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kamr38729

    簞食壺漿《孟子·梁惠王上》:“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簞食壺漿”的“食”要讀成sì,去聲。結構與“鼎鐺玉石,金塊珠礫”相同,為“[簞]食[壺]漿”,即“[以]簞(盛)食,[以]壺(盛)漿”。“食”讀成sì,屬於破音異讀,即名詞活用為動詞後讀成去聲。“簞食壺漿”的“食”讀成sì,與“食馬者”中的“食”讀為sì不盡相同。《詩經·小雅·魚藻之什》:“飲之食之。教之誨之。”韓愈《馬說》:“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戰國策·齊策》:“左右以君賤之也,食(sì)以草具。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左右以告。孟嘗君曰:“食(sì)之,比門下之客。”《魚藻之什》、《馬說》和《馮諼客孟嘗君》中的“食”讀作sì,屬於名詞活用為使動詞。均作“給他(它)吃”解,如為動物便可直接解作“喂”。而“簞食壺漿”中的“食”讀作sì,則是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古漢語的異讀主要有三類:一是古音異讀,如“遠上寒山石徑斜(xia)”,一是通假異讀,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yue)乎”,一是破音異讀,即詞類活用後讀成去聲,古稱“讀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