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木島

    在我看來,成語有四大特點,如果用四個成語來表述其特點的話,分別是:獨一無二、言簡意賅、畫龍點睛、承前啟後。

    這樣說太籠統了,所以我必須詳細說明。

    學過外語的人都知道,外語大多都是用主語、謂語、賓語等來表述內容的,所以外語中也會有格言、諺語,但是不可能有成語。

    這也是外中國人學習漢語,學到成語時往往一頭霧水的原因。

    畫龍點睛

    喜歡寫作的人都知道,文章寫起來最怕平淡、無味,比如寫故事,裡面一定要有激情;描寫人物一定要有特徵,要有精氣神。文章寫到關鍵時要有力度,要讓人眼前一亮。而成語往往可以起到這種畫龍點睛的作用。

    幾乎每一個成語後面都有一個典故,一個故事。你學會了一個成語,也就等於學習了一段歷史。

    我們喜歡寫作的人既要繼承好這筆財富,同時也要把它視為承載、傳播中華文化的工具,好好的運用起來,用好成語,本身就是為宣揚中華傳統文化在做貢獻。

  • 2 # 閒雲一片之每文

    成語,是中華文化的“活化石”,這些與漢民族生活息息相關的定型片語或短句,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它簡潔精闢,語言上口,含義深刻,是悠久中華文明史上,積澱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它體現了民族精神與品格,如“自強不息”,這句成語出自《周易》乾卦的對卦象解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的執行剛勁強健,君子因此要效法天,不停地自我奮發圖強。這句成語告訴我們,人要強起來,關鍵在於“自”,自己強起來才能強,指望別人讓你強起來是不可能的。就像這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襲來,我們不怨天尤人,眾志成城,萬眾一心,攻打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了寶貴的階段性成果,又很快恢復生產和正常生活,並向世界抗擊疫情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無論是國內的抗擊疫情,還是幫助國際上諸多國家抗擊疫情,都收到廣泛讚譽。這就在於我們建國七十年來,靠著自強不息的精神與毅力,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在一個農耕的國度,建成獨立自主的較全面的工業體系。西方列強的封鎖擋不住中國發展的步伐。

    成語,也充滿了中華民族生存、生產和生活智慧。例如“悠然自得”,這句成語出自《晉書.王猛傳》,“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懷。”王猛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傑出軍事人物,出身貧寒,一些輕浮的士族都瞧不起他。當東晉大將軍桓溫進攻前秦時,王猛披著一件破舊短衣去會面,一邊捉蝨子,一邊談論天下大事,旁若無人,說的桓溫無以應對。悠然自得,不在意別人心裡是怎樣想的,怎樣看的,不是活在別人的世界裡。修煉悠閒心態,經歷人生盈虧。

    成語,是中華文化的精華,是指導人生道路的良師益友。

  • 3 # 禪悟人生U其樂無窮

    【成語中的文化意義】

    成語源於生活,反映生活,不少成語都折射出諸多的文化意義。

    1、很多成語與史實有關。

    如“歸馬放牛”本指武王伐紂後將征戰用的牛馬放歸於華山的南坡和桃林的原野上的故事,“死灰復燃”原出西漢韓安國的故事,等等。

    2、有的成語與古代器物有關。

    如傳說大禹鑄九鼎,象徵天下九州,象徵國家,是極為重要的東西,故後人在說到某人的意見很重要時,用“一言九鼎”來形容。烹飪食物時,鼎下烈火燃燒,鼎內熱水沸騰,有一種旺盛、熱烈的氣氛,於是就有了“人聲鼎沸”、“鼎鼎大名”等成語。

    3、有的成語與度量衡有關。

    如“不同尋常”、“退避三舍”中的“尋常”、“三舍”都是長度單位,八尺叫一尋,十六尺叫一常,30裡為一舍。“千鈞一髮”、“錙銖”、“鈞”都是重量單位。一兩的四分之一為錙,30斤為一鈞。“半斤八兩”,舊制一斤合十六兩,半等於八兩,比喻彼此一樣,不相上下。

