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渭畔逸人1

    不請自來!

    看到這個問題,自己深有體會。

    我們村子叫張家村,但是張姓特別少,四五千的村子,只有不到十戶人家姓張。五大姓裡面沒有張姓,而是周,嶽,馬,郭和馮姓。小時候也覺得奇怪,明明沒有張姓,為什麼叫張家村?

    後來聽村子裡的老人講,我們這個村子,以前的地主姓張,全村的土地基本都是張家的私人財產,而其他姓氏,大多都是給人家打長工的了,才有了這麼多姓。

    而且,張姓地主不光只有村裡的土地,就連我們縣城的幾條主幹道,南大街,北大街,西大街都是人家的房產,真的是財大氣粗,家產萬貫,富甲一方的大戶,所以村名就叫張家村!

    解放後,因為他們地主成分不好,被沒收了家產,地產,平均了地權,其他姓氏才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之前,一直聽說他們祖輩富得流油,現在日子過的恓慌。

    前幾年,人家家裡建房子,在拆老宅子的時候,牆裡面,房頂,都挖出來了很多袁大頭,還有當時的金圓券什麼的。人家家裡打井的時候,打到一半,打不下去了,後來發現,一堆銀元寶,幾十塊上百塊呢,看來,張姓人家,富甲一方,確實是名不虛傳。

  • 2 # 董江波

    像問主所說的河南滑縣大呂莊村,明明村莊以“呂”姓為莊,但呂姓人,卻只有一戶,或幾戶的情況,在全國農村地區,不在少數。

    第一,國內以姓為村名的村莊,實在太多,你隨便舉十幾個村名,就有超過一半,是以姓為名。

    第二,以姓為名的村莊,肯定是該姓氏的先人們,聚住在這裡,建立的這個村莊,後來,以此為基礎,慢慢發展壯大了。

    第三,這世上,有盛傳千年,甚至幾千年的大家族,但大部分家族,都熬不過時間。由最初的人丁興旺,變成了後人寥寥無幾,甚至沒有後人。但同時,又有大的家族興盛起來,這跟國家和歷史的興盛和衰亡是一個道理的。

    因此,現如今,既有以姓為村,該姓在村莊裡佔主導的大量村莊;當然,也有以姓為村莊名,但該村,卻不再有該姓的大量村莊。

    但村莊名稱形成,是一個少則上百年,多是千年的過程,約定俗稱,就算該村沒有該姓氏了,但村名,肯定不會改了。

  • 3 # 悠然見東山

    我們村雖然以姓氏歐字開頭,但真實情況是我們村連一個姓歐的都沒有,而且村裡的姓氏比較雜,大概有七八個姓氏,從記事起就沒聽過歐姓人。

    據說若干年前,村裡住著歐姓農民,歐姓村民的土地被鄰村惡霸霸佔,於是歐姓農民只能給鄰村惡霸打工,但這樣的勞作根本養活不了家人,當時歐姓農民實在沒有活路了,村長便在一天夜裡領著全體歐姓人搬走了。

    於是歐家村成了空村,後來我們村最大姓氏蘭姓和張姓祖先從外省市逃荒來到這裡,然後定居下來,這是一個三面環山的村莊,整個村莊地勢呈現鳳凰形狀,後來有一個雲遊四海的和尚說村裡地處風水寶地,將來會成為富裕村莊,還真是,我們村從八十年代末,經濟發展迅速,如今村民們過上了小康生活。

    我們村前面的潘家村,也和我們村一樣,沒有一戶潘姓人家,據說原來的潘姓農民人丁單薄,有些因為特殊情況走出去沒再回來,有的家中只有閨女,用老話來說是斷了根,最終村裡連一戶潘姓農民沒有。

    我們村有這樣一家人,姓孫,原本家裡人丁興旺,有四個兒子一個閨女,後來四個兒子都結了婚,有了仨孫子仨孫女,但是等老太太癌症去世了,四個兒子在十幾年時間裡先後生病也都沒了,於是這樣的一戶孫姓人家的四個媳婦入贅了四個女婿,每年春節閤家團圓時,入贅的四個男人一起喝酒,笑著說:咱弟兄四個四個姓氏,就是沒有一個姓孫的。

