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中巖haha

    擲彈筒是一種很落後的武器,精度很差,使用效果完全取決於士兵的訓練程度,士兵使用經驗越豐富越有用,放在新兵手中用處就不大了。戰爭初期日軍都是齊裝滿員的老兵,戰鬥力強,經驗豐富,用擲彈筒優勢明顯,這點在中國戰場尤其明顯,因為中國部隊普遍沒有重炮,一線部隊最強的火力就是重機槍,有經驗的老兵擲彈筒一炮就給打掉了,而中國軍隊沒有炮兵用於報復,所以日軍的擲彈筒可以說是無敵的,實戰中戰損也不大。但經過幾年的戰爭,日軍老兵不足不斷徵新兵,造成士兵訓練不足,經驗不夠,擲彈筒這種完全依賴老兵經驗的武器就不太行了。

    到了太平洋戰場,初期擲彈筒也是有用的,因為英美軍隊在東南亞菲律賓的空軍前幾天就被消滅光了,日軍有空軍優勢,陸軍對戰時,英美陸軍也是長期不打仗,戰鬥經驗嚴重不足,而日軍都是經過中國戰場的老兵,優勢明顯,近距離作戰擲彈筒給英美軍隊很大傷亡。

    但到了美軍反擊時就不一樣了,美軍這時已經有了制空權制海權,殺死日本人的主要方式並不是陸軍對戰,而是讓海軍開炮空軍轟炸,儘量減少近距離對戰,發現對面幾百米有日軍就呼叫海空軍轟炸,只有近距離遭遇才會對戰。而就算是近距離對戰,美軍隨行的迫擊炮比起擲彈筒來火力猛精度高對人員要求也低,一樣能壓制擲彈筒。而日軍老兵傷亡過大,補充的新兵根本打不準,擲彈筒也發揮不了初期的效能,就更起不了大作用了,越來越沒用了。

  • 2 # 樑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樑來回答。

    沒有用?您這說法只說對了一半,太平洋上的那場戰爭,日本人剛剛懟上美中國人的時候,還是有一定用處的,只是後期啞巴了。

    說不好聽到的這就是一場狗咬狗尾巴的戰爭,日本人雖然獲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死傷也不少。

    打旅順要塞就被弄死弄傷了一萬六,這把個日本人心痛的好懸沒把自己個剖腹了,畢竟總攻才六萬,這一傢伙就弄掉了快三分之一的兵力了。

    那麼這場戰鬥能夠讓日本人肉痛的主要原因是,俄中國人裝備了馬克西姆重機槍,這傢伙割麥子一樣,把個頭比步槍高不了多少的日本人給穿趴下不少。

    八嘎喊的再多都沒用,只是送人頭而已!

    當然,後來日本人還是利用人數優勢,天天沒事幹,喊板載,這就是著名的板載衝鋒,最終拿下了不少俄中國人的陣地。

    咋說呢?人被逼急眼了這都是發明家,於是俄中國人把海軍用的47毫米大炮給裝到帶軲轆的炮架上,發射那種長尾巴的炮彈,於是世界上第一個迫擊炮就這麼誕生了。

    這玩意的彈道是彎曲的,打日本人那工事,一懟一個準,炸的日本人一窩一窩的擱天上飛。

    所以這東西給日本人的心裡傷害太大了,事後日本人出於對著玩意的恐懼,就喜歡上這東西了,軍隊就要求製作這種炮。

    那麼接下來各種型號的迫擊炮就出現在了日本人的裝備當中,這擲彈筒就其中之一。

    後來他們對這擲彈筒又進行了改進,這就是後來的八九式擲彈筒。

    所以這也算是擱新奇物件,是日本人所特有的一個東西。

    什麼九二式步兵炮,什麼擲彈筒啊,一通招呼,所以對咱的機槍陣地威脅是很大。尤其是他們的士兵那都是三年期或者五年期的老兵,對手裡的傢伙式摸的那叫個透徹。

    擲彈筒這玩意連個瞄具都沒有,準確度完全都是炮彈懟出來的,所以就能夠做到一發一個機槍陣地。

    同理,在太平洋戰爭初期,美中國人的軍隊可沒有中後期那麼牛掰,他們的裝備啥的都停留在一戰的時候,尤其是陸軍在這方面特別的突出。

    也就是說美國初期陸軍的裝備水平,在日本人的眼裡和咱也差不多。

    同樣去的都是日本手裡的老兵,美中國人面對大量的被摧毀防禦陣地,信心也就跨掉了,他們很紳士的選擇了投降。參考麥克阿瑟吼的震天響的菲律賓戰役,最後做了縮頭烏龜帶著老婆坐著潛艇悄悄的跑了,接收爛攤子的溫萊特最終投降的例子。

