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川東老七

    作為中國地標建築之一的萬里長城,堅實綿延,設計初衷就是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進攻,極大的削弱了北風遊牧民族的騎兵的快速奇襲,為守護南方中原文明立下了卓越功勳,為古代一個又一個盛世出現提供了堅實屏障。東方的萬里長城護佑著華夏文明的聖火,延綿不息,與之相對應的,坐落於亞歐大陸西端的法國馬奇諾防線,也是以堅實綿延著稱,但是開戰之後,法國修建的馬奇諾防線,德軍面前不堪一擊,真的是毫無作用嗎?

    首先馬奇諾防線並非戰爭後史學家說的那樣華而不實,它的存在對於法國來說,是有極大的防禦價值以及戰略縱深價值。法國耗鉅額之資,歷數十年之久,不可能沒有作用。馬奇諾防線綿延法國東北邊境數百里,內部設施完善,並配有78座軍營組成的地下城市。德國曾為對付這條防線煞費苦心,併為對付這條防線設計了著名的巨炮——古斯塔夫巨炮。法國全體上下一直認為馬奇諾“固若金湯”,德中國人要想攻破馬奇諾防線,比天還難,即使德國攻破馬奇諾防線,也畢竟損失慘重,那時的德國也無法組織起力量來繼續進攻法國。但是,德國憑著優秀軍事素質和高度機動性,成功逾越阿登山脈,採用迂迴戰術,與蒙梅迪成功的突破法國防線,瞬間佔領了法國的北部領土,使得馬奇諾防線失去了作用。

    其次,修築馬奇諾防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拖住德國,而不是靠這條防線來擋住德國的進攻。法國地形相對平坦,這樣的地形缺乏戰略縱深,缺乏戰略縱深的法國易於被敵軍橫掃,所以法國為增加其戰略縱深,修備了此條防線,以備有反擊德國的力量。雖然一戰中勝了德國,但是法國在戰爭中的損失也是巨大的。法國在一戰的戰場上所投兵力數量驚人,據戰後有關專家統計,法國在一戰中傷亡人數達上百萬人,並且軍費開銷也讓法國捉襟見肘,致使法國在其後數十年都難以自愈。法中國人的恐戰心理讓法國修建了這一條馬奇諾防線,這有利於緩解德軍的進攻的同時,以此來自愈瀕臨破滅的法國,為本國的經濟、人員恢復提供一條暫時喘息的機會。

    接著,馬奇諾防線的修建是為了誘使德國像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樣,從比利時荷蘭方向進攻法國,這樣法國就能正面阻擊德國的侵襲,與德國繼續展開拉鋸戰,從而找尋契機反擊。所以,法國花了如此大的價錢來修築馬奇諾防線,目的就是逼迫德國從他們“選擇”的方向來進攻法國。讓德國再次嚥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苦果,讓他再從比利時荷蘭方向進攻。

    最後,修建馬奇諾防線正好印證了法國恐戰的心理因素,一戰中的法國,主要是靠打陣地戰和戰壕作戰打贏了氣焰囂張的德國的,在此基礎上,輔以大量的火力支援和牢固的工事建設。所以說。以這種方式打贏德國的法中國人,沒理由不相信自己的堡壘戰術,在邊境上修建一條強大的防線,以此來阻擊德國的強力進攻,在德軍的瘋狂進攻之後,予以反擊,這樣才能達到自己想要的勝利果實。然而,法國的固化思維讓成立了僅70年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土崩瓦解,以失敗告終。

    其實我們換個角度思考,若是法國不拘泥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模式,畢竟戰爭應該因時因地而行。修建馬奇諾防線就是將一部寫好的劇本讓德國來演,但是法國想到了開頭,並沒有想到德國跳脫出了劇本,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奇襲了法國。所以說,若是法國打破這種思維定式,創造出更具機動性的策略來應對德國,那麼法國與德國的大戰,誰輸誰贏,還很難預料

  • 2 # 夢幻虎頭怪

    首先來說,特定時間地點發揮特定的作用,那麼它就是有用的,但畢竟人是活的,人的心裡行為狀態決定結果,結果論來說它就是沒用,甚至副作用!

