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蔚藍大龍

    南方叫修水庫,63年冬,學校放寒假。支書來我隊動員去公社修水庫,當時隊裡所有勞動力才10個,其中一個還在坐月子。我當時不足九週歲,報名參加頂個數,到工地上發飛子(籌碼),每個大隊都有跟我差不多大的小孩子發飛子。被公社統一安排,都給自己不熟悉的人群發。

    水庫工地不大,我們上去時土埧己築起十多米高了,內側用石頭護坡,埧面用牛拉石滾子壓實,四邊角用人力打夯,還有專人撿雜物,有人撥水。說是潑水能把土壓得更實。

    當時天寒地凍,挑土的大多隻穿一件衣服還冒汗。只有我們發飛子的凍得發抖,我把父親脫下的衣服全穿上也不頂事。手上耳朵腳盤全是凍瘡,但是吃得好。每頓半斤大米飯,還有一片豬肉,這在家裡是沒有的,我每天固定工分是六分,工地補貼0.6斤大米,隊裡補貼0.9斤大米。光補貼就夠飽了,過年也沒停工。要確保春汛前完工。我在這裡一直幹到正月十六學校開學才走。那時候,水庫也接近完工了,我母親和別的婦女也撤離,只留下男人抬石頭護坡收尾。

    這個水庫叫右角水庫,有四個大隊受益,當年蓄水抗旱。63年就增加了四千多畝晚稻面積,當年的產量增加了一倍還多。

    水庫還建了一個小水電每晚6一12點發電,供應公社和中學用電。從此這種建水庫的活,一直到69年才算完。每年都有。

    最大的西土元水庫歷經三年才完工,移民5個小隊,受益6個大隊9千多畝,這是我社最合算的水利建築,4臺250千瓦水輪發電機組,每年有六個月可滿負荷發電。增開河灘地六百多畝,直接安置移民4百多人。使下游永遠免除了洪澇災害。

    這個水庫在64年籌建,清基做底涵洞時,遭到移民的破壞,公社把這些首要分子抓起來,戴上反革命破壞分子的高帽子,由民兵押著遊村示眾,平息破壞後,公社先行建設安置房,將他們遷走後才開始建水庫。水庫建成後,水電站也同時完工。同時開建的另外四個水庫沒有移民的麻煩,反而先完工,先受益。

    組織起來的農民,有強大的生產力,也充分體現了人民公社的優越性。而57年以前的9年裡,連個山塘都挖不出來。這種利國利民的好事,卻被公知們所抹黑,把這種公益性建設描述為對農民的惡意折騰和迫害。

    所謂利國利民的表現在,增加了旱澇保收面積後,單位面積產量成倍增加,入庫公購糧和社員基本口糧也成倍增加。沒有前期的投入,那來的後期改善,過來人只要是明事理的人,絕不會有怨言。

    我們大隊一千四百多人,參加了全公社十七個水利工程建設。而我們卻是非受益隊,公社為了彌補,幫我們開通了公路,架通了電路,連變壓器都是免費送的,我們自己則負責變壓器以下的費用和人工。這也是一大二公的體現。

    沒有人民公社,在我們那時候不會有十七個水庫,和一個3千千瓦的水電站加眾多的小水電,更不可能有年產300萬噸的水泥廠,81年前公社大隊有大量的拖拉機和汽車。初具規模的農業機械化作業。還有那些公路網機耕道。

    70年開始,縣裡開建的水電站,公路大橋,化肥廠,糖廠,直到79年才完工。只是這些農民千辛萬苦靠高積累低消費得來的建設成果,大部分變成了私人財產。灌溉水庫變成了私人的養魚池,剛剛升級改造完工的水泥廠變成了私人企業,花大價錢買回的農機當廢鐵處理……。

  • 2 # 一株吊蘭

    這是在實行農業賦稅年代的事情,離現在至少也有三十年了,也叫“挑溝工”。

    無論是稱為“上河工”,還是稱作“挑溝工”,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工”,和平日裡下地掙工分的‘工“是一樣的。有時災荒年代,實行的是以工代賑,平常年頭裡是義務工,就是盡義 務,公家只負責提供吃飯。

