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與文化縱橫

    英國使臣並沒有向乾隆提出工業化的建議,馬格爾尼的建議主要是商務方面的,.要求英國貨船能在浙江、天津等地能夠停泊:在北京設立商行,佔據一些海島便於收貨存貨,在廣州劃些地方給英中國人居住,要求從內河航行到澳門,還不交稅,或少交稅。定稅例。

    這些是為了應該人能夠更好地在中國經商,做生意,將其國內的工業品運到中國出賣,沒有提出什麼要求中國工業化,幫助中國建設工業,例如開英國那樣的紡織廠,製造紡織機器,冶煉鋼鐵,勘探開採煤礦等。如果是這樣,乾隆想必是很高興的,但是乾隆也沒有進一步提問英國那些便宜又好看的布料是怎麼織出來的,也許乾隆覺得穿絲著袍的中國衣服還是好,不用英中國人的洋布。沒有料想到這是機器製造的,對日後經濟發展的巨大影響。

    而對方只是提出貿易方面的要求,顯然是不符合中國,當然給以拒絕。

    如果乾隆皇帝想到了這一點,並且那個時候就派人考察洋務,也是可以自己先辦理一些工廠的。民間辦或官辦都可以,都是會有新興資本集團、工人興起,這就會牽涉到上層建築的改革問題。

    這樣中國的道路就有點類似日本的明治維新改革,從上頭開始,而不是等到下面都亂了套,到了清朝後期,太平天國興起,農民活不下去了,才想到改革,搞洋務運動。最根本的原因是沒有認識到工業革命或者是科技的作用。

    按照中國傳統的重農輕商的思維,那些工業似乎是無關緊要的。再加上出於防範沿海海盜與外國勾結的考慮,為了保全帝國的安全,對洋人一直是持保守態度,只是有限度的開放。

    至於國內,只要穩定農業和農民,就可以享太平日子,是不用擔心什麼的。而且這種太平日子中中國人過了幾千年,現在又能有什麼問題呢。

  • 2 # 夜談春秋肥星星

    當時的情況清朝統治者不可能同意,儒家思想不拒絕外來科技,宋明時代的新儒家發展科技,在格物窮理思想的影響下,宋明儒士出現諸多研究科學技術的學者,如蘇頌、沈括、郭守敬、李時珍、朱載堉、徐光啟等,尤其是明末徐光啟、李之藻、王徵這一批人,對於西來科技表現出極大熱情。在明末實學思潮下,科技實學,東西匯通,風行一時。滿清入關以後科技實學才消減。乾隆自己學習西洋科技知識,卻不能在社會普傳。這與儒家無關,與滿清少民侷限有關。所以,乾隆不接受馬戛爾尼的提議,自然只代表乾隆作為滿清統治者的愚昧。

    中國早與英人正常交流了。但是,雖然滿清愚昧,不等於英中國人可以販賣鴉片,不等於英人侵略合理。只能說天下不盡是公理,強盜得一時之勢,歷史如此而已。只要皇帝不是傻子,是不可能接受工業化的,工業化意味著帝王時代的結束,而建立新制度是非常複雜的,需要聖人來完成,不但需要打破舊的框架,還要改造人的思想。清朝皇帝對西方工業革命是略知一二的,之所以沒有與之接軌,而是背道而馳,原因有兩個。一是以為中國地大物博,足以豐衣足食,沒有迫切性。二是聽說有損皇權,諱莫如深。

  • 3 # 北派說書人

    首先我們在這裡說一下,乾隆年間的時候,正是大清非常有錢的時候,想象一下,如果乾隆接受了英國使臣的工業化,再加上中華民族的睿智,我想根本就不會存在什麼鴉片戰爭,八國聯軍進北京的事件,那時的大清帝國,將會再次成為世界為之敬畏的存在。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工業化的發展,將帶動輕工業、重工業的雙贏

    要知道,在滿清的時候,GDP可是全世界第一,遠遠的將第二甩在後邊,然而弊端就是,這些GDP都是輕工業拉動的,但是這種輕工業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就是滿清後來的結局。