    那麼,什麼是馬奇諾防線呢?

    它的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位於法國東方所設的防禦工事,由鋼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堅固。馬奇諾防線[1]的位置自隆吉永至貝爾福,全長約390公里。造價50億法郎所以僅防禦法德邊境,至於荷蘭則由英法聯軍作後援。防線內部擁有各式 大炮、 壕溝、 堡壘、 廚房、發電站、醫院、工廠等等,通道四通八達,較大的工事中還有 有軌電車通道。 (修建時間:1928-1940)

    它的設計目的:

    1、避免敵軍的突然襲擊,併發出警報

    2、為法國軍隊的動員爭取時間(兩三個星期)

    節省人力

    3、保護阿爾薩斯和洛林(1918年迴歸法國)和其工業基地

    4、應對突然襲擊時,作為反攻的基地,同樣防禦由瑞士和比利時方向進攻的敵人

    5、延緩敵人的進攻,等待主力部隊的增援

    6、顯示非進攻而和平的軍事態勢,並在德國入侵比利時的情況下,迫使英國幫助法國阻擋德國先期進攻後,推動比利時參戰(比利時在馬奇諾防線德國一邊)

    它在歷史實際的情況:

    1、德國在一開始的時候,對馬奇諾防線還是十分忌憚的,原因是德國想要進入法國,這條防線是畢必經之路,如果正面展開攻擊的話,德國勢必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為此,德國展開了外交麻痺的手法。公開的宣告自己是和平主義者,不喜歡戰爭,希望法國的兄弟們不要把我們當成敵人。在政治催眠下,法國軍隊的士氣全無。

    2、其次,就是法國的毛病了,前線駐軍的目的就是為了防範鄰國的,在外交催眠下,法中國人相信了不說,為了消耗前線士兵的精力,法國往前線送了很多的足球,結果,戰爭打起來的時候,法國士兵是既沒有士氣,也沒有精力。而打仗對於士兵來說,打的就是士氣和精力,這兩樣都沒有了,防線起到的作用也就大打折扣。

    3、法中國人修防線的時候,有一塊是開放的,這裡基本上什麼防禦都沒有。德國軍隊一面展開外交攻勢,一面還要積極備戰,而沒有防禦的那片地區就成了德國的重要行軍路線。法國為什麼不在這一地區修建防線呢?原來,沒修防線的那片地區是一片森林,法中國人自認為德國就算再厲害,也不可能穿過森林。而事實上,法國想錯了。德國不僅穿過了那片森林,而且是十分快速的穿過森林的。結果戰爭打響之後,馬奇諾防線是腹背受敵,根本就沒法打,而德國呢,這時的德國可以選擇只圍不攻,就算是慢慢消耗,也可以把防線內的法國士兵慢慢的耗死。

    4、德中國人利用比利時作為進入法國的踏板之一,德國空降兵的奇效完成對壁壘的攻破。

    世界上巨大副作用軍事工程?

    1、大量耗費人力物力,裝備更行不到位

    2、人心渙散,還不如沒有修建之前的精神勁蹦

    3、但法國軍隊依賴的所謂的高牆壁壘,心情放鬆的情況下,迎接他們的是暴風雨前的靜寂

  • 3 # 洛金說

    馬其諾防線是沒有,不過當年構築防線的那些碉堡等工事是保留下來了。

    看看現在的使用情況

    時至今日,在法國的政界和軍界,一提到馬其諾防線,言談話語中仍然流露出既驕傲又窘迫的情緒。沒人知道該怎樣處理這道防線。它不會自己消失。但是,它又太大太重,無法拆除。當然,值得提到的還有全世界對它熱情不減的痴迷。今天,與法國一詞相聯絡的事物,除了埃菲爾鐵塔,便是馬其諾防線了。