    所以開始的時候,日本人的那擲彈筒確實不錯,開頭還能撈點便宜啥的。

    美中國人把自己家的兵工廠可就開動了,這把個蹲在歐洲的希特勒都快氣瘋了。

    而日本人也嚐到了苦果。

    知道這是啥不?重機槍!知道那是啥不?火炮,而且是大口徑的!還有那個是啥?榴彈炮!天上還有小飛機!

    得咧,日本人還抵近射擊,想多了吧!直接就被美中國人給打到了地底下去了。而且老兵啥的死亡得也多,後期補充兵,什麼第一補充兵,第二補充兵啥的,擲彈筒的準確率水的就厲害了。

    再說,日本人都躲到了山洞裡頭,地道里頭,他也只有抽冷子出來放個冷槍冷炮啥的,擲彈筒?拉倒吧,這東西面對沒有了空中火力,重火力的支援,偷襲還成,其他的還是算了吧!

    “啪啪啪!啪啪啪!”

    這頓射擊,全躺下了!瞅到這裡咱的呱唧呱唧!

    不過可惜的是,這種事後來就少了,畢竟都躲到山洞裡頭,地道里頭。

    也就是說他們那擲彈筒,啥都瞅不見,打啥打!

  • 3 # 世紀新人lm

    這主要取決於作戰環境,準確是雙方之間在火力投射上的對比關係:如果有效壓制對方活力,擲彈筒在戰場是個加分項;反之,不能,則完全是對方的活靶子,毫無發揮的空間。

    首先,從擲彈筒的效能說起。以它的射程和威力而言,它是介於手榴彈/手雷和迫擊炮之間的,又被稱為“超輕型迫擊炮”。它的有效射程是射程300米,射速30發/分,殺傷半徑5米左右。此外,它威力的發揮還取決於操作手的經驗,由於底部的發射藥未變,要靠調整擲彈筒的角度來瞄準目標。因此只有經驗豐富的老兵,才能有效發揮它的威力。

    其次,來比較兩個戰場環境。在中國,日軍面對的對手,除早期的德械和後期的美式精銳中央軍以外,大部分對手都是以輕武器,而且是效能低劣的輕武器為主。無論射擊精度還是射程都很有效,又很少能得到遠端炮火和其他重武器的有效支援,極少能得到來自空中的支援。因此,在對對手有效火力壓制的前提下,射手可以很容易地前出到300米有效射程,並可以從容地調整角度進行瞄準。同時,加上擲彈筒擲彈筒大約5到8米的殺傷半徑,因此可以做到一發炮彈就報銷一個機槍陣地。

    在太平洋,雙方的火力對比完全逆轉。在美軍海空強大的立體火網之下、在遠中近程無縫隙的炮火接力之內,射手鮮有機會進入到有效射程範圍。即便進入,在美單兵半自動/自動武器的有效殺傷範圍之內,更談不上從容地瞄準。因此它發揮作用有效。

    再次,戰場環境也很重要。太平洋幾乎都是島嶼爭奪、兩棲作戰。高溫高鹽高溼又多雨,這對武器的保養,提出了更高要求。這裡凸顯了完善的後勤體系的重要性,而這又高度依賴於綜合國力的發揮。與美國而言,日本顯然處於劣勢。而中國戰場,雖然各地區氣候物候差異較大,但畢竟是陸地環境,對武器的侵蝕有限。日常的保養,基本可以保證效能的有效發揮。