    4、不少成語都與動物有關。

    如“虎入羊群”、“暴虎馮河”、“羊質虎皮”、“龍行虎步”、“初生牛犢不怕虎”、“兔死狗烹”、“龜毛兔角”、“貓鼠同眠”等等。

    5、有些成語還涉及音樂領域。

    如“膠柱鼓瑟”中的“瑟”是古代的絃樂器,“柱”是瑟上用以調節音調的枕木。“有板有眼”中的“板”、“眼”原指音樂中的強拍弱拍。“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原指高雅音樂和通俗音樂。

    6、有的成語還涉及地理知識。

    如粵地氣候溼熱,極少下雪,蜀地重慶多山多霧,於是就有“粵犬吠雪”、“蜀犬吠日”等成語,寓含少見多怪的意思。

    7、有的成語與宗教文化有關。

    如“一塵不染”,佛教稱聲、色、香、味、觸、法為“六塵”,修行的人不為“六塵”所汙,稱為“一塵不染”,喻人品純潔,不沾染壞習氣,也指環境潔淨。“五體投地”,“五體”指兩手、兩膝和頭,五個部位著地,是佛教中最恭敬的禮節,喻敬佩到了極點。“六神無主”,“六神”指道教中的心、肝、肺、腎、脾、膽六髒之神,形容驚慌或著急而沒有主意。

    另外還有很多成語涉及古代的政治、典章、禮法、戰爭等方面。如“司空見慣”、“衣冠禽獸”、“三從四德”、“鳴金收兵”等。

    總之,成語在意義上具有整體性、確定性、可用性。如果我們對成語本身涉及的文化常識不瞭解,那麼對其寓含的引申義和比喻義也就不得而知,從而影響到對成語的正確使用。

  • 4 # 陽光清波

    首先我們要搞清“什麼是成語“?

    所渭的成語是,自古至今,經過長期社會生產、生活等全部活動,人們將歷史事件、神話、傳說、故事等經反過反覆提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具有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歷史典故,言簡意賅,易記易用,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成語既有貶義意義上的、也有和褒義意義上的、還有中性意義上的固定短語。一般的成語為四個字組成,容易上口,可讀性強。成語的形成和發展歷史悠久,許多成語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百家爭嗚,形成了濃厚的人文環境,使得人才輩出,出現了一大批歷史典故,經人們凝鍊提高,就形成了浩瀚的成語海洋,以至於編篡出《成語辭典》,這是中華文明,華夏文化的燦爛耀眼的瑰寶。

    如你可檢視一下“雞鳴狗盜”一詞的產生,就是一個蠻有情節的歷史典故。

    成語多數為4個字,也有少於4個字或4多於4個字的成語。

    成語在當代應用甚廣。一旦你掌握了很多成語之後,就可在寫作撰文,與人交流中熟練地加以運用,以喻示人或事物,一來富有情趣,二來顯示你文彩出眾,易受人尊敬。如“胸有成竹“,“來龍去脈“都有其深刻的含義。

    所以學好成語對你今後的工作及生活將很有幫助,讓你不交結“狐朋狗友”,做“正人君子”,學習及工作中“蒸蒸日上,“如日中天”!

    由於我“才疏學淺”,並非“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之人,寫完這些就如“江郎才盡”那般,還望你多多諒解。

  • 5 # 夢仙曲

    答:成語,是偉大中華文明文化中的精簡而隱含了博大知識的要語。對於當代偉大復興事業有著極大的引示要義,能促使世人都能遵道明德,求同存異,守正創新,知行合一的和合理念與各有價值和特色標誌所屬。

    例如:《萬眾一心》以中國夢啟迪的文明理念而辨,就知“萬”是從個十百千萬有五位數的內涵要義,就能代表五行有金木水火土的意義是萬事萬物的總體概念的屬性所在。也就知“眾”是以上陽代表以男性為主導與下陰代表女性為次而需兩者合一的要義所示。“一”是共體。“心”就有陰陽有日月和合於《明》各方共崇的核心觀。

    古人早把日月高下相盈的核心標誌,以成語濃縮為月亮有三性同屬以(九死一生),有地道之始有夕陽為白日依山盡而告終而需要兩位女性合一,以理性慎終白日轉型成九齒白月,就知十二齒白日中八陽數告終歸陰,入八卦內圍記實白日執行八方的歷史時光同兩位女性共擔使命合一的標識立中,為陰小無內而有兩半合圓代表月亮在執行中的天理特徵,就知九死一生是隱唸了地道有厚德的歷史時光和有兩位女性共擔使命合一的倫理榮光,結成九齒白月圓滿為陰性核心的要義所在。就記實了十二齒白日在第一階段為統領核心的歷史時光,也見證了從中天偏西而落的走勢,符合了先陰屬金必歸西方的斷定,現己到了金生化於水納北方,有舊與新同性的交合處,為地勢坤君子有厚德載物和水利萬物而不爭的理性歸屬定局與定型最佳之際。

