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何景明 《渡河》詩:“洪源下積石, 砥柱 屹嵯峨。”萬里黃河,從源頭到入海,有數不盡的險灘和暗礁。中流砥柱,這樽僅有十多米高的一座山形河石,在激流中矗立如柱。【砥柱】亦作“砥砫”。1.山名。又稱厎柱山、三門山。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當黃河中流。以山在激流中矗立如柱,故名。今因整治河道,山已炸燬。屹。山勢高聳,喻堅定不可動搖。嵯峨 。拼音:cuó é形容山勢高峻,也指坎坷不平,或者形容盛多。何景明(1483年8月6日—1521年8月5日[1] ),字仲默,號白坡,又號大復山人,信陽溮河區人。自幼聰慧,八歲能文,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十九歲中進士,授中書舍人,並任內閣。正德初,宦官劉瑾擅權,何景明謝病歸。劉瑾誅,官復原職。官至陝西提學副使。何景明是明代“文壇四傑”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與李夢陽並稱文壇領袖。其取法漢唐,一些詩作頗有現實內容。性耿直,淡名利,對當時的黑暗政治不滿,敢於直諫,曾倡導明代文學改革運動,著有辭賦32篇,詩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復集》38卷。墓地在今信陽師範學院大復山。
明 何景明 《渡河》詩:“洪源下積石, 砥柱 屹嵯峨。”萬里黃河,從源頭到入海,有數不盡的險灘和暗礁。中流砥柱,這樽僅有十多米高的一座山形河石,在激流中矗立如柱。【砥柱】亦作“砥砫”。1.山名。又稱厎柱山、三門山。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當黃河中流。以山在激流中矗立如柱,故名。今因整治河道,山已炸燬。屹。山勢高聳,喻堅定不可動搖。嵯峨 。拼音:cuó é形容山勢高峻,也指坎坷不平,或者形容盛多。何景明(1483年8月6日—1521年8月5日[1] ),字仲默,號白坡,又號大復山人,信陽溮河區人。自幼聰慧,八歲能文,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十九歲中進士,授中書舍人,並任內閣。正德初,宦官劉瑾擅權,何景明謝病歸。劉瑾誅,官復原職。官至陝西提學副使。何景明是明代“文壇四傑”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與李夢陽並稱文壇領袖。其取法漢唐,一些詩作頗有現實內容。性耿直,淡名利,對當時的黑暗政治不滿,敢於直諫,曾倡導明代文學改革運動,著有辭賦32篇,詩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復集》38卷。墓地在今信陽師範學院大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