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史鐵生的母親是位溫柔如水的女子,在高校工作的她常常戴一副白邊眼鏡,她比同齡人顯得年輕,更有著那個年代女性少有的優雅。
母親是一個追求品味人,家裡窗簾是白底深藍色圖案的花布;母親是沉靜而堅韌的,即使丈夫遭受不公平待遇、自己身患重病,她也從未向坐在輪椅上的兒子表達出痛苦的神情——直到鄰居們把她抬上車時,她還在大口大口地吐著鮮血。
史鐵生一家
史鐵生寫《秋天的懷念》時雖然剛滿30歲,卻已經是位國內著名的作家了,然而那時,母親已經給離開4年了。母親生命中的最後一句話並沒有說完,“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她只是念著一雙兒女,卻沒有來得及留下一句囑託。
為了給史鐵生治病,母親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經欠下了幾千元的沉重債務,她甚至已經做好了準備,用自己整個後半生去服侍生病的兒子,然而,她卻始終承受不住兒子將永遠失去行走的權利的打擊。
雖然在《秋天的懷念》裡,史鐵生將自己的形象塑造得暴躁又倔強,自怨自艾、動不動唉聲嘆氣,他卻是一位實實在在的孝子。49歲的母親病危,26歲史鐵生就自己搖著輪椅四處尋藥,還要照看著10歲的妹妹。
作家史鐵生的母親是位溫柔如水的女子,在高校工作的她常常戴一副白邊眼鏡,她比同齡人顯得年輕,更有著那個年代女性少有的優雅。
母親是一個追求品味人,家裡窗簾是白底深藍色圖案的花布;母親是沉靜而堅韌的,即使丈夫遭受不公平待遇、自己身患重病,她也從未向坐在輪椅上的兒子表達出痛苦的神情——直到鄰居們把她抬上車時,她還在大口大口地吐著鮮血。
史鐵生一家
史鐵生寫《秋天的懷念》時雖然剛滿30歲,卻已經是位國內著名的作家了,然而那時,母親已經給離開4年了。母親生命中的最後一句話並沒有說完,“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她只是念著一雙兒女,卻沒有來得及留下一句囑託。
為了給史鐵生治病,母親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經欠下了幾千元的沉重債務,她甚至已經做好了準備,用自己整個後半生去服侍生病的兒子,然而,她卻始終承受不住兒子將永遠失去行走的權利的打擊。
雖然在《秋天的懷念》裡,史鐵生將自己的形象塑造得暴躁又倔強,自怨自艾、動不動唉聲嘆氣,他卻是一位實實在在的孝子。49歲的母親病危,26歲史鐵生就自己搖著輪椅四處尋藥,還要照看著10歲的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