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龔166916589

    《三國演義》被歪曲的歷史人物:

    ①斬華容是孫堅,斬於陽人城外,非關羽溫酒斬華容。

    ②劉備是劉氏一族。非劉漢宗親,漢景帝一一漢獻帝在位相隔(365年),東漢中山晴王相距較近,史學家查其家普,未見劉備,故劉備的宗廟追溢只用(烈)字,無法追認溢號。

    ④赤壁之戰中,諸葛亮借車風,草船借箭純屬虛構;諸葛亮六出祁山,記載只有二出祁山,第二次和第四次是有史載,其次屬虛構。那麼如果第一次也不存在,就連失,空,斬也是虛構,可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不能武斷害猜。

  • 2 # 四爺sjc觀史

    周瑜是赤壁大戰功臣,在諸葛亮以上;

    單刀赴會是魯肅不是關羽;

    《三國志》關羽沒有溫酒斬華雄;

    蜀漢許多歷史大事都是東吳和曹魏乾的,《三國演義》羅貫中先生尊劉貶曹庸吳的主旨。

  • 3 # 道能

    作為一部小說,《三國演義》同樣具有主角和配角,書裡有很多角色,通常會與主角發生衝突的角色被黑被歪曲的可能性最大。

    諸葛亮去世前,即公元234年之前,幾乎所有的牛人都被記錄下來了,沒有太多被忽視的人物角色。實際上,後期的將領越來越少,除文鴦外,姜維,鄧艾等將領,人物形象被歪曲的不多。至於在前中期,所有與諸葛亮為敵的人幾乎都被貶低得不值一提。歷史與演義之間最大的區別是什麼?我只列出了一個列表僅供參考。

    在諸葛亮的出山期間,劉皇叔是第一個被主角光環抹黑歪曲的人物,儘管劉皇叔在上半部分也是主角,但是當諸葛亮出現後,劉皇叔的形象應該大大降低。大家在看完小說或看電視劇後,能感到皇叔無能,並依靠諸葛亮神機妙算扭轉了局面,這就是小說作者或者編劇的慣用套路。當然,諸葛亮為蜀漢做出的貢獻也的確存在,但確實也把劉皇叔貶低得太厲害了。劉禪,這個世界上唯一一位沒有頭腦,卻可以穩坐皇位40餘年,還發動過很多次北伐戰爭,人物形象被歪曲的太傳神了。張飛,這一位過分強調自己個性,並無限放大了缺點的人物形象。這是一位指揮戰場多年的將軍,他急性子,脾氣不好,但這並不影響他的軍事能力。魏延,反骨突顯出諸葛亮的先知,儘管魏巖的眼界不寬,但對蜀漢很忠心,《三國演義》為了展示諸葛亮的能力,活生生把魏延寫成了叛徒。

    另外在魏國,張郃在《三國演義》中的戰績並不理想,因為他一直都在蜀漢對立面。樂進一直在打醬油客串。曹仁將軍也很少露面。

  • 4 # 跪射俑

     6,魯肅

    《三國》中的魯肅忠厚老實,雖然也展示了一定的才華,但是,綜合來看的話,他更像是一個沒有主見、畏首畏尾的人,壓根沒有什麼太耀眼的表現,有些時候甚至需要在別人點撥之後才能恍然大悟,這和他“謀士”的身份很不相符。

      歷史上的魯肅不但計謀超群,而且眼光長遠,他拒絕袁術的招募而投在周瑜門下就是最好的見證。後來他跟隨周瑜到東吳與孫策共舉大事,在周瑜的保薦下,魯肅很快就得到孫策的重用,每遇大事,總會召魯肅相商。赤壁大戰前,東吳“降曹”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竭力勸導孫權召回周瑜商量的就是魯肅。周瑜病危時,寫信給孫權,推薦魯肅接任自己的位置,被孫權採納。

      建安二十二年,魯肅病逝,年僅46歲。他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維護了“孫劉聯盟”,促使了“三足鼎立”的形成,避免了孫、劉被曹操逐個擊破的風險。這樣的人平庸嗎?