  • 4 # 齊東晏子

    中國很多地方的農村村名,都是以姓氏命名的。這種以姓氏命名的村莊,有兩種情況,第一種就是以建村姓氏命名,當初的佔村戶,以其姓氏命名居住地,因而稱為王家疃、李家莊、蔣家坡等。而另一種情況,是以村裡的大戶或者勢力大的姓氏命名,這種命名多是有所演變的,開建以建村姓氏命名,後來新遷入戶逐步人丁興旺,成為大戶,或者某一姓氏出了達官貴人,在村莊具有絕對勢力,於是以勢壓人,以其姓氏改了村莊的名稱。如我們本地有個村子,本來初姓建村,稱為初家莊,後來丁姓人家考取進士,以勢改村名為丁家莊子。

    其實,這種現象是非常正常的,並不是怪現象。因為人口從來都是流動的,百姓說法,樹挪死,人挪活,當人們在一個地方生存有困難時,往往就會移往他處另謀生路,這種人口的流動,叫做機械變動。這種機械變動,有的是政府組織的,比如明初的大規模移民;有的是百姓自發的,比如闖關東,比如走西口,比如下南洋。建村的姓氏,因為歷史最久,經歷的朝代最多,所以遷徙的機率也最大。所以,建村姓氏的消亡或者人口稀少,本來就是正常的。

    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影響人口發展的兩大原因,一是戰亂,二是瘟疫。翻開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王朝幾百年,期間也往往不斷爭鬥不斷內亂,而一個朝代的末期,往往就是戰亂頻仍,民不聊生。這種戰亂,或者導致民眾死亡,或者導致民眾逃亡。而舊社會缺醫少藥是正常現象,每逢瘟疫流行,往往死者無算。比如這些新冠肺炎,如果在舊社會,很可能造成人口銳減。在舊社會的瘟疫中,經常會出現絕戶絕村的現象。這就導致一些村子,原駐民消失,而後來遷入的村民,無意更改村名,借用原來的村名發展至今。

    極個別情況下,佔村的姓氏有時候會感覺是村子的開拓者,遇有後遷來的姓氏,往往相處不夠友好,而後來姓氏眾多,會聯合起來與之爭鬥,使佔村戶無法立足,最後遷走。例如我們這兒有個村子,叫大疃,是從“奪疃”演變而來,就是原姓氏被後來戶趕走奪疃,因而村名奪疃,因為不雅後改為大疃。

    總之,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人口的遷徙變化和自然變動,都是非常正常的。建村姓氏在漫長的歷史中,因為某種原因,遷徙或者絕戶,完全是自然現象,沒有必要大驚小怪的。

  • 5 # 藝術北京創意匯

    看了多位朋友的回答,大家基本還是從自身或附近村莊的經驗來講的。作為民俗研究者,我覺得應該從古代村莊形成的原因和村名的命名方式開始講:

    中國古代,其實就是農業文明時期,村莊的形成,是和農業生產有很大的關係。如果能進行農業生產,首先要有水或者井,並且有良田。

    在古代村莊的命名中,村和莊是不一樣的。“村”一般是指大家自然聚到一起居住的地方,一般各種姓都有;而“莊”有莊園的意思,一般是以當地大戶命名。所你常能看到張莊王莊,很少見到張村、王村,頂多是在“莊”後面再加一個“村”字,例如:張莊村,王莊村。

    以當地大戶姓氏命名

    這種以大戶命名的最著名的村莊應該是《西遊記》裡的高老莊了。原因很簡單,就是這個村子的所有地或絕大多數土地都是高太公的,絕大部分的其他居民都是高太公的佃戶。叫這個地方為“高老莊”,就像電視上經常看到的“某公館”是一個意思。

    同樣的道理,如果這個村是有兩個不同姓的人家購買的土地,一般就會用兩個姓氏來共同命名。這個形式命名最有名的是“白鹿原”,就是因為住著白、鹿兩家大戶,但拜的是白家祠堂。

    如果後來這個地主家敗落了,把土地賣給了另外一個姓的人家,基本就要重新改名。但是,如果是賣給了不同姓的很多人,一般不改名。

    這就是你會看到大呂莊有無數種姓其他姓的,但很少看到一個張莊大部分是姓王的。

    當然也會有例外,如果在建國後消失的地主,一般村名命名不會改變。

    以自然風景命名

    例如有一條小河或小山,上游的叫“上莊”,下游的叫“下莊”,河南的叫“河南”,而且,在傳統命名,河北面的叫河北。

    以古代建築命名

    這裡說的古代,指的是比命名是更古的古代。古代戰爭頻繁,往往一個村莊的人都會逃難離開。戰爭結束後,別的地方流浪過來的人一看“好啊,這裡有良田,我們就住這吧。”這種情況一般是好多姓的都有。住下了,就得給村子取名啊。剛才我們知道,這種很多姓一起來的地方只能叫“村”,怎麼叫呢?你看那個地方有一座不知道什麼時候修建的高樓,我們村就叫“高樓村”吧。如果那裡有座大壩,那我們就叫“壩上”或“壩下”“壩西”或“壩東”吧。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以樓、臺、壩等建築為名的村子。