    老百姓管這叫”挑溝打塘“,書面語言是”冬修水利“。既然是”冬修水利“,時令就是在冬天農閒的時節。

    每逢秋收一罷,上級便開始安排上溝工。上溝工是每家都必須去的,至少一人,家裡實在沒有整勞動力的,半拉勞動力也要去。所謂半拉勞動力,就是已經滿十六歲的男孩子,本地稱之為”半拉橛子“,就是半個勞動力的意思。

    去上河工,個人不要帶糧食,但要自帶碗筷、被褥。伙食由大隊裡統一安排,以生產小隊為單位開伙。

    聽上河工的人回來說,伙食應該是比家裡好些的,最少每天有一頓肥豬肉燉大白菜、大蘿蔔、冬瓜,大面卷子一個有半斤重,不限量。睡的地方是統一用秫秸搭建的工棚,鋪的是麥秸、稻草。

    雖說是冬天苦些,有沒有什麼機械,全靠人們肩挑車推,但人們的幹勁還是很足的。

    上河工如果不是遇到大的雨雪天氣,是在不能施工的話,通常是在臘月二十六七的時候收工。記得有一年,等上河工的大哥回到家時,都已經是臘月二十九天黑的時候了。他還帶著自己沒捨得吃的兩個大花面卷子。一家人在年三十的時候,把那個花面卷子分著吃了,也算是過了一個飽年。

  • 3 # 星空攬夢

    上河工是七十年代時期的一種叫法,一直是老百姓對水利工作的一種稱謂,用現在的說法就叫農村水利建設工程任務。那些年代的深秋以後,農民沒有了生產任務,所有的麥子已經安種完畢,這時候小至生產隊的溝渠建設,大到公社的庫區建設,還有省級的入江河道和內外運河的清淤工程。這些工作的任務都是在冬天的時候進行,而且是力氣活,在那些年上河工的人們,有的還獻出了生命。

    在經濟最困難時期,外出上河工是人人都怕的,衣服單薄,過的生活比在家裡的人強一點,在家裡的人吃了上頓沒下頓,而上河工的人一天能有三頓的稀飯喝,還是每個生產隊必須要保證前方供給的重要任務!

    這樣的日子持續到了七O年代未,興修水利在全國來說,大型的庫區都以全部完成了。

    八O年代以後就是我們這代的青年人了,我有辛參加了兩個月的平地開河的工程,生活無憂穿的也暖,年輕人剛開始只當玩的,在工地上挑土的頭三天還好,後來基礎出來了,開始挑擔子爬坡了,這時候人就受罪了,老話說能挑不能挑,一頭兩大鍬,一擔土挑著爬坡,歡腿發酸,到了頂上倒了土以後,一身輕鬆,腿也不酸了。

  • 4 # 逯夕陽滿天

    原先就是用土筐子,用扁擔挑著,一頭一隻,挑上兩筐,把從田野挑來的泥土倒在河兩岸的堤上,把堤築好,防止水患,如干旱,就清河底,把泥沙擔出,倒在堤垻上,這就叫上河工,生產隊給上河工的人記著工分。,當然是服役,不過全村,或全公社,平均一下,各付多少,個人上了河工還是記著的。

    自從有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口號,就不再挑土筐了,而是用手推車,一邊一個筐子,筐也大了,從河底裝滿兩筐,推到堤埧上,有坡度的,另添一個拉縴的。以遠處望去,成了人群,象螞蟻爬動。這樣根治海河數年。還有人提出根治淮河二十年。這民工都是從各大隊派出的。

    如果我說的明白不了,有一夲書,作者馬春,書的名字《龍灘春色》,看了會愛不釋手,專描寫上河工的事,如果看了這本書,會更清昕的,。

  • 5 # 西安晚報

    上河工,也叫挖河,是幾十年前中國北方農村地區冬季一項重要的農事,也是最苦最累的“農活”。每年到冬天農閒時節,就會發動群眾大搞水利建設,根據工程需要,或疏浚河道,或河道清淤,或開挖新河,反正不會閒著。由於生產力較低,那時候的大小河道基本都是靠人海戰術挖出來的,工地上黑壓壓的一片,密密麻麻幾乎是人挨著人。但那時候雖然工程進度不如現在快,質量卻很高,現在使用的許多河道還都是那個年代人工的傑作。