    綜上,在中國戰場,擲彈筒可以很好出來“欺負人”,而在太平洋戰場,則是“被人欺”,這就是同一件裝備,不同的命運。

  • 4 # 戰情解碼

    日軍的擲彈筒不僅在中國戰場上發揮了很大作用,在太平洋戰場也近戰中令美軍在吃盡了苦頭,所以並非沒有作用。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憑藉擲彈筒提供的火力支援,在近戰中給予了美軍有效的殺傷。可是,隨著戰爭的進行,日本江河日下,有經驗的擲彈筒手損失慘重,再加上美軍採取了合理的戰術,擲彈筒的作用才開始不斷下降。不過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的擲彈筒還是對美軍造成了比較大的威脅。

    擲彈筒實際上就是一門超輕型的迫擊炮,日本對擲彈筒的重視源於日俄戰爭時期。當時俄軍的火力令日軍印象深刻,很快日軍就萌生了研發一款既能夠彌補中型迫擊炮和單兵手榴彈之間的火力空檔,又可以伴隨步兵行動,提升步兵火力的武器,於是擲彈筒應運而生。日軍主要裝備的大正10年式擲彈筒及其改進版八九式擲彈筒,這兩型武器具有重量輕、火力猛、造價低,可發射榴彈手榴彈甚至是化學武器的能力。擲彈筒的射程在200-500米左右,殺傷半徑為5-8米。這使得擲彈筒可以伴隨步兵作戰,隨時提供火力支援。

    日軍的擲彈筒在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國戰場上,日軍火力要明顯優於當時的中國軍隊。在作戰時,中國軍隊的重機槍等重火力點往往會遭到日軍擲彈筒的打擊,迫使中國軍隊的重機槍不得不頻繁轉移。轉移幾十公斤的重機槍並非易事,這就使得中國軍隊的火力被大大削弱。日軍則會發揮自己本就強大的火力優勢,對中國軍隊進行壓制,隨即發動衝鋒。不僅如此,擲彈筒還可以在中國軍隊手榴彈等單兵武器射程外進行打擊,給中國軍隊造成大量的傷亡。如淞滬戰役時,第18軍14師42旅的36挺重機槍在短時間內就被摧毀了32挺,42旅的將士們不得不以血肉之軀面對日軍火力,最終傷亡慘重。

    日軍火力雖然在中國軍隊面前算得上強大,但是跟美軍比起來就差的太多了。為此,日軍充分發揮擲彈筒輕便靈活的優勢,將其與機槍配合使用。日軍利用地形和工事,先用機槍襲擊美軍,再利用擲彈筒攻擊,由於擲彈筒機動靈活,打完就跑,美軍的火力打擊往往難以徹底消滅他們,這給美軍造成了極大的傷亡。在塞班島、硫磺島和沖繩島等一系列戰役中,日軍的擲彈筒都給美軍造成了不小的傷亡。隨後,美軍開始調整戰術,儘量發揮火力優勢,避免與日軍近距離作戰,並配發槍榴彈等武器增強火力。由於日軍實力逐漸下滑,有經驗的擲彈筒射手消耗殆盡,到了戰爭後期擲彈筒的作用開始不斷下滑。另一方面,由於擲彈筒射速慢,精度不佳,威力也有限,所以在二戰結束後逐步被各國所淘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的輕武器也難以同歐美的輕武器相提並論,擲彈筒是日軍在輕武器方面少有的得意之作。日本是擲彈筒裝備大戶,其主要裝備的大正10年式擲彈筒及其改進版八九式擲彈筒,伴隨著日本南征北戰,直至二戰結束。可以說它們見證了日本的鼎盛,也見證了日本的失敗。擲彈筒可伴隨步兵,併為步兵提供有效火力支援,在中國戰場上它是無數中國軍人的噩夢,而在太平洋戰場上它也令美軍頗為頭疼。

  • 5 # 梓蕤

    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不是不用擲彈筒,而是由於使用成本太高,導致使用的頻率少了。

    日軍使用的擲彈筒包括10年式擲彈筒,89式擲彈筒,而日軍最常使用的是89式擲彈筒。根據1944年10月1日的《美國陸軍日軍手冊》第22頁指出,在一個標準的日本步兵師中,一個由3843人組成的團大約有108人配備89式擲彈筒,即每36人中就有一個。相比之下,該團擁有112門輕機槍和36門重機槍,89式擲彈筒也成為日軍標配。日軍在二戰結束時製造了大約12萬副89式擲彈筒。