      5,蔣幹

    提到蔣幹,大家可能只能想到“群英會蔣幹中計”這一出:蔣幹被周瑜利用,借曹操之手除去了深諳水兵的蔡瑁和張允,這才有了後來的赤壁之戰。之後,蔣幹好像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也給人留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愚昧形象

      其實,歷史上的蔣幹並非如此。按照《三國志·江表傳》中的記載,蔣幹“有儀容,以才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曹操聞得周瑜之名,派蔣幹去招募,雖然最終未能達成,但是蔣幹回去向曹操覆命時依然高度讚賞了周瑜的度量。這也是“蔣幹中計”依託的一個情節,事實上,周瑜沒有設計,而蔣幹也沒有中計。另外,蔡瑁和曹操關係非常好,絕非別人的三言兩語就能將其置之於死地的。蔣幹在歷史上也確實找不出什麼太大的功績,但是,其本人若沒有一些真材實料,曹操又怎會派他去招降周瑜呢?

      4,張飛

    “莽張飛、高人氣”,他和《水滸》中的李逵一樣,被塑造成一個有勇無謀的人,而且最終還為自己的魯莽付出慘重的代價。其實,歷史上的張飛不但有勇有謀,而且還十分擅長書法。公元215年,曹操擊敗張魯後,派大將張郃率大軍奪取關中,一路勢如破竹,劉備派張飛應戰。當時張飛的兵力和張郃相差甚遠,張飛仔細研究地形,最終利用一個狹隘的山谷伏擊了張郃,曹軍大敗。張飛獲勝後,以矛為筆在石頭上寫下:“漢將軍飛,率精兵萬人,大破賊首張郃於八蒙”。此外,不管是南北朝的陶弘景、明朝的卓爾昌,他們對張飛在書法上的造詣都十分肯定“張飛喜畫美人、善草書”;清朝的《歷代畫徵錄》裡也有相關記載:“張飛,涿州人,善畫美人”除此之外,張飛還有很多細膩的表現。馬超投奔劉備之初,首次會面呼劉備為“玄德”,關羽提議將其除掉,而張飛認為馬超有才,只需要提醒一下君臣之禮就行。於是劉備和馬超第二次會面時,張飛就和關羽提刀站在劉備後面,馬超見此情形,再也不敢冒昧,這才有了後來的“五虎上將”。通過種種史料來看,張飛不但不是個“莽人”,而且還屬於“智勇雙全、文武得益”,也不知道他哪裡得罪了羅貫中,竟被描畫得“面目全非”。

    3,魏延

     太痴迷《三國演義》的話,怎麼看魏延都不順眼。但是這些年翻閱很多史料後發現,魏延其實不是得罪了諸葛亮,而是得罪了羅貫中。魏延反蔡瑁、救黃忠、投關羽、奪長沙,是名降將不錯,但是這些功勞也確實不小,可諸葛亮卻要以“殺主”為由將其罵的不仁不義,並斷定魏延腦袋後面有“反骨”。這都什麼邏輯?那麼多降將不罵,幹嘛非抓住魏延不放呢?這都是在為後面魏延的“謀反”打基礎。後來魏延反了嗎?嚴格來說真沒有。諸葛亮死後,蜀軍回撤,魏延沒有按照章程辦事。依據《魏延傳》、《楊儀傳》裡的記載,平素楊儀和魏延就積怨很深,魏延當時只是不服楊儀,並沒有想要造反。如果想反,他投奔曹魏就是了,沒必要這麼折騰。魏延的“謀反”的罪名只不過是楊儀的一種“報復”而已,這讓後主劉嬋也十分不滿,因此,楊儀在回到成都之後,劉嬋並沒有將蜀國大權交給他,而後,楊儀屢發怨言被貶為庶民,再後來還是抱怨,就被下獄、自殺。歷史上的魏延屬於劉備的“嫡系部隊”,對蜀漢忠心耿耿,最多可能有些跋扈,但是,絕對沒有謀反的意圖;

      2,周瑜

    “既生瑜,何生亮”,沒辦法,這就是《三國演義》留給我們的、關於周瑜的印象,最終周瑜還被諸葛亮給氣死了,一句話——心胸狹窄!周瑜真的是這樣的人嗎?《三國志》陳壽將周瑜描繪成一個近乎完美的人:高瞻遠矚、忠心耿耿、智勇雙全、情趣高雅。這可能就是對周瑜的一個真實寫照。東吳老將程普,因周瑜年少、卻比自己地位高而心生不滿,周瑜從來都不與他計較,還謙遜禮讓,最終二人成為好友;赤壁大戰前,以張昭為首的東吳大臣皆勸孫權投降曹操,而周瑜卻力排眾議,堅持“聯劉抗曹”,最終取得赤壁大戰的勝利,奠定“三國鼎立”的局面。周瑜死後,孫權大哭:“自此從欲染天下轉為偏安一方”!這都是正史對周瑜的肯定,若他是一個心胸狹窄的人,能有這樣的威望嗎?那周瑜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嗎?更是無稽之談!先不說周瑜和諸葛亮在年齡上的懸差,在周瑜去世時,前往憑弔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周瑜的舊下屬龐統,諸葛亮當時還在零陵負責後勤工作呢;況且,當時劉備被曹操打的猶如喪家之犬,東吳只有周瑜同意接納他,他又怎麼會放任諸葛亮去和周瑜鬥,豈不是連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也沒有了嗎?所以說,羅貫中筆下的周都督——冤啊!