    更有太陽有朝陽與午陽合一輝耀《四方八方》結成天道有上德像紅太陽一樣從東從至中天永恆是人道到來而崇高,也就知《四樑八柱》的內涵要義所在,四在破釋河圖洛書中的數理是代表了東方屬木是離卦之數,有朝陽東昇之氣象,古聖人就形容“四樑”。八是乾卦為天行健,君子有息強不息和博愛天下的本能,是木生火旺南方為人道到來,古聖人把八比喻成頂樑柱。就能見有頂天立地最大氣概已成,就知火生土必興中而永恆理念形成。以守《正》的文明和合理念視角上有天道的上德崇高,下有地道厚德續存,中有頂天立地的中流砥柱,右有傳承地道的再生之形和已獲一半白月的榮光有在,左有理性歸屬的攜手之形和一半白月的榮光所獲。就有《守正結義》,能知地天人之道三元共體和五屬具全的理性歸屬的文明理念所知。

    還有《望梅止渴》,體現出了人存著潛在的精神力量。《三顧茅廬》,體現出了真誠求人事競成意義所在。《括目相看》引示世人不可用舊眼光看新問題。等等……的成語都存在著偉大中華博大精深的文明文化內涵,在偉大復興新時代到來,必定放射出絢麗多彩的文明文化中的燦爛光芒。

  • 6 # 世界著名畫家鄭美琰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來源之一,也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有力體現。成語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課題的研究,旨在分析中華成語文化體現的文化特質,探究中華成語文化的當代價值。通過研究,探索如何更好的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來推動成語文化在當代的傳承。全文共分六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闡述了選題的目的、意義、研究成果綜述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為成語的分類,將成語按照表達層級分成了三大類,一是國家層面的,如政治、軍事和經濟等;二是社會層面的,中華民族在各種社會生產實踐中產生的成語;三是個人交往層面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自身所相關的理念。第三章為中華成語文化在不同的層面體現的文化特質,分別為國家層面所體現的思想文化,“以人為本”和“以和為貴”的觀念;社會層面所體現的思想文化,公平、公正的價值觀念和“禮法合一”的思想傳統;以及個人層面所體現的思想文化,熱愛國家的精神傳統、勤政敬業的品格和立身處世的價值追求。第四章為中華成語文化的當代價值,分為四個大點來闡述,一是中華成語文化是當代傳承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由於中華成語中有許多體現愛國主義精神、敬業精神、重視教育等的民族精神,因此中華成語文化是傳承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二是中華成語文化是時代精神的文化表達,中華成語中也有體現與時俱進和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三是中華成語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體現,分別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來分析;四是中華成語文化是推動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第五章為中華成語文化在當代的傳承。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中華成語文化在當代的傳承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分別為商業廣告成語的濫用、網路成語的大量產生和學校成語教學的不足;二是從國家、社會、學校和個人四個層面提出當代傳承成語文化的途徑。

  • 7 # 陶政聰

    中國的成語作為熟語一種,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經歷5000年濃縮,積澱出來的中華語言之精華,具有深刻文化意義。農業民俗是世代傳承且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其本身有利於鄉村生活的豐富和凝聚力的提升。將兩者進行聯絡,有利於推進文化鄉村事業的發展。

    通過對商務印書館2004年10月北京第一版2012年4月北京第16次印刷的《成語大詞典》(彩色版)(後直接略寫作《成語大詞典》)的統計。發現其中收錄的萬餘條成語中,與民俗相關的成語有六百餘條之多。而農耕生產作為各類民俗活動的物質基礎,數量上雖遠不如鄉村生活農業民俗類成語,其重要地位,卻不容忽視。

