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的翻譯
農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懸,照亮半截牆壁,桂樹的影子交雜錯落,微風吹過影子搖動,可愛極了。
二、出處
出自明代文學家歸有光的《項脊軒志》。
三、賞析
全文以作者青年時代朝夕所居的書齋項脊軒為經,以歸家幾代人的人事變遷為緯,真切再現了祖母、母親、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達了作者對於三位已故親人的深沉懷念。全文語言自然本色,不事雕飾,不用奇字險句,力求樸而有致,淡而有味,營造出一種清疏淡雅的感覺。
擴充套件資料
一、創作背景
《項脊軒志》寫於作者18歲時,即1524年。其後作者在經歷結婚、妻死等人生變故後,又在1539年為這篇散文增添了補記,描寫了對親人的懷念之情。
二、作者簡介
歸有光,明代官員、散文家,字熙甫。嘉靖十九年舉人,會試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60歲方成進士,歷長興知縣、順德通判、南京太僕寺丞,留掌內閣制敕房,與修《世宗實錄》,卒於南京。歸有光與唐順之、王慎中並稱為嘉靖三大家,著有《震川集》、《三吳水利錄》等。
一、“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的翻譯
農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懸,照亮半截牆壁,桂樹的影子交雜錯落,微風吹過影子搖動,可愛極了。
二、出處
出自明代文學家歸有光的《項脊軒志》。
三、賞析
全文以作者青年時代朝夕所居的書齋項脊軒為經,以歸家幾代人的人事變遷為緯,真切再現了祖母、母親、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達了作者對於三位已故親人的深沉懷念。全文語言自然本色,不事雕飾,不用奇字險句,力求樸而有致,淡而有味,營造出一種清疏淡雅的感覺。
擴充套件資料
一、創作背景
《項脊軒志》寫於作者18歲時,即1524年。其後作者在經歷結婚、妻死等人生變故後,又在1539年為這篇散文增添了補記,描寫了對親人的懷念之情。
二、作者簡介
歸有光,明代官員、散文家,字熙甫。嘉靖十九年舉人,會試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60歲方成進士,歷長興知縣、順德通判、南京太僕寺丞,留掌內閣制敕房,與修《世宗實錄》,卒於南京。歸有光與唐順之、王慎中並稱為嘉靖三大家,著有《震川集》、《三吳水利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