      1,諸葛亮

    諸葛亮出場,身後是沒帶那個光環,如果帶上,他就不是諸葛亮,而是如來了!諸葛亮是羅貫中《三國演義》的“重點培養物件”,主角光環從未消散過,一出場保證就會有驚天動地、扭轉乾坤的盛舉。那麼一個疑問就產生了:諸葛亮真的這麼“神”的話,為何到死連個關中都沒能拿下呢?10萬大軍圍攻只有數千人的陳倉,為何還是無功而返呢?至於“空城計”和“草船借箭”等,那更是為了襯托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而憑空虛設,誰讓人家是主角呢?可事實上,諸葛亮可能確實有些才華,但是,他和司馬懿根本不在一個級別。司馬懿之所以沒有早早對蜀漢下手,是因為他懂得“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強大的蜀漢才是他的“護身符”!

  • 5 # 寧世心872

    《三國演義》是故事,是小說,是根據三國時期收集的一些線索,按照自己的好惡習慣、世界觀認知而編撰的長篇小說。

    既然是真實的事情,一般尊崇著故事開頭和結尾的真實不變之外,小說裡的具體故事大都是編撰的,歪曲不敢說都是,但作者有自己的主張的意識在裡面,別說小說了,就是正史裡也有歪曲的事實。

    所以說,歪曲的非常多,多到基本上每個故事裡都有作者自己的觀念。我就是拿著陳壽的《三國志》對照《三國演義》,估計每頁都有再編撰。估計會寫上百萬文字了,所以不一一細舉了。

    小說作者的世界觀認知決定著他對具體真實的歷史事實進行是否再編撰。再編撰什麼意思你應該明白吧。

  • 6 # 江南雪

    1.黃忠   不可否認,在演義中確有描寫黃忠70多歲依然能夠使一大弓,然而三國裡弓術高的何止他一個,呂布、夏侯淵、曹休,為何給他一個弓神?給個弓將最多了。   2.諸葛亮   100智力+神算本無可非議,然而智力確只有他一個100,荀攸、郭嘉、賈詡等人如果碰到他豈不是都要逃。諸葛亮之所以很少嘗敗績是因為他很少取得戰績,以他的打法是不可能復興漢朝的。正如曹操傳裡曹操對關羽說的,既然要打仗又何懼損失,諸葛亮處處小心,始終依大道而行,缺少奇謀是他最終失敗的原因。當然諸葛亮的統率能力不容質疑,但他在戰場上真的那麼神機妙算???   3.趙雲   趙雲的能力不容置疑,漢水一戰即是證明,況且他也確實是一位上乘的虎將,然而他就能洞察所有的計策??連火計也拿他沒辦法??不管怎麼說,他始終只是一個軍團裡的先鋒而已。

  • 7 # 文史女漢子

    演義小說跟歷史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尤其在人物形象上。《三國演義》更側重故事的戲劇性。不少人物跟正史上的記載十分不同:

    周瑜。

    明明是心胸寬廣的英雄人物,生生地被塑造成一個嫉賢妒能的小氣鬼。可以了,赤壁之戰功臣明明是他,後世人只記得“借東風”的諸葛亮。

    多智近乎妖。失了真實。

  • 8 # 言者青青

    《三國演義》小說中,有六個歷史人物被歪曲了。他們是:

