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55936222439

    臺灣歷代名稱的:

    春秋時期,稱臺灣為“島夷”。

    戰國初期的重要史籍《尚書,禹貢》稱,中國當時分為九州,臺灣歸屬揚州範圍。

    先秦時,稱臺灣為“瀛洲”。

    秦滅漢興,稱臺灣為“東瀛”。

    三國時,又稱臺灣為“夷洲”。

    隋唐至宋朝時,稱臺灣為“流求”。

    元朝時,又稱臺灣為“琉球”。

    明朝初葉,稱臺灣為“東番”;商船橫渡海峽時,習慣上以臺灣北部高山為辨別方向的標記,因山勢如罩雞之籠,故又稱“雞籠”。

    漁民們常在臺灣西部港口修船補網,稱港口為“魍灣”,後來泛指臺灣。

    明朝中葉,臺灣又有了“大灣”、“大員”、“臺員”之稱。

    福建沿海人民又稱之為“埋冤”。因為在開發臺灣過程中,不少大陸人民或遇風浪葬身魚腹,或水土不服客死他鄉,“其狀其慘,故以‘埋冤’名之”(見清施鴻保《閩雜記》),。以上四個名稱與閩南土語“臺灣”的讀音相同,故稱之。

    明朝萬曆年間,因臺灣“地形如彎弓,浮海如平臺”,遂稱之為“臺灣”。

    1662年2月1日,民族英雄鄭成功打敗了盤踞臺灣38年的荷蘭殖民者,次年改臺灣為“東都”。後來,其子鄭經又改“東都”為“東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50千瓦發電機耗油量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