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簞食,一豆羹”中的“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這裡也可翻譯成:碗。
選自《孟子·告子上》
原文: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譯文:
一筐飯,一碗湯,得到就能活,得不到就餓死,(但如果)吆喝著施捨給人,路上的餓漢也不願接受;(如果)用腳踢著施捨給人,那就連乞丐也會不屑一顧的。一萬鐘的俸祿,(有人)卻不問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萬鐘的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美、妻妾的侍奉和所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本該寧死也不接受的,現在卻為了住宅的華美而接受了;本該寧死也不接受的,現在卻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本該寧死也不接受的,現在卻為了讓所認識的窮人感激我而接受了,這些行徑不也應該停止了麼?這就叫喪失了他的本性。”
“一簞食,一豆羹”中的“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這裡也可翻譯成:碗。
選自《孟子·告子上》
原文: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譯文:
一筐飯,一碗湯,得到就能活,得不到就餓死,(但如果)吆喝著施捨給人,路上的餓漢也不願接受;(如果)用腳踢著施捨給人,那就連乞丐也會不屑一顧的。一萬鐘的俸祿,(有人)卻不問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萬鐘的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美、妻妾的侍奉和所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本該寧死也不接受的,現在卻為了住宅的華美而接受了;本該寧死也不接受的,現在卻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本該寧死也不接受的,現在卻為了讓所認識的窮人感激我而接受了,這些行徑不也應該停止了麼?這就叫喪失了他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