    以歷史名人及其相關傳說、遺蹟命名

    這個也很容易理解,就是說這裡曾經出現過一個名人(可能是好人,也可能是壞人)。這種村莊的命名一般也和戰後遷徙有關。剛才說以古代建築命名的村子大多是原村人不在了,而這種以歷史名人命名的,大多是村莊裡的人還有一部分在。這些倖存的人會給新來的人講故事啊:那裡曾經挖出塊狗頭金,這裡就叫“掘金地”吧;那裡是一個王爺的墳子,就叫王爺墳吧。我們會在北京看到很多“王爺墳”“八王墳”“公主墳”這樣的地名。“墳”在古代有很多種名字,也可能叫“xx陵”。在山東、河南、蘇北一帶,“墳”還有一個稱呼叫“崮堆”,所以也出現了很多“張崮堆”、“李堌堆”這樣奇怪的村名。

    如果曾經有過一個將軍在這裡卸過甲不打仗了,就叫卸甲屯;

    如果李自成在咱這裡歇過腳,就叫“歇馬莊”;

    如果哪個大將軍在咱們村邊小河裡飲過馬,就叫“飲馬莊”……諸如此類。

    以村莊變遷狀態和村民精神命名

    這種命名方式一般是產生過在當地影響力大,又沒有產生廣泛影響的事件,就一般以這種方式命名。這種命名方式最有名的地方就是“六尺巷”。當然,六尺巷並不是村名,但是我說幾個村名,你一定聽說過:紅星村、建設村、新建村。我想總有一個村裡離你家不遠。

    一般,古代村莊主要大概有這幾種命名方式。所以,每一個村名其實都會有一個很好玩的故事。我小時候看過一本書,但忘了是哪個縣出的了,講的就是他們縣每個村莊名字的來歷,每個村名都有一個或幽默或感人或引人入勝的故事。

  • 6 # 天下之小

    村莊以某姓氏開頭,但是現在這個姓氏人口卻很少,如河北石家莊,姓石的人口並不多。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個原因比較複雜。

    根據分析大致有這樣一些情況,主要應該是歷史原因。

    一是有可能被命名的姓氏人口發生了轉移。尤其是在戰爭爆發時候,為了躲避戰爭帶來的傷害,該姓氏人口集體遷移到了別的地方。或者侵略方將村莊裡的人剿滅,只留下了小部分人。但村莊依然沿用原來的名字。

    二是該姓氏原先的人口比較發達,但後來因為生育疾病等原因,造成人口銳減,其他姓氏遷入以後,村莊依然使用原來的名字。

  • 7 # 愛茶者九號

    姓氏沒落的原因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百家姓大家都耳熟能詳,但現在中國的姓氏何止百種,不少孤僻字也被人們用在取名字當中。但一種姓氏的沒落,則可能是因為以下三種原因所導致的:

    天災人禍下的產物

    人口遷徙下的改變

    民俗文化下的轉換

    古時候農村或者說整個社會,廣大農民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沒有現在強。那時宗氏下的觀念必然導致農民來往的頻繁性,此時一場疫病,造成的可能就是“封門閉戶”,整個村子就只剩下少數人依舊活在其中。再者古時兵荒馬亂,村子能夠獨善其身的較少,但村子的叫法卻深深烙印在廣大農民的心中,無法改變。

    農村遷徙在古代和近代都發生了不少,特別是戰亂年代災民們的遷徙,為本地村落帶來的大量的人口。在這樣的情況下,姓氏增多代表著村子人口在不斷增加,由此使得本地是此姓氏的人口逐漸淡薄。當然也有因為災難而本地農民遷徙到其他的地方的,由此造成的依舊是姓氏的沒落。

    當然農村姓氏和人口的變遷較為複雜,我們不能夠簡單歸結於以上三個原因,就比如很多農村以姓氏取名,其實是因為此姓氏在當地有威望,而非姓這個的農民在村子裡人口最多。最後要說的是,咱們農民取名字也得好好講究講究,不能迷信,但也別出現“戴口罩”這樣的姓名。

