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992109000634

    讀書的過程,是建立自己獨立人格、獨立思想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僅是字面上的“讀書”,人生的閱歷,也在不斷豐富每個個體的行為邏輯。

    舉個例子。

    記得呂思勉先生有一本小書《三國史話》,開篇即提到一個問題:

    “從前論史的人,多說史事是前車之鑑。其意也以為一件事辦好了,我們就當取以為法,摹仿他;一件事辦壞了,我們就當引以為戒,不可再蹈其覆轍。這句話很易為人們讚許,其實似是而非的。”

    當初讀到此段的時候很是震撼,大概我小時候的三觀就是“以史為鏡”“前車之覆後車之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類的論調,不是有本史學典籍就叫《資治通鑑》嗎?司馬光先生給皇帝專門編了一本“前車之覆”的書,期盼皇帝能“後車之鑑”。其結果卻是如何呢?宋朝完了,難道真是因為“書是好的,只是皇帝沒好好學”嗎?

    在此無貶低資治通鑑之意。

    幼時的三觀,是學校、師長們用針管注射到大腦裡的;成年後我們讀書,是在建立自己的獨立人格。借用呂思勉先生的論點:人的知識,總是他所知道的、記得的事情鑄造成功的。知道的、記得的事情一誤謬,其知識自然隨之而誤謬了。所以我們畢業後讀書,到還不重在知道的、記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矯正從前觀點的誤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經濟法的主體、客體和內容?請舉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