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學術界較多應用“冰山模型”對教師的素質或勝任力特徵進行分析。“冰山模型”從精神分析學派的冰山理論發展而來,由心理學家McClelland 1973年提出,認為個體素質可劃分為海平面的冰山上部分和深藏海平面下的冰山下部分。冰山上部分是外在表現,包括知識和技能,相對而言比較容易透過培訓來改變;冰山下部分是人的內在部分,包括社會角色、自我形象、特質和動機,不太容易觀察,也不太容易透過外界的影響而改變,但卻對人的行為表現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Spencer.L.M和Spencer.S.M(1993)透過20年的研究和應用,對麥克利蘭的冰山模型中冰山下部分進行了改進,認為冰山下部分是動機、特質和自我概念。“知識”、“技能”和“動機”的內涵與日常理解一致;“特質”指一個人的身心特徵,以及對情境與資訊的持續反應;“自我概念”指一個人的態度、價值觀、以及自我印象。冰山下部分的“動機”“特質”“自我概念”是一個人所具有的潛在特質,深層且持久,能預測一個人在複雜的工作情境及擔當重任時的行為表現。
當前學術界較多應用“冰山模型”對教師的素質或勝任力特徵進行分析。“冰山模型”從精神分析學派的冰山理論發展而來,由心理學家McClelland 1973年提出,認為個體素質可劃分為海平面的冰山上部分和深藏海平面下的冰山下部分。冰山上部分是外在表現,包括知識和技能,相對而言比較容易透過培訓來改變;冰山下部分是人的內在部分,包括社會角色、自我形象、特質和動機,不太容易觀察,也不太容易透過外界的影響而改變,但卻對人的行為表現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Spencer.L.M和Spencer.S.M(1993)透過20年的研究和應用,對麥克利蘭的冰山模型中冰山下部分進行了改進,認為冰山下部分是動機、特質和自我概念。“知識”、“技能”和“動機”的內涵與日常理解一致;“特質”指一個人的身心特徵,以及對情境與資訊的持續反應;“自我概念”指一個人的態度、價值觀、以及自我印象。冰山下部分的“動機”“特質”“自我概念”是一個人所具有的潛在特質,深層且持久,能預測一個人在複雜的工作情境及擔當重任時的行為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