    馬其諾防線聯誼會**克洛德·達姆通過幾年談判,已經從政府那裡獲得了一座大型地下工事的使用權。他對這座破敗的大型地下工事進行了修整,準備發展旅遊業。他的理由是:防線已經成為法國民族的遺產,必須對外開放。這個組織在阿爾薩斯和洛林還有一些分支機構,如今,至少已有六座大型地下工事對遊人開放了。

    多年來,法國政府已經賣掉了許多小型工事和碉堡,或直接把地堡出讓給土地耕作受到妨礙的農民。而那些大型地下工事作為民用實在太大了。儘管一起對這些建築進行沒有條理的商業開發——這裡建一個迪廳,那裡來一個蘑菇場——這樣的企業還是維持不了幾個月,這是因為當初的軍事設計初衷很難轉變為商用的緣故。據說,已經有一些私人住宅建在了一些當初可供30名戰士駐守的地堡上。如果沒有別的用意,至少它可以保證這些莊園的主人們享有世界上最好的、防盜能力最強的酒窖。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一些馬其諾防線建築的興高采烈的擁有者是德中國人。

  • 4 # 建國79761

    馬奇諾防線就是法中國人為德中國人開設的遊樂場,等同虛設。

    法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防德國軍隊入侵而在其東北邊境地區構築的堡壘配系。以A.-L.-R.馬奇諾的姓氏命名。1929年12月馬奇諾任法國陸軍部長,經他努力,法國國會於1930年通過了沿東北部邊境修建棉亙防線的鉅額撥款。於是防線即全面展開施工,至1936年基本建成。整個工程耗資60億法郎,土方工程量達1200萬立方米。馬奇諾防線的位置自隆吉永至貝爾福,全長約390公里。包括梅斯築壘地域,薩爾氾濫區,勞特爾築壘地域,下萊茵築壘地域和貝爾福築壘地域。整個防線由保障地帶(縱深4一14公里)和主要防禦地帶(縱深6一8公里)組成。工程構築以梅斯和勞特爾兩個築壘地域最堅固。整個防線共構築各種用途的永備工事約5800個,密度達到每千米正面15個。最堅固的鋼筋混凝土工事的頂蓋和牆壁厚度3.5米,裝甲塔堡的裝甲厚度達300毫米,均能抗420毫米臼炮炮彈兩發直接命中。防線內的防坦克障礙物主要有防坦克壕,崖壁,斷崖及金屬和混凝土樁砦,並用地雷場加強。1940年5一6月德軍主力通過阿登山脈,從馬奇諾防錢左側迂迴,在蒙梅迪附近突破達拉第防線,佔領了法國北部,接著進抵馬奇諾防線的後方,使60億法郎的防線,等同虛設,完全失去了作用。

  • 5 # youtube武器秀

    馬奇諾防線當然不是擺設……

    馬奇諾防線可以防禦多類攻擊,包括空對地轟炸、大口徑火炮轟擊等,其內部擁有各式火炮、壕溝、堡壘、廚房、發電站、醫院、工廠等各類軍事及生活設施,較大的工事中還鋪設有有軌電車的軌道。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通過施裡芬計劃從低地進攻法國。但是,由於兵力不足,止步於法國東北部。然後,西線就在法國的東北部打了四年。為了防止這種悲劇,法國修建了馬奇諾防線。

    法國一戰後的目標,是避免主戰場在法國境內。看了周邊一圈,主戰場在低地地區,是唯一的選擇。那怎麼讓德國再走一次低地,而不是從南部法德邊境進來。很簡單,修建一條難以攻破的防線,逼德中國人走低地。法國的計劃是,馬奇諾防線將迫使德中國人放棄從德法邊境進入法國。而是像一戰一樣走低地地區。一旦德國入侵低地三國,法軍將迅速越過東北部邊境,在低地與德軍交戰。進而把主戰場放在低地,避免戰火燒到法國本土。

