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能夠;作:作出、升起;是:這樣的;念:念頭
意譯為:能夠升起這樣的念頭嗎?
一、《金剛經》“能作是念”,出現於四個地方
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否?
斯陀洹能作是念,我得斯陀洹果否?
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念果否?
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否?
各句的意思是:得到OOO果(道)的人,能升起得到OOO果(道)這樣的念頭嗎?
四個意思都一樣:升起念頭時,就沒有得到自己想的那個果位。
然後,世尊在每段經文裡逐一解釋。
二、為什麼升起念頭,就沒有得得那個果位/道位呢?
以阿羅漢為例: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名阿羅漢。
無煩惱可得,無貪嗔可離。性無違順,心境俱空,內外常寂。
若有得果之心,即同凡夫。
阿蘭那行,即是無諍行、清淨行,除去有所得心。
若存“有所得心”(如“我得阿羅漢道”),即是有諍。
有諍,則非清淨道。
常得無所得心,即是無諍行。
所以,《金剛經》裡須菩提心無所得,實無所行,才是真正的阿羅漢。
能:能夠;作:作出、升起;是:這樣的;念:念頭
意譯為:能夠升起這樣的念頭嗎?
一、《金剛經》“能作是念”,出現於四個地方
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否?
斯陀洹能作是念,我得斯陀洹果否?
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念果否?
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否?
各句的意思是:得到OOO果(道)的人,能升起得到OOO果(道)這樣的念頭嗎?
四個意思都一樣:升起念頭時,就沒有得到自己想的那個果位。
然後,世尊在每段經文裡逐一解釋。
二、為什麼升起念頭,就沒有得得那個果位/道位呢?
以阿羅漢為例: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名阿羅漢。
無煩惱可得,無貪嗔可離。性無違順,心境俱空,內外常寂。
若有得果之心,即同凡夫。
阿蘭那行,即是無諍行、清淨行,除去有所得心。
若存“有所得心”(如“我得阿羅漢道”),即是有諍。
有諍,則非清淨道。
常得無所得心,即是無諍行。
所以,《金剛經》裡須菩提心無所得,實無所行,才是真正的阿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