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紫姐姐
-
2 # 王小木的圖書館
水滸王進今晚請託夢給我,你存在的意義到底是啥
讀書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一些難解的疑惑,是很讓人抓耳撓心的。
水滸中有一個人,讓很多人摸不著頭腦。我第一次讀時,也是絞盡腦汁在想這個人有何作用,不同於其他人物的描述,他就露個臉,然後沒音信兒了。這個人就是王進。
王進的出場和落幕都是無頭無尾。且看其進場,不過是高太尉點名時,發現王進不在,離場是離開史家莊前往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處,最後一次提及是史進去尋其處,遇到魯智深時提及。
對於王進,沒有背景介紹,給人的形象是一個孝子,也是水滸中僅有的沒有犯罪記錄的。
不知諸君是否注意到一個細節,水滸中108好漢的出場不僅有詳盡的相貌神態描寫,還有江湖綽號,一些重要配角如潘金蓮,金巧雲等均有相貌描寫。但是,王進既沒有相貌描寫,也沒有綽號。
我們不得不聯想到《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曹雪芹對林黛玉也是沒有相貌服飾的描寫,王熙鳳的出場則在衣服首飾,相貌上濃重墨彩,代表著沾染俗世的人,而黛玉則更多的象徵一種精神。看了高鶚續寫《紅樓夢》後四十回的諸君們請忽略,我沒看後四十回,也不打算看,所以不太能接受對林黛玉有了相貌服飾的描述。
回到水滸上來,《紅樓夢》的寫作時間是晚於《水滸傳》的,那麼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在我們文化傳統中,有這種表現手法?
那麼王進放在開篇肯定是表達某種寓意,重不在人物形象。
且先看看他的形象,他是一個孝子,宋江也一直被贊是孝子,這其中是否有關聯?
他教史進十八般武藝,囊括了梁山好漢的武藝,卻未詳盡的描述武藝詳情,即使是要讓史進心服口服,也只是一招就制勝,並不過多加入打鬥情節,而後文中打鬥情節都是極盡詳細。
面對史進的急躁,他表現最多的就是“笑著說”。
看似溫潤如玉,細細想來,沒有任何關於此人的詳盡特點,就像一陣風,他的來去都像風一樣無蹤無影,就連他的存在也像風一樣。
很多小說的名字都不是隨便取的,當然言情小說一類為了好聽的除外。最典型的就是《紅樓夢》,每個人物的名字都有寓意。
《水滸傳》也不例外,至少在一些重要人物的取名上都是有一定寓意的。
王進諧音“亡盡”,也不能說是過度解讀,細細讀水滸,會發現它的邏輯是很縝密的,尤其細節處的處理,不亞於推理小說,很難找到漏洞。所以,在名字的寓意上,我們是可以解讀一番的。
前邊我們分析了王進可能是代表一種寓意,所以諧音“亡盡”這個寓意是說得通的。
而且,後來梁山勢力確實亡盡了,倒不是說人亡盡了,畢竟最後還有一些在朝廷當值或者出走的人活著,我認為這裡的亡盡是一種精神上的亡盡,梁山精神的亡盡,梁山一直舉著替天行道,斬殺佞臣的旗子,可惜最後詔安,直至徹底滅亡,活著的人連做散沙都沒有資格了,精神已經不復存在。
王進的臺詞沒多少,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不怕官,只怕管”。這六個字在《水滸傳》前面的重要出場人物身上出現過數次。