    89式擲彈筒重量僅為4.7公斤。與之最接近的美國m2迫擊炮,但是它的重量是後者的4倍多,安裝速度慢,瞄準更復雜,而且操作複雜,他們通常是在獨立的專家排從步兵,他們打算支援,這複雜的設定和射擊。英國研製出了類似2英寸迫擊炮,這種迫擊炮可以使用到80年代,但它的8轉/分的射擊速度要低得多,而且由於無法直接射擊,通用性稍差。這更加體現了89式擲彈筒的優越性,這種武器以其易用、高射速和殺傷力贏得了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尊重,美國M79榴彈發射器的靈感來源於89式擲彈筒。

    戰後美軍的一項醫學調查顯示,盟軍戰鬥中約50%的傷亡是由日軍迫擊炮造成的,其中80%是由89式擲彈筒造成的。美軍將其繳獲後曾以為發射方式是將底座抵住大腿射擊,因此有膝蓋迫擊炮的誤解。據說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瓜達康納爾島擄獲此裝備試射時,士兵的大腿骨被髮射時產生後座力打碎。

    客觀條件限制

    二戰日軍不同於歐美軍隊,歐美軍隊不僅由步兵組成,而且還以摩托車、拖拉機、偵察車和後勤卡車等形式實現了重大的機械化,但日軍的機械化程度非常有限。事實上,它是一支以步兵為導向的戰鬥部隊,缺乏重型火炮、裝甲和運輸工具。日軍陸軍由於缺乏發展現代重型武器的資金和日本缺乏原材料,在二戰後期日軍這一缺點就暴露出來。

    美軍及其盟軍在太平洋戰場聽取了麥克阿瑟的跳島爭奪的建議,並沒有在陸地和日本本土與日軍廝殺。而日軍在戰爭後期喪失空中優勢和海上優勢後,缺乏運輸工具將輕重型武器及其炮彈運輸到駐守海島,包括擲彈筒等武器和彈藥就無法運送到日軍手上,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配備就變得相對簡單,大多隻有一支步槍,兩個裝有步槍彈藥的袋子。

    日軍裝備替換

    89式擲彈筒與10年式擲彈筒相比,它的槍管是來輔槍式的槍管而不是光面膛,通過給彈丸施加旋轉動量來提高精度。

    89式擲彈筒有一個射程調節機構,他的滾花旋鈕可以調節射程範圍,它通過延長或縮回從槍管底部伸出的射釘來調整射程,進而增加或減少彈丸下方的彈膛體積。增大(減小)體積減小(增大)氣體壓力,從而減小(增大範圍)。因此可以在不同距離發射彈藥,而不是像10年式擲彈筒那樣在固定距離發射。

    擲彈筒戰術被盟軍摸透

    二戰時期每個日軍步槍排有3個步槍兵小隊和1個擲彈筒發射兵小隊,一個小隊配備3-4副89式擲彈筒,一個步槍連最多可以有12副擲彈筒發射器,執行壓制和間接火力支援。而在擲彈筒發射兵小隊周圍一般會有步槍,輕機槍,或其他武器的分隊,繞到對方側翼逼其目標暴露後,讓擲彈筒發揮火力優勢。

    美軍剛開始時不知道日軍擁有擲彈筒的殺器,在遭到日軍側翼攻擊時馬上反擊,在暴露火力目標後經常吃到擲彈筒的教訓。後來為了彌補火力的劣勢,美軍出動飛機和艦炮的火力,讓美軍還未達到日軍的擲彈筒的射程範圍,負責側翼攻擊的日軍就被消滅。而且儘管89式擲彈筒每分鐘大約發射25發子彈,但是即使是由2人操作,最多可攜帶此裝備後最多隻能再攜帶8-18發彈藥(每枚彈藥約0.8公斤)移動,在其發射後也會被美軍的戰機和艦炮鎖定,而擲彈筒在彈藥和火力上處於劣勢,一暴露目標後幾乎就涼涼了。而且擲彈筒為了能達到最大的發射速度,一般會由三人操作,不利於隱蔽,在面對美軍的槍林彈雨時更加吃力,後來日軍使用擲彈筒的次數就變少了,由搶灘戰改為海島叢林的埋伏戰。