    一、農耕生產農業民俗類成語的界定及分類

    由於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成語數量龐大,內涵豐富,在將其分類的實踐中,常常會遇到無法對其分類歸屬進行明確界定的成語。其具體分類,也可能會因為界定標準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異。本文所指的農耕生產農業民俗類成語,即收錄於《成語大詞典》中,與農耕生產關係較為密切的一切成語。包括農耕方式、農事收成、農事祈福等各類成語,但並不包括有關手工業如與紡織等有關的成語。關於計量單位、計時單位一類的成語由於其與農耕生產關係並不密切,也未曾納入。(但有一部分成語源於農耕生活,雖然其當今意義已幾乎與此無關,但也將其納入分類。)

    按照這樣的統計方法,統計《成語大詞典》,可得農耕生產農業民俗類成語近四十條。嘗試將這部分成語進行再分類,但因為其劃分太過模糊,難以完成再次的分類。但即便如此,也可以總結出這些成語的大致涉及方面。

    如關於農耕經驗總結的成語,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古人對於農耕經驗的總結對於後世農耕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與此相關的成語有“半青半黃”“瓜熟蒂落”等等。而關於農事祈福一類的成語有“風調雨順”“瑞雪照豐年”等。這些成語大多是在農耕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美好願望,也可見當時的民風民情。

    在農耕生產農業民俗類成語涉及的具體方面中,又以關於農耕方式類的成語較為重要,數量上也較佔優勢。它們包括了關於具體農耕方式的民俗,有“拔葵去織”“拔苗助長”“刀耕火種”“焚林而田”“剪草除根”“精耕細作”“快刀(斬)亂麻”“破天荒”“蹊田奪牛”等。這些成語與農耕方式的密切程度不一,展現的農耕方式的正誤情況不一,農耕方式如今的存否狀況也不一。但都與農耕方式的民俗有著不容忽視的聯絡。研究這些成語的演變情況,對於當今農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啟示和導向作用。

    二、“刀耕火種”成語背後農業民俗的現狀分析

    本文試圖以“刀耕火種”為例,來研究農耕生產類的農業民俗。

    “刀耕火種”這一成語在《成語大詞典》中的釋義為“把草燒成灰作肥料,用刀挖坑下種,是一種最原始的耕作方法”。其近義詞為“火耨刀耕”,反義詞為“深耕細作”“精耕細作”。出自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嚴震傳》:“樑漢之間,刀耕火耨”。

    而在尹紹亭所著的《人與森林——

    —生態人類學事業中的刀耕火種》(雲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下文簡稱為《人與森林》)中涉及到了大量文獻對於“刀耕火種”一成語的釋義,與《成語大詞典》的略有不同。

    農耕生產類成語研究對民俗文化發展的

    意義及作用

    ——

    —以“刀耕火種”為例

    殷朱夢楠

    摘要:中國成語是對民族文化的濃縮和反映。對於中國現當代文化事業的發展也有重要作用。試圖採用分類手法,將成語進行分類,研究農耕生產農業民俗類成語,並以“刀耕火種”為例,嘗試發現此類成語對於中國尤其安徽省民俗文化發展的意義及指導作用,幫助推動文化鄉村的發展程序。

    關鍵詞:刀耕火種;農業民俗;成語;文化發展

    [專案基金: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專案“漢語成語中的農業民俗研究”,

    而《人與森林》中的各個例子,如明代顧山介《海槎餘錄》,夏瑚《怒俅邊隘詳情》等,闡述大致相同。認為是“以刀伐木”,“縱火焚燒”,“自生自實”,“無犁鋤”,並談到了其土地輪歇方式。土地輪歇方式的提出,對於證實刀耕火種未必會破壞生態平衡等有著重要作用。

    兩方對於刀耕火種的具體方式存在差異。但都認為這是一種出現很早、較為原始的耕作方法。而尹紹亭在《人與森林》中提到:“幾千年來,中國眾多民族的生計方式——

    —刀耕火種,就這樣一直被鄙視為‘原始習俗’而與‘農業’無緣,這顯然是封建社會時代的民族和文化偏見。”而在中國,農史學家從來都把刀耕火種視為原始農業。因此,很容易得出結論,即:刀耕火種是民俗,更是農業民俗。這樣,將其歸納入農耕生產類農業民俗也就有了理論來源。

    刀耕火種農業,古代曾分佈於中國南方的廣大地區,而當代則僅僅殘餘於中國西南邊境地帶。與緬甸、寮國、越南相鄰的雲南省,是中國刀耕火種殘存最多的省份。這和雲南省現實的土地狀況和少數民族眾多有著一定的關聯。