    從地圖上看,法軍將會像一扇鐵門一樣,從法國東北部邊境旋轉著,把德國擋在低地。而這扇門的門軸就是阿登地區。法中國人不是不知道這個地方的兵力不足。但是法軍認為,阿登地區是山區,補給不暢,德軍不能發動大規模進攻。即使阿登地區的法軍被擊敗,德軍也會迎面撞上馬斯河。德軍想要突破馬斯河要等待重炮部隊支援,而這一過程需要至少十天。法國有時間調集援軍支援。

    法國的想法很美妙。但是,這個作戰計劃是應對一戰施裡芬計劃的鐮刀攻勢所制定的。但是,德軍改變了計劃。德軍主力沒有迎面撞上低地的鐵門。而是出現在了阿登地區。當德軍出現在馬斯河前時,沒有停下來等待重炮部隊,而是指揮坦克強渡馬斯河。至此,法軍防線被徹底撕開。法國的計劃也就破產了。

    硬要說馬奇諾防線有什麼用。馬奇諾防線是法國在低地地區阻擋德軍的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於德軍的阿登地區的攻勢。這個計劃破產了。

  • 6 # 沒有的嗶哩吧啦

    通過以色列與埃及的戰爭中知道以色列修建這道沙牆的真實目的,並不是為了拒敵人於國門之外,而是管理埃及軍隊的行為,讓他們只能在一個小範圍內活動,並且限制了他們活動的速度。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也是從馬奇諾防線的北邊繞過,從荷蘭比利時那個方向進攻的法國。但是結果呢?結果是一頭撞在法軍的防線上,雙方進行了連續4年的陣地戰、塹壕戰。最後以德國輸掉一戰告終。

    所以,法國之所以花大價錢修馬奇諾防線,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為了逼迫德國軍隊繞過馬奇諾防線,再重演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候的劇本,再讓他從荷蘭比利時方向進攻。但是今天我們回頭看馬奇諾防線。其實也能看出法中國人當時的防守思路:不是想要修建一個堅不可摧的堡壘然後在家裡高枕無憂,而是設計一個對敵人不利的劇本,讓敵人按照自己設計的步調行動,一步步引導敵人走向失敗。所以,馬奇諾防線雖然被繞過了,好像沒有起作用,但馬奇諾防線本身的目的其實是實現了的。它不是個擺設。

  • 7 # 北京講武文化

    馬奇諾防線的功過是非

    國際政界、軍方及史壇對耗資巨大的馬奇諾防線的功過是非,向來說法不一,褒貶各異。

    一戰結束後,法國為防德國入侵,威脅其北部與東北的工業重鎮,花費50億法郎(相當於當時法國好幾年的財政預算),耗時12年(1928~1940年),在其東北邊境,修築馬奇諾防線(以其陸軍部長馬奇諾元帥名字命名)。

    整個防線綿延390千米,由保障地帶(縱深4~14千米)和主要防禦地帶(縱深6~8千米)組成,共修建142個大小要塞、352個暗炮塔、78個軍營、17個觀測所,工事掩體總數超過5000個。

    在二戰爆發前,馬奇諾防線是法中國人的驕傲。這個當時歐洲最為龐大的工程專案,將築城技術發揮到極至。國內很多人都認為這個耗資巨大的工程一文不值,把馬奇諾工程與國內的長城、江陰要塞等相比較。殊不知,馬奇諾工程在法中國人看來是一座偉大的工程。

    馬奇諾防線有其存在價值,它完成了預先的目標,保護了其負責的邊界,完全斷絕敵人從側翼迂迴的可能性。它的存在是德國決定通過比利時和荷蘭進攻的重要原因。只是用來牽制不完全版的馬奇諾防線,德國就投入17個步兵師的兵力。阿爾卑斯山區的工事群也很容易的擋住義大利的進攻。

    馬奇諾防線失敗的原因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從戰術角度來看,馬奇諾防線有一個巨大的缺陷就是不能移動,德軍只要選擇一個薄弱點在轟炸機的幫助下就可以開啟大門。

