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讀齋主

    龍窯出現於商代,浙江上虞李家山發掘的一座儲存較好的龍窯遺蹟全長5.1米,傾斜度為16° ,建築簡陋,結構簡單。這個時期的龍窯,既燒印紋硬陶,又燒原始青瓷,就是通常所說的“陶瓷同窯合燒”。此後,龍窯逐漸增長,傾斜度和結構不斷改進,至東漢中晚期結束了陶瓷同窯合燒的狀況,出現了專燒瓷器的龍窯。三國時期龍窯長度已超過10米。兩晉時期發明了分段燒成技術。南朝時期傾斜度、結構漸趨合理,隋、唐時期完全成熟,長度一般在20米~30米。宋、元時期長度顯著增加,有的整體斜長竟達135.6米。這個時期由於窯爐長,為了達到良好的燒成效果,在結構上進行了較大的改進,有的將窯床砌成階梯狀;有

    的將窯體砌成彎曲狀;有的則在窯室內砌築多道擋火牆,將其分成若干個小室,擋火牆下部設有煙火孔,使室與室相通,即所謂“分室龍窯”。明清時期直至當今,南方有的地區仍在使用龍窯燒製陶瓷器。龍窯建築方便、裝燒量大、產量高,其升溫快,降溫也快,容易維持還原氣氛,適合於焙燒胎體較薄、高溫下黏度較小的石灰釉瓷器,所以有人說龍窯是青瓷的搖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炒一百斤火鍋底料,需要放多少斤牛油,香料需要放多少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