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開始動筆,1992年成稿。 陳忠實說, 為了創作這部作品,他用了兩年時間準備,用了四年時間寫作。這就是說,陳忠實是在其44歲時開始準備,至50歲時才完成。該作篇末註明:1988年4月至1989年1月草擬,1989年4月至1992年3月成稿(修訂本篇末加註有:1997年11月修訂於長安)。據陳忠實說,他寫這部作品,共寫了兩稿,第一稿拉出一個大架子,寫出主要情節走向和人物設定,第二稿是細緻地寫,是完成稿,精心塑造人物和結構情節,語言上仔細推敲。這個說法與他篇末標明的寫作時間是吻合的。(陳忠實是1942年生) 背景: 20世紀80年代初由於特殊的政治環境而興起了“反思文學”的創作潮流,這種潮流在此後逐步泛化為80年代的一種普遍的文學精神。這種精神影響到90年代的長篇創作,90年代的不少長篇創作都在不由自主的向這種精神靠攏,這也使得這期間的長篇創作在對民族歷史文化的反思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陳忠實正是在這樣的文學思潮之中有了對《白鹿原》的創作慾念,並且完成了這部能夠代表這種反思新高度的史詩作品。
1988年開始動筆,1992年成稿。 陳忠實說, 為了創作這部作品,他用了兩年時間準備,用了四年時間寫作。這就是說,陳忠實是在其44歲時開始準備,至50歲時才完成。該作篇末註明:1988年4月至1989年1月草擬,1989年4月至1992年3月成稿(修訂本篇末加註有:1997年11月修訂於長安)。據陳忠實說,他寫這部作品,共寫了兩稿,第一稿拉出一個大架子,寫出主要情節走向和人物設定,第二稿是細緻地寫,是完成稿,精心塑造人物和結構情節,語言上仔細推敲。這個說法與他篇末標明的寫作時間是吻合的。(陳忠實是1942年生) 背景: 20世紀80年代初由於特殊的政治環境而興起了“反思文學”的創作潮流,這種潮流在此後逐步泛化為80年代的一種普遍的文學精神。這種精神影響到90年代的長篇創作,90年代的不少長篇創作都在不由自主的向這種精神靠攏,這也使得這期間的長篇創作在對民族歷史文化的反思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陳忠實正是在這樣的文學思潮之中有了對《白鹿原》的創作慾念,並且完成了這部能夠代表這種反思新高度的史詩作品。