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間。
出自: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泊船瓜洲》。
原文: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譯文:
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京口和瓜洲之間只隔著一條長江,我所居住的鐘山隱沒在幾座山巒的後面。暖和的春風又一次吹綠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麼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鐘山下的家裡?
擴充套件資料:
《泊船瓜洲》創作背景:
《泊船瓜洲》作於王安石晚期,但對具體的寫作時間長期以來都有爭議,具體主要有三種意見:
1、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王安石應召自江寧府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瓜洲後所作;
2、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罷相自京還金陵,途經瓜洲時所作;
3、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寧赴京途經瓜洲時所作。
詩歌開篇寫景,既兼具比興,更透過誇張將空間的近與時間的久構成了有力的反差,直逼出末尾“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情感迸發,大有銀瓶乍破之勢。
之間。
出自: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泊船瓜洲》。
原文: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譯文:
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京口和瓜洲之間只隔著一條長江,我所居住的鐘山隱沒在幾座山巒的後面。暖和的春風又一次吹綠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麼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鐘山下的家裡?
擴充套件資料:
《泊船瓜洲》創作背景:
《泊船瓜洲》作於王安石晚期,但對具體的寫作時間長期以來都有爭議,具體主要有三種意見:
1、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王安石應召自江寧府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瓜洲後所作;
2、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罷相自京還金陵,途經瓜洲時所作;
3、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寧赴京途經瓜洲時所作。
詩歌開篇寫景,既兼具比興,更透過誇張將空間的近與時間的久構成了有力的反差,直逼出末尾“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情感迸發,大有銀瓶乍破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