      一般上河工的都是18至45週歲的男青壯勞力,超過45週歲就不用出河工了。根據上級部門的分派,每年上河工的任務不同,遠近不一,有時離家較遠,有時離家近,有時是疏浚河道,有時是河道清淤,有時是開挖新河。

      每次上河工之前,都要充分做好準備工作,木製小推車,裝土用的偏簍,剷土用的鐵杴等都要檢查好,再看看輪胎有無破損漏氣,如果有馬上維修好,以免挖河時拋錨耽誤時間。一切準備妥當後,把被褥、生活用品等,往小推車偏簍裡一放,推著小推車就上路了,一般兩名河工配備一輛小推車。那時,由於村裡沒有機動車,幾十裡甚至上百里的路程,都是自己步行推著小推車去上河工。

  • 6 # 叄農黎雨

    上河工在我們這叫民工也叫上水利工地。

    當年每到9一10月份,就全體上水利,除婦女勞力外,當時的大隊分任務,哪個生產隊要上多少民工。

    農民梱起被服帶上幾件替洗衣服,還帶上大米,炒一罐子醃菜就上工地去了。有的是去水庫修建砠埂,有的是去挖河床,有的是去某地修公路,等等水利工程。那時都是義務沒人付報酬的,農民上工地原小隊記工分。

    至今還有親身經歷過的人,現今大概都有60多歲了。提起當年上河工也好,水利民工也好,他們都身有體會。所幹的活全都是苦活累人的活。

    我們村有位現也60多歲,人們送他一個定語,說他是水庫裡長大的。這人是大家上馬去工地,他在數,年終下馬年後又常年施工又有他。他一年到頭就在上河工的佇列裡。直到改革開放後,他才作此告別。

    看起來當年開河修水利,為今天的建設發展奠定了基礎。只不過是那時的上河工確實太苦太累。時至今日連退休金都不能領到,這個人群感到有點遺憾。

    但是他們看到了曙光,享受了新生活,也就把遺憾埋在了心底。

    致於上河工指的什麼,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只有親身經歷過的老人,經口述傳授後來人也許瞭解。

    看看今天吧,三峽工程,國家定點工程,就說今年武漢在國家統調之下,為戰勝新冠疫情,幾天內建起雷神火神兩大醫院,還有許多方艙醫院,這麼大的工程,幹活的人都給付報酬。這說明了國家之強大!

    我想當年的上河工,可以一去再難回返了吧!

  • 7 # 遠方西沙

    知道,每年,都會有人通知我老爹去,他是黨員,有義務去做後勤做之類。聽老爹他去主是負擔給挖河的人做飯。也沒細問過,知道有這個事。

  • 8 # 豫人78

    我下放農村時就攤上過上河工,老家的渦河修水閘和船閘,比較辛苦,自帶乾糧,生產隊給記工分。每天天剛亮就出工,人拉肩扛,河底到岸邊幾十米高度,那的我才十八歲不到,累得半死,躺下去就不想起來連飯都不想吃,一晃五十年過去了,想起來彷彿是昨天。

  • 9 # 使用者言午澤群

    上河工,也叫挖河,也是最苦最累的“農活”。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中國北方每到冬季農閒時節,各人民公社為促進農業基本建設發展,就會發動群眾大搞水利工程建設,疏通河渠或開挖新河。上河工的都是18一45歲的男性青壯年勞力,因當時施工條件落後,全靠雙手杴挖鎬刨,肩扛簍背,雖然工程進度緩慢,但當時人們在“人定勝天”“排除萬難,爭取勝利”的革命精神和堅強鬥志鼓舞下,完成的工程質量很高。現在科技發展,挖渠修河都已是機械化作業,上河工的時代已成為了歷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夫妻關係中一味地遷就對方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