    孫堅。說歷史上的孫堅很牛了。說他殺華雄,敗董卓,破呂布,打垮了不可一世的西涼鐵騎。而在三國演義中,卻成了敗在華雄手下的三比小將。

    徐榮。說是董卓手下神將。能獨當十三路諸侯,先後擊敗孫堅,曹操。在演繹裡,卻是被夏侯淳三合砍掉垃圾。

    張飛。說歷史上的飛哥是能書能畫的儒將,而不是屠夫,更不是蠻漢。

    曹真。說曹真是魏國第一智帥。說他多次擊敗諸葛亮的北伐部隊。在演繹裡,曹真變得成了諸葛亮的墊腳石。

    劉禪。說他是歷史上的阿斗,不是扶不起,而是羅貫中要用他替諸葛亮背黑鍋。

  • 9 # 我家的貓叫皮蛋

    《三國演義》將一些實際上很厲害的豪傑弱化了,孫堅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人。

    《三國演義》中關羽溫酒斬華雄,虎牢關張飛、關羽、劉備三英戰呂布,孫堅的存在感並不高,但是歷史上孫堅是擊敗董卓攻克洛陽的第一功臣。

    殺華雄、敗呂布:歷史上的華雄並不出彩,他是董卓帳下的部將,公元191年,關東聯軍討伐董卓,董卓派大將胡軫率呂布、華雄等人進攻駐紮在陽人城的孫堅部,在演義中胡軫是華雄的部將,而實質上胡軫當時的地位比呂布還要高。

    胡軫和呂布不和,各懷鬼胎,來到陽人城後就駐紮在城下,孫堅夜襲殺了對方一個措手不及,5000人馬除胡軫、呂布等少數人逃走之外,大部被殺,華雄也死於亂軍之戰。

    當然此戰中孫堅能獲勝,一方面是夜襲之計非常成功,但另一方面也和呂布和胡軫的互相拆臺分不開,呂布對於自己屈居胡軫之下受其指揮非常不滿,胡軫將軍隊駐紮在城下居然沒有佈置防禦工事,而呂布冷眼旁觀不加勸阻,呂布還讓手下散佈謠言擾亂軍心。不得不說歷史上的呂布和演義中的一樣,都不是個好隊友。

    董卓先派李傕去向孫堅和親,他承諾讓孫堅把親戚子弟中能任刺史、郡守的人員名單送上來,答應全部予以重用。孫堅並不買賬,回答說:“卓逆天無道,蕩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縣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豈將與乃和親邪?”隨後孫堅率軍加速前進,很快就離洛陽不到90裡了。

    這個時候董卓除了親征也沒有別的辦法了,但是親自帶兵的董卓還是被孫堅打的大敗,史書就用了三個字”卓敗走”。孫堅擊敗董卓史書的記載還沒有陽人城之戰詳細,可見這一戰並不激烈,董卓是被迅速擊敗的。

    孫堅率部佔領洛陽,完成了討伐董卓的第一階段勝利,但是此時關東諸侯們忙著爭奪地盤,孫堅自己也糧草不濟,被迫引兵返回魯陽。

    整個討董之戰,孫堅是唯一正面數次擊敗董卓軍隊的群雄,現在有人說孫堅也有私心,但是我們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要看人的大方向,面對諸侯們的儲存實力,孫堅哀嘆:“同舉義兵,將救社稷。逆賊垂破而各若此,吾當誰與戮力乎!

    孫堅佔領洛陽後,還修覆被董卓挖掘的漢室陵墓,可惜這個本該大有作為的豪傑在攻打劉表時中暗箭身亡,時也命也。

  • 10 # 文史學徒夢九霄

    《三國演義》作為一本三分虛七分實的演義歷史小說,和正史在很多地方存在偏差,一些歷史事實被張冠李戴,比如打督郵的是劉備,草船借箭的孫權,空營計是趙雲等等,並且魏蜀吳三國都有被曲解的歷史人物,這裡說三個比較有名的三方名將。

    一、“心胸狹隘”周公瑾

    江東集團裡被《三國演義》黑的最慘的應該就是周瑜了,雖然羅貫中通過赤壁之戰保留了周瑜運籌帷幄,足智多謀的形象,但是又通過周瑜使美人計,讓諸葛亮草船借箭,大戰借東風等等襯托,現出周瑜的小心眼,周瑜死了還去弔孝,欺江東無人。

    然而正史上的周瑜,結交孫策,開拓江東,建立霸業,舉薦魯肅,納降甘寧,舉賢任能,可以說是三國時期不可多得的儒將。

    周瑜少年得志,文韜武略樣樣精通,尤其在音律方面,即便喝多了酒,有人在周瑜面前彈奏,錯了音符周瑜也能找出錯誤之處來,以致江東盛傳“曲有誤,周郎顧。”