    刀耕火種問題,一直受到學者們的重視。甚至還有長達數十年的三個階段的相關研究。然而,當代刀耕火種最受重視的地方,並非其古老的農業史問題,而在於它對於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這一涉及當代人類較為關切的環境問題方面。大多數學者認為刀耕火種的耕作模式,嚴重破壞生態環境應當被徹底地禁止。如陳宗儀就曾在《關於西雙版納制止毀材開荒的探討》中提出“西雙版納若繼續毀林開荒,將使荒山草地、灌木叢以及紫莖澤蘭不斷擴大,其後果不堪設想”。而於光遠學者在給雲南社會科學家的一封信中寫道“看到西雙版納毀林開荒的嚴重情況,對這方面的研究一定要‘快’”。

    但是,也有部分學者存在其他的見解。認為超出自然科學的角度,從歷史學、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刀耕火種面臨一個“搶救”的問題。它是一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其精華部分,如其背後的農耕禮儀與原始宗教、物候歷與曆法起源、土地輪歇方式及其生態學的意義等,應當被挖掘、整理和繼承,以造福人類。並且認為人口與森林土地面積比例適當的話,刀耕火種並不一定會打破人類生態系統的平衡,因此,對於雲南等地區的刀耕火種,可以採取與對於內地漢族耕種的不同態度。

    三、農耕生產農業民俗類成語對於文化鄉村建設

    從“刀耕火種”的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農耕生產農業民俗類成語,在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一些與現代社會發展、觀念有衝突的地方,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可取之處。嘗試從多個角度去分析理解它們,有利於推動當今農業甚至是社會的發展。

    中國一直重視農業發展。努力解決農業發展方式的轉型、耕地的保護等問題。1978年就開始實行農村改革,1998年底中央就已經提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對於耕地,更有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以安徽省為例,安徽省的農業發展尚存在一些問題。如大別山區雖然GDP持續較快增長、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優化,但仍然面臨著經濟整體實力依然弱小、專業化程度低,難以發揮比較優勢等問題。安慶市的土地肥力尚需加強問題、宣城市的耕地拋荒問題等已經被提出。

    而生態文明對於這些問題的解決都將有較大幫助。安徽大別山區域的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國家層面的重點生態功能區,既影響其輻射範圍內生態產品的供給,更擴及相鄰省市地區的生態安全。在合理規劃該區域發展定位基礎上,著力打造“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農產品加工業、特色旅遊業、紅色影視產業”為核心的產業叢集,藉以暢通融資渠道,優化產業佈局,落實轉移支付,創新培養機制。擴大公眾參與,最終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而鄉風民俗作為歷代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逐步形成且積久相沿的風尚,其保護和傳承無疑有助於這一系列提議的推進。

    生產流通活動是人類增加社會財富以滿足生活需求的根本手段和方式,它能夠反映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也能夠體現民眾群體基本的文化意識,還能夠反映民俗文化帶來的人類本能文化特質。物質生產和流通的民俗包括農業生產。關於農業生產的民俗,涉及預測收成、防災抗災、選擇耕作時間、積肥施肥、開犁試耕等諸多方面。

    關於刀耕火種的眾多研究,給三農方面的建設以啟示,即:研究傳統農耕文化,繼承發揚其精華部分,重視其文化意義,不可拘泥於一個角度來對待傳統農耕文化,應注重其作為精神內蘊,加強農俗文化感染力並順應產品生態化的市場趨勢。以推進文化鄉村的建設,推進農村、農民、農業發展。

  • 8 # 全峰山

    成語是漢語言中的璀璨明珠,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一脈相承。對當代人的文化有下列意義:

    ①大部分成語從古代傳承沿襲而來。對我們當代人學習、探討、研究傳統文化有非常積極地幫助,拿來即用,說服力極強,而且對讀者來說,認知、認可程度也勿庸置疑。

    ②成語是凝鍊的故事。一般情況下,一個成語都有一個故事,而且是經過時代變遷,經過反覆地實踐使用,最終被確定下來,這也就是″約定成俗″了。所以,在漢語言文化表達時,用到了成語,就會內蘊很多寓意,語言中也增加了大量的資訊量。