  • 8 # 漫兮若兮

    我生活在皖北農村,村名鄭楊樓。顧名思義,村裡姓鄭和姓楊的是村裡的大戶。村子被一條溝分開,東面是楊樓,西面是鄭樓。我家姓朱,在村子裡是小戶,我家能落戶到這個村還要往前追溯七八十年吧,我爺爺的父親(我們老家稱老老爺)倒插門入的鄭家,所以才落戶到這裡。據奶奶說,因為老老爺是的手藝人,會造槍(應該就是打獵防賊用的土槍),那時候兵患匪患的,能造槍顯然受重視,加上會做生意,解放前家族也置了不少土地,還開了自行車行,現在看來也算有點牛逼吧。所以雖然我們在村裡小門小戶,受祖上蔭德,倒也不受欺負。

    溝西的鄭樓,目前仍是村中的絕對大姓,至少佔百分之九十以上。溝東的楊樓卻是張姓的天下,姓楊的人丁越來越萎靡。這裡有個有趣的故事。早幾十年前,東村幾乎都是姓楊的,後來楊樓來了一家姓單(shan)的。這個單姓,如果是放在中國其他地方可能就是個少見的姓氏,但是在我們皖北,這個姓就不那麼友好了。因為我們老家“閹”這個字讀作shan,就是農村給公羊去除睪丸的過程成為shan羊。自從東村來了這家姓單的,姓楊的越來越少,現在已經被姓張的超過了。不過姓單的倒也沒多,還是那麼幾家。

    雖然聽起來有點扯,但是這事卻不是我杜撰的。當然楊姓人丁不旺和姓單的有沒有關係,這隻有天知道了

  • 9 # 譚紹益

    我的發小六斤一家出走,讓我意識到一種怪異的氛圍。

    六斤他們村莊就是這種情況。

    這個村莊叫楊家灣,大概三五十戶人家,一個不大不小的村莊。楊家灣和我們村都在一條山谷裡,隔河相望,對面山腳飄來的炊煙,彷彿能聞到飯菜香味。兩個村聯絡比較緊密。楊家灣比我們村小,生產隊編在我們村大隊下面,作為第五小隊。學齡兒童也在我們村小學上學,所以大家比較熟悉。加上有幾個通婚的,兩個村莊親眷相連,親密無間,好似一個村莊。

    我和六斤很要好。有次他跟他爸爸來我們村碾米,我正在用力提裝滿穀糠的籃子,差點摔倒。六斤主動提議幫我抬回家,他走的時候,我給了他一個紅心番薯。後來上學我們在同一個班,經常一起玩。

    有一天放學,每個小隊的學生排著隊唱著“學習雷鋒好榜樣”,歡快地蹦蹦跳跳回家。我回到家時,發現六斤在我家屋外,撫弄著泛黃的軍綠色書包,不安地走來走去。

    我笑著問:“六斤,你幹嘛啊?”

    六斤一臉黯淡:“下個星期我不上學了。”

    我心裡一緊:“為什麼呀?好好的。”

    六斤咬咬牙:“我要去其它地方了。”

    我問:“這又是為什麼呀?”

    六斤帶著哭腔:“我也不知道。”

    我緊緊拉住六斤:“那什麼時候回來?”

    六斤嘆口氣:“明年吧。我爸說交公糧的時候還要回來。”

    後來,有天晚上我問我爸:“六斤家為什麼要走?”

    我爸說:“六斤家不是楊家灣的人。”

    我不禁詫異:“六斤不是姓楊的嗎?”

    我爸:“是的。可是楊家灣大多數姓鄧,六斤家是他爸倒插門過來的。”

    我好奇:“可是楊家灣為什麼不姓楊呢?”

    我爸壓低聲音說:“以前是姓楊,據說是姓鄧的霸佔了那個村,姓楊的就走了。”

    我腦子轉不過來:“六斤家就是以前被趕走的嗎?”

    我爸說:“不是。六斤家是上鄉楊家衝的,家裡兄弟多,加上窮,就倒插門過來。”

    我蹙緊眉:“那他們為什麼要走啊?”

    我爸摸了摸我的頭:“因為他家分不到田地,只好回到原籍。”

    我不解:“我們怎麼能分到田地呢?”