    如果當時從英國引進技術,再加上中國人們的勤勞睿智,一些機械將會得到普及,將大大增強輕工業的發展,輕工業將會再次出現暴兵的現象,算一算乾隆年間到滿清滅亡之間的時間,那可是200年之多,在這200年的時間,滿清在重工業的基礎上,將會變的更加強大,先不說製造業,試問甲午戰爭會輸嗎?估計到時候所謂的八國公使們,將會擠破頭訪問滿清,而不是士兵和大炮來訪問。

    世界上很可能就不會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

    我們知道,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皆為德國挑起,但是當時的德國也是僅僅用了百餘年時間,重工業已經發展到了令人忌憚的境地,所以它才有底氣在歐洲放火,那時候甲午戰爭若是在重工業發達下的滿清時期發生,日本必輸無疑,甚至我懷疑,那時候日本敢不敢挑起甲午戰爭。

    而德國當時敢發動二戰,其實部分原因是有日本人在遠東地區牽制蘇聯,它才敢造次的,所以二次大戰或許也不過時是歐洲德國與法國或者眾小國之間的衝突而已。

    然而若是乾隆肯定了蒸汽時代的重工業發展,變數實在太多,稍微對歷史瞭解的人們將會列舉出更多的例子,這裡說書人也就不一一闡述了,不知道大家怎麼想的。

  • 4 # 半生元

    “馬嘎爾尼使團”訪華是帶著使命而來的,不是來旅遊的或者真的為乾隆爺八十大壽而來的。倘若當時的乾隆皇帝接受了英國的請求,那麼這次事件所產生的影響將是“劃時代”的,不僅會加速歷史發展的程序,而且還會影響到未來的世界局勢。

    首先,英國實現了“馬嘎爾尼訪華”的外交目的,不費吹灰之力打開了中國市場。此時,英國國內,第一次“工業革命”在如火如荼的展開,資本主義發展業已進入了第二個階段。“大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生產”,導致生產的商品也愈來愈多。這些商品除了滿足國內的消費外,剩餘的商品勢必會瞄準國外的市場。而中國市場的開放,恰恰給這些剩餘商品的傾銷提供了一個最佳場地。中國市場不僅廣大,而且還是一塊未經開發的“處女地”。在資本家們的眼中,這是不能拒絕的“香餑餑”,肯定會開足馬力,不停的擴大生產規模,來生產出更多的商品,以出口到中國。

    如此一來,英國國內“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和擴張就成了必然,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的時間也將大大縮短。最終,英國會更早步入“工業化國家”的行列,綜合國力得到飛躍的發展,“日不落帝國”的光輝將無處不在,照亮整個世界。

    其次,對於清朝而言,“工業化”不會立馬到來,社會危機倒是會提前顯現。乾隆皇帝接受“馬嘎爾尼使團”的請求,就意味著放棄了明朝以來“閉關鎖國”的政策,中國得以開放。從此,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也有了可能。但是,世界局勢“今時不同往日”徹底反轉過來了。西方在經過了“啟蒙運動”、“地理大發現”等重大歷史事件後,資本主義發展獲得長足的進步,英國也率先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並通過第一次“工業革命”順勢進入了“工業化”發展階段。反觀清王朝,一味地“不求進取”、“閉關鎖國”,導致中國已經全面落後於西方了。因此,即使開放門戶後,也還是被捱打的份,即使這個時間點提前了半個世紀,也不會有所改變。

    何況,發展“工業化”需要前期的積累與準備,這些清王朝都不具備。即使把“馬嘎爾尼使團”所帶的那些東西認真對待了,也不會立馬就擁有了某些技術,最多增長了一些見識罷了。另外,開啟中國市場後,英國商品會大舉入侵,排擠國內的商品,使之沒有競爭力。長此以往下去,中國會變成英國商品的傾銷地,國內穩定的局面會被打破,進而引發社會動亂。

    總之,乾隆皇帝接受“馬嘎爾尼使團”的請求,對當時的中國是極為不利的。既沒有思想見識,也沒有發展“工業化”的條件。硬要去接受“馬嘎爾尼使團”的請求,無異於“與虎謀皮”,最終難逃被西方“棒殺”的結局。同時,也很有可能對清王朝的統治提前“敲響了警鐘”。