最後梁山選擇詔安,選擇被朝廷管,被佞臣壓迫,都違背了其初衷,所以當時造成了很多人的不滿,人心不穩。
王進在構建故事情節上,也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我認為他更重要的作用並不是在對故事情節的貢獻上,而是他的寓意。
還是講講他是怎樣鋪陳開故事的吧。
首先引出重要人物高俅,高俅在宋朝並不是權勢滔天,反而是後文蔡京,童貫出場次數極多,也是當時把持著宋朝朝政大權的奸臣。
如果用蔡京,童貫這種大佞臣開篇,顯得頭重腳輕。而且在這種強大勢力範圍內,還能逃脫?不太可能。從後文我們知道,蔡京的勢力以他兒子,女婿為線已經遍佈邊疆偏遠之地,王進似乎是沒有逃路的。
以上為個人看法,不同見解歡迎留言分享。回到高俅這個人物上來,高俅也是導致林沖走投無路的罪魁禍首,而林沖是上梁山的第一人,那個宋萬,杜遷,朱貴就不算了。怎麼說呢?如果沒有林沖上梁山,後火併王倫,梁山不一定發展的起來,也可能就是小勢力,像魯智深和楊志的二龍山一樣,自立為王卻不大。
所以高俅與水滸第一人林沖有關,埋了這一條線。而王進和林沖選擇的是不同的道路,最後的結局也是不同的。雖然林沖走投無路才上的梁山,但是畢竟朝廷管不了,也還算絕境中不錯的選擇,只是毀在最後的詔安上。
由王進引出史進,再引出三大地煞,史進尋王進又引出花和尚魯智深,魯智深惹上官司,逃網寺廟,又引出林沖,這樣故事就形成面鋪開來了。
史進的進就不是寓意“盡”了。金聖嘆評價史進是“其書進於史”,也有一定道理,108人第一個講史進,我自己就通俗的諧音為“始進”,開始進入故事。而史進幾乎是最後上梁山,所以也有歷史的寓意。
史進的綽號是“九紋龍”,因為身上紋了九條龍,金聖嘆認為是作者在自誇自己作品。這點我只能說按照他的說法說得通,因為龍是中華的象徵,文獻記載,皇帝穿的龍袍上繡了九條金龍。
但是,“九紋龍”到底是讚揚自己作品,還是讚揚其他就不清楚了,因為後文中史進上梁山後能力也不怎麼樣,王進教了他十八般武藝,囊括了梁山很多英雄好漢的武藝,史進卻沒有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耀眼存在。
由此,“九紋龍”不是在讚揚史進,十八般武藝也不是為他而寫,而是為了梁山眾人而寫。這個疑團,後文也找不到蛛絲馬跡去解釋,只能暫時接受金聖嘆的解釋了。
由史進引出三大地煞出場,朱武,陳達,楊春排名在地煞之首。
在水滸的楔子中其實有提到地煞,獨獨沒有天罡。諸君回憶下,龍虎山上,洪太尉遇到的一虎一蛇,可不就映襯“跳澗虎”陳達和“白花蛇”楊春嗎。
三十六天罡在史書中是找的到真人的,七十二地煞沒有其人,純為杜撰,相對於施耐庵描繪出的三十六天罡的正氣,七十二地煞就不那麼好看了,次一等,似乎還有些奸邪之人,沒有那種豪氣沖天的英雄氣概。
後文中,地煞的軍事朱武是配給了盧俊義,可見其意。
此三地煞在開篇出場後,也是很久不見蹤跡,後來出場,也不見才能有多高。
可見水滸是以三十六天罡為主,前邊的地煞一方面為造勢,另一方面呼應水滸的基調,施耐庵是為了突出水滸天罡的正氣和替天行道,先寫高俅佞臣,就不是以下作亂,而地煞很多都是因梁山替天行道的浩大名氣,來投奔梁山。
單單看第一回,三大地煞的描寫,也是很出色的,有武藝有謀略,可是在後來天罡星,軍師吳用,其他武藝高強者面前就不夠看了。
這樣一分析,王進的存在還是能解釋一些的,只是真正的用意是什麼恐怕只有作者心裡清楚了,又或者我們過度解讀了,經典的魅力就在於很多人有很多的解釋,它包容一切,而在時間長河中,它會過濾掉沙子,留下精彩。