    從戰略角度來看,馬奇諾防線造價高昂,需要駐守的兵力也很多,這就導致要花費大量的財力和兵力,其他海軍、空軍等部隊的裝備很受影響,一旦德軍繞過防線很容易通過裝備壓制實現突破。

    從心理角度來看,馬奇諾防線其實會給法中國人帶來一種虛假的安全感。英國陸軍軍長艾倫·布魯克爵士曾兩度參觀馬奇諾防線,並一針見血地指出:

    “馬奇諾的設計絕對是天才的設想,但是給我的安全感卻很少。我認為法國應該把更多的經費花在機動防禦裝備上,比如說給飛機、裝甲師等部隊,而不是把錢扔進地下……馬奇諾防線最危險的方面是在心理上,它給人造成一種錯誤的安全感,躲在牢不可破的鋼鐵防線後面的感覺,一旦這種感覺被打破,法國的戰鬥意志將一起被粉碎。”

    事實上果真如此,德軍從阿登森林插向馬奇諾防線身後,短短 42天,民眾的抵抗意志瓦解,法國選擇投降,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便滅亡。

  • 8 # 紅色軍艦鳥

    總所周知,馬奇諾防線是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為防德軍入侵而在其東北邊境地區構築的築壘配系。整個防線耗時12年之久,綿延數百公里。

    馬奇諾防線規劃與設計目標:

    1.避免敵軍的突然襲擊,併發出警報

    2.為法國軍隊的動員爭取時間(兩三個星期)

    3.節省人力

    4.保護阿爾薩斯和洛林(1918年迴歸法國)和其工業基地

    5.應對突然襲擊時,作為反攻的基地

    6.同樣防禦由瑞士和比利時方向進攻的敵人

    7.延緩敵人的進攻,等待主力部隊的增援

    8.顯示非進攻而和平的軍事態勢,並在德國入侵比利時的情況下,迫使英國幫助法國

    9.阻擋德國先期進攻後,推動比利時參戰(比利時在馬奇諾防線德國一邊)

    事實上,馬奇諾防線的建成,使德國軍隊不得不避開德法邊境正面,另選進攻法國的方向。1940年5~6月,德國主力通過阿登山脈,從馬奇諾防線左翼迂迴,在蒙梅迪附近突破達拉弟防線,佔領了法國北部,接著進抵馬奇諾防線的後方,使防線喪失了作用。

    總的來說,馬奇諾防線有其存在的價值,它完成了預先的目標,保護了其負責的邊界。它的存在是德國決定通過比利時和荷蘭進攻的重要原因,阿爾卑斯山區的工事群也很容易的擋住了義大利的進攻。很多人將馬奇諾防線沒能拯救法國視作失敗,但真正失敗的原因是法國最高統帥部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軍事思想已經嚴重落伍的結果。

    所以,時代在變,觀念落後,就會捱打。

  • 9 # 東北老土豆vlog

    熟悉二戰的人都知道馬奇諾防線的故事。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為了防止德國再次入侵,花了大價錢沿著兩國國境修了一條馬奇諾防線。號稱固若金湯。

    但是結果呢?二戰爆發之後,德國並沒有直接進攻防線,而是從法國東北部的阿登森林找到一個突破口,繞到了馬奇諾防線的後面。結果是,法國在幾個星期內就投降了。回頭看那段歷史,大家就難免笑話法中國人,說你花了大價錢修的馬奇諾防線,純粹就是個擺設。

    這件事簡單理解就是,一個房間有兩個門,法中國人只在其中一個門上上了鎖,結果德中國人輕鬆推開另一個門,打進來了。

    但是我們憑常識想想就知道,事情絕不會這麼簡單。法蘭西是個多麼優秀的民族,不缺人才。法國是個大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又打得創鉅痛深,花那麼多錢修的馬奇諾防線工程,不可能沒有經過各個角度的慎重論證。它可以犯錯誤,比如忽略了阿登森林,但是絕不可能犯這麼幼稚的錯誤:明明有兩個門,只上一把鎖。

    但事實就是這樣啊,馬奇諾防線最終是被繞過了啊,白修了啊,這怎麼解釋呢?