    集雄才大略於一身的周瑜還是個美男子,取了三國有名的美女小喬做了自己的老婆,三國絕對是一個看臉的時代,不然小喬這樣的美女不見得看上週瑜,就像孫權這樣的明主因為龐統長的醜,還諷刺周瑜,終沒有將龐統收編東吳。

    孫權稱周瑜:有王佐之才,非周公瑾,孤不帝也。程普說周瑜:性度恢廊,大率得人。

    因為程普屬於江東老將,周瑜年紀輕輕就執掌兵權,對周瑜總是愛答不理還冷眼相待,而周瑜不僅沒有生氣,反而更加敬重程普,後來程普就說和周瑜相交,就和喝美酒一樣,並評價周瑜心胸寬廣。

    這樣的周瑜被《三國演義》徹底說成了心胸狹隘的小人,算是歪曲人物形象東吳第一人。

    二、草包將軍張郃

    曹魏集團裡面很多人的形象與演義形象不太吻合,其中最值得惋惜的就是張郃了,雖然作為降將,但是能位於曹魏”五子良將“實力在《三國演義》中被完全低估。

    《三國演義》裡的張郃遇見張飛打不過,遇見趙雲直接跑,沒打過什麼像樣的勝仗,最後還被北伐的諸葛亮給用計射死了,感覺很窩囊一樣。

    實際上官渡之戰,張郃就給袁紹了很多建議對抗曹操,可惜袁紹沒有聽,反而懷疑張郃,張郃最終投靠了曹操,想當初張郃最早跟著韓馥,韓馥被袁紹收編之後,幫著袁紹大敗公孫瓚,張郃是功不可沒的,投靠曹操之後,曹操喜出望外直接給了張郃一個副司令。

    而張郃也跟著曹操戎馬一生,走南闖北立下不少戰功,徵烏桓,平馬超,滅張魯很多戰役都有張郃的影子在裡面。

    後來劉備攻打漢中,兵分兩路先打的是張郃這路,結果馬超,張飛失敗而回,最後雖然斬了夏侯淵,但是劉備依然嘆息,要是殺的是張郃就好了,可見劉備心中張郃都是一位不可小覷的猛將。

    到了曹睿時期,張郃更是曹魏政權西線的最高統帥,深得軍心,可惜碰到了心懷叵測的司馬懿,在被下令追擊諸葛亮的路上,命喪木門。

    張郃之死讓曹睿深感傷心,感嘆:蜀未平而郃死,為之若何。陳群更是稱張郃:郃成良將,國之所依。可見張郃也並非三國意義中所說的那麼不堪一擊。

    三、逆骨魏延

    魏延被很多喜歡三國的朋友稱為三國最冤的猛將,主要就在於《三國演義》,小說中說魏延是作為韓玄的降將投靠劉備,諸葛亮說魏延有反骨,直接就要給斬了,後來被劉備保了下來,最後北伐,諸葛亮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就祕密安排馬岱,當魏延大喊“誰敢殺我”的時候把魏延斬於馬下。

    正史上的魏延雖然跟隨劉備沒有諸葛亮早,但是絕不是降將,而是以部曲身份投靠劉備的,並且隨劉備入川,屢建奇功,當漢中被劉備拿下之後,劉備更是力排眾議讓魏延鎮守漢中。

    而魏延也不負所托,鎮守漢中的十幾年,曹魏大軍沒有一個人能穿過魏延控制的防區,可以說魏延這個人是個有勇有謀的大將。

    魏延被人津津樂道的還有他提出的子午谷奇謀,因為沒有實施,歷史上向來評價不一,但是從戰略上可以看出來魏延是一位喜歡出奇制勝的將軍。

    當諸葛亮星落五丈原的時候,魏延因為跟楊儀的政見不合,不想因一人誤國家大事,想自己繼續帶兵北伐,讓楊儀他們護送諸葛亮靈柩回川,結果被楊儀按謀反的罪名給殺了,不得不說是蜀漢最大的損失,而魏延也是死的冤枉。

    總結:三國時期很多人物形象都被《三國演義》歪曲了,也許是為了故事情節需要,也許是為了更加突出小說尊劉貶曹的主題,但是周瑜,張郃,魏延等等名將,真實的歷史面目依然會被喜歡三國的人們找出來,重新去審視那段風捲殘雲的戰爭歲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暑假中,該不該讓孩子學點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