    擲彈筒在叢林中射擊還會因為自然干擾而提前引爆,加上戰爭後期日本原料不足,製造質量下降,採用密閉式膨脹空氣發射的擲彈筒因此會因為承受不了發射壓力而破裂。而且擲彈筒受到海島潮溼環境的影響,非常容易腐蝕,而提高事故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日軍在面對裝備比自己更為優良時,擲彈筒的火力優勢並不明顯。而日軍根據太平洋戰場的環境變化,也改變了作戰方式。到了二戰後期,日軍的軍需物資跟不上時,擲彈筒的質量已經得不到保障。特別是使用擲彈筒的戰術必須得由大量的日軍和火力掩護配合,而隨著戰爭的推進,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兵員和物資運輸跟不上,已經無力配備標準的日軍編制以發揮擲彈筒的最大殺傷效果。日軍最後也只能到什麼山頭,唱什麼歌了。

  • 6 # 劇透歷史

    二戰期間,日軍廣泛使用一種武器,給抗日軍民造成嚴重傷亡,那就是擲彈筒,實際上是超輕型迫擊炮。

    它具有輕便易攜(可單兵攜帶)、構造簡單、殺傷力強、造價低、發射準備時間短、能發射多種炮彈等特點。擲彈筒有專用的榴彈,除此之外還可以發射制式手榴彈和毒氣彈。

    擲彈筒使用起來也很方便,只需一個固定支架,架上炮筒,發射炮彈就可以。和其它笨重的迫擊炮相比,靈活多了,是單兵武器中的佼佼者。

    大正十年擲彈筒只有2.6公斤,士兵單手就能拎起,射程175米,雖然可以彌補中型迫擊炮和單兵手榴彈之間的火力空檔,但射程太短,士兵無法在安全距離內使用,戰損很大。另一個缺點是精確度不高。

    89式擲彈筒是大正十年擲彈筒的改進版,精確度和射程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重量不超過3公斤,加上彈藥大約是8公斤,也不算重,扛起來就能跑。很受日軍的歡迎,一經研發就配備到各大部隊。

    戰爭初期,每個日軍步兵小隊約有50至70人,配備一個機槍小組(有兩挺輕機槍),一個擲彈筒小組(有兩具擲彈筒)和兩個步槍班,火力很猛。後期減為一個小隊配一個擲彈筒再加一挺輕機槍,依然強於我軍。

    每個擲彈筒小組由一個發射手和一個彈藥手組成,某些精銳部隊還會增加一個彈藥手,預防戰鬥減員,保證彈藥充足。彈藥手攜帶的彈藥袋中裝有8枚榴彈,並攜帶步槍保護髮射手,發射手同樣帶8枚榴彈。也就是說一個標準兩人擲彈筒小組有16枚炮彈。

    配備的九一式榴彈僅重0.45千克,8個加在一起也不重,因而擲彈筒小組可以隨步兵機動,甚至跟隨步兵衝鋒。能夠及時支援一線步兵。

    一個有經驗的老兵,操作這款89式擲彈筒一分鐘可以發射二十發左右的炮彈。通常我方陣地的機槍一響,日軍就用擲彈筒快速發射炮彈,為日軍提供強大的火力支援,短時間內就能報銷一個機槍陣地。

    使用普通榴彈時,機槍陣地已經扛不住了,日軍還違反“日內瓦國際公約”,多次發射毒氣彈,也就是生化武器。凇滬會戰、武漢會戰期間都大規模使用,給抗日軍民帶來極大的傷害。

    後來抗日軍隊繳獲擲彈筒,仿造出很多,用在日軍身上,同樣取得很大成效。

    到了太平洋戰場上,英美等聯軍的武器更為先進,日軍的擲彈筒不再佔據優勢,但要說沒用就太誇張了。事實上,美軍對日軍擲彈筒的評價挺高,說這是“二戰日本陸軍唯一值得評價的兵器”。

