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切,指的就是中醫裡面的診脈.
切脈診病,由來已久。司馬遷在《史記》中就記載了醫家診脈治病的內容,而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西漢)墓中出土的簡帛醫書中,已有“脈法”的內容。中國第一部脈學專著——《脈經》產生於晉朝,其中的診脈方法和理論已相當完備。
早期的切脈方法比較複雜,要切按頭頸、手、足等多處部位的脈動。以後逐漸簡化為只切按手腕部的脈搏,稱為“寸口”診法。在這短短寸許長的脈動部位上,古代醫家做足了文章。他們將腕橫紋向上約一寸長的這段脈動分成了三“寸、關、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關、尺部位分屬不同的臟腑,認為可以反映相應臟腑的病變。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況,右關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腎(命門);左寸反映心,左關反映肝,左尺反映腎與膀胱。
僅此還不夠,在切脈的時候,還要用三種不同的指力去按壓脈搏,輕輕用力按在面板上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為“沉取”。寸、關、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稱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脈,臨床意義不同。通常,脈浮於外者,病位淺,沉於裡者病位深。
所謂切,指的就是中醫裡面的診脈.
切脈診病,由來已久。司馬遷在《史記》中就記載了醫家診脈治病的內容,而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西漢)墓中出土的簡帛醫書中,已有“脈法”的內容。中國第一部脈學專著——《脈經》產生於晉朝,其中的診脈方法和理論已相當完備。
早期的切脈方法比較複雜,要切按頭頸、手、足等多處部位的脈動。以後逐漸簡化為只切按手腕部的脈搏,稱為“寸口”診法。在這短短寸許長的脈動部位上,古代醫家做足了文章。他們將腕橫紋向上約一寸長的這段脈動分成了三“寸、關、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關、尺部位分屬不同的臟腑,認為可以反映相應臟腑的病變。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況,右關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腎(命門);左寸反映心,左關反映肝,左尺反映腎與膀胱。
僅此還不夠,在切脈的時候,還要用三種不同的指力去按壓脈搏,輕輕用力按在面板上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為“沉取”。寸、關、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稱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脈,臨床意義不同。通常,脈浮於外者,病位淺,沉於裡者病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