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中葉以後,古典奏鳴曲開始出現並鞏固其某些特徵。其中,義大利作曲家A.科雷利對套曲形式的奠定起了重大作用,他所作的奏鳴曲均由慢—快—慢—快4個樂章組成,並交替使用復調音樂與主調音樂的寫法;D.斯卡拉蒂則透過500餘首奏鳴曲的創作實踐,確立了古典奏鳴曲式(見奏鳴曲式)。當時的奏嗚曲分為兩類:一類是源自坎佐納的教堂奏鳴曲,另一類是由一系列舞曲組成的室內奏鳴曲。前者主要在教堂演奏,後者多用於宮廷娛樂,並由此而發展成後來的古組曲。不論教堂奏鳴曲還是室內奏鳴曲,除少數為無伴奏的獨奏形式外,多數均為重奏形式,且普遍運用鍵盤樂器演奏通奏低音。由於鍵盤樂器屬加用性質,不居重要地位,故在計算聲部時均被略去。如由1件高音樂器(小提琴、長笛等)、1件低音樂器(大提琴等)和鍵盤樂器共同演奏的奏鳴曲,不稱三重奏鳴曲,而稱二重奏鳴曲;由兩件高音樂器(小提琴、長笛或小號等)、1件低音樂器(大提琴或維奧爾等)和鍵盤樂器共同演奏的奏鳴曲才被稱為三重奏鳴曲。三重奏鳴曲在當時十分盛行,是最常見的體裁之一
17世紀中葉以後,古典奏鳴曲開始出現並鞏固其某些特徵。其中,義大利作曲家A.科雷利對套曲形式的奠定起了重大作用,他所作的奏鳴曲均由慢—快—慢—快4個樂章組成,並交替使用復調音樂與主調音樂的寫法;D.斯卡拉蒂則透過500餘首奏鳴曲的創作實踐,確立了古典奏鳴曲式(見奏鳴曲式)。當時的奏嗚曲分為兩類:一類是源自坎佐納的教堂奏鳴曲,另一類是由一系列舞曲組成的室內奏鳴曲。前者主要在教堂演奏,後者多用於宮廷娛樂,並由此而發展成後來的古組曲。不論教堂奏鳴曲還是室內奏鳴曲,除少數為無伴奏的獨奏形式外,多數均為重奏形式,且普遍運用鍵盤樂器演奏通奏低音。由於鍵盤樂器屬加用性質,不居重要地位,故在計算聲部時均被略去。如由1件高音樂器(小提琴、長笛等)、1件低音樂器(大提琴等)和鍵盤樂器共同演奏的奏鳴曲,不稱三重奏鳴曲,而稱二重奏鳴曲;由兩件高音樂器(小提琴、長笛或小號等)、1件低音樂器(大提琴或維奧爾等)和鍵盤樂器共同演奏的奏鳴曲才被稱為三重奏鳴曲。三重奏鳴曲在當時十分盛行,是最常見的體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