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清初傑出詩人王士禎。王士禎( 1634-1711 ),原名士稹,字子真、 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新城(今山東桓臺縣)人,常自稱濟南人。他 在順治七年( 1650年),應童子試,連得縣、府、道第一,在清康熙時繼錢謙 益而主盟詩壇。
他提倡“神韻說”。“神韻說”淵源於唐司空圖“自然”、“含蓄” 和宋嚴羽“妙語”、“興趣”之說,而王士禎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為作詩 要訣,追求一種空寂超逸、鏡花水月、不著形跡的境界。
史載順治十四年( 1657年),王士禎秋遊濟南,召集當時名士在大明湖舉 辦“秋柳詩社”,他作的《秋柳》四首震驚四座,其一曰:
秋來何處最銷魂,殘照西風白下門。
他曰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煙痕。
愁生陌上黃驄曲,夢遠江南烏夜村。
莫聽臨風三弄笛,玉關哀怨總難論。
詩中多用典故,朦朧隱約,卻又含蓄雍容;雖有清愁淺恨,卻吞吞吐吐,欲 說還休,初步體現了其“神韻”的主張。據說當時大江南北和者眾多,甚至閨 秀之中也有和作,24歲的王士禎從此聞名天下。
後人將大明湖東北岸一小巷名 “秋柳園”,指為王士禎詠《秋柳》處。
。
是清初傑出詩人王士禎。王士禎( 1634-1711 ),原名士稹,字子真、 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新城(今山東桓臺縣)人,常自稱濟南人。他 在順治七年( 1650年),應童子試,連得縣、府、道第一,在清康熙時繼錢謙 益而主盟詩壇。
他提倡“神韻說”。“神韻說”淵源於唐司空圖“自然”、“含蓄” 和宋嚴羽“妙語”、“興趣”之說,而王士禎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為作詩 要訣,追求一種空寂超逸、鏡花水月、不著形跡的境界。
史載順治十四年( 1657年),王士禎秋遊濟南,召集當時名士在大明湖舉 辦“秋柳詩社”,他作的《秋柳》四首震驚四座,其一曰:
秋來何處最銷魂,殘照西風白下門。
他曰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煙痕。
愁生陌上黃驄曲,夢遠江南烏夜村。
莫聽臨風三弄笛,玉關哀怨總難論。
詩中多用典故,朦朧隱約,卻又含蓄雍容;雖有清愁淺恨,卻吞吞吐吐,欲 說還休,初步體現了其“神韻”的主張。據說當時大江南北和者眾多,甚至閨 秀之中也有和作,24歲的王士禎從此聞名天下。
後人將大明湖東北岸一小巷名 “秋柳園”,指為王士禎詠《秋柳》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