    美軍的武器裝備在當時是超一流的,日軍根本比不了,坦克裝甲、飛機大炮、航空母艦巡洋艦,應有盡有,數量很多質量很精。日軍要是使用重型武器,很容易被定位,海陸空一番狂轟濫炸,移動困難的重型武器立刻就得報廢。

    但擲彈筒不同,日軍扛起來就能跑,還不受地形限制,機動性很強。日軍利用島上叢林和山地的複雜地形,以及眾多防空洞,時不時偷襲美軍,擲彈筒發一輪,美軍躺一地。

    這種戰術消弱了美軍的武器優勢,如果用上飛機坦克,那就正應了一句話“高射炮打蚊子”,聲響很大,蚊子該跑還跑。

    因而日軍擲彈筒在太平洋戰場上作用不小。但太平洋戰爭的局面,不是小小擲彈筒可以扭轉的,而且美軍的武器依然可以碾壓日軍。

    再加上美軍有艦炮火力支援,日軍擲彈筒的作戰時間被壓縮得很短,難以從容瞄準,再也沒當初的威力。

    隨著局勢越來越明朗化,美軍勝券在握,日軍只能依託山洞和堡壘進行作戰,主要使用平射武器,擲彈筒這種曲射武器,就真的沒用了。

  • 7 # 草木菁華2005

    擲彈筒屬於特定環境的產物,擲彈筒好不好?好!不否認,便攜,彌補火力真空,三八大蓋射程遠,精度高,但是畢竟是子彈,威力不夠,手榴彈,靠臂力,威力不錯,但是距離太近,擲彈筒,便攜,彈藥也不重,射程比手榴彈遠,不需要臂力,威力也比手榴彈強!再遠的目標那就不是普通步兵可以夠得著的了!對比當時的中國軍隊,中正式步槍,這槍還真不錯,相比其他中國軍隊裝備的步槍,算是當時中國比較好的步槍了,殺傷力比日本三八大蓋大,可惜未能大規模列裝,很多都是漢陽造,老套筒,至於手榴彈中國軍隊配比遠比日本單兵配備的要少,而擲彈筒對於當時的中國軍隊來說可就是相當於一門輕型火炮,中國軍隊重機槍,輕機槍遠比日本裝備的要少!再加上重武器匱乏,只能將輕重機槍陣地前置,而擲彈筒在日軍步兵中充當了輕型火炮的作用!擲彈筒當然是個好東西!把日軍和美軍對比,美軍用的是半自動步槍,火力可比日軍的三八大蓋連續性強多了,手榴彈?美軍可比日軍高大強壯的多,扔的可比日軍遠,更別說手榴彈的威力了,至於擲彈筒,對不起,美軍沒有這一級火力,但是美軍可以有火炮支援,更甚至有飛機支援,擲彈筒對不起威力太小,美軍的重機槍可都是後置陣地,不像中國軍隊,沒有重型武器,只能將輕重機槍陣地前置,這時候擲彈筒夠不著美軍機槍陣地,擲彈筒的作用變得很小,美軍繳獲之後也研究過,發現對於高火力輸出的美軍,擲彈筒簡直就是一個玩具,故棄置不用!而擲彈筒雖然被淘汰,但其在作戰中的理念卻被保留下來,只不過變得更輕型,更便攜,突擊步槍外掛榴彈!

  • 8 # 鷹傑長空

    擲彈筒是一款優秀的武器,在太平洋戰爭中仍然發揮了重要作用,日軍對擲彈筒的倚重超過了重機槍,對美軍造成了很大傷亡。美軍鋪天蓋地,摧枯拉朽的攻勢下,日軍的直瞄火器,重型火炮都難以發揮作用,開火即被摧毀,靈活機動的擲彈筒始終活躍。