    你想,馬奇諾防線修在哪裡?德國和法國的邊境線上。那請問,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怎麼打的?德國是從德法邊境入侵法國的嗎?不是啊。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就是繞過了邊境,從北邊,就是荷蘭盧森堡和比利時那個方向打過來的啊。這就是著名的施裡芬計劃。

    奇怪就奇怪在這一點。按說,大家都知道亡羊補牢,那得是哪兒破補哪兒。你法國為了防範德國,不在一戰中德國曾經發動進攻的北邊修防線,跑到東邊、南邊大興土木。這不是瞎耽誤功夫麼?

    所以,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法國其實預料到後來發生的情況,是故意這樣乾的。那為啥呢?

    我們先把馬奇諾防線放下,給你看另一個例子。那就是第四次中東戰爭時候,以色列修的“巴列夫防線”。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結束之後,以色列佔領了西奈半島,和埃及中間只隔著一條蘇伊士運河。那時候戰爭雙方都知道,這仗還沒打完,遲早還要再打。所以,在停戰期間,雙方都在各種做準備。以色列人做的準備就是修防線,也就是我們要講的“巴列夫防線”。

    巴列夫防線的第一道,是一道沙牆。對,不是鋼筋混凝土的堅固工事,就是沙子堆起來的牆,當地沙漠裡有的是沙子。這道沙牆最高60米,全長175公里,非常壯觀,我在文稿裡放了一張圖,你可以感受一下。

    用沙子堆牆好處很多,可不光光是為了省錢,你就想,沙子是很鬆軟的,無論是人往上爬,還是坦克往上面開,都會陷進去。而且因為是沙子,口徑再大的火炮打上去都是聽個響,不會破壞牆的主體結構。當然你可以讓人去鏟沙子,那是個多大的工程?在戰場上根本行不通。所以沙牆是個非常了不起的創造。

    但是這道沙牆最後還是被埃及軍隊輕易攻克了。

    過程特別有戲劇性。埃及人剛開始面對沙牆也很頭疼,不停地想辦法。有一個埃及工程師在澆花的時候突然想到,沙子做的牆,用水衝不就好了?這個道理只要小時候玩過泥巴的人都明白。埃及軍隊高層一聽,對啊,於是花了大價錢,從英國和德國手中採購了450臺高壓水泵。

    埃及進攻那天剛好是猶太教的“贖罪日”,那天以色列全國放假,軍隊很多人也放假,整條巴列夫防線上都沒有什麼守軍。埃及軍隊也是就地取材,從蘇伊士運河中抽水,對著巴列夫防線的沙牆一頓沖刷。不到5個小時,防線上就被衝出了60個缺口,之後埃及軍隊一擁而上,在一天之內就突破了沙牆。

    說到這我問你個問題,巴列夫防線的沙牆是擺設嗎?不是。如果從整場戰爭的角度來看,這道沙牆不僅不是擺設,甚至為以色列在戰爭中的最後勝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在進攻那天,以色列的守軍因為放假,只有460名。而埃及當時的軍隊,足足有31萬人,如果他們一擁而上,以色列人怎麼可能守住全長175公里的巴列夫防線?但是因為有了沙牆,埃及軍隊只能被迫分成一小股一小股,沿著被水衝出來的缺口進攻,完全發揮不了人數優勢。隊伍無法展開。

    等到埃及人好不容易突破沙牆,以色列軍隊有時間集結重兵,包圍了出口,在區域性形成了人數優勢,對想要衝出通道的埃及人瘋狂射擊。故事還沒完,沙牆僅僅是巴列夫防線的第一個關卡,整條防線縱深有16公里。埃及主力軍隊一邊冒著槍林彈雨,一邊緩緩推進,足足用了6天都沒能走完這段距離。但這六天中,以色列軍隊在戰爭的北線已經獲得了勝利,轉過頭向南,把埃及軍隊包了餃子。所以,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又贏了。