    ③成語能幫助當代人跨地域時空接受以往文化。因為成語是經過時代洗禮、溯源究底、錘鍊成金的。所以,它的意義完備、結構合理,極具表現力、濃厚的渲染色彩等優勢。

    總之,現代人更需要″精細、精準、精道″的文化表達,無論是口語還是書面語,無論是寫作還是職場報告、總結等,恰到好處的成語運用,就會更勝一籌。

  • 9 # 暖暖的Man

    成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是中華傳統文明的濃縮性繼承,對於現代人來說,其價值和意義有三,首先,成語的學習和繼承,能夠提升個人傳統文化的積澱和修養,其次,對於現代人的寫作,社會交流有最好的幫助,最後,成語的運用和弘揚,有利於堅定中華文化自信,更好發揮中華傳統文化在國際競爭中的作用!!

  • 10 # 使用者言午澤群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古代經典著作、歷史事件、民間故事和人們的口頭傳說。

    成語是漢語中經過長期使用、錘鍊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三字或多字。它是比詞的含義更豐富而語法功能又相當於詞的語言單位,富用深刻的思想內涵。成語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具有簡短精闢,引經據典,易記易用,結構緊密的特點,一般不能任意變動詞序,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成語常常附帶有感情色彩,包括貶義和褒義,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修辭,意思表示往往隱含於字面意義之中,跟習慣用語、諺語相近,但也有明鮮的區別。

    例如常用的習慣用語“快刀斬亂麻”、“驢脣不對馬嘴”、“費力不討好”等;諺語“真金不怕火煉”、“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百聞不如一見”等。

    成語“功敗垂成”出自晉陽之戰,“完璧歸趙”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一箭雙鵰”出自《北史-長孫晟傳》等,這都是歷史上的故事。如“畫蛇添足”出於《齊策》,“自相矛盾”出於韓非子-難勢》等都是古代寓言。我們至今常用成語中,大多是擷取古代文籍的四字成語,如“有條不紊”、“胸有成竹”、“憂心忡忡”、“以逸待勞”、“萍水相逢”、“痛心疾首”等等。

  • 11 # SY43625156

    成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每一個成語也都有一個典故,一個成語故事。讓我們中華民族每一個人都懂得以史為鑑,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懂得不斷的總結經驗,不犯錯誤或者少犯錯以至通過成語典故學會做人,學會與人相處之道….。

    成語的應用範圍是極其廣泛的。小學生借成語"刻舟求劍"的典故懂得事物的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僵化的。通過學習"水滴石穿"知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通過學習"亡羊補牢"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必須要"未雨綢繆"預先做好準備。

    總之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中華歷史上最有智慧的數百個經典成語,內容充滿趣味性、可讀性、知識性。以其源遠流長的歷史或傳說為基石,以亊件的發生發展為蘭本,以形形色色的人物為主線,構築成一個個頗具謀略,富有哲理,妙趣橫生的一個又一個故事。

    成語也是每一個成年人寫作、談話、行事的豐富的"養料"。是每一箇中中國人進而提高知識、寫作、談吐水平的標配實用用語!

  • 12 # 湖曉千

    成語是中華文化智惠的結晶,包覽了天文、地理,政治、軍事,文化、宗教,道德、生活等各個領域。在日常生活中拈手就來,提高了人的品味,增加了人的文學修養。成語成了語言及文學藝術的百科大全。記載和平盛世的成語如: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歸馬放牛等,現在多喻為和平麻痺。比喻特色地區的有,粵犬吠雪,蜀犬吠日。不儘諷刺了少見多怪,而且讓人明白了粵地區無雪,蜀地區多霧少Sunny。很快聯想到本地域氣候條件。涉及佛教的一塵不染,人民會想起佛教的六塵不汙,六塵為:聲、色、香、味、觸、法,的六塵中一塵不染。五體投地,即兩手,兩膝和頭一起下地脆拜。從中也看到古代的禮儀和形式。總之成語具有渾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具有整體性和實用性,如果不從根本上去了能,很難準確的對其寓意加以引用。

  • 13 # zwK我愛中國

    比如百善孝為先,百惡淫為首。

    無奸不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害不可無,

    大人不進小人怪,宰相肚子能行船。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這些成語,一見顯明,給人以教育規正。