  • 5 # 阿印Rea

    如果接受的話,大概會是這樣子吧。

    在清朝初期,如果從乾隆開始就引進西方的工業技術。發展到兩百年之後。到晚清時期絕對不會那麼落後。

    因為落後,所以愚昧。清朝晚期的百姓已經愚昧到了很深的程度。他們對於西方的所有東西都不瞭解,甚至連攝像機都會感到恐懼。

    如果從乾隆時期中國的發展能跟上歐洲的腳步。憑藉我們地大物博的優勢,發展速度絕對會超越歐洲的。那個時候清朝是什麼樣子?還真是不敢想象。

  • 6 # 小司馬遷論史

    歷史的發展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可以說客觀規律不會雖人的意志而改變,所以即便是清政府在十七世紀末就擁抱技術,也不太可能可以完成工業化。頂多算是得到了同世界的聯絡,但這會威脅清朝廷的統治,這一點其實就是封建制度同資本主義制度的天然矛盾性。

    其實在康熙年間,就有不少傳教士在大清,康熙從他們口中瞭解了當時的西方科學和政治文化,這對於康熙來說,是非常震撼,其個人也是沉迷於西方的科學理論之中。但是為什麼康熙沒有全國推廣呢?根本原因還是清朝沒有這種條件去推廣,一推廣就會影響到朝廷的統治。

    從這些方面來看,封建制度是原罪,沒有一個封建王朝是能夠適應商業文明的,即便是宋朝,也是士農工商,商人壓根不能得到一點政治資本。所以清朝在乾隆時期,面對馬嘎爾使團,怎會去接受這另一種文明的產物?一旦接受,搞不好就會動搖朝廷的根基。站在朝廷和君主的角度,站在既得利益者的士子角度,誰願意去折騰這件事?

    其實只要記住,當年馬嘎爾使團是為了通商利益而來,其目的還是為了掠奪和市場。只要一有機會,列強一定更願意看到一個虛弱且分裂的國家,因為這符合他們的利益。所以從西方步入近代之後,同東方的差距早已經拉來,咱們免不了一戰。不過來的晚不如來的早!

  • 7 # 開荒者

    滿清會提前滅亡。

    乾隆時代人口已過億人,土地也早已開發完成,已無多餘土地可供開發,老百姓被束縛在土地上苟延殘喘,知識分子困在八股文中原地打轉。

    試想這時乾隆皇帝接受了英國使臣建議,施行工業化改革,當然得排除掉滿清統治階層的阻撓。

    改革失敗,會造成社會動盪,滿清會被內部當權者推翻,然後重回封建農耕社會。

    綜上,無論哪種結果,滿清都會滅亡,滿清封建高壓統治適應不了工業時代。

    滿清王朝,對外喪權辱國,對內奴化百姓,我不是民族主義者,但歷史上每一次的異族統治都會造成文明的倒退,哪有什麼天佑中華,只是我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才不至亡國滅種,也才有今天偉大中華民族復興的夢想。

    歷史潮流浩浩蕩蕩,不可阻擋,誰敢阻擋歷史潮流,必將被歷史的車輪輾壓得粉碎。

    萬幸,在我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無數仁人志士犧牲之後,現在的我們可以自由的穿衣、剪髮。

    中華民族萬歲!

  • 8 # 混跡於網路的胖子

    假如乾隆真的接受了工業化,那麼滿清的結局要麼是提前完蛋,要麼放下權利就是進入君主立憲。

    工業化帶來的衝擊是方方面面的,不僅僅是生產或者生活方式上,還會改變人們的精神思想,之後帶來的必然是對封建制度的大沖擊,進而改變整個社會的制度,進入資本主義。這也是為什麼叫工業革命的由來。

    到那時,滿清的結局其實就兩個。

    第一、逆潮流拒絕變革,滿清貴族不想放棄到手的權利,這樣必然導致辛亥革命的提前爆發,甚至可能如同法國一樣,將皇帝送上斷頭臺。到那時,中國會進入共和國時期,只不過是資本主義制度而已。