    所以你看,以色列修建這道沙牆的真實目的,並不是為了拒敵人於國門之外,而是管理埃及軍隊的行為,讓他們只能在一個小範圍內活動,而且限制了他們活動的速度。這為之後的反擊打下了基礎。

    明白了這個道理,咱們再回頭看馬奇諾防線,就會有不一樣的認識。

    你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也是從馬奇諾防線的北邊繞過,從荷蘭比利時那個方向進攻的法國。但是結果呢?結果是一頭撞在法軍的防線上,雙方進行了連續4年的陣地戰、塹壕戰。最後以德國輸掉一戰告終。

    所以,法國之所以花大價錢修馬其諾防線,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為了逼迫德國軍隊繞過馬其諾防線,再重演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候的劇本,再讓他從荷蘭比利時方向進攻。

    法中國人這麼想,一戰的時候,我沒準備好,都可以打敗德國。二戰,英法聯軍在德國進軍的道路上,準備好了330萬大軍,只要德國按照這個劇本演,法中國人是有信心讓德國敗得比一戰更難看的。對啊,一個劇本,咋能演出兩種情節呢?

    當然,法中國人沒有想到,德國這次居然從阿登森林裡鑽出來了,劇本雖然是老劇本,但是德中國人改了關鍵情節,法中國人猜到了開頭,沒猜到結尾。

    但是今天我們回頭看馬其諾防線。其實也能看出法國當時的防守思路:不是想要修建一個堅不可摧的堡壘然後在家裡高枕無憂,而是設計一個對敵人不利的劇本,讓敵人按照自己設計的步調行動,一步步引導敵人走向失敗。所以,馬奇諾防線雖然被繞過了,好像沒有起作用,但馬奇諾防線本身的目的其實是實現了的。它不是個擺設。

    今天我們聊這個例子,其實是想打破我們通常的那種“目的論”的思維慣性。做一件事,就是為了達成某個目的嗎?如果沒有達成這個具體目的,這件事,就沒有價值嗎?不一定。

    一件事,除了表面上的目的之外,還可能是在編一個對他人施加影響的劇本。

    你熱愛學習,你學的每一個知識點不見得都有用,但是你熱愛學習的態度看在其他人眼裡,你會收穫尊重。尊重會帶來不可預期的成功。

    你認真做每一件事,這每一件事本身可能價值都不大,但是看在他人眼裡,你會收穫信任。信任會帶來不可預期的價值。

    這麼說來,什麼是有效的行動?其實不是直接達成目的才叫有效。而是有方向地調整了他人對你的預期,管理了他人的行為,讓他們在你設計的框架中行動。這就是有效的行動。

  • 10 # 北風1998

    法國之所以花大價錢修馬其諾防線,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為了逼迫德國軍隊繞過馬其諾防線,再重演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候的劇本,再讓他從荷蘭比利時方向進攻。

    法中國人這麼想,一戰的時候,我沒準備好,都可以打敗德國。二戰,英法聯軍在德國進軍的道路上,準備好了330萬大軍,只要德國按照這個劇本演,法中國人是有信心讓德國敗得比一戰更難看的。對啊,一個劇本,咋能演出兩種情節呢?

    當然,法中國人沒有想到,德國這次居然從阿登森林裡鑽出來了,劇本雖然是老劇本,但是德中國人改了關鍵情節,法中國人猜到了開頭,沒猜到結尾。

    但是今天我們回頭看馬其諾防線。其實也能看出法國當時的防守思路:不是想要修建一個堅不可摧的堡壘然後在家裡高枕無憂,而是設計一個對敵人不利的劇本,讓敵人按照自己設計的步調行動,一步步引導敵人走向失敗。所以,馬奇諾防線雖然被繞過了,好像沒有起作用,但馬奇諾防線本身的目的其實是實現了的。它不是個擺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學裡同學把我比較貴的東西弄壞了說沒錢賠就不說話了怎麼辦,關係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