-
3 # 步武堂
《水滸傳》裡第一個出場的壞人是高俅,第一個出場的好漢是王進。但這第一個出場的王進很快就消失了,只知道他去投奔了延安的師父,後來,就沒後來了。
但王進絕對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物,也不僅僅是一個引子,引出史進,魯智深以及林沖。
實際上,王進是作為一個在那個時期最普遍的底層民眾普遍的生活態度的縮影。
王進的父親,是一個像梁山好漢一樣的嫉惡如仇的“英雄豪傑”,他看不慣當時還是街頭混混的高俅,並著實的教訓了高俅,這一點很像魯智深。
但高俅發跡之後,便把在王進他爹身上吃的虧找王進報復,這種報復從跡象上看不亞於陷害林沖。
王進和林沖不同,他既沒有幻想,也不做抗爭,而是選擇了躲避,並且他似乎是成功了,因為再沒有跡象表明高俅對他死纏爛打,只是在知道王進逃跑後,依慣例發下海捕文書,也就無下文。
作者寫王進,是那拿王進和兩種不同態度的“好漢”做對比,一個是林沖,一個是魯智深。
林沖幾乎遇到了和王進一樣的遭遇,同時,林沖也可以像王進一樣一走了之——在事態沒有嚴重之前。
當混蛋高衙內第一次對林娘子起邪念的時候,如果林沖和王進一樣選擇“惹不起躲得起”的辦法,不一定不行。但林沖卻“心存僥倖”,或者“心存幻想”,企圖通過示弱和妥協,甚至“休妻”來消除災禍,這樣就一步一步的把自己逼向絕路。因為林沖的幻想和僥倖給了高衙內幻想和貪婪的底氣。
面對壓迫和欺辱,魯智深選擇的是抗爭和“快意恩仇”,儘管也有代價,但是畢竟是“行俠仗義,打抱不平”,所以,魯智深就是“真英雄”。
通過對比,我們似乎可以清楚,在那個奸權當道的時代,逃避會苟且偷生,妥協迎奉會越陷越深,奮起抗爭才是“江湖正道”,為此付出代價,絕好於“妥協迎奉”。
-
4 # 脂肪故事
如果僅僅從小說的情節安排來說,王進只是個龍套。
他的作用就是引出史進這條線,進而讓故事順序走下去。當王進完成自己的使用之後,就不再上場了。
但是,如果仔細分析王進這個人,還是非常有意思的。
第一,王進是官軍世家、武術世家。
首先,王進自己是禁軍教頭,而且武功非常高。史進這樣的人被他一調校,立刻脫胎換骨。他父親王升肯定也差不到哪去。
象這樣的人,在軍伍應該是個寶,高技能人才。可惜卻被逼成這樣,大宋要完啊!
第二,王進是個知進退、識實務的人。
當王進認出高俅之後,知道沒有好果子吃,果斷閃人,帶著老母親投奔故舊去了。
小說說他去投奔老種相公,因為在西北種家是絕對地一方霸主,護住一個流亡軍官是很簡單的事。
這一點上,王進比他的同事林沖要強。發現不對,當機立斷,保命是根本。林沖要不是運氣好,只怕早被幹掉了。
第三,作者對王進是有偏愛的。
能夠被帶上梁山的,大多都有悲慘有際遇。不是家破人亡,就是被人陷害,甚至如盧俊義、朱仝那樣被自己人害苦,王進能夠知機行事、連夜遁去,得以保母親平安,其實下場已經很好了。
上梁山的,下場未必好。在那樣的亂世中,得保舉家平安,極好。
以王進的本領,養家餬口不是問題,帶幾個徒弟,在西北開枝散葉也未可知。
平平淡淡過一生,好過在梁山轟轟烈烈。
-
5 # 邏輯文史游
一、暗示結局
王進是怎麼出場的呢?高俅上位後,王進認出此人曾被父親王升教訓過,知道自己也沒什麼好果子吃,於是帶著老母親逃亡了。按照小說的主旋律,被朝廷迫害之人或是走投無路之人隨著故事的發展都會落個草隱個居然後被“請”上梁山,但王進卻沒有,傳授完史進武藝後就像蒸發了一樣,怎麼回事呢?