    美軍在島嶼爭奪戰中,屍山血海,傷亡慘重,舉步維艱。日軍鑽進洞子裡,遠端火力覆蓋效果並不理想,美軍使用坦克開道,抵近日軍火力點射擊,為步兵提供直瞄火力支援。坦克在山地和叢林中作戰,視野不佳,不能有效發現目標。美軍坦克後面有一部車尾電話,步兵可以通過這部電話為坦克指示目標,將日軍已經暴露的火力點一個個敲掉,精確打擊。很多美國大兵死在這個位置,是被日軍擲彈筒炸死的,死一個,再頂一個上去。遭受日軍明暗火力點的突然打擊,死傷狼藉,被壓在地面上不能動彈的美軍,會出一個勇士,衝到最近的坦克後面去,拿起車尾電話,為坦克炮手指示座標,身邊彈如雨下,擲彈筒直接落在坦克後面,倒下一個,再去一個,直到摧毀該地區全部火力點,步兵繼續前進。在美軍太平洋地面戰鬥的記錄視訊中,真實的戰鬥場景,步坦協同的戰術推進技巧就是這樣的。

    美軍佔據絕對優勢,日軍擲彈筒仍給美軍造成了很大麻煩,擲彈筒的戰術價值得到了美軍認可和延續,步兵隊需要這樣一款武器,能夠單兵使用的榴彈發射器。美軍在戰後開發了M79榴彈發射器,同樣使用線膛高低壓發射原理和擲彈筒是一脈相承,前裝改為後裝,50口徑改為40,更適合單兵使用

  • 9 # 勇戰王聊歷史

    日軍擲彈筒到太平洋戰場上也是很有用的!美軍見了擲彈筒,也是很頭疼。

    而且,擲彈筒射速高,其射程也不錯。八九式擲彈筒可以達到500-700米。在缺少重武器(重機槍和迫擊炮)的中國戰場,日軍可以在這個距離非常安全的瞄準射擊。也是因此,我軍的機槍陣地一開火,就會遭到擲彈筒火力壓制。

    總之,擲彈筒大都是在前沿陣地提供“視距內”的火力支援。這可比其他型別的炮火支援更靈活,更及時。

    也是因為擲彈筒這麼實用。國民政府也進行了大量仿製。整個抗戰期間,國民政府共計仿製了4萬多具擲彈筒。

    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利用地形,使用擲彈筒曲線射擊(不用露頭),打擊美軍。而美軍對於這種神出鬼沒的炮擊,基本沒啥辦法。因為,日本在太平洋島上修建了四通八達的坑道,美軍根本不知道炮擊會從哪裡發出來。也無法預防和及時還擊。當美軍剛要還擊,日軍早就拎著擲彈筒鑽坑道跑了。真是“打完了就走”!

    總之,在太平洋戰場上,擲彈筒絕對可以說是最讓美軍頭痛的武器。

  • 10 # 詩涵果果解史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

    今天就由詩涵果果來回答為何日軍的擲彈筒在亞洲戰場威力巨大,然而到了太平洋戰場,發揮的效果並不十分理想呢?

    首先果果想說的是,在二戰的初期,日本的主要攻擊方向在亞洲以及東南亞,德軍則重在征服歐洲。在當時的亞洲戰場上,處於主要抵抗日本的是中國,但是中國的工業基礎基本上沒有,所有的武器彈藥和重型裝備全部源於向美國貸款購買和租賃,這樣的條件下,中國士兵的火力得不到保障,後勤得不到保障,在抗戰的整個過程裡,唯有以生命換取勝利!

    日本的擲彈筒是怎樣的一種武器呢?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受過太多影視作品的洗禮,自然知道,那是日本在進攻受挫,受到中國軍隊重機槍火力壓制的情況下,由兩到三人攜帶迫擊炮抵近戰場,用以壓制和摧毀重機槍用的!對於只配備少數重機槍的中國軍隊,日軍的擲彈筒可謂重機槍的剋星。所以,日本的擲彈筒在中國戰場帶給了中國軍隊慘重的傷亡!

    美軍的進攻採用的是炮火開路,摧毀地方的防禦工事,再使用步兵佔領。裝備全自動武器的美國步兵在大口徑火炮的壓制下,可以迅速突進日軍的防禦陣地,日本的擲彈筒沒有了用武之地。所以在太平洋戰場,日軍的擲彈筒並沒有讓美國士兵感到多麼可怕!

    總結:在軍事武器的裝備以及工業基礎的完善上,真的應了那句:落後就要捱打,捱打就要立正的說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各位上班時間餓了一般吃啥(小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