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方國學

    根據《說文解字》段玉裁注本來看,“虛”字有四層含義,其中一個本義,三個引申義。其本義為“大丘”,引申義分別為空虛、帝都、“凡不實之稱”。

    就其本義來看,在《說文解字》中,丘有兩種解釋:一是“土之高也”;另一個是“四方高,中央下為丘”。這兩者的區別在於一個是隆起的土堆,另一個是凹陷的土坑。一凸一凹兩個看似相反的含義,共同承載了“虛”的含義。

    例如,在《詩經·鄘風·定之方中》中有“升彼虛矣,以望楚矣。”從“升”字的使用,我們不難看出,此處“虛”應當是指其本義大丘,且是隆起的,合“土之高也”之義。《莊子》中有黃帝生活在“崑崙之虛”的記載,《山海經·海內西經》記載:“崑崙之虛,方圓八百里,高萬仞。”由“高萬仞”可以見得,“崑崙之虛”的“虛”也與“土之高也”之義相合。

    然而,“虛”字所承載“四方高,中央下為丘”的四邊隆起,中間凹陷的意思,卻是更為常用的。這個“虛”指的是空曠的空間,段玉裁注“虛本謂大丘,大則空曠,故引伸之為空虛。”《莊子》“有虛船來觸舟”的“虛”,正是取這“四方高,中央下”的意思。

    一個是大有,一個是大無。大有與大無,本是天壤之別,卻承載著一個共同的含義,這其間蘊含著無限的微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法定義務和公民的基本義務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