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將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每一時辰相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子時23~1點,丑時1~3點,寅時3~5點,卯時5~7點,辰時7~9點,巳時9~11點,午時11~13點,未時13~15點,申時15~17點,酉時17~19點,戌時19~21點,亥時21~23點。
在現代生活中,時間的記錄單位是透過“時分秒”來記錄的,但是在中國古代的事件記錄方法非常具有中國特色,那就是十二地支。十二時辰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出來的。
擴充套件資料:
古計時方式
在中國古代,人們用“銅壺滴漏”的方法計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對應於今天的二十四小時。
半夜十一點到一點的時間為子時,一點到三點為丑時,三點到五點為寅時,其餘的以此類推。古代的一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
所以,當鐘錶剛剛傳入中國時,就有人把一個時辰叫做“大時”,新時間的一個鐘點叫做“小時”。以後,隨著鐘錶的普及,“大時”一詞也就消失了,而“小時”卻沿用至今。
古代將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每一時辰相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子時23~1點,丑時1~3點,寅時3~5點,卯時5~7點,辰時7~9點,巳時9~11點,午時11~13點,未時13~15點,申時15~17點,酉時17~19點,戌時19~21點,亥時21~23點。
在現代生活中,時間的記錄單位是透過“時分秒”來記錄的,但是在中國古代的事件記錄方法非常具有中國特色,那就是十二地支。十二時辰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出來的。
擴充套件資料:
古計時方式
在中國古代,人們用“銅壺滴漏”的方法計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對應於今天的二十四小時。
半夜十一點到一點的時間為子時,一點到三點為丑時,三點到五點為寅時,其餘的以此類推。古代的一個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
所以,當鐘錶剛剛傳入中國時,就有人把一個時辰叫做“大時”,新時間的一個鐘點叫做“小時”。以後,隨著鐘錶的普及,“大時”一詞也就消失了,而“小時”卻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