我們不妨從王進的名字上來體會下施公的用意,王進,亡盡也,由王進引出好漢們出場的篇章,亦由“亡盡”來說明眾好漢的悲慘下場。
二、承上啟下王進出逃的第一站是史家村,當時的史進算是小憤青,水平不行卻見誰懟誰,經王進點撥後史進學會了十八般武藝,也算是進入了高手的行列。再後來就到了離別之時,王進投奔延安老種經略相公,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之後史進欲再去找尋師傅,那當然找不到啦,卻無意間找到了魯達,有此拉開了好漢們上山的序幕。史進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史進,始進也,是歷史前進,也是小說整體主線的前進。
三、揭露朝廷奸佞王進“得罪”了高俅,選擇了躲避,而同樣在朝為官的林沖卻沒那麼幸運了,在“得罪”高衙內後,林沖還是覺得天不滅我豹子頭,終被步步迫害,詳細內容在我的關於林沖的問答中有詳細說明,這裡不再闡述。
《蕩寇志》中的王進選擇繼續報效朝廷,那麼當然就是要視梁山為大敵了,而王進的形象設計也是為了針對林沖的。在林沖的謝幕之戰,王進結合林沖與自身的經歷用一番說辭直接將林教頭罵到吐血落馬。
王進先與林沖大戰二百回合不分勝負,之後林沖欲回陣換馬時王進一把叫住了他:
居家思孝,在國思忠,全身遠害,乘勢建功,聲名不辱,出處可宗。
-
6 # 小姐姐跳跳舞
首先我覺得王進並不屬於施耐庵眼中的好漢,而只是連線劇情的一個人物,例如剛開始的洪太尉、西門慶、蔣門神、金翠蓮和金老漢之類的人物。
他的父親曾打傷高俅,而高俅發跡後要找他算賬。他雖武功高強,卻沒有與高俅正面發生摩擦,而是選擇逃跑,是一個謹小慎微的人。之後遇到108位魔君中第一位的天微星史進,再之後史進沒有尋見他而是遇到魯達。
王進似乎並不符合好漢的身份,在與高俅的矛盾中,沒有去與高俅硬懟而是逃跑,也沒有落草為寇,少了逆天而行的個性。這108位好漢無不是被朝廷壓迫、或是身揹人命官司、或為義氣,聚義梁山。不管王進是最後在經略相公手下做事,或者被高俅尋見被殺,他始終沒有反了朝廷。
而歷史上真實真正的王進是北宋的禁軍將領(文獻中沒說是教頭)王進在京城得罪了高官(文獻中沒指明是高俅),先是逃到到延安,王進領兵和西夏的小股部隊有過戰鬥,後又投靠河北將領,再後來的太原戰役中,力戰而死。
回覆列表
熟讀《水滸傳》的夥伴,肯定知道王進這個人物。這是一個非常神祕的人物,武功蓋世,只花了半天時間調教,就把九紋龍史進調教成能跟魯智深一較高低的高手。不過王進只出現了一會,隨後就神祕消失了,再也沒有出現。
至於為什麼,筆者認為,原著作者通過高俅發跡成為高官,上任第一天就報復王進,讓人們看到奸臣的小人得志嘴臉,然後王進出走延安府,使史進,魯達,李忠出場,王進使命完成。
其次,也是為了引高俅出場,高俅作為奸臣,上任第一天就公報私仇,王進作為忠臣之後,即使無處投奔,也不會上梁山去做強盜,也不會為奸臣驅使,作為《水滸傳》中真正的孝子忠臣,原著作者是故意漏寫了王進的後來部分。
王進作為《水滸傳》中唯一一個真正的忠臣孝子。忠臣孝子乃國家的棟樑,本來在京城為天子訓練禁軍,無奈奸賊當道,無奈只好遠赴邊關。
當然了,還有一種可能,史進跟王進學成了十八般武藝,史大郎已經聲名遠播,且和魯智深戰五六十合不分勝負了,魯智深、林沖、楊志、呼延灼武功都在同一個擋次上,而王進畢竟是史進的師傅,如果再把王進弄上梁山,你說玉麒麟盧俊義、大刀關勝該多尷尬?
所以,原著作者只能把王進做為一個引子人物來寫了。由王進引出史進,由史進引出少華山的神機軍事朱武,白花蛇楊舂,跳澗虎陳達,繼而史進遠走延安府尋師,遇到魯達魯提轄,魯提轄又三拳打死了鎮關西,就這樣把水滸故事鋪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