手法去反映荒誕的生活,而主張用荒誕的手法直接表現荒誕的存在。其藝術特點為:①反對戲劇傳統,摒棄結構、語言、情節上的邏輯性、連貫性。②常用象徵、暗喻的方法表達主題。③用輕鬆的喜劇形式表達嚴肅的悲劇主題。

    代表作家及代表作:

    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美好的日子〉(1961)

    阿達莫夫的《一切人反對一切人》(1953)、《塔拉納教授》(1953)、《大小手術》,

    尤內斯庫的《禿頭歌女》(1950)、《椅子》(1952),熱內的《女僕》(1947)、《陽臺》(1956)、《黑人》(1958)

    愛德華·阿爾比《誰害怕弗吉尼亞·沃爾夫》(1966)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寵物店市場的未來前途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