    第二、滿清接受潮流,主動或被動的變革,中國進入君主立憲制。但大部分滿清貴族和八旗子弟就得老老實實的放下特權好好的幹活了,這種情況最大的阻力反而是滿清自己內部。

    其實滿清的統治是由少數特權民族對廣大的漢人壓迫來實現的。所以,指望滿清主動的進行變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乾隆根本不會主動接受工業化。

  • 9 # 三十五度聊歷史

    感謝提問。假如乾隆接收了英國使臣工業化,乾隆將會成為清朝的罪人,他將親手將清王朝送進墓地;乾隆將會成為中華民族的功臣,中華民族將會在18世紀就成為世界強國,世界政治格局將會徹底改變。

    乾隆皇帝統治時間為1735年-1795年,這段時間正是西方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如果乾隆接受英國使臣工業化的建議,中國明清期間萌發的手工業小作坊將逐漸從機器大過渡,中國將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在這個過程中,新興資產階級的力量將不斷壯大,同時封建王朝的政策、稅制等一系列制度將嚴重製約工業化程序,新興資產階級將不斷走上政治舞臺,不斷取代封建階級的統治力量,中國的封建王朝將會隨著工業化的不斷髮展而走向滅亡。封建王朝的守護人乾隆皇帝將會親手將清王朝送進墳墓,中國兩千餘年的封建統治也就壽終正寢了。

    乾隆皇帝接受工業化,就是將中華民族與世界同軌,中國將會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脫穎而出。工業革命之前,中國國力仍居世界前列,後期之所以被動挨打,就是在工業革命中落後了,沒有趕上高度發展的這班列車,同時中國國內市場龐大,有足夠的能力消化工業革命帶來的豐富產品,中中國人民吃苦耐勞,這些特點都會將使中國保持較強的先發優勢,在第一次世界革命中就能成為世界強國,甚至是世界第一強國,哪有英國什麼事啊,哪還有後來的鴉片戰爭啊。

  • 10 # 東瀛觀察使

    其實,大家不用猜,完全可以從我們最大的鄰國—-俄國身上找到我們想要的答案。那裡曾經有一個親歷西方,對俄羅斯各方面進行西化改革,使俄羅斯成為歐洲大國的一代雄主—彼得大帝!

    聰明的看官一定敏銳的察覺到這不就是洋務運動中滿清的舉措麼,不錯在康熙年間,遙遠的俄羅斯就開始了這樣的運動。而且與大清一群洋務派磨破嘴皮子才逼得開始的改革不同。彼得大帝不但派出使團,邀請技術人員,甚至自己隱姓埋名跟隨使團訪問荷蘭,英國學習工業尤其是造船知識。回國後積極興辦工廠,招募專業人員,訓練組織海軍,繼而發動戰爭,親自率領海軍艦隊擊敗了瑞典。有趣的是,他甚至給自己晉升為海軍中將。通過這一樣的一系列與瑞典土耳其波斯等周遭大國的戰爭,俄國奪取了波羅的海出海口,黑海,裡海沿岸土地,一舉從一個內陸落後的農業國崛起為新興的歐洲列強。在波羅的海出海口出現了一座代表這個新興列強的城市—-聖彼得堡

    2、乾隆效法西歐再造大清

    所以如果乾隆也開始了工業化革命完全可以像彼得大帝一樣,胡服火器,工廠西學,並且解除海禁,在廣州建立起大清水師,南下南洋爭霸。這樣在大航海時代的貿易體系中,清不但有茶葉、瓷器、絲綢這些傳統商品,還壟斷了南洋的香料貿易,西方的新興的工業產品也無法進入中國市場,因為長途運輸之後他們並不能與我們的本地產品競爭。那大清在整個貿易體系中將處在極度有利的地位。而這一次他們卻無力發動鴉片戰爭來改變這一劣勢。這樣源源不斷的貿易順差將會進一步激勵大清進行改革。

    陸地上向西向南擴張的俄羅斯遇到了同樣強盛起來的大清。俄羅斯將被徹底阻止在黑龍江一線。

    觀察使嘆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宇宙是個生命體,那麼地球有可能也是,那麼人類到底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