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絲,傣語叫 “篳郎叨”,“篳”為傣語吹管樂器的泛稱,“郎”為直吹之意,“叨”即葫蘆,當地漢語又稱為葫蘆簫。葫蘆絲形狀和構造別具一格,它由一個完整的天然葫蘆、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屬簧片做成,是雲南少數民族特有的樂器之一,主要流傳於雲南省滇西傣族地區,在布朗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中也較為流行。 葫蘆絲因其音色獨特優美,外觀古樸,柔美,典雅,簡單易學,小巧易攜帶等特點,受到了廣大中小學生、音樂愛好者及中外遊客的喜愛。 傳統葫蘆絲屬簧管類樂器,其結構由一個葫蘆和兩根(或三根)竹管組成,葫蘆上端為吹嘴,下端與葫蘆連線的三根竹管為音管,其中,中間一根較粗較長的竹管為主音管,主音管正面有六個音孔(按音孔),背面上端有一個音孔為第七按音孔,下端有一個泛音孔(出音孔)和兩個穿繩孔.主音管頂端裝有金屬簧片,插入葫蘆,其尾端裝有軟塞子。 副主音管無按音孔,因此裝有簧片的副音管一端插入葫蘆主音管左或右兩側,在葫蘆絲吹奏時,如將副音管底端軟塞取出,裝有簧片的副管音就與主管音一同響起,但副管音只能發一個音.現常用的葫蘆絲有C調、小F調小D調、降B調、A調、F調、G調、E調、大D調等幾種。
葫蘆絲,傣語叫 “篳郎叨”,“篳”為傣語吹管樂器的泛稱,“郎”為直吹之意,“叨”即葫蘆,當地漢語又稱為葫蘆簫。葫蘆絲形狀和構造別具一格,它由一個完整的天然葫蘆、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屬簧片做成,是雲南少數民族特有的樂器之一,主要流傳於雲南省滇西傣族地區,在布朗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中也較為流行。 葫蘆絲因其音色獨特優美,外觀古樸,柔美,典雅,簡單易學,小巧易攜帶等特點,受到了廣大中小學生、音樂愛好者及中外遊客的喜愛。 傳統葫蘆絲屬簧管類樂器,其結構由一個葫蘆和兩根(或三根)竹管組成,葫蘆上端為吹嘴,下端與葫蘆連線的三根竹管為音管,其中,中間一根較粗較長的竹管為主音管,主音管正面有六個音孔(按音孔),背面上端有一個音孔為第七按音孔,下端有一個泛音孔(出音孔)和兩個穿繩孔.主音管頂端裝有金屬簧片,插入葫蘆,其尾端裝有軟塞子。 副主音管無按音孔,因此裝有簧片的副音管一端插入葫蘆主音管左或右兩側,在葫蘆絲吹奏時,如將副音管底端軟塞取出,裝有簧片的副管音就與主管音一同響起,但副管音只能發一個音.現常用的葫蘆絲有C調、小F調小D調、降B調、A調、F調、G調、E調、大D調等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