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本昌談歷史
-
2 # 今俺來思
喊人不虧本,舌頭打個滾。這句民諺,我不知道別的地方是怎麼解釋的,反正我小時候,我的媽媽就經常對我說:遇到熟人,要主動打招呼,要有稱呼,“喊人不虧本,舌頭打個滾”。於是我理解,這句民諺中,喊人,是要主動稱呼別人、主動和人說話。整句的意思就是:遇到熟人主動稱呼、主動問好,也就是舌頭打個滾的事情,沒有回報也不損失什麼,萬一有回報,那就賺了。
稱呼,在我們宿遷這裡,就是對人尊稱的意思,比如遇到和父母年齡相仿的人,稱呼叔叔、阿姨。和奶奶年紀相仿,稱呼姨奶。
所以,經常有鄰居邀請她去玩。那小朋友去你家玩,你能不拿點好吃的好喝的出來嗎?這就賺了。當然,我們教育孩子,不要隨便到別人家串門,只有在得到真誠邀請、盛情難卻的時候,去玩一回。我們也會邀請別人到我們家來玩。可惜,我們家的大兒子,搗蛋的名聲在單元樓也是出了名的,所以人家即便想來玩,也有點兒不敢。
中國的民間諺語、民間俗語還有很多,很多都是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非常有道理。我這裡簡單再列舉幾個。
2、人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我們後天會有多種選擇,但原生家庭,我們沒有辦法選擇。我們可以通過奮鬥來讓自己過上好日子,但不能怨恨自己父母無能,沒讓自己成為富二代、官二代。狗都不嫌家貧,人還不如畜生嗎?
4、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就有點兒扎心了,可能很多人會不服氣,但我非常能理解這句話,尤其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是獨生子女,夫妻二人要負擔四個老人,如果老人真的“久病”,想做孝子,真的太難了,因為我們不光是兒子(女兒),我們還是父親(母親)。這句話還有後半句——久貧家中無賢妻,這個就不說了,談到錢的重要性,就有點負能量了。
-
3 # 鄉村蘋哥
中華文化傳承至今,是因為很多東西廣為流傳,大家覺得好的自然會保留下來,如果是那些糟粕也會逐漸消失,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很多俗語,就是為了告訴我們一些道理,有些時候不要抹不下來臉面。
就比如:“喊人不蝕本,舌頭打個滾”這句俗語,我想大家也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吧,就是說喊人幫忙又不用花你身上的東西,就是舌頭打個滾,說一句話的事,這麼簡單幹嘛不做,別人又不是不會幫忙
在古代的農村,大家都是鄰里鄰居,互相幫忙是很正常的,今天你幫我,明天我幫你,大家的心底還是樂於助人的,其實在古代農村種地是非常辛苦的,沒有先進的裝置,只有靠人工,最多再加上一頭牛。
有些時候一個人是無法完成這些工作的,當你需要有人幫忙的時候,就會在門口喊上幾聲,請人幫忙,凡是不忙的人,聽到之後都會幫忙的,當然啦,一定要大聲喊,不要抹不開臉,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
當你幫了別人之後,別人當然也會樂於幫助你了,本來就是互惠互利的事情,其實這也老祖宗想要告訴我們,需要別人幫忙就開口,否則別人不知道你需要幫忙,到最後倒黴的也是自己,本來有人幫忙可以很快就解決的問題,偏偏自己逞能是沒有好處的。
同樣也是告訴我們,在他人需要幫忙的時候,就要伸出援手,不要讓冷漠侵蝕了每個人的內心,在當今這個社會,我們都已經久居在高樓之中,很多人都沒有了當年鄰居之間的那種感情。
有些時候開開門都不認識對方是誰,有的時候可以適當的增進一些感情,這樣也可以在需要幫忙的時候得到幫助,當然了,並不是所有事情都是需要鄰居幫忙的,出門在外的時候,有些事情是可以請陌生人幫助的。
比如當你迷失方向的時候,找身邊的人問問路,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問人或者是請人幫忙的,我想對方一定也會很樂意的,當然了,並不是說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白白讓別人幫忙,凡事都要有個度。
對方的舉手之勞你可以請人幫忙,如果是一些比較耽誤別人的事情,最好還是不要直接讓別人幫忙了,畢竟這並非別人的義務,而且別人幫忙之後一定要答謝,這是我們做人的禮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常幫助別人呢?