    我爸說:“我們是本地人,當然能分到。楊家灣不把六斤家當成本地人,分地受排擠。”

    我攥緊拳頭:“他們欺負人。”

    我爸拍拍我:“睡覺去吧。”

    過了很多年,有一次我從外地回來,在橋頭碰到六斤,差點認不出來。六斤頭髮蓬亂,穿著深色肥大的西裝,嘴角叼一根菸,後面跟著一個女人,衣服紅豔。六斤先認出我,低聲喚我的名字。我很高興,拍打著他的西裝,只會說著“六斤,你好呀”。六斤說,他婆娘是楊家灣的,現在他也在楊家灣落戶。六斤揚起手,有空去找我玩。我答應著,好啊。

    可是,再也沒見到六斤了。聽說他在上海打工,兒子出息了,大學畢業留在上海工作。

  • 10 # 清河揚帆

    這有什麼好奇怪?湖南省祁東縣的蔣家橋(地名),在這裡先後曾設立過公社、區公所、鎮政府,街道縱橫,人口稠密,但少有蔣姓。但是,為什麼又叫蔣家橋呢?那得從從前說起:

    從前,一條自西向東的江流穿過這個古老的小鎮,阻擋了南來北往的百姓,給當地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於是當地鄉紳召集大家議事,決定在此地修一座石拱橋,說幹就幹,一座嶄新的石拱橋即將橫跨江面。就在合龍峻工時刻,隨著陣陣悅耳的嗩吶聲,一頂花轎自北向南而來。修橋的工匠們見狀頓時發起了嬉鬧,一為首的工匠兩手往腰上一插,朝著接親隊伍朗聲笑曰:“此橋才剛合龍,你們的接親花轎就來了,可否賜些賞錢供我等喝杯茶水?順便沾點喜氣。”轎子在工匠們的嬉鬧聲中停了下來,只見轎簾一掀新娘款款走下,先是向工匠們道了個萬福,隨手捧出一綻銀子賜給工匠首領並鶯聲燕語般地吟詩一首:新娘踏新橋,千年古蹟萬年牢,新娘乘轎蔣家去,此橋宜名蔣家橋。工匠們聽了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蔣家橋,好!事後經瞭解是十里之外的大屋蔣家娶親。

  • 11 # 網路守夜人

    我對這個問題有過研究。在中國的許多地方,村莊的名字以姓氏開頭的現象非常普遍,如李家莊、張家村、王家寨、劉家壩等等,數不勝數。按一般人的理解,以某個姓氏為名的村莊,那麼這個村子就應該是以這個姓氏為主姓,姓這個姓氏的人口要佔大多數。事實也大體如此。

    不過事情總是有意外。我到過許多這樣的村莊,發現一些村莊裡面並不是這種情況。比如我們縣裡一個比較大的村子叫張家灣子,但是這個村寨裡姓張的人並不多,反而是姓王的佔了絕大多數。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呢?對此我專門進行過研究。原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這個自然村寨形成之初,最先到達這裡並定居的就是某個姓氏的人,他們當然首先會用自己的姓氏來為村寨命名。這樣的情況最常見。比如我們這裡有個叫吳家田壩的村莊,我到這裡進行調查時,全村姓吳的人家只有8戶,只佔本村總戶數的12%,其餘皆為其他姓氏。而姓氏戶數最多的則是張姓,佔全村總戶數的25%。

    經過請教村中長者以及檢視地方誌得知,這個村寨自然形成於明末清初,最先來到這裡的,是一家從江西移民過來的人,他們的姓氏就是吳姓。來到這裡以後,看到自然條件非常好,於是就在這裡駐紮下來,並以自家的姓氏吳,將這個地方命名為吳家田壩。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對這個地方的開發,越來越多的外姓人湧入這裡並定居下來。後來的人們就自然跟著叫這個村莊的原來的名字吳家田壩,於是這個名字就代代傳了下來。

    隨著更多的其他姓氏的人來到這裡定居,原先居住在這裡的吳姓人口反而在村裡佔的比例越來越低。所以到了現在,村裡的吳姓人家已經佔不了主流了,不過因為吳家田壩這個名字已經叫了幾百年,所以也就沒有人再重新為它命名。

    二是這個村莊原來是某個大戶人家的產業,為了顯示自己的對村莊的擁有權,將自己的姓氏為村莊命名也是一種常用的方式,後來大家習慣之後,村莊名稱也就沿用下來了。

    我到過一個叫易家莊的地方,這裡的自然條件非常好,村子也很大,全寨常住人口據說超過2000多人,應該是一個很大的自然村寨了。不過在這2000多人中,姓易的並不多不到100人。