  • 14 # 申愚人

    顧名思義,“成語”!是自古以來:“是文人,士大夫,精心琢磨,反覆淬鍊,凝結而成的語言精華”。具有用詞簡短,表達形象,準確,獨到的作用,堪稱人類文化長河中的,璀璨亮星,在文化長河的文章章節中,爍爍發光,點亮當代文化,啟發人們的思想智慧。

    當代文化,離不開成語,如同天空美麗的銀河系,離不來閃爍的繁星一樣。當代文化如果沒有成語,畫龍點睛的點綴,便和銀河失去繁星一樣“灰暗無趣,也就素然無味”。因此!可見成語對當代的文化意義重大。

    文章美!在於利用一般語言,先進行平鋪直敘,再利用成語適當勾勒凸顯,也就是平敘與成語凸顯技法,相互為用,可以恰到好處地,表達內容思想的目的,無論古今,文章均為如此。因此!才顯得血肉豐滿,筋骨強勁,結果才會形成文章的:“珠聯璧合,相得益彰”,才會得到完美的表達目的。

    如果一篇好文章,假如沒有一般平常的“平鋪直敘描寫,就不會很好恰當的引發,精準的成語精要的概括表述,也就不會產生成語的精簡直接,畫龍點睛,形象生動的簡接勾勒效果”。

    如果一篇好文章,假如缺少了成語,文章如同一攤爛泥,就會缺少敘述的精要亮點,顯得呆板,肉墜,平淡無味。為此!閱讀時,如果感覺文章缺少成語,便覺得文章缺少了牽連,點綴,凸顯,勾勒的精要骨氣。於是!文章內容便失去了:“成語對平鋪直敘的,簡單的勾勒,概括,總結。文章的準確表達性,也就大大降低,表達思想不明確,自然而然,文章也就失去了可讀性。

    無論何時,假如文章缺少了成語,就會致整篇文章,內容低下,缺乏思想性,失去可讀性,而宣告文章失敗。因此!足見成語的重要性與意義重大。

  • 15 # 秀雲涵天

    漢語成語數量眾多,包羅永珍,既是語言的精華,也是文化的精華。中華文化的內涵有多豐富,成語的內涵就有多豐富。(一)成語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源於神話傳說:如“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等;源於寓言故事:如“葉公好龍”“愚公移山”等;源於歷史事件:如“負荊請罪”“草木皆兵”等;源於文人作品:如“動輒得咎”“落井下石”等;源於外來文化:如“火中取栗”“鴕鳥政策”等。(二)成語具有明顯特點:具有修辭作用:如“胸有成竹”的意思為“喻做事之前已經有通盤考慮”,若解釋為“肚子裡有一根竹竿”就鬧笑話了;結構固定,不可隨意改變:如“一諾千金”不能改成“一諾萬金”或“一諾百金”;保留古漢語的語法特點:如賓語前置類“唯命是從”;狀語後置類“嗤之以鼻”;詞性活用類“衣錦還鄉(名詞動用)”;成分省略類“逍遙(於)法外”;互文類“善男信女”;語法結構多樣:主謂關係“毛遂自薦”;並列關係“行屍走肉”;偏正關係“龐然大物”;動賓關係“不見經傳”;補充關係“無動於衷”。(三)具有文化特色:體現中華民族精神:如“愚公移山”“披星戴月”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勤勞;“赴湯蹈火”“視死如歸”體現中華民族的勇敢;“高瞻遠矚”“遠見卓識”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反映古人日常生活:如“衣冠楚楚”,“衣”在古代指上衣,下衣叫“裳”,並不是褲子,而是裙。“冠”是帽子,古代貴族才有帽子,平民只有頭巾。“楚楚”是整齊漂亮的意思。“衣冠楚楚”出自《詩經》。反映古代科技發展水平:如“爐火純青”出自先秦時期的手工藝著作《考工記》。成語涉及大量古代典籍:出自《詩經》的成語有177條;出自《論語》的成語有173條;出自《孟子》的成語有136條;出自《左傳》的成語有255條;出自《莊子》的成語有161條;出自《史記》的成語有265條;出自《漢書》的成語有158條;出自唐詩成語有310條……我們透過學習成語,可以瞭解以前並不知道的古代典籍。總之,學習成語,收穫多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六年全職家庭主婦,已不敢面對外界的一切,如何自信追求經濟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