-
4 # 上弦月A
“喊人不虧本/折本,舌頭打個滾。”挺佩服老輩的生活智慧。把生活道理總結的形象。
早些年生活水平低,農村農忙效率低,但是誰家裡裡外外有個事,鄰居、鄉親相互幫忙都是很常見的溫暖畫面。
這句俗語就是說,你若遇到事需要幫忙,就主動吱一聲,說句話又不費事,別悶不吭聲。你有事搞不定,又不吭聲,大夥想幫也不知道。
大概就這意思。很簡單的事,鄰居不會看著誰家糧食淋雨的,不知道就沒辦法幫你。父母很瞭解我不愛說話,老家話叫“懶嘴”。
另一方面來說,我們看到誰需要幫忙,應該主動伸手。和諧社會,互相幫助,生活充滿Sunny。
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地在人種,事在人為;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端人家碗,受人家管...
大家知道什麼有趣的俗語?
-
5 # 鐵血雄獅123
這句話的意思跟舉手之勞何足掛齒差不多。意思是:有事多喊他人幫忙,這不過是舌頭動一下的小事。延伸的意思是:一個簡單的動作就可以搞好的事,不要偷懶,多做並不會虧。這是老百姓口口相傳的俚語、俗話,帶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卻蘊含著巧妙的為人處世的人生道理。
-
6 # 顧隴桃園廣
民間俗語,受益匪淺。短短的一句話,不只是至理名言,更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受用一生。譬如:鼻子底下就是路;出門矮三輩;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根樁;好狗護三鄰;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打鐵需要自身硬,等等。
-
7 # 使用者曹建軍
"喊人不虧本,舌頭打個滾":
今天你幫我,明天我幫你。互幫互助,誰都有用人的時候。
舊社會,有個財主,平時看不起窮人。從不讓同鄉借他的東西,說,你們別借我的錢和東西,我也不借你們的。後來他的女兒出嫁,必須用扁擔抬嫁具。打臉了,挨家挨戶,求爺爺告奶奶的說好話。這說明了,世上沒有不用人的。給別人方便,等於自己方便的!
你還知道哪些民間俗語:
"眉毛描描,比不描還黑的"。
"南山有個康王廟,康王爺爺、康王奶奶"。
一分鐘內,連說六遍。祝你高手!!
回覆列表
題主說的"喊人不虧本,舌頭打個滾”是人際交往方面的一句俗語。的確見人熱情地打個招,只是舌頭動一動的事兒,但卻反映出一個人的素質高低。那些從來見了熟人也不打招呼的人,必然落個不懂禮貌的名聲,這種人不主動親近別人,身邊也就交不到朋友,遇到難事也很少得到別人的主動幫助。看來見人"舌頭打個滾"不是件虧本的事。
象民間這樣的俗語很多:
比如:"聽人勸,吃飽飯。”
當一個人遇到重要事情需要決擇的時候,切不可一意孤行,要聽得進別人的意見。俗話說"當事者迷,旁觀者清”。我有一個朋友的女兒談物件,朋友嫌女兒的男朋友門不當戶不對,堅決不同意。我曾多次勸說朋友,道理說盡,他就是不聽,除了我還有不少朋友也勸他,他就是一根筋誰的也不聽,結果女兒自盡了,朋友不聽別人勸導致悔恨終生。看來"聽人勸,吃飽飯”,不吃虧。
再如:"寧在馬前作揖,不在馬後磕頭"。
平時就和別人友好交往,遇到困難的時候才好意思找人家幫忙。平時你見了人家連個招呼也不打,等有了困難時去求人家,這種"馬後炮”不好使。這個俗該也叫:"行下春風下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