    對這個寨子的來歷,我倒是很瞭解。因為我有一個好朋友的老家就是這個寨子。我曾經與他一起到過這個寨子很多次,也向他打聽過易家莊的來歷。

    朋友對我說,從他這一代往上數的十幾代祖宗,曾經花了大價錢把這個地方的土地全部買了下來。因此就把這個地方命名為易家莊。他的老祖宗們在這裡定居以後,由於土地多,當然就需要僱人來耕種。所以就有許多人前來給他們家當佃戶。為了方便耕作土地,這些人自然就會在村子裡住下來,當然修房子的地基也是他們家老祖宗的,算是租給這些佃戶。

    這些佃戶就這樣靠給他家種地在這個地方生存繁衍下去,一代代往下傳,所以人口也就越來越多。那為什麼作為地主的易家人,人口反而會越來越少呢?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得益於家中有錢,所以很多易家的後代就透過讀書進入官場,或者透過做生意進入商場,從而不斷地從這個地方走出去,走出去之後很多人便再也沒有回來,所以姓易的人在這裡反而變得越來越少。

    當然,經過幾百年之後,現在易家莊的土地已經不再完全是易家人的了。只不過村莊的名稱就這樣沿用了下來,並沒有人想去改動它。

    三是紀念某個人為村莊做出的巨大貢獻而以他的姓氏為村莊命名。這種方式也是很常見的。我到過一個叫胡家寨的小村寨。名為胡家寨,但整個寨子裡現在連一戶姓胡的人家也沒有。於是我就向寨子裡的老人們打聽這是怎麼回事。

    他們告訴我,其實這個寨子裡大部分人都姓王,按一般習慣應該叫王家寨才對。為什麼沒有一戶人家姓胡,而偏偏要把這個寨子命名為胡家寨呢?

    原來在兩百多年前,這個寨子所在地的周圍發生過一場比較大的瘟疫。當時這場疫病也傳到了寨子裡。正當全寨人束手無策的時候,有一天寨子裡來了一個江湖郎中,他看到寨子的情況,便明白了是怎麼回事。於是這個江湖郎中並沒有馬上離開,而是在一戶人家暫住了下來,並且開出藥方,讓寨子裡還沒有患病的村民上山挖草藥,他負責煎熬藥湯。就這樣,經過這個郎中的努力,寨子的瘟疫最終被完全控制住,並且保住了絕大多數村民的性命。

    瘟疫消滅後,這個郎中分文未取就離開了寨子。由於這個郎中姓胡,因此在他離開之後,寨子裡的百姓為了紀念他的救命之恩,就用他的姓氏重新將寨子命名為胡家寨,並且囑咐子孫後代一直沿用下去,不準再改動寨名。而且還在寨子中央給胡郎中立了一塊功德碑,只不過現在這塊石碑已經不存在了。

    四是寨子裡曾經出過達官顯貴或者商界名人,他們為寨子的裡的人辦過許多實事,所以用他們的姓氏為村子命名,以彰顯本村本寨的榮光。這樣情況有,但不多見。因為一個村寨要出一個為大多數人所認可的名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到過一個叫龔家衝的寨子。同樣龔姓在這個寨子當中並不是主流姓氏。之所以用龔姓來給這個寨子命名,據寨子裡的老人們說,是因為明朝中期,寨子裡的龔家出了一位讀書人,透過科舉考試,中了舉人,一時在本縣名聲大振!此人中了舉人之後,在外地做官,據說做到了相當於現在省長一級的大官。

    龔某在當上大官以後,並沒有忘記居住在老家的鄉親。他為這個寨子修路架橋,為貧困人家修房蓋屋,為寨子裡的孩子修建學堂並聘請老師等等,為這個村寨做過許多好事。因此,居住在本寨的人們就以龔某為榮,為了紀念他,於是大家在商議之後,就把原來的寨名給廢掉了,重新用龔某的姓氏來為寨子命名,所以龔家衝的寨名就從那個時候起,一直沿用至今。

    雖然寨子裡的老人說的這些我在當地縣誌上並沒有查詢到相應的記載,不過我還是比較相信他們說的這個理由。畢竟縣誌也是後人修的,如果修縣誌的人並不認可龔舉人,或者剛好與龔舉人家不過招,故意漏記也是有可能的。

    上面就是我透過研究得出的,某些村莊的名字以某個姓氏命命,但村裡姓這個姓氏的人口並不多的原因。除此之外也還有可能是其他的原因,但那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沒有必要把它們完全寫出來,大家知道這幾種主要的原因就可以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曾在外賣食物裡或外出就餐時吃出過什麼異物?怎麼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